“三言两拍”中的女扮男装书写论析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emoshou123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三言两拍”展现了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风尚,其中也不乏对女性女扮男装外出活动的描写。女子扮作男装的目的和意愿不同,行事方法也不盡相同,但在礼教森严的封建社会,女子以男子的装束出现在大众视野,她们的所作所为都值得关注。本文首先分析作品中女扮男装书写的类型,然后论述女扮男装女性的命运,最后分析其现象成因。
  关键词:“三言两拍” 女扮男装成因
  在以男性为尊的封建社会,“男不言内,女不言外”的教条严重限制了女性的活动,因此女性外出大都扮作男子,如替父从军的花木兰、上学堂的祝英台等。女扮男装是时代局限所致,展现了时代生活和女性的另一番风貌。晚明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也有所解放,“三言两拍”致力于描绘明代市民生活,其中也不乏女扮男装的描写。
  一、“三言两拍”中女扮男装的主要类型
  晚明时期经济发展迅猛,商业活动频繁,人们的思想视野开阔,女性得到一定的解放,但仍须依附于男性。由于性别、身份与地位的限制,她们外出活动需假借男子身份,“三言两拍”中女扮男装书写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外出经商 明朝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对利益的追求,促使了商业活动的繁盛,经商成了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三言’的时代特色更为鲜明,尤以直接反映明代商品经济所带来的新风尚最为突出”,刘方和黄善聪是女子经商的代表。《刘小官雌雄兄弟》中刘方随父还乡,不料其父中途病亡,她在刘公的小店安身“日夜辛勤,帮家过活”,后与刘奇收了酒店开布店,诚信经营,把家业做得更大。刘方开始时女扮男装是随父亲还乡途中方便,父亲遭遇不幸之后,她以男子的身份经营家业,并“挣起大大家事”。《李秀卿义结黄贞女》中的黄善聪因母亡姐嫁,便假充男子随父经商。不幸其父中途病逝,她在外经商九年,“勤苦营运,手中颇颇活动”。刘方随父还乡,黄善聪随父经商,在父亲突遭不幸之后,她们利用男子的身份继续经营活动,且都以自己的聪明智慧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2.追求爱情
  “三言两拍”中描写了很多女性自主追求爱情的婚恋故事,如秀秀、周胜仙等,女扮男装的女子也大都自主择婿,为自己谋求幸福。《闻人生野战翠浮庵 静观尼昼锦黄沙巷》中静观遇到闻人生并喜欢上了闻人生,在静观扮男僧探亲回去的船上遇到闻人生时,便大胆表明自己爱慕已久的心思,还以女儿身跟了他,并让闻人生切勿图一时之快要“图个终身便好”。闻人生表示若自己及第,娶她不难,静观则表示中举“也没有就娶个尼姑的理。况且万一不中,又却如何”。静观一步步争取自己的幸福,最后风光出嫁。《同窗友认假作真 女秀才移花接木》中闻蜚娥同男子入学堂学习,虽自思常与男子为伴不好,却也想自主选择自己的婚姻:“岂可他日舍此同学之人,另寻配偶不成?”于是便射鸦卜卦,虽略显荒诞但也是女性独立自主选择自己的爱情。《刘小官雌雄兄弟》中的刘方私下筹谋良久,主动以诗言明女子的身份和愿嫁刘奇的心思。
  上述女性扮男装并非为了爱情,但在此过程中当她们遇到自己喜欢的人时,都积极主动去追求。她们都有自己对爱情婚姻的打算,也积极去筹谋安排,体现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二、女扮男装对女子命运的影响
  无论是出于何种目的和原因扮作男装,“三言两拍”中女扮男装的女性大都命运坎坷,或中途亲人故去,或所谋之事一路艰辛,这也就造就了她们坚强自主的性格。换上女装后,或是嫁给如意郎君,或是游历四方,她们都活出了属于自己的精彩。
  1.命运坎坷,铸就坚强自主的性格
  在礼教森严的封建社会,女性是“家庭的奴仆,生活的依附者”,“被摒弃与社会生活之外”。但当她们换上男装走出闺阁参与实践活动时,为达成某一目的所历经的重重磨难,造就了其坚韧刚强的性格。
  《刘小官雌雄兄弟》中的刘方女扮男装随父还乡,不幸中途父亲病亡,她便继续经营家业,直至最后换上女装,在此过程中,刘方遇事有主见,处理得当。父亲不幸感染风寒去世,刘方悲痛之余自主暂葬父于外地。后认亲刘公夫妇、救刘奇、经营家业、读书认字一直未露分毫,最后主动以诗文表露女子身份并嫁与刘奇。能为父母乔装男子,也能为爱情换红妆,作者赞其“节孝兼全”。《李公佐巧解梦中言 谢小娥智擒船上盗》中的谢小娥一直被当作侠女的典范。虽是女子,她却有主见有谋略,懂得察言观色,晓得人情世故。她看出救她的渔人生意惨淡,便主动请辞,“一路乞食”寻安身之所。查实仇人身份后,她立志寻访,以期报仇。对于仇家的身份,她自有判断与对策,“在湖里遇的盗,必是原在江湖上走”,于是便等候在埠头“佣工度日”,暗自查访。主动报名到仇家帮佣,尽力做事取得信任,探访搜集证据,并交好邻近之人为己所用。她趁庆功醉酒之际“拔出佩刀,把申春一刀,断了他头”,并绑了申春报官,报仇成功。谢小娥有智有谋为父为夫报仇可谓“巾帼豪杰女中丈夫”。
  2.换上女装,收获别样的精彩
  无论什么原因女扮男装,“三言两拍”中的女性或因爱情婚姻,或因完成所谋之事,最后都换上了女装。《刘小官雌雄兄弟》中的刘方、刘奇协力挣下一个老大家业,镇上之人“央媒来与之议姻”,刘方百般推诿,后言明自己实为女子的事实,与刘奇结为夫妇,夫妻二人“相敬如宾”。《同窗友认假作真 女秀才移花接木》中的闻蜚娥满腹经纶,为了家族的利益女扮男装上学堂,最后还考中秀才,还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与同窗杜子中终成眷属。《李秀卿义结黄贞女》中的黄善聪与李秀卿因经商结伴而行,最后结为夫妻。她们女扮男装在外颠沛流离,时机适宜换上女装之后,都得美满爱情。《李公佐巧解梦中言 谢小娥智擒船上盗》中的谢小娥女扮男装历经千辛万苦为父为兄报仇,“此时轰动了豫章一郡”,无不敬仰小娥“里中豪族慕小娥之名,央媒求聘的殆无虚日”,但小娥誓为亡夫守节,剪发为尼,“扁舟泛淮,云游南国”,逍遥于江湖之中。刘方、闻蜚娥、黄善聪嫁给自己的同伴,谢小娥为夫守节落发为尼,女扮男装的女子换装后的生活都与男性有着密切的关系,体现了古代女性浓厚的贞节意识。   三、“三言两拍”中女扮男装的原因
  作为市民文学的代表,“三言两拍”立足于现实的市民生活,展示了明代市井生活的风情画,其中女扮男装书写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经济发展使商业活动繁盛,文人目光转向商人和女性。明朝商业的繁荣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商人的地位,黄善聪和刘方就是两位经商女性。二人都是女扮男装随父在外,不幸父亲都中道病逝,自己与人结伴经商并取得不菲的成就。作品对她们的行为高度赞扬:“若还智量胜娥眉,便带头巾何愧?”女子并非没有能力才干,他们缺少的只是展现的机会,但在封建男权社会谋生,她们也为此付出了更多的心血和精力,忍受了更多的困苦和磨难。
  其次,由经济发展带来的思想变革。明代中后期经济繁荣,随着商业经济的活跃,人们往来交流增加,开阔了视野。以李贽为代表的一批进步的思想家不遗余力地抨击伪道学,大胆肯定人欲的合理性,静观主动追求闻人生,成就自己的婚姻正是受这种思想的影响。
  再者,文人的求异猎奇心理。明朝商品经济发展,印刷术也日益精进,“著书立说”成了文人赚钱的工具,“三言两拍”由宋元话本小说发展而来,冯梦龙、凌初也都大力搜集民间故事以编纂成书,“正是新的消费群体及消费欲望刺激了书上刊印小说”,促进了文人对新奇题材创作的探索。
  最后,传统文学的积淀与影响。女扮男装并不是明朝才有的,也并非冯梦龙、凌初首创,文学的积淀对二人创作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历史传说中的木兰、黄崇嘏和祝英台等人的故事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蓝本,出现了许多以女性为塑造主体的文学作品,借助“女扮男装”的情节,刻画出众多建立奇功伟业、追求自身价值、反抗封建礼教束缚的女性形象。
  女扮男装是古代社会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文学现象,反映了封建礼教束缚下女性的地位和自我意识的觉醒。“三言两拍”中扮作男装的女性聪明有主见、勇敢果敢、机智隐忍,展现了女性独立自主的新风貌。但结局也表现了封建思想对女性的毒害,她们的结局大都是嫁于同行或同窗的男性同伴,回归家庭,谢小娥也是为夫守节。她们扮作男装的起因、过程或结局都与男性有关,并且她们都有浓厚的贞洁意识,这也体现了作者创作的矛盾心理和复杂的社会现实。
  参考文献:
  [1] 冯梦龙.喻世明言[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
  [2] 冯梦龙.警世通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3] 馮梦龙.醒世恒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4] 凌初.拍案惊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5] 凌初.二刻拍案惊奇[M].珠海:珠海出版社,2008.
  [6] 王云五.礼记今注今译[M].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
  [7] 周先慎.明清小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8] 罗婷.女性主义批评在西方与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9] 刘勇强.中国小说史叙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0] 左东岭.李贽与晚明文学思想[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11] 卢振杰.论中国文学中“女扮男装”母题的嬗变[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5(1).
  [12] 李丽霞.《同窗友认假作真,女秀才移花接木》的闻蜚娥人物形象浅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6).
  [13] 李良勇.中国古典文学中女扮男装作品的叙事内容模式[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
其他文献
摘 要:《不一样的太阳》是跨文化小说的典范之作。小说塑造了多种多样的跨文化交际参与者形象,用生动丰富的故事揭示刻板印象和偏见、文化背景知识理解差异、文化价值观差异、思维方式差异和人际关系理解可能造成的跨文化交际障碍,并对跨文化交际参与和汉语国际教育推广做出了文学上的启示。  关键词:《不一样的太阳》 跨文化交际 中德文化比较  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多种多样的跨文化交际问题也逐
期刊
摘 要:大正作家芥川龙之介的历史小说中约有九篇取材于中国的古代故事。其中取材于《庄子·盗拓篇》《史记·苏秦列传》等的《尾生的信》精深洗练,充满哲思,耐人寻味。该篇文末最后两段的超现实梦幻描写更是奇崛惊人,充满神秘色彩。在这两段中芥川龙之介就像“日本的尾生”,充满焦躁与彷徨地等待着。那么他等待着的是什么呢?本文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与考察该篇的写作背景,来探讨文中等待的深层含义,以期对芥川龙之介的历史小
期刊
摘 要:20世纪六七十年代,非常态写作成为干校叙述园地里一道醒目的文学图景。它以异于常规的文学手段或高度私密的写作策略记录着写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或精神风暴。日记、家书、检讨等非常态文本为个人话语保留了极其难得的存活空间,而带有反抗色彩的秘密写作则以文学独有的方式对私语式写作进行了艺术探索。在这一时期的干校叙述中,这类带有反抗色彩的秘密写作最为突出的一个艺术特征是以写作为书写对象,即对作为个人性话语
期刊
摘 要:杜甫对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画学修养颇高。其诗歌写作与唐代山水画、鞍马画、花鸟画均有着密切联系。杜甫所观山水画,多为唐代主流风格的青绿山水画,其山水诗的随物赋形、色彩运用、经营位置,为以画入诗之表现;杜甫对唐代鞍马画作的评价,体现了其写真特色,对于马的描摹亦受到莼菜条笔法和疏体画风影响;杜甫写人之作,与唐代人物群像长卷画、分段体连环人物画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体现了中国古代绘画对文学创作的深刻影
期刊
摘 要:《六月二十日夜渡海》是苏轼晚年遇赦北归途中所写的作品,该诗用典贴切,对仗工巧,在凝练的字句中,传达出耐人寻味的理性思致。该诗的思想内涵极为丰富,其中包含了对纷乱时局的隐忧和期待;对于儒家情怀的认同和归趋;对于“恨”的治愈和超越;以及对于朝中政敌的蔑视。  关键词:苏轼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理性思致 自我超越  苏轼的一生,可以用他的《定风波》词来概括,那就是“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二十一
期刊
摘 要:泰戈尔的长篇小说《家庭与世界》以发生在20世纪初的“司瓦德西”运动为背景,讲述了一个传统家庭中几位男女的情感纠葛,以及人们面对民族运动时的信念冲突、情感困惑与不同抉择。从空间的视角切入解读文本,探询“家庭”与“世界”的同构关系和隐喻意义,能够发掘出小说新的视角,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其艺术特质与思想内涵。  关键词:家庭 世界 内心空间 自我寻求  《家庭与世界》是印度作家泰戈尔出版于191
期刊
摘 要:《诗经》是用“古文”写的,我们在读《诗经》的时候要按照“古文”去理解。《诗经》中的“斯”不是代词、语助词、语气词,是动名词兼具的实词,在“今文”中已经用“撕”来代替。《诗经》中有95个“斯”,其中94个是后世的“撕”,这些“斯”的语境义和句法功能虽然不尽相同,但它们都是“撕开,撕裂,撕开撕裂的东西”的本义或引申义。  关键词:古文 《诗经》 斯 动词 代词  对《诗经》的解读自汉至今,自是
期刊
摘 要:苏轼和辛弃疾作为宋朝词坛上的领袖人物,同以豪放著称,对词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故文学史上历来以“苏辛”并称。然此二人,虽然是文学上的集大成者,却是官场上的失败者。起起落落的仕途经历,坎坷飘零的生活境遇,使得他们空有满腔抱负学识,却不能见容于当世,其人生理念反映在词作上自然有相通之处。但是毕竟苏轼和辛弃疾所处的时代环境、人生经历有着诸多不同,他们又有着不同的品性境界和人生追求,当他们把自己的遭
期刊
摘 要:元稹的《古艳诗》“春来频到宋家东”表达的是作者寻春不遇、寻她不遇的惆怅和失落,同时,也把诗人对“她”的殷切期待隐含其中。而对莺莺所谓的“挑”和“撩”,也正寄寓在作品的意涵之中了。  关键词:元稹 《古艳诗》 莺莺 《西厢记》  中唐诗人元稹大名鼎鼎,与另外一位大诗人白居易并称“元白”,是古代文学史上必须提到的诗人。关于他的人品和作品,历来也是学者们津津乐道的对象。如著名学者陈寅恪就在《元白
期刊
摘 要:怨恨是现代东北作家群文学书写中常见的文化情态,也是萧军和萧红作品的主题之一。然而从怨恨情态的深层结构来看,东北作家群的怨恨意识除了源于日本侵华这一具体历史事件和抗日救亡的特定时代感召之外,还受到自然环境、封建社会的压迫等因素的影响。一种由来已久、根深蒂固的怨恨情绪和复仇意识盘踞在东北作家群的精神域中,在萧红的作品中,主要体现为对于怨恨情绪弱态转移的控诉,因而具有指控封建社会的权利结构、呼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