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语文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应该以语文教学实践为媒介,很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然而,纵观当下的语文教学,尤其是在农村中学中,对传统文化的教育现状却略显不尽人意。面对如此现状,笔者针对在语文课堂的教学实践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和思考。希望学生能够在其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并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守护并传承下去。
关键词:传统文化 农村中学 语文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11.058
设计思路:巢宗祺在解释人文性时说:“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在备课过程中,笔者一直在思考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彰显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把中华优秀文化基因嵌入学生的核心素养之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培养中小学生民族精神的沃土、滋养生命的源泉。下面根据笔者的语文教学实践和思考,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通过教材文本讲授,以情境激发学生文化自信
1.文言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在《〈世说新语〉二则》的讲授中,笔者注重引导学生在学习文本中了解古代聪颖机智的少儿故事,学习古人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等美德;乐府民歌《木兰诗》的处理上,笔者通过为木兰写颁奖词的方式,激发学生内心深处朴素而深沉的家国情怀。这些优美的篇章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的脊梁。作为教师应该准确抓住教学文本中传统文化的内涵,激发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优秀的民族文化和精神根植于每个孩子的心中。
2.诗歌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还记得那首《观沧海》的教学,笔者着眼于对意象的把握,利用诗歌的重要特点——想象,激发学生想象的天赋,展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观景象,让学生感受曹操的博大胸怀和远大理想的同时,也教育学生像曹操一样,胸有大志,才能更好地报效祖国。
二、充分利用教材“综合性學习”板块,以活动内化文化传承
笔者拙见,新教材最大的闪光点就是“综合性学习”版块的设置。综合性学习是超越课堂,是使学生置身于活生生的现实环境中的课堂模式的学习,是最能体现学生智慧和精神的高级课堂。因此,基于对此的认识和重视,综合性学习已经深深地影响了笔者的语文课堂。
比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就是《有朋自远方来》,要求师生围绕“交友之道”,开展一次学习活动。从交友之道中的交友原则,古今中外的诗文中关于交友名言、警句、故事和论述入手,全班分为不同的小组,搜集、阅读、整理有关交友的诗词文章、名言警句、成语典故和其他材料。然后在班内交流探讨,学生互谈感受、见解等,以提升对交友之道的认识。
三、有效利用课前三分钟,以自我展示的形式丰富文化底蕴
笔者的做法是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经过几年的实践,最终确定了课前活动的两大形式:一是传统文化知识积累型,如讲成语故事、传统节日介绍等;一是才艺展示类,包括诗朗诵、演讲、课本剧展示等。让学生按学号轮流展示,真正实现了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有效结合。这个活动在笔者的语文课堂中延续至今,一直备受学生青睐。
总之,作为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师,要善于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充分挖掘文本的文化意蕴,不断提升农村孩子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水平,这既是对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坚守与传承,也是作为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王笑丹《关于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转化的实践研究》,《学周刊》2021年第3期。
[2] 郭冬青《大背景环境下农村初中生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课外语文》2021年第4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 农村中学 语文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11.058
设计思路:巢宗祺在解释人文性时说:“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在备课过程中,笔者一直在思考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彰显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把中华优秀文化基因嵌入学生的核心素养之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培养中小学生民族精神的沃土、滋养生命的源泉。下面根据笔者的语文教学实践和思考,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通过教材文本讲授,以情境激发学生文化自信
1.文言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在《〈世说新语〉二则》的讲授中,笔者注重引导学生在学习文本中了解古代聪颖机智的少儿故事,学习古人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等美德;乐府民歌《木兰诗》的处理上,笔者通过为木兰写颁奖词的方式,激发学生内心深处朴素而深沉的家国情怀。这些优美的篇章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的脊梁。作为教师应该准确抓住教学文本中传统文化的内涵,激发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优秀的民族文化和精神根植于每个孩子的心中。
2.诗歌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还记得那首《观沧海》的教学,笔者着眼于对意象的把握,利用诗歌的重要特点——想象,激发学生想象的天赋,展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观景象,让学生感受曹操的博大胸怀和远大理想的同时,也教育学生像曹操一样,胸有大志,才能更好地报效祖国。
二、充分利用教材“综合性學习”板块,以活动内化文化传承
笔者拙见,新教材最大的闪光点就是“综合性学习”版块的设置。综合性学习是超越课堂,是使学生置身于活生生的现实环境中的课堂模式的学习,是最能体现学生智慧和精神的高级课堂。因此,基于对此的认识和重视,综合性学习已经深深地影响了笔者的语文课堂。
比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就是《有朋自远方来》,要求师生围绕“交友之道”,开展一次学习活动。从交友之道中的交友原则,古今中外的诗文中关于交友名言、警句、故事和论述入手,全班分为不同的小组,搜集、阅读、整理有关交友的诗词文章、名言警句、成语典故和其他材料。然后在班内交流探讨,学生互谈感受、见解等,以提升对交友之道的认识。
三、有效利用课前三分钟,以自我展示的形式丰富文化底蕴
笔者的做法是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经过几年的实践,最终确定了课前活动的两大形式:一是传统文化知识积累型,如讲成语故事、传统节日介绍等;一是才艺展示类,包括诗朗诵、演讲、课本剧展示等。让学生按学号轮流展示,真正实现了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有效结合。这个活动在笔者的语文课堂中延续至今,一直备受学生青睐。
总之,作为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师,要善于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充分挖掘文本的文化意蕴,不断提升农村孩子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水平,这既是对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坚守与传承,也是作为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王笑丹《关于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转化的实践研究》,《学周刊》2021年第3期。
[2] 郭冬青《大背景环境下农村初中生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课外语文》202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