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视角下的中学学校管理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yua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前的学校管理也越来越重视人性化,力求实现管理效果的最大化。在以人为本的视角下,中学学校管理者要想实现学校的长远发展,就需要改变传统的学校管理理念,一切围绕“人”来进行,从而构建出一个人人自主、人人自治的学校环境。本文从尊重教师,激发教职工主人翁意识;养成教育,落實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优化制度,创新人文制度管理模式;激励机制,激发全体师生的主动性四个方面对中学学校管理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中学 学校管理 以人为本 措施
  学校管理是一门艺术,同时也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在学校管理中,管理者需要考虑的事情有很多,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所以,为了提高学校管理效果,管理者需要紧跟时代步伐,积极进取,不断优化管理方法,如此才能确保学校按照正常的秩序运行。“以人为本”就是人性化的管理,人性化的管理并不是让教师和学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要在管理中发挥人的价值。基于此,学校管理者要对“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再落实有效的管理措施。
  一、尊重教师,激发教职工主人翁意识
  教师是学校开展各项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学校中与学生最为亲密之人。在以人为本的视角下,学校管理者首先要做到尊重教师,只有尊重教师,保护教师的独立自主性和自尊心,才能使教师感受到学校对自己的重视,才能产生归属感。归属感的产生会直接激发教师的主人翁意识,促使教师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教育中。
  那么,对于学校管理者而言,怎样做才是尊重教师的表现呢?一方面,学校管理者要放低姿态,要明确教师在很大程度上与学校是合作关系,所以要给予教师发表意见的机会,尊重教师的思想和看法。另一方面,学校管理者要帮助教师去实现自身价值,这也是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体现。教师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是相互连接的,管理者只有激发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才能让教师发挥自己的优势,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在中学学校管理中,以人为本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教师群体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不可替代,作为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被尊重的权利,同时也值得尊重。但是,尊重往往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所以,在学校会议中,学校管理者可以先根据会议的主题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再向各教师说明自己的不足,需要大家集思广益、共同合作。借助诚恳的话语,教师们必然会积极提出自己的建议。在这一基础上,学校管理者便可以对大家的建议进行总结。在平等的交流与探讨中,教师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会得到极大的调动,这对于发挥教师的集体优势,真正解决学校的问题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学校管理者还应该根据各班级的情况与相应的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在学校管理和学生管理上,学校管理者要尽可能咨询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在学校中的价值和地位。久之,教师们的主人翁意识必然会得到提高,并在学校教育发展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二、养成教育,落实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
  在以人为本的视角下,学校管理模式应该是以人为中心的。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与推进,当前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这意味着学校管理应该围绕学生进行开展,要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同时,去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语言习惯和思维习惯,这对于促进初中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学校管理者要积极落实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从环境氛围到活动开展,都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当然,为了实现管理效果的最大化,学校管理者还应该尽可能征求学生的意见,了解学生的想法,从而在满足学生合理需求的基础上实现人性化学校的
  构建。
  学生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难上之难。中学阶段的学生本身就处于叛逆期,他们敢于表现自我,且无所畏惧。所以,在这一阶段,只有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管理,才能使管理更有成效,而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在其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管理学生的前提是了解学生,所以学校管理者不能依靠教师或资料去了解学生,而是要走进班级,去关注学生的性格、兴趣、需求,进而与教师协商管理方法。在学校中,不免有一些顽皮且不服管教的学生。针对这些情况,学校管理者一方面可以从学校的环境氛围入手,在特定地点张贴一些趣味性十足的道德小故事,另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相关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自我认同感。通过这些极具针对性的人性化管理,学生们的思想也会逐渐发生改变,这对于实现养成教育,促进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会起到不可忽视的
  作用。
  三、优化制度,创新人文制度管理模式
  传统的学校管理制度都将重点放在了对教师和学生一些行为习惯的制约上,利用“禁止”“不能”等词语为教师和学生建立了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墙,从而严重挫伤了大家的积极性。实际上,制度的存在是告诉教师和学生哪些是可为的,哪些是不可为的。从这一目的来看,学校管理者完全可以选择另一种管理制度,即人文化的管理制度。在以生为本的教学背景下,人文化的管理制度正好与其紧密相合。归根结底,人文管理制度要求学校管理者合理运用制度,使制度能够服人。学校的成员只有认同制度,才能自觉去遵守,并形成习惯。所以,学校管理者要对制度进行优化和创新,要使制度更能契合当前学校的发展需求,同时也要改变宣传制度的方式,使大家能够深入理解并愿意去遵守。
  制度是学校管理的主要形式,这意味着对制度进行优化对于全校师生的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为了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创新人文制度管理模式时,学校管理者可以面向全校收集制度优化的建议,并进行整理。这些建议中,会有教师中规中矩的建议,也会有一些学生的主观看法。在对大量信息进行分析后,新的具有人性化的学校制度就会随之出炉。当然,制度只是优化,而不是满足无理的要求。所以在宣传新制度时,学校管理者可以划分为校内和班内两个区域。校内安排教师进行制度的讲述,主要带大家了解制度的必要性,使学生对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班内则倾向于让大家提意见,再由教师进行解答,借此让学生了解新制度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创新人文制度管理模式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全校师生对制度的认同感,所以关注大家的意见和建议是必须做到的。同时,制度又是严格的,所以要确保制度的底线犹在,如此才能真正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   四、激励机制,激发全体师生的主动性
  教师与学生都是需要激励的群体。在日复一日的教学与学习中,大家很容易形成固化思维,主动性和积极性严重不足。所以,为了确保全体师生都能够以高昂的斗志投入到教学与学习中,学校管理者就需要做好中间的衔接工作,利用一些激励机制为师生注入活力。
  激励机制可以是语言上的,也可以是行为上的。任何人做任何事都是需要动力的,而动力的产生来源于他人的认同和激励。教师与学生的定位是不同的,激励的方法自然也应该有所不同。所以,学校管理者要结合教师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激励的方法。针对教师,可以用评奖评优的方式;针对学生,可以用集体表彰的方式。通过这种激励机制,教师群体与学生群体的积极性都能够得到极大调动,进而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
  完善激励机制能够最大程度上激发全体师生的主动性,因此,学校管理者务必要对激励机制有一个全面的认知和实施计划。从教师的情况来看,能够对其产生激励的方式是承认教师的优秀,并给予教师实质或精神上的奖励。学校管理者可以安排一些教学竞赛,借此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对比赛结果则应该进行公布,奖励优秀的教师,并将竞赛视频通过网络予以分享,这样做能够在起到激励作用的同时,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促使教师们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教育教学中。针对学生的激励,学校管理者要意识到学生更需要得到认可,但学生们往往存在着能力上的差异,如有的学生学习好,有的学生运动天赋高,有的学生唱歌好等。面对这些差异,学校管理者可以选择开展不同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给予学生认同和激励。当然,在落实激励机制时,管理者还应该将重点放到学生的学习能力上,使他们在认同自己的同时提高学习积极性。
  综上所述,学校管理者要想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就需要关注学校的方方面面,从学校的制度、文化,到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成为关注的目标。只有为教师和学生构建一个人性化的学校氛围,才能发挥出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优势,进而促进学校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彭斌《人文關怀下的中学学校管理模式探析》,《科技风》2019年第27期。
  [2] 李玮《试论以人为本的中学学校管理》,《课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34期。
  [3] 谢莉、彭钢《当前学校以人为本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商》2015年第34期。
其他文献
  
摘 要:主题班会是以班级为单位,围绕特定的主题从实际出发,融思想性、教育性、艺术性等于一体开展德育的重要活动。本文对以“禁于未发之谓豫”的思想指导主题班会的实践探索进行研究。  关键词:禁于未发之谓豫 主题班会 实践探索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6.099  一、“禁于未发之谓豫”  “禁于未发之谓豫”出自《礼记·学记》:“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
摘 要:如今教学改革的步伐还在继续大步向前,如何落实“立德树人”的核心教育观,如何推行德育,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促使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针对这一问题,本文给出了一些教学实施的对策,结合情境教学的思想,打造适合师生互动、交流以及合作探讨的情境。  关键词:情境教学 道德与法治 教学方法  自2016年秋季开始,以《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为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我国兴旺发达的精神支柱,是华夏儿女智慧和精华的积淀,是炎黄子孙的骄傲、中华民族的灵魂,更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是一门适合于各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必修课,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更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核心课程。这门课程有着巨大的优势和现实意义,但也面临着严峻挑战,需要进行深层次的改革,使课程能够正在符合新时代人才培
荷兰画家蒙德里安喜欢画抽象画。左边这些画中,我们看到了用直线和方格组成的图形。
摘 要: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做好互动模式的应用研究,能大大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为构建学生的历史素养带来支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初中历史教学中互动模式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师生互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教育理念得以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用。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让学生有机会更好地认识历史、了解历史,开展互动教学模式很有
摘 要:一部《三国演义》,通过对东汉末至三国间军事、政治、外交事件的描述,塑造了众多的英雄形象,可以说是一曲男性英雄的赞歌。这样的书是以男性为主角的,女性成为了陪衬和点缀。本文系统地分析了《三国演义》中的女性人物,并研究她们的悲剧结局,将结局分为三类:政治工具型、早年守寡型、贤妻良母型。  关键词:三国演义 女性 悲剧  一部《三国演义》,通过对三国之间军事、政治、外交事件的描述,塑造了众多的英雄
摘 要:小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科目,对于其他科目的学习也有着很大的帮助。这门科目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去学习和发展。而且在学习小学语文的过程中,学生们会接触到很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且从中吸取很多的知识,对自己未来的发展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应该让传统文化有效地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从而更好地帮助小学生学习和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 语文课堂 语文教学 有效渗透  
摘 要:德才兼备,语文老师在开展语文诵读教学时,也要注重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本文从“激发诵读兴趣,开展品德教育”“问题引导诵读,思考品德教育”“小组合作诵读,探讨品德教育”以及“诵读联系实际,体会品德教育”四个方面,对小学语文诵读融合品德教育实践进行论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诵读 品德教育 实践探究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传统的知识传输型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当前的需要,知识融合品德教育的教学理念逐渐深入
摘要:本文重点分析了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相结合的策略:从立足于古诗教学,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内容;立足于语文综合活动,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意识;立足于课外经典阅读,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立足于传统节日,融入中华传统文化观念。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华传统文化;课堂教学;有机结合  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行结合,不但能够促进学生养成健全的品格,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意识,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