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与白的记忆

来源 :电影画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qdn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让世人第一次领略到了电影营造出的神奇的光影世界。直到1935年,美国人马摩里安的《浮华世界》中第一次才有了黑白两色外的其它颜色。但是,直到1964年,安东尼奥尼的《红色沙漠》才真正完成了电影由黑白向彩色的蜕变。
  在这漫长的数十载中,黑和白,这两种最简单最极致的颜色交织构建着整个电影世界。有多少值得我们珍惜的黑白记忆!那些黑白光影又带给后人怎样的感动与震撼!
  
  波坦金战舰Potemkin(1925)
  前苏联对中国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也包括电影创作。正是苏联人爱森斯坦,让中国人明白了什么叫“蒙太奇”。
  从拍摄于1925年的《波坦金战舰》开始,爱森斯坦自觉地运用他所创造的蒙太奇理论,将一个个孤立的镜头组接成一部波澜壮阔的电影史诗。该片中最为人称道的是“敖德萨阶梯”一场,导演运用了六十多个蒙太奇镜头,把事件实际发生的时间延长了十几倍,给观众心理造成极大震撼。排列整齐的沙皇士兵与散乱的群众的对峙,血腥的屠杀场面和一辆从阶梯上高速滚落的婴儿车的对照,成为了电影史上的经典桥段。
  和前辈格里菲斯简单的特技组接不同,作为红色苏联的狂热支持者,爱森斯坦所创造的“杂耍蒙太奇”,不仅强调用影像创造强烈的银幕效果,更是明确要展示电影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功利性。
  
  《摩登时代》Modern Times(1936)
  身着窄小上衣、肥腿裤子和过大皮鞋,头戴礼帽手提拐杖,留着两撇小胡子的卓别林是中国观众最熟悉的外国喜剧明星。卓别林在众多喜剧电影中塑造的的各色“夏尔洛”,是世界电影史上第一个有血有肉的银幕形象。较之卓别林本人,夏尔洛更加深刻、更加真实也更加具有社会价值。
  拍摄于1936年的《摩登时代》,是卓别林最后一部默片作品,可将其视为卓别林入行二十多年来的一次回顾与总结,更是卓别林流浪汉系列电影走向成熟的标志。
  影片描述一个被大机器工业时代异化的小人物的悲惨命运。故事发生在美国二十年代经济萧条时期,卓别林所扮演的夏尔洛,不幸成为机器的奴隶而精神失常,这是与当时的经济危机给人们带来的生存危机有着密切的联系。小人物都是善良的,即使是这样的生存状态下,夏尔洛还在街头搭救了一位偷面包的流浪女,两人相濡以沫的场面温馨而感人,闪动着着人性的光芒。而喜剧性的手法和卓别林夸张的表演,则蕴含着强烈的社会讽刺与批判意味。
  
  


  《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1939)
  印象很深刻的是玛格丽特·米切尔笔下的郝思嘉有一双猫一样的绿色眼睛。电影中的费雯丽的眼睛,果然一模一样。
  有人说,费雯丽把她一生中最深的激情献给了《乱世佳人》,把她一生中最深的柔情献给了《魂断蓝桥》,把她一生中最深的神经质赋予了《欲望号街车》。没错,费雯丽就是那个郝思嘉,她的激情四溢让后人难以超越。
  很多年后,我们还记得郝思嘉说“After all,tomorrow is anther day!”时的洒脱与自信。不管这个女人是如何的自私与专横,但是一个有如此坚定与勇气的女人,一个连战乱和死亡都打不垮的女人,一个生命力顽强的如同春天的野草的女人,总是值得尊敬的。看到她,生活就总有阳光和希望。
  
  《公民凯恩》Citizen Kane(1941)
  电影史上,很多当时看上去很费解、票房成绩也有些惨淡的片子在若干年的大浪淘沙后,往往成为了经典文本,供大家顶礼膜拜。奥逊·威尔斯的《公民凯恩》算得上一个。
  威尔斯这个好莱坞的叛逆者将纪实主义的真实化表现方式和表现主义的抽象隐喻共同注入了这部美国现代电影的开山之作中。表面上看似简单的找寻“玫瑰花蕾”的过程,引出了对凯恩这个典型美国人性格、命运的探究。
  与以往好莱坞梦工厂流水线复制出的那些物质、爱情双丰收的影片相比,《公民凯恩》关注的焦点则是物质和精神之间的碰撞与冲突。这种尖刻的主题,让《公民凯恩》与同期的好莱坞类型电影大相径庭,也让它永远留在了电影史上。
  
  《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1942)
  从荷马史诗《奥德赛》开始,冒险故事所带来的意义往往不仅止于行为,而更含有对历史文化甚或人性的探索和认知。而在《卡萨布兰卡》里,我们体验的是一个从一般类型电影的户外冒险回归到一个狭窄的小酒馆的故事。在这样一个被扭曲的现象中,爱情的不确定和承诺的背信仿佛也印证了这个飘忽不定的年代。
  卡萨布兰卡,位于非洲摩洛哥西部的港口小镇,被假想成二次大战时,欧洲难民从烽火燎天的欧洲逃向自由天地的跳板。在苦难的时代里,许多有钱有办法的人纷纷逃出断瓦残垣的欧洲大陆,那些没有能力的平民只有留在家乡任受凌割。可是这些从四方各处集合在卡萨布兰卡这块中立窄缝的有钱人过的又是怎样的生活呢?诚如影片中那位纳粹少校所认为的:“在这里,人命是低贱的。”
  当看到那不可否认是完美的结尾时,总是有抑制不住的感动,正如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说的那样:“你不能前往,我要做的事你无法参与,并不是我自命清高,只是这是个多么疯狂的年代,我们三个人物的悲欢离合,实在是微不足道的。”这句话也成为了上个世纪最为经典的爱情对白。《卡萨布兰卡》给我们讲述了一种不同寻常的爱情。在这样的一个故事里面,爱情并不意味着天长地久,责任在与情感的较量中占了绝对上风。这样的一个爱情故事虽然有背叛,但是并不可憎,虽然不完满,却更令人沉醉。这样一部和我们现代人爱情观念大相径庭的影片中,更值得我们反思自己。
  
  《罗马假日》Roman Holiday(1953)
  对于爱幻想的女生而言,《罗马假日》绝对是经典中的经典。它以女生最喜欢的爱情为题材,片中的喜剧桥段让人忍俊不禁,而公主和记者在罗马城的浪漫邂逅、让人黯然神伤的结局更是让人久久难以平静。
  《罗马假日》其实是一个老套的童话故事,只是王子与灰姑娘换成了公主与小报记者。但正是这样一个黑白童话,成为了我们心中永远难以忘怀的梦。即使是让人遗憾的结局,正是因为这遗憾,故事才更加唯美;正是因为这遗憾,才让动人的爱情故事永远定格在最浪漫的瞬间。
  因为《罗马假日》,奥黛丽·赫本成为我们心中高贵、优雅、善良的完美女性形象。坐在罗马广场吃冰激凌的可爱赫本、拿着吉他用力砸人的疯狂赫本、召开记者会时的公主赫本,赫本的每一面都让人心动。赫本将最美丽的少女形象留在了《罗马假日》。
  
  


  《四百下》The Four Hundred Blows(1959)
  时间一下子跳转到1959年,喜欢在左岸咖啡馆喝下午茶的法国人特吕弗以这部半自传性电影一举拿下了当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这使得法国电影“新浪潮”开始被业界正式接受。
  所谓《四百下》,源自法国谚语,要鞭打调皮孩子的屁股四百下,才能驱赶走邪恶,让他听话走上正路。而这恰恰扼杀了孩子的童年和快乐。我们都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从安托万的身上,或多或少的可以看到我们自己的影子。
  《四百下》是一部生活流的影片,它并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框架,只是以主人公下一步将要做什么为线索来调动观众的兴趣。13岁的少年安托万一直在跑,从压抑的教室跑向心仪已久的大海。影片最后是一个一分多钟的全景长镜头,安托万从岸上下来,跑到海滩上,继续向画面右方跑,此时镜头开始慢慢向右后方摇移。安托万跑向大海,在海水中横着向右走了几步,却猛然回过头径直走向镜头方向,画面定格并推向了他那双迷茫、忧郁的双眼,音乐和海浪声仍在继续,剧终。
  
  《铁皮鼓》The Tin Drum(1979)
  1979年的《铁皮鼓》是和我们时差不太大的一部黑白经典电影。不同于君特·格拉斯小说结尾黑暗的色调以及悲剧的苍凉,施隆多夫这部获得1979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1980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传世之作用一种非正常的步调有节奏的对历史和现实进行着反思,其对于正义与非正义的描写隐晦,其对于人们价值观选择的影响,值得我们反复回味。施隆多夫用德国人特有的黑色幽默,以一个不愿长大的侏儒孩子的眼光,审视整个世界。成长、爱情、死亡甚至战争都展现的异常灿烂而壮观。
  影片的结尾,奥斯卡在父亲的葬礼上丢掉了这个伴随他17年的铁皮鼓,一头扎进父亲的墓穴,上天也赐予了他一次长大的奇迹。奥斯卡终于在这个一切都趋于平淡的年代重获生长的力量。火车驶向远方,外婆独自一个人在荒凉的土地上烤着土豆,一切即将重新开始。
  
  黑与白,单纯而质朴,纯粹而真实,代表着生命的原生状态。黑色和白色,较之彩色,带给人更多视觉上的冲击和震撼。今天,看看这些曾经的黑白光影世界,这些永远的经典之作,它们是永远也不会因岁月流逝而褪色的。它们是再也无法褪去的底色,这底色让人沉静,怀念永远。
  [责编/布丁]
其他文献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纪念,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一部美国人投拍的纪录片《南京》引起全世界的关注,令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看到了七十年前日本侵略者在华所犯下的滔天罪行,也给我们现今生活在欢乐祥和、歌舞升平中的人们敲响了一次警钟,让我们铭记历史,勿忘国耻,面向未来……  ·影片主创人员表示拍摄《南京》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那段历史”  ·影片制片人莱昂西丝表示:“这是被遗忘
期刊
制片人:吴宇  导演:李欣 吴天戈 毛小睿  编剧:吴天戈 李欣 毛小睿 李弘 张晓露  演员:王学兵 周杰 姚安濂 郭晓冬  沈佳妮 崔杰 万峰 陶虹 武拉拉等  出品:上海电影集团 深圳知本投资集团  发行:上海联合院线  上映:2007年3月    影片通过一个三段式的故事结构,折射当下上海城市生活中不同阶层的艰辛冷暖和生活现状,尤其是社会底层人物以及弱势群体的生活。生活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
期刊
底层人物——悲惨经历折射出的社会百态    贾樟柯的电影人物都是生活在最底层的低贱位置上,并且都是底层的“游民”,像《三峡好人》里千里迢迢寻妻、寻夫的男女主人公、拆迁房屋的工人、在“江湖”上混的“小马哥”等等。  韩三平是山西的煤矿工人,他来到奉节寻找自己的妻女,刚下船就被骗到了一个仓库里学变魔术,那些人没有工作,以此为生。在奉节拆迁办更是上演了一幕让人触动很深的场景,奉节的老百姓不满意分到的钱款
期刊
编者:为赶中国的“五·一黄金周”,《蜘蛛侠3》提前于5月1日在中国上映,先美国5月4日首映3天。    为了让更多的观众充分享受到《蜘蛛侠》这上亿美元制造的精神大餐,本刊特别邀请世界华人成功学第一人——陈安之先生,与专注成功学研究的深圳梦工场董事长王阳,和大家一齐感悟“我从《蜘蛛侠》中学到什么?”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企业看《蜘蛛侠》做培训。  王阳:陈老师,我在您上万元的总裁培训班上,第一次接受
期刊
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和暗分开了。   ——《圣经》    关键词 巴别塔(babel)  根据《圣经》的创世纪第11章,巴别塔是当时人类联合起来兴建,希望能通往天堂的高塔。那时,天下人的口音言语都是一样。他们往东边迁移的时候,在示拿地遇见一片平原就住在那里。他们彼此商量说,来吧,我们要做砖,把砖烧透了。他们就拿砖当石头、又拿石漆当灰泥。他们说,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
期刊
似乎一夜春风吹,余男如鲜艳夺目的牡丹灿然绽放,一举征服柏林国际电影节评委的芳心,成为众多媒体的焦点,被观众潮水般的掌声紧紧包围,这让的所有电影人深感欣喜,虽然因为电影节的规则,《图雅的婚事》夺得“金熊”,余男未能封后捧“银熊”,但她的魅力竟然非凡若此。大抵非凡魅力者,背后必有不寻常的经历。在重庆拍《双食记》的间隙,记者采访余男后,脑海里迸出最强烈的就是三个词:努力、实力、幸运。    努力自北电始
期刊
王超1994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剧作专业,先是给陈凯歌导演做了《荆轲刺秦王》的副导演,其间给电影杂志写电影评论,还给文学杂志写小说。当年26岁的王超从南京来到北京,怀揣着电影的梦想考入北京电影学院。王超以三部电影(每部都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很高的荣誉)为华语电影扬眉吐气。王超的电影道路看似很简单,其实走得很难。整个“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在国内都不景气,都是墙内开花,墙外香。作为一名导演,王超深刻认识到
期刊
片名:Vacancy针孔旅社  导演:尼莫洛德·安塔尔 Nimrod Antal  主演:凯特·贝金赛尔 Kate Beckinsale  卢克·威尔逊 Luke WilsonDavid  弗兰克·威利 Frank Whaley  类型:悬疑/惊悚  片长:96分钟  级别:(野蛮的暴力,恐怖,裸露和粗口)  发行:索尼电影公司 Screen Gems  上映日期:2007年4月20日(美国)  
期刊
(一)    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也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李渊于618年建立了唐朝,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都,后来又设洛阳为东都。其鼎盛时期的公元7世纪时,中亚的沙漠地带也受其支配。690年,武则天改国号为周,迁都洛阳,史称武周,直到705年唐中宗恢复大唐国号。唐朝在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后日渐衰落,至907年梁王朱全忠篡位灭亡,共延续了289
期刊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金像、金马双料梁家辉出现在西安某高档社区,参加由其代言的江苏科利达地板的促销活动。当天上午梁家辉受到古城媒体的热情追捧,这些记者就像他的粉丝一样激动。无论是答记者问,还是参加相关活动,他都表现出了影帝的风范。当记者提起5月20日他主演的[苹果]有可能上映,他深情款款地说:“今年是我们结婚二十周年。5月20日是夫人生日。对于我来说,这是个特别的日子。不管电影是否在那天上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