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跑帷子是一種古老的传统民俗舞蹈表演,是从古代战争中衍生出来的一种古老而又独特的大型民俗活动,具有民间祭祀和欢庆娱乐的双重功能。文章通过对河南省汤阴县跑帷子的田野调查,试图从功能主义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
关键词:功能主义;跑帷子;功能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跑帷子是河南省汤阴县特有的一种传统大型民俗舞蹈活动,2006年列入河南省人民政府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成功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豫北三绝之一,在方圆百里享有盛誉。跑帷子起源于春秋,成型于秦汉,盛行于宋元明清各代和民国初年并延续至今,距今已有2600多年历史。跑帷子规模宏大,场景壮观,内容丰富,形式完美,是一种独特的团体型、广场型的传统舞蹈,近200名舞者按照《易经》中的八卦阵法不断变幻出100多种阵势,气势磅礴。跑帷子现仅存于河南省汤阴县白营和古贤两个乡镇,仅白营乡西隆化村和古贤乡支村有跑帷子的表演队伍。
跑帷子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但是当今学术界对跑帷子进行的研究很少,除了个别学者从舞蹈学角度进行过研究和电视报道外,对其进行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的学者少之又少,这使得其具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另外,笔者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希望将家乡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展现出来,使更多的人能够认识和了解这种传统民俗文化。
1.跑帷子
跑帷子是由古代战争中衍生出来的一种古老而又独特的大型民俗舞蹈活动,又称经纬舞,俗称跑帷子。跑帷子使用的道具叫帷子,它是由一根两米多长的木杆上扎帷帽,周围挂上五彩缤纷的彩带及铜铃,表演者持帷子跑出各种阵图,故称跑帷子。
伴随着洪亮的锣声,跑帷子拉开帷幕。乐声四起,锣鼓笙箫合奏或铿锵或激昂或婉转的民间乐曲,吹吹打打、热热闹闹地烘托起跑帷子的氛围。彩旗手和鼓手组成的乐队依次入场,分列两旁。之后身披各色彩缎、手擎五彩缤纷的帷子的庞大队伍入场,轮番舞蹈,依照阵图排列成各种阵势和图案。每次舞蹈时,帷子手们踏着鼓点屈膝、微蹲、作小步跑,富有节奏感地来回奔跑。每跑一步,帷子上的彩带和铜铃就震动一下,发出哗哗的响声。在阳光下银光闪烁,彩带飞舞,其景象之美丽、场面之壮观令人叹为观止。阵图跑完之后,帷子手们迅速按照原路线收起排成原队伍,准备再组成新的阵形。
2.传承:祭祀活动
据传,跑帷子是春秋战国时期为纪念齐桓公的爱妃长卫女而举行的传统祭祀活动,继而演变为庙会中的表演祭祀性活动,后发展为乡民祭祀和欢庆节日的娱乐性活动。民间信仰和神灵崇拜使跑帷子具有了较强的仪式性和目的性,祭祀性和取悦神明的目的不言而喻。人们通过举行盛大的、有固定程式的仪式达到祈福和消灾的目的。
3.变革:民俗表演
当今的跑帷子已经成演变为一种民俗表演仪式活动,多见于庙会和正月十五、十六的民俗表演中。特别是政府重视和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跑帷子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大。甚至可以考虑与当地的旅游相结合,成为地方有代表性、生命力和感染力的城市民俗文化名片。
文化功能论的视角是人类学研究民间信仰的传统研究视角,由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里夫-布朗于 20 世纪初创立。该理论认为人类社会文化现象都是为满足某种现实“需要”而存在的。“一物品之成为文化的一部分,只是在人类用得着它的地方,只是在它能满足人类需要的地方”,“所有的意义都是依它在人类活动的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它所关联的思想,及所有的价值而定。”
1.精神信仰依托的功能
人们之所以需要神明是因为科学与理性并不能解释所有的问题,面对生与死、善与恶等理性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人们就会依托于神明,以此寻求心灵的慰藉。而跑帷子的初衷就是与神明进行沟通和交流,通过跑帷子这一宏大、庄重、神圣的仪式,通过自身的参与,达到通神、娱神、酬神的目的,是在科学和理性之外人们寻求精神信仰依托的重要途径。人们从一种功利主义和实用性的信仰,抱着一种从众和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理,积极参与到跑帷子活动中以表达自身最大的虔诚。许下心愿,如果有用,则会成为宣传者,对亲友产生影响,成为催化和推动力量。即使无用,也能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慰藉,增强直面困境和面对未来的信心,起到缓冲剂和安全阀的作用。
2.文化传承的功能
每年的正月十五、十六,跑帷子作为保留节目都要参加古贤乡以及汤阴县县城的小年民俗表演活动,届时支村几乎所有的家庭都要参加表演。通过跑帷子活动,人们共同的社会记忆和文化得以传承,而通过参与跑帷子活动又使这种文化进一步根植于人心,获得了新生的集体记忆和新的活力,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将这份集体记忆和文化代代相传。
3.社会交往的平台和娱乐功能
社会结构指实际存在的社会关系网,将个人联接成为一个集体。社会以及社会生活的延续,必须依赖社会结构的延续。社会结构与社会功能合并起来就是社会体系,任何社会活动的功能就是它对于适应和完整的贡献。对于跑帷子我们不能孤立地评价,而应该将其放到社会体系之中来分析。跑帷子不仅仅是当地人的休闲娱乐形式,而且作为传统文化与习俗,对于当地农村的生活也具有某种不可或缺的意义。
首先,参与跑帷子活动满足了人们的信仰需要,在单调重复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间获得了一种平衡,在文化生活贫乏的年代,是一种难得的交往平台和精神愉悦。
其次,填补了农村公共生活的空缺。跑帷子提供了这样一种平台,使人们聚集在一起,彼此之间的沟通更加真实,关系也更加密切,提高了群体凝聚力。人们一边跑帷子,一边唠着家长里短,无形中更加亲近,是增近彼此社会关系的一种交流平台。
最后,跑帷子满足了人们休闲娱乐的需要。农村的休闲娱乐和文体活动非常有限,跑帷子提供了活动的契机。尤其是每年正月十五和十六的表演,对于表演者和观看者都是一种愉悦和享受。
4.整合与引导功能
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重视文化和非物质遗产保护,充分认识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只要进行合理的引导,跑帷子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将对乡村整合、乡村建设和国家文化认同产生积极的作用。 每一次跑帷子活动都是对当地地方共同传承的文化观念的重申和强化,是对文化的整合与重新认识,可以增强共同体成员之间的联系。
每年正月十五、十六的表演活动,县政府出资提供经费,对于仅存于白营乡西隆化村和古贤乡支村的跑帷子活动是一种支持和肯定,对于保护和支持汤阴县跑帷子这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宣扬和鼓励。跑帷子有着严格的规定,不能有个人随性的再创造,跑帷子一代一代的传承,有利于形成对社会秩序的整合以及科学价值观的引导。
[1](英)马凌诺斯基.文化论[M].费孝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王龚雪.有意味的形式[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1.
[3]范正义.民间信仰研究的理论反思[J].东南学术,2007(2).
[4]乌丙安.中国民间信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关键词:功能主义;跑帷子;功能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跑帷子是河南省汤阴县特有的一种传统大型民俗舞蹈活动,2006年列入河南省人民政府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成功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豫北三绝之一,在方圆百里享有盛誉。跑帷子起源于春秋,成型于秦汉,盛行于宋元明清各代和民国初年并延续至今,距今已有2600多年历史。跑帷子规模宏大,场景壮观,内容丰富,形式完美,是一种独特的团体型、广场型的传统舞蹈,近200名舞者按照《易经》中的八卦阵法不断变幻出100多种阵势,气势磅礴。跑帷子现仅存于河南省汤阴县白营和古贤两个乡镇,仅白营乡西隆化村和古贤乡支村有跑帷子的表演队伍。
跑帷子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但是当今学术界对跑帷子进行的研究很少,除了个别学者从舞蹈学角度进行过研究和电视报道外,对其进行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的学者少之又少,这使得其具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另外,笔者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希望将家乡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展现出来,使更多的人能够认识和了解这种传统民俗文化。
二、跑帷子的传承与变革
1.跑帷子
跑帷子是由古代战争中衍生出来的一种古老而又独特的大型民俗舞蹈活动,又称经纬舞,俗称跑帷子。跑帷子使用的道具叫帷子,它是由一根两米多长的木杆上扎帷帽,周围挂上五彩缤纷的彩带及铜铃,表演者持帷子跑出各种阵图,故称跑帷子。
伴随着洪亮的锣声,跑帷子拉开帷幕。乐声四起,锣鼓笙箫合奏或铿锵或激昂或婉转的民间乐曲,吹吹打打、热热闹闹地烘托起跑帷子的氛围。彩旗手和鼓手组成的乐队依次入场,分列两旁。之后身披各色彩缎、手擎五彩缤纷的帷子的庞大队伍入场,轮番舞蹈,依照阵图排列成各种阵势和图案。每次舞蹈时,帷子手们踏着鼓点屈膝、微蹲、作小步跑,富有节奏感地来回奔跑。每跑一步,帷子上的彩带和铜铃就震动一下,发出哗哗的响声。在阳光下银光闪烁,彩带飞舞,其景象之美丽、场面之壮观令人叹为观止。阵图跑完之后,帷子手们迅速按照原路线收起排成原队伍,准备再组成新的阵形。
2.传承:祭祀活动
据传,跑帷子是春秋战国时期为纪念齐桓公的爱妃长卫女而举行的传统祭祀活动,继而演变为庙会中的表演祭祀性活动,后发展为乡民祭祀和欢庆节日的娱乐性活动。民间信仰和神灵崇拜使跑帷子具有了较强的仪式性和目的性,祭祀性和取悦神明的目的不言而喻。人们通过举行盛大的、有固定程式的仪式达到祈福和消灾的目的。
3.变革:民俗表演
当今的跑帷子已经成演变为一种民俗表演仪式活动,多见于庙会和正月十五、十六的民俗表演中。特别是政府重视和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跑帷子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大。甚至可以考虑与当地的旅游相结合,成为地方有代表性、生命力和感染力的城市民俗文化名片。
三、文化功能论
文化功能论的视角是人类学研究民间信仰的传统研究视角,由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里夫-布朗于 20 世纪初创立。该理论认为人类社会文化现象都是为满足某种现实“需要”而存在的。“一物品之成为文化的一部分,只是在人类用得着它的地方,只是在它能满足人类需要的地方”,“所有的意义都是依它在人类活动的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它所关联的思想,及所有的价值而定。”
四、跑帷子活动的功能
1.精神信仰依托的功能
人们之所以需要神明是因为科学与理性并不能解释所有的问题,面对生与死、善与恶等理性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人们就会依托于神明,以此寻求心灵的慰藉。而跑帷子的初衷就是与神明进行沟通和交流,通过跑帷子这一宏大、庄重、神圣的仪式,通过自身的参与,达到通神、娱神、酬神的目的,是在科学和理性之外人们寻求精神信仰依托的重要途径。人们从一种功利主义和实用性的信仰,抱着一种从众和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理,积极参与到跑帷子活动中以表达自身最大的虔诚。许下心愿,如果有用,则会成为宣传者,对亲友产生影响,成为催化和推动力量。即使无用,也能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慰藉,增强直面困境和面对未来的信心,起到缓冲剂和安全阀的作用。
2.文化传承的功能
每年的正月十五、十六,跑帷子作为保留节目都要参加古贤乡以及汤阴县县城的小年民俗表演活动,届时支村几乎所有的家庭都要参加表演。通过跑帷子活动,人们共同的社会记忆和文化得以传承,而通过参与跑帷子活动又使这种文化进一步根植于人心,获得了新生的集体记忆和新的活力,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将这份集体记忆和文化代代相传。
3.社会交往的平台和娱乐功能
社会结构指实际存在的社会关系网,将个人联接成为一个集体。社会以及社会生活的延续,必须依赖社会结构的延续。社会结构与社会功能合并起来就是社会体系,任何社会活动的功能就是它对于适应和完整的贡献。对于跑帷子我们不能孤立地评价,而应该将其放到社会体系之中来分析。跑帷子不仅仅是当地人的休闲娱乐形式,而且作为传统文化与习俗,对于当地农村的生活也具有某种不可或缺的意义。
首先,参与跑帷子活动满足了人们的信仰需要,在单调重复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间获得了一种平衡,在文化生活贫乏的年代,是一种难得的交往平台和精神愉悦。
其次,填补了农村公共生活的空缺。跑帷子提供了这样一种平台,使人们聚集在一起,彼此之间的沟通更加真实,关系也更加密切,提高了群体凝聚力。人们一边跑帷子,一边唠着家长里短,无形中更加亲近,是增近彼此社会关系的一种交流平台。
最后,跑帷子满足了人们休闲娱乐的需要。农村的休闲娱乐和文体活动非常有限,跑帷子提供了活动的契机。尤其是每年正月十五和十六的表演,对于表演者和观看者都是一种愉悦和享受。
4.整合与引导功能
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重视文化和非物质遗产保护,充分认识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只要进行合理的引导,跑帷子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将对乡村整合、乡村建设和国家文化认同产生积极的作用。 每一次跑帷子活动都是对当地地方共同传承的文化观念的重申和强化,是对文化的整合与重新认识,可以增强共同体成员之间的联系。
每年正月十五、十六的表演活动,县政府出资提供经费,对于仅存于白营乡西隆化村和古贤乡支村的跑帷子活动是一种支持和肯定,对于保护和支持汤阴县跑帷子这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宣扬和鼓励。跑帷子有着严格的规定,不能有个人随性的再创造,跑帷子一代一代的传承,有利于形成对社会秩序的整合以及科学价值观的引导。
参考文献:
[1](英)马凌诺斯基.文化论[M].费孝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王龚雪.有意味的形式[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1.
[3]范正义.民间信仰研究的理论反思[J].东南学术,2007(2).
[4]乌丙安.中国民间信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