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生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之上。”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重视学生的学习起点,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并在这个起点上来设计教学,使每位学生主动投入到适合自己最近发展区的学习中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学习起点是指学生对从事学科内容或任务的学习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生活经验以及对有关学习的认识水平、情感态度等。学生学习起点主要包括知识起点、生活经验和心理起点。如何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来组织教学已经成为数学课堂常见的教学行为
一:关注知识起点,系统把握教材
所谓知识起点,指学生按照教材的学习进度,应该具有的知识基础。学生的知识起点是教师准确寻找教学起点的最基本前提。教师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编排特点与编排体系,对教材所涉及的知识点、知識结构的内在联系细致地加以研究。只有将这些了然于胸,才能把握好学生的知识起点,确定好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找准教学的切入点。
教材的知识起点是教师准确寻找教学起点的前提,一堂课内的知识点它也是几个小知识点贯穿起来的,前后联系,层次分明。
如:《分数的意义》教学,笔者对本节课的分数知识体系进行了梳理,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段初步认识分数,借助直观初步了解具体分数的含义,而且感受分数的基本运算。第二段感受分数的含义,把多个图形或多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概括出单位“1”,以及分数相应的含义。第三段,整体呈现分数意义,并进行简单的分数计算。这样的教学编排,学生能比较快捷地了解分数的基本特点,对于分数有一个初步的感知。然而,作为一种新的数,它和原有的整数之间有着什么联系?它有一些什么新的特点?怎样让小学生能够体验到?从学生层面上了解,学生已经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也明白什么时候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但对概念的进一步理解和深化还存在困惑。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单位“1”的理解。
二:关注生活经验,动态把握现实起点
所谓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已具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基础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意味着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上组织及展开学习活动。
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学习起点呢?我认为可以在课前提一些相关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来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例如,在学习“百分数的认识”前,我们设计这样的一些问题:(1)你听说过百分数吗?在哪里看见过百分数?(2)你对百分数有哪些了解?(3)你还想了解百分数的哪里知识?……通过这样的问题,了解学生对百分数的认识,从而在课堂更有效地进行教学。可以从以下途径寻找学习起点:
1. 在常规积累中找起点。
我们利用课堂中前2分钟,设计常规积累练习,练习有学生已经掌握的,还有一些即将学习的。例如:在学习“两位数乘三位数”的时候,我们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用竖式计算:
5×34= 15×23= 30×45= 123×12=
前3小题是已经学习的知识,通过这3小题,老师可以了解学生已有知识掌握的情况:(1)列竖式的方法;(2)计算的方法。最后一题是即将学习的知识,让学生尝试练习,了解学生学习状态。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确定学生的知识基础,从而选择相应的教学起点。
2. 在互动中找起点。
让学生展现他们已有知识状况,对于学生来说是激动人心的。当他们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告诉同学与老师的时候,他们是在享受,享受学习给自己带来的骄傲,并且他们会以极大的热诚把自己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尽其所能告诉老师和同学。这既是对自身学习进行再思考的过程,也是给其他同学以激励的过程。因此,对于一些教学内容,可以在上课时设计一些有关新知的问题让学生尽情阐述,而教师的任务则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起点,抓住本课知识内容的核心问题,以问题的形势要求同学们继续研究,给予解决。
3. 在实践中找起点。
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和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和多变性。而动手操作又是课堂活动中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学生借助手的活动能够实现和反映其内部的思维活动,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更能体现出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因此,有些教学内容,可以利用设计一些数学活动来寻找学生的学习起点。例如,在学习圆的时候,我们设计了利用身边的工具和物品,创造出一个圆,很多学生都能利用硬币、瓶盖、圆规等物品进行创造,说明学生进入课堂不是一片空白的,是有储备的。
三:关注学生心理特点。探寻个体差异的起点
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们带着自己的情感、意志、态度等投入课堂学习。学生个体差异性又是客观存在的,教师所面对的是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起点,不同的学生,也有不同的学习需求,不同的学习层次。该如何组织有效的教学,该怎样来找到教学的最佳切入点? 首先可以在学习新知前针对学困生的实际情况给予及时补救。提出具体的预习要求,布置学生进行预习,如:(1)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些什么?理解掌握的程度如何?(2)在预习过程中,你产生了哪些疑问?自己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在课堂上提出来与大家共同解决?其次,还可以采用 “分层教学”和“合作学习”。“分层教学”与“合作学习”能够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这种差异资源,使他们发挥各自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并且,他们会以极大的热忱,把自己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尽其所能告诉老师和同学,这既是对自身学习进行再思考的过程,也是给其他同学以激励的过程。
如教学“体积与容积”一课时,我采用“乌鸦喝水”的情境,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乌鸦能喝到水。当学生说到因为石头占据了一定的空间时提问:“谁知道石头占据空间的大小叫什么?关于这个问题,你还了解了什么?”这样,优秀生得到了发展的空间,他们精彩的讲解完全不亚于教师,而个别后进生则让他们模仿说说什么是书本、铅笔盒的体积,在动作的比划与多次反复的模仿中,他们也顺利地理解了体积的意义。
总之,一堂数学课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只有讲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学生的眼睛才会充满渴望,学生的心灵才会在数学世界中获得愉悦,才能敢于冲向思维的高级阶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积极探索。从而减少无效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之上。”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重视学生的学习起点,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并在这个起点上来设计教学,使每位学生主动投入到适合自己最近发展区的学习中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学习起点是指学生对从事学科内容或任务的学习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生活经验以及对有关学习的认识水平、情感态度等。学生学习起点主要包括知识起点、生活经验和心理起点。如何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来组织教学已经成为数学课堂常见的教学行为
一:关注知识起点,系统把握教材
所谓知识起点,指学生按照教材的学习进度,应该具有的知识基础。学生的知识起点是教师准确寻找教学起点的最基本前提。教师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编排特点与编排体系,对教材所涉及的知识点、知識结构的内在联系细致地加以研究。只有将这些了然于胸,才能把握好学生的知识起点,确定好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找准教学的切入点。
教材的知识起点是教师准确寻找教学起点的前提,一堂课内的知识点它也是几个小知识点贯穿起来的,前后联系,层次分明。
如:《分数的意义》教学,笔者对本节课的分数知识体系进行了梳理,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段初步认识分数,借助直观初步了解具体分数的含义,而且感受分数的基本运算。第二段感受分数的含义,把多个图形或多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概括出单位“1”,以及分数相应的含义。第三段,整体呈现分数意义,并进行简单的分数计算。这样的教学编排,学生能比较快捷地了解分数的基本特点,对于分数有一个初步的感知。然而,作为一种新的数,它和原有的整数之间有着什么联系?它有一些什么新的特点?怎样让小学生能够体验到?从学生层面上了解,学生已经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也明白什么时候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但对概念的进一步理解和深化还存在困惑。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单位“1”的理解。
二:关注生活经验,动态把握现实起点
所谓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已具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基础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意味着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上组织及展开学习活动。
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学习起点呢?我认为可以在课前提一些相关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来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例如,在学习“百分数的认识”前,我们设计这样的一些问题:(1)你听说过百分数吗?在哪里看见过百分数?(2)你对百分数有哪些了解?(3)你还想了解百分数的哪里知识?……通过这样的问题,了解学生对百分数的认识,从而在课堂更有效地进行教学。可以从以下途径寻找学习起点:
1. 在常规积累中找起点。
我们利用课堂中前2分钟,设计常规积累练习,练习有学生已经掌握的,还有一些即将学习的。例如:在学习“两位数乘三位数”的时候,我们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用竖式计算:
5×34= 15×23= 30×45= 123×12=
前3小题是已经学习的知识,通过这3小题,老师可以了解学生已有知识掌握的情况:(1)列竖式的方法;(2)计算的方法。最后一题是即将学习的知识,让学生尝试练习,了解学生学习状态。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确定学生的知识基础,从而选择相应的教学起点。
2. 在互动中找起点。
让学生展现他们已有知识状况,对于学生来说是激动人心的。当他们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告诉同学与老师的时候,他们是在享受,享受学习给自己带来的骄傲,并且他们会以极大的热诚把自己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尽其所能告诉老师和同学。这既是对自身学习进行再思考的过程,也是给其他同学以激励的过程。因此,对于一些教学内容,可以在上课时设计一些有关新知的问题让学生尽情阐述,而教师的任务则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起点,抓住本课知识内容的核心问题,以问题的形势要求同学们继续研究,给予解决。
3. 在实践中找起点。
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和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和多变性。而动手操作又是课堂活动中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学生借助手的活动能够实现和反映其内部的思维活动,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更能体现出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因此,有些教学内容,可以利用设计一些数学活动来寻找学生的学习起点。例如,在学习圆的时候,我们设计了利用身边的工具和物品,创造出一个圆,很多学生都能利用硬币、瓶盖、圆规等物品进行创造,说明学生进入课堂不是一片空白的,是有储备的。
三:关注学生心理特点。探寻个体差异的起点
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们带着自己的情感、意志、态度等投入课堂学习。学生个体差异性又是客观存在的,教师所面对的是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起点,不同的学生,也有不同的学习需求,不同的学习层次。该如何组织有效的教学,该怎样来找到教学的最佳切入点? 首先可以在学习新知前针对学困生的实际情况给予及时补救。提出具体的预习要求,布置学生进行预习,如:(1)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些什么?理解掌握的程度如何?(2)在预习过程中,你产生了哪些疑问?自己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在课堂上提出来与大家共同解决?其次,还可以采用 “分层教学”和“合作学习”。“分层教学”与“合作学习”能够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这种差异资源,使他们发挥各自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并且,他们会以极大的热忱,把自己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尽其所能告诉老师和同学,这既是对自身学习进行再思考的过程,也是给其他同学以激励的过程。
如教学“体积与容积”一课时,我采用“乌鸦喝水”的情境,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乌鸦能喝到水。当学生说到因为石头占据了一定的空间时提问:“谁知道石头占据空间的大小叫什么?关于这个问题,你还了解了什么?”这样,优秀生得到了发展的空间,他们精彩的讲解完全不亚于教师,而个别后进生则让他们模仿说说什么是书本、铅笔盒的体积,在动作的比划与多次反复的模仿中,他们也顺利地理解了体积的意义。
总之,一堂数学课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只有讲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学生的眼睛才会充满渴望,学生的心灵才会在数学世界中获得愉悦,才能敢于冲向思维的高级阶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积极探索。从而减少无效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