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簧,又称弦、嘴琴,在彝语中称其为“荷火”。它不仅是中国古老的乐器,也是世界性的古老乐器。它广泛地分布在亚洲(特别是东南亚、南亚以及北亚)、美洲 、大洋洲以及欧洲等各个国家。但在中国,簧主要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在中国的各个少数民族中,四川凉山彝族的簧较有代表性。本文将从簧音乐的结构特色、功能特色以及文化内涵,探究四川凉山地区彝族簧音乐的地方特色。
簧,又称弦、嘴琴,在彝语中称其为“荷火”。它是以竹片或者薄铜片制作而成的一种“簧舌振动,腔共振”的乐器。该乐器最初主要是以单簧为主,随着时间的推移,该乐器也由最初的单簧发展为现在的多簧,这一发展使得簧的泛音旋律和音色更加丰富。在演奏时,主要是通过右手拇指拨动簧片或者是拉动乐器右侧的细线使簧片振动,再通过腔的共鸣,发出清脆悦耳的乐音。其音色、音高、音量等主要是通过、舌、唇以及呼吸的变化而发生丰富的变化。
簧,虽遍布世界各地,但在中国却成为四川凉山地区最突出的民间乐器。在四川凉山地区,由于曾经的奴隶制社会时期对歌曲演唱的限制,因此在长期的发展中器乐构成彝族人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一、簧音乐在结构方面的地方特色
在四川凉山地区,尽管簧音乐都是人们闲暇时即兴演奏,大都没有严格的音乐结构形式,并且每个演奏者所演奏的簧音乐在曲调和风格上都有所不
同,但在这自由的簧音乐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存在的一个共性。这一共性便是四川凉山地区的簧音乐的结构特色,这一特色主要体现在以固定音型作为引子、采用主题中的音型贯穿全曲以及通过变化节拍的方式丰富曲调。
(一)引子固定音型化
在四川凉山地区,民间器乐基本上是在模拟语言音调和人
声歌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因此,器乐曲和
当地的民歌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当地,彝族人民通常以一段自由的引子作为民歌
演唱的开头。但民歌开头的引子通常节奏型较多样自由,往往预示了歌曲的音高、速度、调式和情绪等方面。在该地区的簧音乐借鉴了民歌的结构。在簧音乐演奏时往往以固定的音型作为乐曲的引子,簧音乐的引子音型比较单一简单化,常用到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来作为引子的节奏型。如白石切所演奏的簧曲片段中是以四分音符节奏型作为引子(见谱例1),如喜德米市区的尔古莫子所演奏的簧曲片段中是以八分音符节奏型作为引子(见谱例2)。同时,簧音乐的引子不具有任何的含义,主要是起到正式演奏旋律主题前的簧片的调试作用。
(二)主题音型贯穿全曲
主题音型贯穿全曲的发展方式是在四川凉山地区的簧音乐中比较多见的一种乐曲发展的手段。在当地,彝族人民常在演奏引子后呈现乐曲的主题旋律。乐曲后续的发展常将乐曲主题的音型进行模仿,或者是在主题音型的基础上进行扩充或缩减,使得主题音型在全曲中贯穿并发展。如喜德米市区的尔古莫子演奏的簧曲片段中,前两小节为乐曲的引子,引子后的三个小节为主题音型的呈现,在主题音型呈现的后的四小节是对主题音型的模仿与扩充(见谱例3)。这种发展乐曲的方式使得全曲曲调统一、曲子发展的空间更加自由、乐曲的长短可以根据演奏者的需要进行变化。
谱例3
(三)变化的节拍
由于四川凉山地区的簧音乐常采用主题音型贯穿全曲的手法来呈现乐曲。这种手法发展出的乐曲虽然在曲调上十分统一,但是由于大量相似的主题音型贯穿全曲,给人一种单调呆板的感觉。为了突破这种单调感,演奏者常在保持音调基本上统一的前提下,进行节拍上的变化,使乐曲更加丰富。如喜德米市区的尔古莫子演奏的簧曲片段中基本采用主题音型,通过2/4拍和3/4拍的转换,让乐曲变得丰富(见谱例4)。
谱例4
二、簧音乐在功能方面的地方特色
(一)簧音乐的语言功能
在四川凉山地区,由于歌舞等可传达人情感方式的艺术形式常常受到一些限制,因此彝族人民只能将心中的悲与喜借助于簧音乐进行表述。簧音乐因此被赋予的语言功能也成为了四川凉山地区的一大地方特色。
1模拟语言
模拟语言这一功能通常在拉弦类乐器中普遍存在。例如大家最为熟悉的二胡等胡琴能够模拟汉语中不太长的语句,如“您好!”等。这些拉弦类乐器主要是通过上下滑音等演奏技法来对语言进行模拟,并且这类乐器只能用几个单音对这些语言进行模拟,而且这几个单音无法构成曲调。与这些拉弦乐器相比,四川凉山地区的彝族簧的模拟语言能力更强,同时更具有艺术性。
在四川凉山地区,簧的模拟语言能力可谓是出神入化。它不再只是模拟简单的几个词组或是简短的语句,还可以通过即兴演奏的旋律向人们朗诵诗歌。如簧演奏者俄狄子日可以用簧朗诵这样的四句诗歌:“我要到南方的哈拉索塞去看平塞瓦尼,我要到北方的日拉索去看日列则则,我要到牟角姆芝去看阿别拉切,我要到阿别姑尔去看望心爱的姑娘。”(见谱例5)我们在聆听时,不仅可以体会到诗歌的内容,还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旋律抑扬顿挫的起伏。这主要是因为簧可以通过泛音、上下滑奏等方式,形象地模拟出彝语中高平调、次高平调、中平调、低降调这四个声调。这也正是四川凉山彝族簧的神奇之处。
谱例5
2表达隐语
隐语是人们在交流中的另一种方式,它主要是通过声音进行传输而不是明确的语言。在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当地的人们常常是通过本民族的音乐来表达隐语。这些音乐在我们听只是高低起伏的旋律,可是却能令老者为此落泪,姑娘为此神情恍惚。因为这些音乐对于当地人来说已经是一种带有具体语言意义的符号。我们将这种音乐称为“语义性的音乐”。它是在人们长期的生活中逐渐产生的,已经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信号,只有当地人才会明白其中的含义。
在四川凉山地区,也存在着根植于彝族人民生活中的“语义性的音乐”,这便是簧音乐。彝族人民之所以选择簧音乐来表达隐语,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簧音乐和当地方言有着紧密的联系。四川凉山地区的语言有着平直、稳定的特征。这一特征使当地人很容易用簧演奏出的乐音来表达隐语。 (二)簧音乐的民俗功能
在四川凉山地区的彝乡,当地的人们十分重视生命中的每一个重要阶段。簧音乐作为陪伴彝族人民一生的音乐,也被融入了每个重要阶段的一些民俗活动中。在这些民俗活动中,簧音乐所具有的民俗功能也是当地的特色之一。
1婚俗中的簧音乐
在四川凉山地区,婚姻对于彝族人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步入婚礼之前,彝族青年男女会以弹起簧这一特殊的方式传递感情。因为在当地,情歌这种最直接表达情感的方式受到场合等因素的制约,因而簧音乐便成为彝族青年男女传达爱意的唯一方式。同时,他们也将簧称为爱情的信物。如彝族簧情歌里唱道:“山与山白云来相连;坝与坝流水来相连;天与地彩虹来相连;表哥和表妹簧来相连。”还有“父母的叮咛像布谷鸟的鸣唱,思念亲人的话语在飞雁的路痕里传来,表哥表妹相爱的话语在簧里会传唱。”簧能溅起点点炽热的爱情火花,知音人听了,会被火花点燃,燃起熊熊的情焰,伤感的人听了会流出泪水。
如今,相互爱慕的彝族男女青年,用簧为最好礼物相赠。如彝族情歌里唱道:“表妹啊,我愿变成一副簧,系在你的胸前,让表妹经常吹弹出你心里的话。”那婉转的簧声,好似阵阵春风拂面而来,无不令情哥哥、情妹妹心动。
2丧葬中的簧音乐
丧葬是人生中最后一个重要的仪式,彝族人民对于丧葬仪式也十分注重。他们根据人的死亡方式的不同采用不同的丧葬仪式,从而也衍生出一系列的丧葬音乐。在丧葬音乐中,簧音乐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这主要是因为在四川凉山地区彝族传统的观念中,认为簧音乐可以在人与神灵以及逝者之间起到沟通的作用,可以传达对逝者的哀思,以及让逝者早日得以永生。
在四川凉山地区,当族里有威望的长者去世时,族人要在数月内请毕摩对其进行招魂,在数年之后,再次请毕摩为其作法事并念经超度。在这一系列的复杂而又隆重的宗教仪式中,也包含各种民间音乐活动,在这些民间音乐活动中簧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过去,彝族的统治阶级还常请民间的簧高手在丧葬仪式中即兴弹奏,来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哀思。[JP]
3簧音乐在文化内涵方面的功能特色
在四川凉山的彝乡,人们自古就有崇尚竹子的观念。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作为竹制乐器的簧很快就成为当地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同时,又因四川凉山地区曾长期受到奴隶制社会一系列观念的影响,致使歌舞等艺术形式受到束缚,而簧音乐因不受社会限制,因而在被彝族人民运用的过程中,成为当地音乐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传说中的簧音乐
据相关的文献记载,簧早在新石器时代就被彝族人民制造并使用。在这几千年的时间里,民间流传着各种关于簧的传说。在四川凉山的彝乡,也毫不例外地流传着各种关于簧的民间传说。这些传说成为彝族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如其中一则广为流传的传说是这样记载的:“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位彝族的阿妈,她有两个聪明能干的女儿,但却因病离开人世。孤苦伶仃的彝族阿妈因此感到十分难过,便削了两片一厚一薄的竹片,并在竹片上刻着女儿的头型。当她想念女儿时,变会将竹片含在中,手指轻弹竹片。”后来,彝族人民就将传说中的两片竹片命名为簧。
(二)生活中的簧音乐
在四川凉山地区,簧音乐深深扎根于彝族人民的生活之中,成为彝族民俗文化中的一部分。在恋爱中,簧音乐是彝族青年男女相互倾诉内心的工具;在婚礼中,簧音乐表达众人对新婚男女的祝福。在彝族最为隆重的节日——火把节上,簧音乐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在丧礼中,簧音乐表达了人们对逝者的哀思;在宗教礼仪中,簧音乐被彝族人民认为是能成为人与神灵之间的桥梁。如今,彝族人民不再只是簧音乐来表达人们生活中的一些情感,还运用簧音乐表达对远方客人的欢迎,赞颂党,赞颂勤劳勇敢、勇于创新的各族人民。如弦曲《有了歌》中唱道:有了灿烂的太阳,万物才能生长;有了明媚的春天,百花才能开放;有了党的正确领导,祖国才能繁荣富强;有了改革开放,各族人民才能喜气洋洋!
结语
通过以上对四川凉山地区的彝族簧音乐在结构特色、功能特色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簧音乐在当地的社会地位。簧音乐源自彝族人民的生活,成为凉山地区最为突出也最具代表性的民间音乐。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外来文化的引进,簧这种乐器在不少地方逐步消失。笔者通过对簧音乐在四川凉山彝族地区中的社会性这一方面的分析,希望引起更多民族音乐学者对簧这一乐器的关注和重视。
[参 考 文 献]
[1] 王绣敏,李杰鹏浅谈理查德·克莱德曼和他的钢琴艺术[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97(1):77—78
[2] 丹纳艺术哲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1):136—137
[3] 卢广瑞中外歌剧、舞剧、音乐剧鉴赏[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8):87—89
[4] 汪毓和从歌剧《秋子》想起张权——缅怀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张权90诞辰[J] 艺术百家, 2010(06):19
[5] 居其宏 “歌剧思维”及其在《原野》中的实践[J]中国音乐学,2010(03):55—57
[6] 杨曙光,金永哲中国歌剧演唱研究[J]中国音乐,2010(02):38—40
[7] 紫茵,王小京《西施》何其美[J]歌剧,2009(12):17
[8] 石惟正喻宜萱先生的声乐思想[J]人民音乐,2009(09):59—60
[9] 王辉,常青五代“江姐”的故事[J]今日民航,2009(06):18—19
[10] 吴碧霞论中外作品演唱的歌唱观念和思维方法[J]中国音乐,2009(02):91
簧,又称弦、嘴琴,在彝语中称其为“荷火”。它不仅是中国古老的乐器,也是世界性的古老乐器。它广泛地分布在亚洲(特别是东南亚、南亚以及北亚)、美洲 、大洋洲以及欧洲等各个国家。但在中国,簧主要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在中国的各个少数民族中,四川凉山彝族的簧较有代表性。本文将从簧音乐的结构特色、功能特色以及文化内涵,探究四川凉山地区彝族簧音乐的地方特色。
簧,又称弦、嘴琴,在彝语中称其为“荷火”。它是以竹片或者薄铜片制作而成的一种“簧舌振动,腔共振”的乐器。该乐器最初主要是以单簧为主,随着时间的推移,该乐器也由最初的单簧发展为现在的多簧,这一发展使得簧的泛音旋律和音色更加丰富。在演奏时,主要是通过右手拇指拨动簧片或者是拉动乐器右侧的细线使簧片振动,再通过腔的共鸣,发出清脆悦耳的乐音。其音色、音高、音量等主要是通过、舌、唇以及呼吸的变化而发生丰富的变化。
簧,虽遍布世界各地,但在中国却成为四川凉山地区最突出的民间乐器。在四川凉山地区,由于曾经的奴隶制社会时期对歌曲演唱的限制,因此在长期的发展中器乐构成彝族人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一、簧音乐在结构方面的地方特色
在四川凉山地区,尽管簧音乐都是人们闲暇时即兴演奏,大都没有严格的音乐结构形式,并且每个演奏者所演奏的簧音乐在曲调和风格上都有所不
同,但在这自由的簧音乐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存在的一个共性。这一共性便是四川凉山地区的簧音乐的结构特色,这一特色主要体现在以固定音型作为引子、采用主题中的音型贯穿全曲以及通过变化节拍的方式丰富曲调。
(一)引子固定音型化
在四川凉山地区,民间器乐基本上是在模拟语言音调和人
声歌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因此,器乐曲和
当地的民歌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当地,彝族人民通常以一段自由的引子作为民歌
演唱的开头。但民歌开头的引子通常节奏型较多样自由,往往预示了歌曲的音高、速度、调式和情绪等方面。在该地区的簧音乐借鉴了民歌的结构。在簧音乐演奏时往往以固定的音型作为乐曲的引子,簧音乐的引子音型比较单一简单化,常用到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来作为引子的节奏型。如白石切所演奏的簧曲片段中是以四分音符节奏型作为引子(见谱例1),如喜德米市区的尔古莫子所演奏的簧曲片段中是以八分音符节奏型作为引子(见谱例2)。同时,簧音乐的引子不具有任何的含义,主要是起到正式演奏旋律主题前的簧片的调试作用。
(二)主题音型贯穿全曲
主题音型贯穿全曲的发展方式是在四川凉山地区的簧音乐中比较多见的一种乐曲发展的手段。在当地,彝族人民常在演奏引子后呈现乐曲的主题旋律。乐曲后续的发展常将乐曲主题的音型进行模仿,或者是在主题音型的基础上进行扩充或缩减,使得主题音型在全曲中贯穿并发展。如喜德米市区的尔古莫子演奏的簧曲片段中,前两小节为乐曲的引子,引子后的三个小节为主题音型的呈现,在主题音型呈现的后的四小节是对主题音型的模仿与扩充(见谱例3)。这种发展乐曲的方式使得全曲曲调统一、曲子发展的空间更加自由、乐曲的长短可以根据演奏者的需要进行变化。
谱例3
(三)变化的节拍
由于四川凉山地区的簧音乐常采用主题音型贯穿全曲的手法来呈现乐曲。这种手法发展出的乐曲虽然在曲调上十分统一,但是由于大量相似的主题音型贯穿全曲,给人一种单调呆板的感觉。为了突破这种单调感,演奏者常在保持音调基本上统一的前提下,进行节拍上的变化,使乐曲更加丰富。如喜德米市区的尔古莫子演奏的簧曲片段中基本采用主题音型,通过2/4拍和3/4拍的转换,让乐曲变得丰富(见谱例4)。
谱例4
二、簧音乐在功能方面的地方特色
(一)簧音乐的语言功能
在四川凉山地区,由于歌舞等可传达人情感方式的艺术形式常常受到一些限制,因此彝族人民只能将心中的悲与喜借助于簧音乐进行表述。簧音乐因此被赋予的语言功能也成为了四川凉山地区的一大地方特色。
1模拟语言
模拟语言这一功能通常在拉弦类乐器中普遍存在。例如大家最为熟悉的二胡等胡琴能够模拟汉语中不太长的语句,如“您好!”等。这些拉弦类乐器主要是通过上下滑音等演奏技法来对语言进行模拟,并且这类乐器只能用几个单音对这些语言进行模拟,而且这几个单音无法构成曲调。与这些拉弦乐器相比,四川凉山地区的彝族簧的模拟语言能力更强,同时更具有艺术性。
在四川凉山地区,簧的模拟语言能力可谓是出神入化。它不再只是模拟简单的几个词组或是简短的语句,还可以通过即兴演奏的旋律向人们朗诵诗歌。如簧演奏者俄狄子日可以用簧朗诵这样的四句诗歌:“我要到南方的哈拉索塞去看平塞瓦尼,我要到北方的日拉索去看日列则则,我要到牟角姆芝去看阿别拉切,我要到阿别姑尔去看望心爱的姑娘。”(见谱例5)我们在聆听时,不仅可以体会到诗歌的内容,还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旋律抑扬顿挫的起伏。这主要是因为簧可以通过泛音、上下滑奏等方式,形象地模拟出彝语中高平调、次高平调、中平调、低降调这四个声调。这也正是四川凉山彝族簧的神奇之处。
谱例5
2表达隐语
隐语是人们在交流中的另一种方式,它主要是通过声音进行传输而不是明确的语言。在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当地的人们常常是通过本民族的音乐来表达隐语。这些音乐在我们听只是高低起伏的旋律,可是却能令老者为此落泪,姑娘为此神情恍惚。因为这些音乐对于当地人来说已经是一种带有具体语言意义的符号。我们将这种音乐称为“语义性的音乐”。它是在人们长期的生活中逐渐产生的,已经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信号,只有当地人才会明白其中的含义。
在四川凉山地区,也存在着根植于彝族人民生活中的“语义性的音乐”,这便是簧音乐。彝族人民之所以选择簧音乐来表达隐语,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簧音乐和当地方言有着紧密的联系。四川凉山地区的语言有着平直、稳定的特征。这一特征使当地人很容易用簧演奏出的乐音来表达隐语。 (二)簧音乐的民俗功能
在四川凉山地区的彝乡,当地的人们十分重视生命中的每一个重要阶段。簧音乐作为陪伴彝族人民一生的音乐,也被融入了每个重要阶段的一些民俗活动中。在这些民俗活动中,簧音乐所具有的民俗功能也是当地的特色之一。
1婚俗中的簧音乐
在四川凉山地区,婚姻对于彝族人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步入婚礼之前,彝族青年男女会以弹起簧这一特殊的方式传递感情。因为在当地,情歌这种最直接表达情感的方式受到场合等因素的制约,因而簧音乐便成为彝族青年男女传达爱意的唯一方式。同时,他们也将簧称为爱情的信物。如彝族簧情歌里唱道:“山与山白云来相连;坝与坝流水来相连;天与地彩虹来相连;表哥和表妹簧来相连。”还有“父母的叮咛像布谷鸟的鸣唱,思念亲人的话语在飞雁的路痕里传来,表哥表妹相爱的话语在簧里会传唱。”簧能溅起点点炽热的爱情火花,知音人听了,会被火花点燃,燃起熊熊的情焰,伤感的人听了会流出泪水。
如今,相互爱慕的彝族男女青年,用簧为最好礼物相赠。如彝族情歌里唱道:“表妹啊,我愿变成一副簧,系在你的胸前,让表妹经常吹弹出你心里的话。”那婉转的簧声,好似阵阵春风拂面而来,无不令情哥哥、情妹妹心动。
2丧葬中的簧音乐
丧葬是人生中最后一个重要的仪式,彝族人民对于丧葬仪式也十分注重。他们根据人的死亡方式的不同采用不同的丧葬仪式,从而也衍生出一系列的丧葬音乐。在丧葬音乐中,簧音乐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这主要是因为在四川凉山地区彝族传统的观念中,认为簧音乐可以在人与神灵以及逝者之间起到沟通的作用,可以传达对逝者的哀思,以及让逝者早日得以永生。
在四川凉山地区,当族里有威望的长者去世时,族人要在数月内请毕摩对其进行招魂,在数年之后,再次请毕摩为其作法事并念经超度。在这一系列的复杂而又隆重的宗教仪式中,也包含各种民间音乐活动,在这些民间音乐活动中簧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过去,彝族的统治阶级还常请民间的簧高手在丧葬仪式中即兴弹奏,来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哀思。[JP]
3簧音乐在文化内涵方面的功能特色
在四川凉山的彝乡,人们自古就有崇尚竹子的观念。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作为竹制乐器的簧很快就成为当地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同时,又因四川凉山地区曾长期受到奴隶制社会一系列观念的影响,致使歌舞等艺术形式受到束缚,而簧音乐因不受社会限制,因而在被彝族人民运用的过程中,成为当地音乐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传说中的簧音乐
据相关的文献记载,簧早在新石器时代就被彝族人民制造并使用。在这几千年的时间里,民间流传着各种关于簧的传说。在四川凉山的彝乡,也毫不例外地流传着各种关于簧的民间传说。这些传说成为彝族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如其中一则广为流传的传说是这样记载的:“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位彝族的阿妈,她有两个聪明能干的女儿,但却因病离开人世。孤苦伶仃的彝族阿妈因此感到十分难过,便削了两片一厚一薄的竹片,并在竹片上刻着女儿的头型。当她想念女儿时,变会将竹片含在中,手指轻弹竹片。”后来,彝族人民就将传说中的两片竹片命名为簧。
(二)生活中的簧音乐
在四川凉山地区,簧音乐深深扎根于彝族人民的生活之中,成为彝族民俗文化中的一部分。在恋爱中,簧音乐是彝族青年男女相互倾诉内心的工具;在婚礼中,簧音乐表达众人对新婚男女的祝福。在彝族最为隆重的节日——火把节上,簧音乐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在丧礼中,簧音乐表达了人们对逝者的哀思;在宗教礼仪中,簧音乐被彝族人民认为是能成为人与神灵之间的桥梁。如今,彝族人民不再只是簧音乐来表达人们生活中的一些情感,还运用簧音乐表达对远方客人的欢迎,赞颂党,赞颂勤劳勇敢、勇于创新的各族人民。如弦曲《有了歌》中唱道:有了灿烂的太阳,万物才能生长;有了明媚的春天,百花才能开放;有了党的正确领导,祖国才能繁荣富强;有了改革开放,各族人民才能喜气洋洋!
结语
通过以上对四川凉山地区的彝族簧音乐在结构特色、功能特色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簧音乐在当地的社会地位。簧音乐源自彝族人民的生活,成为凉山地区最为突出也最具代表性的民间音乐。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外来文化的引进,簧这种乐器在不少地方逐步消失。笔者通过对簧音乐在四川凉山彝族地区中的社会性这一方面的分析,希望引起更多民族音乐学者对簧这一乐器的关注和重视。
[参 考 文 献]
[1] 王绣敏,李杰鹏浅谈理查德·克莱德曼和他的钢琴艺术[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97(1):77—78
[2] 丹纳艺术哲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1):136—137
[3] 卢广瑞中外歌剧、舞剧、音乐剧鉴赏[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8):87—89
[4] 汪毓和从歌剧《秋子》想起张权——缅怀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张权90诞辰[J] 艺术百家, 2010(06):19
[5] 居其宏 “歌剧思维”及其在《原野》中的实践[J]中国音乐学,2010(03):55—57
[6] 杨曙光,金永哲中国歌剧演唱研究[J]中国音乐,2010(02):38—40
[7] 紫茵,王小京《西施》何其美[J]歌剧,2009(12):17
[8] 石惟正喻宜萱先生的声乐思想[J]人民音乐,2009(09):59—60
[9] 王辉,常青五代“江姐”的故事[J]今日民航,2009(06):18—19
[10] 吴碧霞论中外作品演唱的歌唱观念和思维方法[J]中国音乐,2009(0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