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跨国公司是当今国际垄断组织的具体形式,也是是战后资本扩张的主要形式。在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跨国公司在欧洲范围内的投资、生产、贸易,深化了欧洲各国国际分工,强化了欧洲各国的经济联系,构建了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微观基础,成为推进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的直接动力。
关键词:欧洲经济一体化;跨国公司;作用
一般来讲,跨国公司是指经营活动跨越国界的公司。这样的公司在一个总部的管理控制之下,各子公司之间联成一体,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国家进行投资经营活动。虽然跨国公司有母国,但由于经营范畴的不断扩大,与其它国家企业的资本相互交织,跨国公司身上的母国色彩在不断淡化。另外,从国内企业变为跨国公司的关键,是它必须通过建立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建立有控制权的从事生产或服务的企业或机构。
一、跨国公司成为欧洲战后资本扩张的主要形式
欧洲是资本主义的发源地,因欧洲各国国内市场较为狭小,跨国公司很早就在欧洲出现了。跨国公司在欧洲的发展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是欧洲跨国公司初步形成和发展阶段。随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过度到私人垄断阶段,大量过剩的资本使资本输出成为这一阶段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商品输出被资本输出取代,资本从国际流通领域扩展到国际生产领域,直接导致跨国公司出现。在这一时期,欧洲大约有227家跨国公司,其中167家在欧洲大陆,60家在英国。此时,跨国公司在数量和规模上都较为有限,发展也较缓慢,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很有限。在一二次世界大战间,跨国公司遭遇到经济危机和战争的双重打击,发展停滞不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是欧洲跨国公司发展的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欧洲各国经济的恢复和随之而来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欧洲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期。在这一时期,由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调节极大促进了资本积累,国内生产和资本过剩的问题日益严重,争夺国外资源和市场的斗争日益加剧。在这种情况下,一大批规模庞大、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相继出现,它们在本国政府的支持下,迅速将自己的触角伸向世界各地。同时,关税同盟在欧洲建立,使商品资本跨越国界的成本大大降低,极大的促进了欧洲跨国公司的发展。另一方面,关税同盟因为有对外一致的关税政策,大大降低了非欧洲跨国公司在欧洲经营的成本,吸引了大量非欧洲跨国公司进入欧洲市场。
第三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现在,这是欧洲跨国公司的发展盛况空前的阶段。科技革命的影响继续导致分工的进一步深化,生产领域得到了进一步扩大。而由于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陷入“滞胀阶段”,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不断,这就使得资本的跨国流动成为绕过贸易壁垒的手段。随着对外直接投资的急剧增长,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在这一时期,全球的跨国公司增加到近1万家,海外分支机构和子公司多达3万家。 20世纪70年代后,国际直接投资的形式转为跨国并购,即生产资本跨越国界的积聚、集中和合并。在这一进程中,由于金融杠杆的作用,货币资本大量介入生产资本的运动,进一步促进了资本的跨国垄断。这一趋势一直持续到现在。
在当代,跨国公司在经济领域,已成为能与主权国家对话与抗衡的主要力量。在全球经济体前100个最大的经济体中,51家为跨国公司,49个为主权国家。2012年,跨国公司销售收入约占该年全球GDP的36%。跨国公司已经在各自的领域编织起了自己无国界的经济帝国,将全球间、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在了一起,极大促进了全球和区域间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推进地区经济一体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直接动力。
跨国公司起初是剩余资本输出的产物。跨国公司出现后又作为联系全球经济的重要力量,在地区市场和世界市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跨国公司作为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典型代表,一方面大量拓宽国际市场,为剩余价值的实现创造更广阔的空间,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大发展;另一方面,为了获取更低的生产成本,跨国公司通过广泛的国际直接投资和内部贸易,在全球建立起了资本主导的生产链,实现了全球和地区间生产和市场的一体化,从而推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化。根据联合国贸发委员会《2013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13年跨国公司协调的全球价值链约占全球贸易的80%,跨国公司对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贡献高达90%。
二、跨国公司推动了欧洲的国际直接投资,促进了欧洲资本的一体化
所谓资本一体化指的是不同资本在资本所有权和控制权上结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关系的过程。资本一体化意味着资本之间的联系已经由传统的市场联系进而发展成股权方面的联系。股份公司就是资本一体化的典型形式。在一般情况下,资本一体化形成的主要途径是相互交叉投资,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股份结构。
跨国公司既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产物,又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实施者和推进力量。在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跨国公司为了寻求资源最优化的配置,纷纷跨越贸易壁垒,以国际直接投资为手段,大量在区域内部交叉投资,将生产过程置于欧洲区域内部进行,实现了资本在生产领域的融合,推进了欧洲资本一体化进程的发展。据相关资料显示,在关税同盟建立到统一大市场建立前夕,欧共体对外直接投资中,成员国间的对外直接投资从1984年的40.53亿欧洲货币单位上升至353.44亿欧洲货币单位,占同期欧共体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从18%上升至51%。而欧盟成立后,随着资金流动壁垒和成本的进一步移除,欧盟成员国区域内投资的总额更是一直高于和区域外的国家进行投资的总额。
跨国公司进行的企业并购,也促进了资本一体化的发展。90年代后,随着跨国公司数量的增多,为了争夺市场和实现更多的利润,跨国公司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其中,跨国公司更是在欧洲地区内掀起了企业并购高潮。特别是随着欧元的启动,并购成井喷态势。从1989年到2000年,发生在前欧共体和欧盟的并购额几乎都占到了全球并购总额50%以上。跨国并购虽然是跨国公司参与国际竞争和追逐利润的一种手段,但它在客观上极大促进了欧洲经济的联系,使欧洲分散的资本集中起来,形成了区域价值链,密切了欧洲区域内部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推进了欧洲资本的一体化进程。 三、跨国公司推动了欧洲区域内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欧洲市场一体化
市场一体化是打破地区壁垒和行业壁垒把封闭分散的市场逐步整合成一个统一市场的过程。从世界范围来看,世界市场的一体化动力直接源于国际贸易的的发展。国际贸易意味着生产资料、中间产品、制成品、服务以及技术的跨越国界的活动。这样的活动一方面可以促进各国依照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另一方面开拓了市场,将各个国家的市场密切联系起来,促进了市场一体化的形成。
跨国公司作为国际贸易的主导力量,极大促进了前欧共体及欧盟成员国内部贸易的发展。从1985年到2011年间,前欧共体及欧盟成员国的内部贸易额占全部贸易额的比重均超过50%,且有逐年递增的趋势。内部贸易的比重不断上升,大大密切了各成员国的经济联系,深化了欧洲市场一体化的进程。
四、跨国公司推动了欧洲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了欧洲生产的一体化
生产一体化是指企业通过内部控制体系将不同国家的生产活动按照资本需要进行分工,使之形成高度依存关系的过程。生产一体化的核心要素是国际分工,而跨国公司则是生产一体化的主要推动力量。
国际分工本质上是各国生产者通过世界市场形成的一种劳动联系。它是社会分工从一国国内向国际延伸的结果。社会分工的萌芽于原始社会,人类社会进入了资本主义阶段,国际分工才发展了起来。现代国际分工是产业和产品价值链环节分工,按照这一分工依据,所有国家被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居于产业价值链和产品价值链顶端的国家,一类是居于产业价值链和产品价值链低端的国家。
促成国际分工和各国产业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从生产力的自然形式来看,科学技术发展是推动这一变化的根本力量,它为国际分工和产业调整提供了物质条件。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出现,促进了生产组织方式的根本变革,使国际分工和生产活动不再依赖于自然禀赋的地理区位优势而仅仅依赖于对生产要素进行跨国配置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配置能力强的国家就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并依据自己的比较优势来选择自己在产业链和产品链中的地位。于是,传统的产业间的国际分工被产业链和产品链环节间的国际分工所取代。国际分工的这种变化,使各国产业结构逐渐褪去了传统国际分工所打下的产业结构烙印,出现了产业形态交织并存的多元状态。
从生产力的社会形式来看,以跨国公司为活动载体的垄断资本是推动这一变化的重要力量。跨国公司利用其所掌握的技术,设备、资本、生产网络以及组织管理方面的优势,通过国外直接投资在全球建立了自己的子公司体系。跨国公司通过对子公司的控制进而把子公司所在各国纳入它所主导的国际分工体系。在跨国公司的子公司体系中,子公司的生产经营方向由跨国母公司根据其所在国的资源优势来确定,生产技术由母公司提供。在这种情况下,子公司生产经营活动只是表现为在不同国家分别生产某一产业的某种产品、或某一产品的各种零部件以及从事某一产品的不同工序而已,这就导致了产业内和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产业形态不再成为识别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的标志,也不是区别落后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依据,只有在产业和产品价值链上所处地位的差异才是传统与现代,发达与落后的产业分野。跨国公司推动的产业内分工,标志着国际分工的更加深化细化,从而使国际分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在现代国际分工格局和世界产业格局中,由于欧洲国家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在总体上高于一般国家,因而他们在产业链和产品链中居于高端环节,属于所谓的高科技国家。他们的任务主要是为处于产业链和产品链低端的国家提供所谓的核心产品和核心技术。在科学技术发展不断加速的情况下,新技术的发明和新产品的研发活动也出现了国际分工日益细化的趋势。在这一趋势面前,任何一个国家也很难单独完成研发某种新技术的全部工作,这就需要不同国家联合起来,由国家出面组织科学技术的研发活动。其次,欧洲国家由于在全球产业链和产品链所处地位基本相同,这就使他们之间的竞争更加剧烈和残酷。因为竞争实力相当,竞争领域相同,这种同质化的竞争在程度远大于异质化的竞争。这种竞争必然产生一种溢出效应,这种效应使非竞争者获益,使竞争者双方受损。因此,为避免同质化竞争给双方带来的不利,也需要国家出面协调这种竞争关系,确保竞争各方的利益实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李琮.当代国际垄断—巨型跨国公司综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2]宿景祥.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新阶段[J].教学与研究,1999(9).
[3]孙敬亭.欧盟利益集团研究:概念、重要性及影响力[J].欧洲研究,2011(4).
[4]関下稔,李公绰.跨国公司经济学—现代资本主义的世界模型序论[M].国际经济评论,1990(5).
作者简介:高杉(1983- ),女,四川眉山人,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世界经济、经济一体化
关键词:欧洲经济一体化;跨国公司;作用
一般来讲,跨国公司是指经营活动跨越国界的公司。这样的公司在一个总部的管理控制之下,各子公司之间联成一体,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国家进行投资经营活动。虽然跨国公司有母国,但由于经营范畴的不断扩大,与其它国家企业的资本相互交织,跨国公司身上的母国色彩在不断淡化。另外,从国内企业变为跨国公司的关键,是它必须通过建立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建立有控制权的从事生产或服务的企业或机构。
一、跨国公司成为欧洲战后资本扩张的主要形式
欧洲是资本主义的发源地,因欧洲各国国内市场较为狭小,跨国公司很早就在欧洲出现了。跨国公司在欧洲的发展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是欧洲跨国公司初步形成和发展阶段。随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过度到私人垄断阶段,大量过剩的资本使资本输出成为这一阶段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商品输出被资本输出取代,资本从国际流通领域扩展到国际生产领域,直接导致跨国公司出现。在这一时期,欧洲大约有227家跨国公司,其中167家在欧洲大陆,60家在英国。此时,跨国公司在数量和规模上都较为有限,发展也较缓慢,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很有限。在一二次世界大战间,跨国公司遭遇到经济危机和战争的双重打击,发展停滞不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是欧洲跨国公司发展的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欧洲各国经济的恢复和随之而来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欧洲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期。在这一时期,由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调节极大促进了资本积累,国内生产和资本过剩的问题日益严重,争夺国外资源和市场的斗争日益加剧。在这种情况下,一大批规模庞大、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相继出现,它们在本国政府的支持下,迅速将自己的触角伸向世界各地。同时,关税同盟在欧洲建立,使商品资本跨越国界的成本大大降低,极大的促进了欧洲跨国公司的发展。另一方面,关税同盟因为有对外一致的关税政策,大大降低了非欧洲跨国公司在欧洲经营的成本,吸引了大量非欧洲跨国公司进入欧洲市场。
第三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现在,这是欧洲跨国公司的发展盛况空前的阶段。科技革命的影响继续导致分工的进一步深化,生产领域得到了进一步扩大。而由于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陷入“滞胀阶段”,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不断,这就使得资本的跨国流动成为绕过贸易壁垒的手段。随着对外直接投资的急剧增长,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在这一时期,全球的跨国公司增加到近1万家,海外分支机构和子公司多达3万家。 20世纪70年代后,国际直接投资的形式转为跨国并购,即生产资本跨越国界的积聚、集中和合并。在这一进程中,由于金融杠杆的作用,货币资本大量介入生产资本的运动,进一步促进了资本的跨国垄断。这一趋势一直持续到现在。
在当代,跨国公司在经济领域,已成为能与主权国家对话与抗衡的主要力量。在全球经济体前100个最大的经济体中,51家为跨国公司,49个为主权国家。2012年,跨国公司销售收入约占该年全球GDP的36%。跨国公司已经在各自的领域编织起了自己无国界的经济帝国,将全球间、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在了一起,极大促进了全球和区域间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推进地区经济一体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直接动力。
跨国公司起初是剩余资本输出的产物。跨国公司出现后又作为联系全球经济的重要力量,在地区市场和世界市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跨国公司作为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典型代表,一方面大量拓宽国际市场,为剩余价值的实现创造更广阔的空间,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大发展;另一方面,为了获取更低的生产成本,跨国公司通过广泛的国际直接投资和内部贸易,在全球建立起了资本主导的生产链,实现了全球和地区间生产和市场的一体化,从而推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化。根据联合国贸发委员会《2013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13年跨国公司协调的全球价值链约占全球贸易的80%,跨国公司对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贡献高达90%。
二、跨国公司推动了欧洲的国际直接投资,促进了欧洲资本的一体化
所谓资本一体化指的是不同资本在资本所有权和控制权上结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关系的过程。资本一体化意味着资本之间的联系已经由传统的市场联系进而发展成股权方面的联系。股份公司就是资本一体化的典型形式。在一般情况下,资本一体化形成的主要途径是相互交叉投资,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股份结构。
跨国公司既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产物,又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实施者和推进力量。在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跨国公司为了寻求资源最优化的配置,纷纷跨越贸易壁垒,以国际直接投资为手段,大量在区域内部交叉投资,将生产过程置于欧洲区域内部进行,实现了资本在生产领域的融合,推进了欧洲资本一体化进程的发展。据相关资料显示,在关税同盟建立到统一大市场建立前夕,欧共体对外直接投资中,成员国间的对外直接投资从1984年的40.53亿欧洲货币单位上升至353.44亿欧洲货币单位,占同期欧共体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从18%上升至51%。而欧盟成立后,随着资金流动壁垒和成本的进一步移除,欧盟成员国区域内投资的总额更是一直高于和区域外的国家进行投资的总额。
跨国公司进行的企业并购,也促进了资本一体化的发展。90年代后,随着跨国公司数量的增多,为了争夺市场和实现更多的利润,跨国公司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其中,跨国公司更是在欧洲地区内掀起了企业并购高潮。特别是随着欧元的启动,并购成井喷态势。从1989年到2000年,发生在前欧共体和欧盟的并购额几乎都占到了全球并购总额50%以上。跨国并购虽然是跨国公司参与国际竞争和追逐利润的一种手段,但它在客观上极大促进了欧洲经济的联系,使欧洲分散的资本集中起来,形成了区域价值链,密切了欧洲区域内部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推进了欧洲资本的一体化进程。 三、跨国公司推动了欧洲区域内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欧洲市场一体化
市场一体化是打破地区壁垒和行业壁垒把封闭分散的市场逐步整合成一个统一市场的过程。从世界范围来看,世界市场的一体化动力直接源于国际贸易的的发展。国际贸易意味着生产资料、中间产品、制成品、服务以及技术的跨越国界的活动。这样的活动一方面可以促进各国依照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另一方面开拓了市场,将各个国家的市场密切联系起来,促进了市场一体化的形成。
跨国公司作为国际贸易的主导力量,极大促进了前欧共体及欧盟成员国内部贸易的发展。从1985年到2011年间,前欧共体及欧盟成员国的内部贸易额占全部贸易额的比重均超过50%,且有逐年递增的趋势。内部贸易的比重不断上升,大大密切了各成员国的经济联系,深化了欧洲市场一体化的进程。
四、跨国公司推动了欧洲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了欧洲生产的一体化
生产一体化是指企业通过内部控制体系将不同国家的生产活动按照资本需要进行分工,使之形成高度依存关系的过程。生产一体化的核心要素是国际分工,而跨国公司则是生产一体化的主要推动力量。
国际分工本质上是各国生产者通过世界市场形成的一种劳动联系。它是社会分工从一国国内向国际延伸的结果。社会分工的萌芽于原始社会,人类社会进入了资本主义阶段,国际分工才发展了起来。现代国际分工是产业和产品价值链环节分工,按照这一分工依据,所有国家被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居于产业价值链和产品价值链顶端的国家,一类是居于产业价值链和产品价值链低端的国家。
促成国际分工和各国产业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从生产力的自然形式来看,科学技术发展是推动这一变化的根本力量,它为国际分工和产业调整提供了物质条件。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出现,促进了生产组织方式的根本变革,使国际分工和生产活动不再依赖于自然禀赋的地理区位优势而仅仅依赖于对生产要素进行跨国配置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配置能力强的国家就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并依据自己的比较优势来选择自己在产业链和产品链中的地位。于是,传统的产业间的国际分工被产业链和产品链环节间的国际分工所取代。国际分工的这种变化,使各国产业结构逐渐褪去了传统国际分工所打下的产业结构烙印,出现了产业形态交织并存的多元状态。
从生产力的社会形式来看,以跨国公司为活动载体的垄断资本是推动这一变化的重要力量。跨国公司利用其所掌握的技术,设备、资本、生产网络以及组织管理方面的优势,通过国外直接投资在全球建立了自己的子公司体系。跨国公司通过对子公司的控制进而把子公司所在各国纳入它所主导的国际分工体系。在跨国公司的子公司体系中,子公司的生产经营方向由跨国母公司根据其所在国的资源优势来确定,生产技术由母公司提供。在这种情况下,子公司生产经营活动只是表现为在不同国家分别生产某一产业的某种产品、或某一产品的各种零部件以及从事某一产品的不同工序而已,这就导致了产业内和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产业形态不再成为识别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的标志,也不是区别落后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依据,只有在产业和产品价值链上所处地位的差异才是传统与现代,发达与落后的产业分野。跨国公司推动的产业内分工,标志着国际分工的更加深化细化,从而使国际分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在现代国际分工格局和世界产业格局中,由于欧洲国家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在总体上高于一般国家,因而他们在产业链和产品链中居于高端环节,属于所谓的高科技国家。他们的任务主要是为处于产业链和产品链低端的国家提供所谓的核心产品和核心技术。在科学技术发展不断加速的情况下,新技术的发明和新产品的研发活动也出现了国际分工日益细化的趋势。在这一趋势面前,任何一个国家也很难单独完成研发某种新技术的全部工作,这就需要不同国家联合起来,由国家出面组织科学技术的研发活动。其次,欧洲国家由于在全球产业链和产品链所处地位基本相同,这就使他们之间的竞争更加剧烈和残酷。因为竞争实力相当,竞争领域相同,这种同质化的竞争在程度远大于异质化的竞争。这种竞争必然产生一种溢出效应,这种效应使非竞争者获益,使竞争者双方受损。因此,为避免同质化竞争给双方带来的不利,也需要国家出面协调这种竞争关系,确保竞争各方的利益实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李琮.当代国际垄断—巨型跨国公司综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2]宿景祥.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新阶段[J].教学与研究,1999(9).
[3]孙敬亭.欧盟利益集团研究:概念、重要性及影响力[J].欧洲研究,2011(4).
[4]関下稔,李公绰.跨国公司经济学—现代资本主义的世界模型序论[M].国际经济评论,1990(5).
作者简介:高杉(1983- ),女,四川眉山人,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世界经济、经济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