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准确把握教材,注意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数学思想、方法和技能的掌握。
一、把握教材,准确理解教材的意义和特点
本册数学教材安排以下内容:在数与代数领域,主要有10以内、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比较和认识钟表。在空间与图形领域,安排位置与顺序和认识物体;在统计与概率领域,具体的内容有简单的分类和统计;在实践活动领域主要是适合学生的实践活动或小调查。这些内容有以下特点。
1 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
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教学应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第一册数学教材在编排上,非常注重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素材,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6—8页“比一比”,就是一幅小猪帮助小兔盖房子的图。教学时,教师应该借助多媒体技术把这静态的画面动态化,向学生展示生动有趣的故事:小兔子的房子被大雨冲倒了,要重新盖房子,小猪们知道了都来帮忙,小兔搬砖块。小猪扛木头……富有童趣的情境创设,学生在新课学习中自然就情绪高涨了。
2 提供独立思考的探索空间。
学生的学习是自我建构的过程,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反映到课堂上是学生通过思考、操作、合作、交流等多种方式,积极探索所学知识。为了给学生提供积极探索和思考的空间,教材在编写上做了很大的努力,这些都需要引起教师高度重视,准确理解教材的意图并注意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从儿童探索需要人手,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二是为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创设条件;三是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机会。
3 安排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这在客观上要求学习的内容必须直观形象。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发现教材多采用图形、卡通、故事、游戏、图表等多种表现形式,甚至把不同的内容分别冠以“跳绳”、 “可爱的企鹅”、“分苹果”等活动名称,这样,根据教材开展的教学活动,很自然地要求教师必须通过活动来体现。
例如,人教版第一册第23页“加法”,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就是一个实践活动,这样在教学中很自然地为学生创设了动脑、动口和动手等交流和实践的机会。
4 重视积极有效的学法指导。
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尽管一年级学生年龄小且刚入学,但同样应当注意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学法的渗透和培养。不论是螺旋上升的内容安排,还是关注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整理与复习的安排、展示学习思路的对话、学法多样化等,都是很好的学习方法的渗透。
二、突出重点,注意采取有效的实施策略
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需要采用不同的策略和方法。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是第一册的重点,其篇幅占了七成左右。特别是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它们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小学阶段处于最基础的地位。对于这部分内容,不同版本的教材采用不同的分块进行编排,但不管怎么划分,其知识体系和主要内容基本一致。处理教材的方法基本相同。这里以“10以内数的加减法”为例,谈谈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的一些有效策略。
1 核心提示。
(1)新课标教材改变加减法的逻辑起点。和以往相比,10以内数的加减法,直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加减计算的学习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结合起来,不再强调以10以内数的合成与分解作为学习加减法的逻辑起点。
(2)教材依然重视学生对数的分解与组成的意识。尽管数的组成和分解不再作为加减法的逻辑起点,但其依然是熟练的口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有效手段。
(3)重视算法的多样化。教材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算法与交流各自算法的时间和空间。
(4)加减法学习内容提前混编。加减法提前混编可以让学生理解加法与减法的关系,明白可以从不同角度揭示相同的数量关系。
2 重点分析。
10以内加减法的核心内容就是意义和计算两部分。
教材特别重视加减法意义的教学,让学生结合具体生活情境初步体会加法和减法的意义。教材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突出重点。一是突出“合”的思想。把“合”作为学生学习的知识起点;二是通过“一图多式”来发展学生对加减法的认识。形象地让学生感知加法与减法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如下图就是本册常见的“一图二式”的情境练习;三是通过解决问题,强化对意义的理解。
从计算方面来看,重点内容是让学生学会计算,在这里,教师重视引导学生学会用数的组成来计算,要通过必要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计算的方法。在指导计算上,要注意几点:一是允许学生用自己的算法解决问题;二是要指导学生通过联系运算意义来想算法;三是要注意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或和、差的变化规律,比如计算:5+()=7,其实质就是渗透方程思想。
3 难点提示。
(1)“一图二式”、“一图四式”的教学。
教材把加、减法结合起来教学,便于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逐步体会到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在“图”与“式”的关系上先是出现根据一幅图写出一个算式,逐步过渡到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算式,再过渡到根据一幅图写出四个算式。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头脑中逐渐建立起加、减法的内在联系,从而把这种规律性的联系运用于学习新知识中,实现学习的迁移。而这恰恰又是教学的难点之一。
(2)结果是10与10减几的教学。
(3)看图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算式的教学。
三、磨砺课堂,密切关注几个关键问题
1 给知识拌糖——使学生永葆求知欲。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孩子小的时候都不喜欢吃很苦的药,但是加糖以后就很快把药吃下去了,小孩子长大了,知道药的作用,便不需要加糖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知识的学习肯定比不上游戏活动更有吸引力。因此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是给知识“拌上糖”。给知识拌糖,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兴趣,让学生爱上数学,进而永葆求知的欲望。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把这些有趣的素材变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
2 搭发展平台——创一个适合成长的空间。
学生的发展,需要一个学习、展示、磨砺的平台,数学教学就是要努力把这平台搭好。在课堂教学中。一个好的平台一般具备以下几个因素。第一,教学活动必须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发展水平,注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使用学生可以接受的语言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发现和研究。第二,要充分利用练习,达到巩固知识、习得技能的效果。第三,要注意创设条件,多给学生创设表达、交流、展示自己的机会。
3 促学法指导——为学生插上翱翔的翅膀。
数学教学活动要重视体现学法的指导,教师要善于把教材变成学材,使课本变成学生学习的向导,让学生通过教学活动,逐步掌握学习的方法。
一年级学生尽管刚刚踏进校园。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只能接受学习,学法指导的渗透其实也应该伴随着第一节课开始。一年级学生的学法指导。尤其应该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重视教材中有关学习思路的对话、提示。让学生初步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第二。重视学习的过程的展现和探索,注意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创设条件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验证等过程。第三,重视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做”中学数学。尤其要鼓励学生动手实验,鼓励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掌握知识。第四,重视学法多样化。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允许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和策略解决问题。
4 塑习惯养成——给学生持续进步的动力。
要使学生具有持续发展的动力,除了培育学生的兴趣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一年级学生习惯培养,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落实。一是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习惯,要注意考虑一年级学生年龄特征,采用合适的多样化教学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避免走神等情况。二是要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三是培养学生乐于表达的习惯,要创造机会想办法让学生想说、会说、能说。四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
(作者单位:厦门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王彬)
一、把握教材,准确理解教材的意义和特点
本册数学教材安排以下内容:在数与代数领域,主要有10以内、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比较和认识钟表。在空间与图形领域,安排位置与顺序和认识物体;在统计与概率领域,具体的内容有简单的分类和统计;在实践活动领域主要是适合学生的实践活动或小调查。这些内容有以下特点。
1 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
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教学应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第一册数学教材在编排上,非常注重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素材,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6—8页“比一比”,就是一幅小猪帮助小兔盖房子的图。教学时,教师应该借助多媒体技术把这静态的画面动态化,向学生展示生动有趣的故事:小兔子的房子被大雨冲倒了,要重新盖房子,小猪们知道了都来帮忙,小兔搬砖块。小猪扛木头……富有童趣的情境创设,学生在新课学习中自然就情绪高涨了。
2 提供独立思考的探索空间。
学生的学习是自我建构的过程,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反映到课堂上是学生通过思考、操作、合作、交流等多种方式,积极探索所学知识。为了给学生提供积极探索和思考的空间,教材在编写上做了很大的努力,这些都需要引起教师高度重视,准确理解教材的意图并注意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从儿童探索需要人手,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二是为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创设条件;三是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机会。
3 安排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这在客观上要求学习的内容必须直观形象。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发现教材多采用图形、卡通、故事、游戏、图表等多种表现形式,甚至把不同的内容分别冠以“跳绳”、 “可爱的企鹅”、“分苹果”等活动名称,这样,根据教材开展的教学活动,很自然地要求教师必须通过活动来体现。
例如,人教版第一册第23页“加法”,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就是一个实践活动,这样在教学中很自然地为学生创设了动脑、动口和动手等交流和实践的机会。
4 重视积极有效的学法指导。
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尽管一年级学生年龄小且刚入学,但同样应当注意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学法的渗透和培养。不论是螺旋上升的内容安排,还是关注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整理与复习的安排、展示学习思路的对话、学法多样化等,都是很好的学习方法的渗透。
二、突出重点,注意采取有效的实施策略
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需要采用不同的策略和方法。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是第一册的重点,其篇幅占了七成左右。特别是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它们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小学阶段处于最基础的地位。对于这部分内容,不同版本的教材采用不同的分块进行编排,但不管怎么划分,其知识体系和主要内容基本一致。处理教材的方法基本相同。这里以“10以内数的加减法”为例,谈谈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的一些有效策略。
1 核心提示。
(1)新课标教材改变加减法的逻辑起点。和以往相比,10以内数的加减法,直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加减计算的学习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结合起来,不再强调以10以内数的合成与分解作为学习加减法的逻辑起点。
(2)教材依然重视学生对数的分解与组成的意识。尽管数的组成和分解不再作为加减法的逻辑起点,但其依然是熟练的口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有效手段。
(3)重视算法的多样化。教材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算法与交流各自算法的时间和空间。
(4)加减法学习内容提前混编。加减法提前混编可以让学生理解加法与减法的关系,明白可以从不同角度揭示相同的数量关系。
2 重点分析。
10以内加减法的核心内容就是意义和计算两部分。
教材特别重视加减法意义的教学,让学生结合具体生活情境初步体会加法和减法的意义。教材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突出重点。一是突出“合”的思想。把“合”作为学生学习的知识起点;二是通过“一图多式”来发展学生对加减法的认识。形象地让学生感知加法与减法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如下图就是本册常见的“一图二式”的情境练习;三是通过解决问题,强化对意义的理解。
从计算方面来看,重点内容是让学生学会计算,在这里,教师重视引导学生学会用数的组成来计算,要通过必要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计算的方法。在指导计算上,要注意几点:一是允许学生用自己的算法解决问题;二是要指导学生通过联系运算意义来想算法;三是要注意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或和、差的变化规律,比如计算:5+()=7,其实质就是渗透方程思想。
3 难点提示。
(1)“一图二式”、“一图四式”的教学。
教材把加、减法结合起来教学,便于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逐步体会到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在“图”与“式”的关系上先是出现根据一幅图写出一个算式,逐步过渡到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算式,再过渡到根据一幅图写出四个算式。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头脑中逐渐建立起加、减法的内在联系,从而把这种规律性的联系运用于学习新知识中,实现学习的迁移。而这恰恰又是教学的难点之一。
(2)结果是10与10减几的教学。
(3)看图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算式的教学。
三、磨砺课堂,密切关注几个关键问题
1 给知识拌糖——使学生永葆求知欲。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孩子小的时候都不喜欢吃很苦的药,但是加糖以后就很快把药吃下去了,小孩子长大了,知道药的作用,便不需要加糖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知识的学习肯定比不上游戏活动更有吸引力。因此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是给知识“拌上糖”。给知识拌糖,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兴趣,让学生爱上数学,进而永葆求知的欲望。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把这些有趣的素材变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
2 搭发展平台——创一个适合成长的空间。
学生的发展,需要一个学习、展示、磨砺的平台,数学教学就是要努力把这平台搭好。在课堂教学中。一个好的平台一般具备以下几个因素。第一,教学活动必须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发展水平,注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使用学生可以接受的语言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发现和研究。第二,要充分利用练习,达到巩固知识、习得技能的效果。第三,要注意创设条件,多给学生创设表达、交流、展示自己的机会。
3 促学法指导——为学生插上翱翔的翅膀。
数学教学活动要重视体现学法的指导,教师要善于把教材变成学材,使课本变成学生学习的向导,让学生通过教学活动,逐步掌握学习的方法。
一年级学生尽管刚刚踏进校园。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只能接受学习,学法指导的渗透其实也应该伴随着第一节课开始。一年级学生的学法指导。尤其应该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重视教材中有关学习思路的对话、提示。让学生初步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第二。重视学习的过程的展现和探索,注意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创设条件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验证等过程。第三,重视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做”中学数学。尤其要鼓励学生动手实验,鼓励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掌握知识。第四,重视学法多样化。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允许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和策略解决问题。
4 塑习惯养成——给学生持续进步的动力。
要使学生具有持续发展的动力,除了培育学生的兴趣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一年级学生习惯培养,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落实。一是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习惯,要注意考虑一年级学生年龄特征,采用合适的多样化教学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避免走神等情况。二是要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三是培养学生乐于表达的习惯,要创造机会想办法让学生想说、会说、能说。四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
(作者单位:厦门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