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农村中学生都怕写作文,一到作文课就发怵,感到没有东西写、不知从何写起。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 如何让农村中学生根据身边人、身边事从熟悉的校园生活里撷取有意义的浪花写作成文,是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的重要职责。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一、选材生活化,消除畏难情绪,激发写作兴趣
农村中学生活动机会很少,见识有限,自然会觉得作文枯燥无味,乃至生编硬造,写出的作文毫无生气。教师虽然精心指导,力求将指导课上得生动活泼,但面对“无源之水”,难免会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慨。因此,要指导学生写好作文,“开源”特别重要。一个语文教师如果能巧妙地捕捉时机,自然会引出习作的“源头活水”。
作文选材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喜欢作文、乐于作文,使他们感到有话可说,扫除学生怕作文的心理障碍。学生的作文写不好,是因为他们缺乏生活、不善于观察生活。作文的内容大多来源于生活,如果没有对生活的感知,就不可能写出优秀的文章。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就应该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善于抓住生活的美;善于从身边选材,从小事中挖掘其深远的意义。我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举行“我最爱读的一本书”、“我最想做的一件事”等活动,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把所说所感所思写下来。或让学生们自行命题,采用拟好的题目让学生写,由于贴近他们的生活,作文就言之有物了。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在班上通过故事会、图片展览、名篇诵读等形式,对他们进行熏陶,使他们感受到文学有魅力从而产生写作的动力。
二、精选贴近学生的范文,积累写作素材
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很多老师都知道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没有大量的阅读做基础,想要写出好的文章是不可能的。但有些教师喜欢一上来就把古今中外的名著名篇放在学生面前,逼其硬啃名家大作。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这个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学生,特别是农村中学生,这种高层次的阅读方式反而让很多学生望而却步。因为农村中学生对远离他们的那些经典名著缺乏应有的知识去理解,紧张的学习节奏不允许他们在这些名家名著上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我刚开始带给学生的是《读者》、《青年博览》等学生所喜闻乐见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时文,要求学生在每次阅读中做好阅读笔记,摘抄优美词语和经典句段。这样一来,学生的阅读兴趣有了明显的提高,阅读量也随之提高,写作素材得到了有效积累。
中学语文课本选用的都是典范的例文,是写作的最好范例。教师在教学生学习语言材料的基础上更应引导学生学习写作技巧,可以对课文进行背诵、模仿、改编,达到充分吸收的目的。教材中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范文,教师应指导学生从范文的立意、构思、层次结构、语言表达方面得到可以运用的技能。此外,优秀作文选也是很好的范例,因为其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语言也较浅显,更易于学生模仿,把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能力。
三、作文练习生活化,鼓励学生长期练笔
刚开始的作文训练,要以“说”为主。要真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就离不开培养学生的口头作文能力;也就是说,学生的说话和写作要密切配合同步进行。同样的题材,说清了以后写与不说就写,效果大不一样,前者优于后者。比如:在作文课上,可以先让学生说说以往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有成功的喜悦,失败的沮丧;或者老师当场安排一个活动,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把所见所闻所感即兴地给大家讲一遍,使学生的口头作文能力得到锻炼;接着再把写作的有关要求定得具体详细一些,以便学生能明确训练重点;然后让学生把刚才所讲的东西写下来,这样学生就能顺利地完成一篇文章,获得初步的成功感。最后因势利导地鼓励他们说:你们看,其实作文并不难,就看你想不想写,只要想写,就一定能写好。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们都跃跃欲试想写作了。
作文形式要开放,让学生自主命题,形式不拘一格。要做到这些,教师必须彻底抛弃统一命题作文的做法,采用选择式、自主式、情感式、片断式等多种形式的命题、半命题或让学生自由命题,让学生喜欢怎样写就怎样写,以不断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写作积极性,逐步学会多种作文形式。具体做法有:
1、把作文“书信化”。即以写信代替作文,把作文训练的内容、要求转化到书信的写作中去。学生对写信很感兴趣,因为写信可以比较自由地倾注自己的感情,收到回信也是他们最高兴和最幸福的事。
2、把作文“稿件化”。初中学生最盼望的事情之一,是能在报刊上或校园广播中看到或听到自己的文章。我们可抓住初中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把作文“稿件化”,积极鼓励学生写稿件,并将其中的优秀文章推荐到各级各类报刊和电台。
3、把作文“日记化”。教师可把一次作文的任务分散到几篇日记中逐步完成,以此降低作文的难度。
4、把作文“征文化”。通过征文竞赛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作文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只有长期坚持写才会有成效。因此我规定学生每周至少写四篇日记、做两篇摘抄、读一篇好文章;每两周召开一次交流会,师生互相推荐自己读的一本好书,诵读自己写的一篇习作,师生共同评析,互相交流;每学期举行四次作文竞赛,积极向报刊投稿,通过大量的写作,使学生的作文水平由量变到质变,实现质的飞跃。
一、选材生活化,消除畏难情绪,激发写作兴趣
农村中学生活动机会很少,见识有限,自然会觉得作文枯燥无味,乃至生编硬造,写出的作文毫无生气。教师虽然精心指导,力求将指导课上得生动活泼,但面对“无源之水”,难免会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慨。因此,要指导学生写好作文,“开源”特别重要。一个语文教师如果能巧妙地捕捉时机,自然会引出习作的“源头活水”。
作文选材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喜欢作文、乐于作文,使他们感到有话可说,扫除学生怕作文的心理障碍。学生的作文写不好,是因为他们缺乏生活、不善于观察生活。作文的内容大多来源于生活,如果没有对生活的感知,就不可能写出优秀的文章。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就应该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善于抓住生活的美;善于从身边选材,从小事中挖掘其深远的意义。我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举行“我最爱读的一本书”、“我最想做的一件事”等活动,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把所说所感所思写下来。或让学生们自行命题,采用拟好的题目让学生写,由于贴近他们的生活,作文就言之有物了。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在班上通过故事会、图片展览、名篇诵读等形式,对他们进行熏陶,使他们感受到文学有魅力从而产生写作的动力。
二、精选贴近学生的范文,积累写作素材
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很多老师都知道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没有大量的阅读做基础,想要写出好的文章是不可能的。但有些教师喜欢一上来就把古今中外的名著名篇放在学生面前,逼其硬啃名家大作。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这个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学生,特别是农村中学生,这种高层次的阅读方式反而让很多学生望而却步。因为农村中学生对远离他们的那些经典名著缺乏应有的知识去理解,紧张的学习节奏不允许他们在这些名家名著上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我刚开始带给学生的是《读者》、《青年博览》等学生所喜闻乐见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时文,要求学生在每次阅读中做好阅读笔记,摘抄优美词语和经典句段。这样一来,学生的阅读兴趣有了明显的提高,阅读量也随之提高,写作素材得到了有效积累。
中学语文课本选用的都是典范的例文,是写作的最好范例。教师在教学生学习语言材料的基础上更应引导学生学习写作技巧,可以对课文进行背诵、模仿、改编,达到充分吸收的目的。教材中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范文,教师应指导学生从范文的立意、构思、层次结构、语言表达方面得到可以运用的技能。此外,优秀作文选也是很好的范例,因为其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语言也较浅显,更易于学生模仿,把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能力。
三、作文练习生活化,鼓励学生长期练笔
刚开始的作文训练,要以“说”为主。要真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就离不开培养学生的口头作文能力;也就是说,学生的说话和写作要密切配合同步进行。同样的题材,说清了以后写与不说就写,效果大不一样,前者优于后者。比如:在作文课上,可以先让学生说说以往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有成功的喜悦,失败的沮丧;或者老师当场安排一个活动,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把所见所闻所感即兴地给大家讲一遍,使学生的口头作文能力得到锻炼;接着再把写作的有关要求定得具体详细一些,以便学生能明确训练重点;然后让学生把刚才所讲的东西写下来,这样学生就能顺利地完成一篇文章,获得初步的成功感。最后因势利导地鼓励他们说:你们看,其实作文并不难,就看你想不想写,只要想写,就一定能写好。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们都跃跃欲试想写作了。
作文形式要开放,让学生自主命题,形式不拘一格。要做到这些,教师必须彻底抛弃统一命题作文的做法,采用选择式、自主式、情感式、片断式等多种形式的命题、半命题或让学生自由命题,让学生喜欢怎样写就怎样写,以不断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写作积极性,逐步学会多种作文形式。具体做法有:
1、把作文“书信化”。即以写信代替作文,把作文训练的内容、要求转化到书信的写作中去。学生对写信很感兴趣,因为写信可以比较自由地倾注自己的感情,收到回信也是他们最高兴和最幸福的事。
2、把作文“稿件化”。初中学生最盼望的事情之一,是能在报刊上或校园广播中看到或听到自己的文章。我们可抓住初中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把作文“稿件化”,积极鼓励学生写稿件,并将其中的优秀文章推荐到各级各类报刊和电台。
3、把作文“日记化”。教师可把一次作文的任务分散到几篇日记中逐步完成,以此降低作文的难度。
4、把作文“征文化”。通过征文竞赛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作文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只有长期坚持写才会有成效。因此我规定学生每周至少写四篇日记、做两篇摘抄、读一篇好文章;每两周召开一次交流会,师生互相推荐自己读的一本好书,诵读自己写的一篇习作,师生共同评析,互相交流;每学期举行四次作文竞赛,积极向报刊投稿,通过大量的写作,使学生的作文水平由量变到质变,实现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