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美”中成长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lovew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进行审美教育的领域是非常宽阔的,不应只是字词句篇和听说读写单纯知识的训练,还应增加审美教育的成分,使学生在思想情感上受到一定的审美教育和熏陶。语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过程。尤其是课改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从语文教材中发掘一些能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内容去陶冶青少年的审美情操,激发学生的情感。那么,怎样才能进行行之有效的审美教育呢?
  关键词:新课标 语文教学 美育教育 途径 有效性
  美是到处存在的,但是并非每个人都能发现和感受到;即使发现和感受到了,其深浅程度却因人而异。罗丹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仅仅是对人而言的,只有人才有暧昧的天性。
  从美育角度来看,语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过程。尤其是课改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从语文教材中发掘一些能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内容去陶冶青少年的审美情操,激发学生的情感。那么,怎样才能进行行之有效的审美教育呢?下面就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自己先进入课文描绘的情境,准确把握课文中的感情基调,产生晴好感伤的共鸣,然后根据自己的切身感受,选择恰当的方法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把学生引入课文中的意境,打开他们的心扉,拨动他们的心弦,引起他们思想感情的共鸣。其次,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加强语文课的审美教育,还要善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一般来说,青少年时期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形象思维教育的内容是他们最乐意接受的。文学作品中的美育,主要是通过形象和情感的潜移默化来进行的。爱美是人的天性,我们总是要不停地感受美、追求美和创造美。语文教师更应该懂得以美学原则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一,以自然美陶冶情操。
  初中语文教材中,不乏有以自然美的描写见长的文章。如充满灵性、秀美的《春》(朱自清)、《济南的冬天》(老舍),充满神奇、诱惑的《从百草园道三味书屋》(鲁迅)、《社戏》(鲁迅),这些篇章无疑是表现自然美的典范之作。自然美的形态可以说是千姿百态,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鸟兽虫鱼,个个生姿,它们使我们人类产生了不知多少美妙的想象和美好的感情。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就要抓住教材中描写自然美的内容,恰当地引导学生用心灵去感受它们,并积极创造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如:我在教授朱自清的《春》一文时,先让学生背诵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接着背诵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然后启发学生交流对诗作的感知理解,进而点拨:“古人的这些诗都是写春的,但他们只写了几种春景。我们今天学习的《春》写的景物可多啦,可丰富啦。朱自清先生把整个儿大好春光摆在我們面前,值得我们细细欣赏。”这样,尽管没有什么惊人之语,却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审美兴趣,让学生带着一种激情进入新课的阅读。在这里,学生发现了美、欣赏了美、感受到了美,这种充满生机、灵性的春光美深深打动了每个学生的心。
  第二,以社会美塑造品格。
  如果说对自然美的领略是侧重于对美的形式的欣赏的话,那么社会美的内容则更加丰富复杂。社会美包括了社会事物、社会现象和社会生活中的美。文学作品中包含着作家的社会理想、人生价值观等,抓住这一点,往往可以起到提纲挈领、总揽全局的作用。比如:讲授《最后一课》,抓住“爱国主义情感”这一主线,便可以关联作品中的人物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所有言行和心理;《散步》、《爸爸的花儿落了》等课文对亲情的描写,只要我们教师引导得法,从美学的角度出发进行课堂教学,那么,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从而使学生在这些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精神、家庭亲情等人性美中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进而提升、塑造完美的人格。
  第三,以艺术美提高文学修养。
  艺术美比之于自然美与社会美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艺术美是美的典型形态,它是艺术家按一定的审美理想、观点、趣味,对现实生活中的自然事物和社会事物进行选择、集中、概括,通过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技术技巧,将头脑中形成的审美意象勾画出来。比如:散文中的形象美,如郑振铎的《海燕》,文中的“海燕”形象;诗歌中的意象美,如余光中的《乡愁》,诗中的“邮票”、“船票”等意象;小说中的社会画卷美,如鲁迅的《故乡》、契诃夫的《变色龙》等。这些文学作品无疑给我们呈现出了意蕴丰富的艺术美,我们在讲授学习这些作品时,就要让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诵读甚至是细读和精读,从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
  当然,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时,让学生感知和体会作品所表现出来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这是我们语文教学中美育教学的基本要求。但是,我觉得,在此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要及时帮助、引导学生去认识美和追求美,使学生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
  总之,语文课进行审美教育的领域是非常宽阔的,不应只是字词句篇和听说读写单纯知识的训练,还应增加审美教育的成分,使学生在思想情感上受到一定的审美教育和熏陶。这也正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特点和规律,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性情,净化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其他文献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情感的培养和渗透是相当重要的,语文教学的任何一个环节都要重视情感的培养和渗透,引导情感的联系和释放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重任。  关键词:语文教学 情感 情感 释放  新课标改革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成为课程目标的三维之一,由此可以看出语文教育中情感的培养与渗透是多么重要。教师重视情感的培养与渗透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语文时轻松而活跃,联系情感来学习语文是培养语文素养与语文情感品质的重要途
期刊
摘 要:小学语文作业应注重主体参与,形式多样有趣味,内容上要注意综合,作业评价也要讲究丰富性,所以作为教学环节之一的作业设计也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的作业设计应该走进每位教师的心里,并且应该占有不少于课堂精力的位置。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因此我们要布置一些趣味性的、生活性的、实践性的作业类型,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他们的兴趣,丰富我们的作业评价语及评价方式,让评价真正鼓励学生,调动学生
期刊
摘 要:本文阐述了新课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主要是“围绕实验的‘三大原理’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活动”、“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为创造性思维夯实基础”、“运用典型实验灌输创造性思维的方法”、“灵活运用演示实验、分组实验,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建展示平台”、“开展科技活动,展现创新能力”等,从而在实验中训练创新性思维。  关键词:初中化学 思维训练 展示平台 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学
期刊
摘 要:目前,许多教师创设教学情境过分强调激趣导入的作用,忽视了情境的综合效用。针对这个现象,我们要让情境创设做到“一线相连,首尾呼应”、“ 一境多用,层层深入”、“一课一境,简洁明了”,让它的作用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  关键词:情境创设 浅尝辄止 层层深入  新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在这样的背景要求下,情境教学应运而生。所谓的“情境”,“
期刊
目前,导学案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已经广泛应用于各学科教学中,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增进教学效果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让“导学案”介入课堂,是一种突破常规教学的实施方式,可解决教学操作难题,达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变传统的讲授式的“要我学”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式的“我要学”,甚至有“我会学”的探究性学习模式,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中学习的主人。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和组织者
期刊
何谓有效的教学情境呢?我认为“有效”应该指情境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实效性,即:情境安排科学、合理,并不是为有情境而创设情境,有其实在的意义。有效的教学情境应当如增力剂一样,使学生身心愉悦且为之入迷,在课堂中表现得精神焕发、充满乐趣。  一、创造性使用教材是前提  教材是学校课程最重要和最直接的育人载体。现行的数学教材又作了一定的修正:形式上活泼可爱,图文清晰精美,内容总量上进一步删减降低了难度;教
期刊
摘 要:小学语文是一个非常基础的教育,它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以后很多学科的学习;并且它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开端,在整个义务教育过程中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近几年小学语文新課标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小学语文教育有了新的要求,因为课堂是学生系统性接触语文的主要途径,这就要求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老师改善教学方式、转变教学理念,进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为学生打下结实的基础。新课改同时也对新时期的学生有了更多的
期刊
“课例研究”是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有效的评价,授课教师根据评价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利用评价反馈信息反思教学过程,调整教学行为,指导今后的教学实践,最终通过教师积极主动的自我调节和控制,促成教学行为的改变,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基于课例的校本教研”实际上就是围绕一节课的课前、课中和课后所做的一系列反思的研讨活动。一是以学校发展为本,围绕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有针
期刊
摘 要:本文阐述了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初中语文互动式阅读教学,通过不同的互动方式,使教学达到教师、学生、文本三维互动,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语文 互动模式 阅读教学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
期刊
摘 要:理论知识来源于社会实践,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就不能脱离实际,语文学习也不例外。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但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学已经脱离了生活,失去了她的魅力。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要渗透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也可以学习语文。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可通过观察生活、再现生活、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关键词:语文 思考 教学 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