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阐述了新课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主要是“围绕实验的‘三大原理’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活动”、“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为创造性思维夯实基础”、“运用典型实验灌输创造性思维的方法”、“灵活运用演示实验、分组实验,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建展示平台”、“开展科技活动,展现创新能力”等,从而在实验中训练创新性思维。
关键词:初中化学 思维训练 展示平台 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新物质的发现和发明无处不闪烁着创造性思维的光芒。作为一名化学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法渗透到化学教学中,让化学教学过程成为再现式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有机结合的典范。教师要尽可能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型模式,着力营造“情感共鸣沟通,信息反馈畅通,思维活泼流畅,创造精神涌动”的最佳意境。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围绕实验的“三大原理”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活动
化学实验理论的主体内容可概括为:⑴实验原理;⑵装置原理;⑶操作原理。教师应当在具体的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对上述“三大原理”的探索、理解和辨析,自始至终渗透着思维训练活动。
首先是实验原理的思维训练。“实验原理”即反应原理,指的是每个具体的化学实验反映了、说明了或推断了什么样的物质发生何种变化的理论。可以围绕如下的角度引发学生思考:1.变化实质——什么化学物质(有时还应进一步分析为什么要选用这些物质)?2.定量关系——反应物之间采用怎样的物质的量(或质量、或体积、或微粒数目)的关系?为什么要采取此种定量或过量关系?3.反应条件——实验时应选择怎样的物质状态、变化温度、压强或催化剂条件?为何要选择这样的条件?(1)仪器选用——根据实验原理,对特定的反应物或生成物,应选用哪种量取、混合、反应、加热、除杂、干燥、检验、收集、吸收、分离、缓冲(安全)的仪器?为何选用这些仪器更适宜?(2)配套组合——根据实验需要,选用的仪器之间,大小、规格应怎样协调、搭配?如若不这样组合会出现什么弊端?能否作某种调换或代用?(3)连接顺序——为达到良好效果,选用的仪器应采取怎样的连接位置顺序和安装与拆除的先后顺序?为什么要安排这种顺序?不遵循此顺序会带来什么不良后果?
二、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为创造性思维夯实基础
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在人类认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感、惊奇感,从而导致了重大的发明创造。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各种与化学有关的现象随处可见。用砖砌墙和贴瓷砖时,先要将砖和瓷砖用水湿润;新买的铝锅,烧过自来水后有黑色斑点;经常雷雨交加的地方禾苗长得很茂盛……这些奇妙的现象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后,就能促使他们去学习掌握水泥、铝和氮气的性质。
三、运用典型实验灌输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为了提高化学实验教学中思维训练的效能,教师应当借助典型的化学实验来诱导、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这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教师宏观地把握大纲、教材的整体,知道通过哪些典型实验对学生进行哪些方面思维训练的规划,分阶段、分层次实施。二是激发学习者的主观能动作用,将教材规定的某些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改为实验设计或实验习题,让学生根据实验要求自己提出实施方案,以提高其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三是选用一些中考试卷的典型综合实验题,指导学生解题,乃至跟动手实验结合起来训练。中学教材和历届高、中考试题,不乏优秀的典型化学实验题型,如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的制取与系列性质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颇有作用。
四、灵活运用演示實验、分组实验,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建展示平台
我们在平时实施演示实验教学过程中,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分为三种形式教学:1.对于重要实验,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分析得出结论;2.对一些要求不高的实验,可对学生开放实验室,要求学生设计或改进后上台演示;3.对一些难度较大、要求较高、现象又不太明显的实验,教师先进行演示,让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的缺陷在哪里,使学生始终处于探究的思维状态,进而改进实验。
五、开展科技活动,展现创新能力
创新活动的基础是科技活动,科技活动的开展状况深刻地左右着创新活动。为此,在工作中必须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开展科技活动,没有条件必须创造条件。可从课外兴趣小组开始,建立初步的创新活动的基础,再通过教师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比如:可以先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家庭小实验;再结合课本,适当补充学习一些课外知识,拓宽知识面,进行一些趣味性而有意义的实验;并引导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活动中,也要注意联系社会实际。可以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到工厂、农村、商店等地进行参观、访问、调查,写出专题调查报告,并联系社会实际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条件许可的可以进行方案研究,并帮助实施。
参考文献
[1]高明生 浅谈化学实验教学.新课程,山西新闻出版集团,2014,2。
[2]刘叶盛 浅谈化学教学.教与学,湖南教育出版社,2014,6。
关键词:初中化学 思维训练 展示平台 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新物质的发现和发明无处不闪烁着创造性思维的光芒。作为一名化学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法渗透到化学教学中,让化学教学过程成为再现式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有机结合的典范。教师要尽可能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型模式,着力营造“情感共鸣沟通,信息反馈畅通,思维活泼流畅,创造精神涌动”的最佳意境。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围绕实验的“三大原理”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活动
化学实验理论的主体内容可概括为:⑴实验原理;⑵装置原理;⑶操作原理。教师应当在具体的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对上述“三大原理”的探索、理解和辨析,自始至终渗透着思维训练活动。
首先是实验原理的思维训练。“实验原理”即反应原理,指的是每个具体的化学实验反映了、说明了或推断了什么样的物质发生何种变化的理论。可以围绕如下的角度引发学生思考:1.变化实质——什么化学物质(有时还应进一步分析为什么要选用这些物质)?2.定量关系——反应物之间采用怎样的物质的量(或质量、或体积、或微粒数目)的关系?为什么要采取此种定量或过量关系?3.反应条件——实验时应选择怎样的物质状态、变化温度、压强或催化剂条件?为何要选择这样的条件?(1)仪器选用——根据实验原理,对特定的反应物或生成物,应选用哪种量取、混合、反应、加热、除杂、干燥、检验、收集、吸收、分离、缓冲(安全)的仪器?为何选用这些仪器更适宜?(2)配套组合——根据实验需要,选用的仪器之间,大小、规格应怎样协调、搭配?如若不这样组合会出现什么弊端?能否作某种调换或代用?(3)连接顺序——为达到良好效果,选用的仪器应采取怎样的连接位置顺序和安装与拆除的先后顺序?为什么要安排这种顺序?不遵循此顺序会带来什么不良后果?
二、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为创造性思维夯实基础
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在人类认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感、惊奇感,从而导致了重大的发明创造。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各种与化学有关的现象随处可见。用砖砌墙和贴瓷砖时,先要将砖和瓷砖用水湿润;新买的铝锅,烧过自来水后有黑色斑点;经常雷雨交加的地方禾苗长得很茂盛……这些奇妙的现象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后,就能促使他们去学习掌握水泥、铝和氮气的性质。
三、运用典型实验灌输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为了提高化学实验教学中思维训练的效能,教师应当借助典型的化学实验来诱导、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这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教师宏观地把握大纲、教材的整体,知道通过哪些典型实验对学生进行哪些方面思维训练的规划,分阶段、分层次实施。二是激发学习者的主观能动作用,将教材规定的某些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改为实验设计或实验习题,让学生根据实验要求自己提出实施方案,以提高其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三是选用一些中考试卷的典型综合实验题,指导学生解题,乃至跟动手实验结合起来训练。中学教材和历届高、中考试题,不乏优秀的典型化学实验题型,如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的制取与系列性质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颇有作用。
四、灵活运用演示實验、分组实验,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建展示平台
我们在平时实施演示实验教学过程中,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分为三种形式教学:1.对于重要实验,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分析得出结论;2.对一些要求不高的实验,可对学生开放实验室,要求学生设计或改进后上台演示;3.对一些难度较大、要求较高、现象又不太明显的实验,教师先进行演示,让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的缺陷在哪里,使学生始终处于探究的思维状态,进而改进实验。
五、开展科技活动,展现创新能力
创新活动的基础是科技活动,科技活动的开展状况深刻地左右着创新活动。为此,在工作中必须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开展科技活动,没有条件必须创造条件。可从课外兴趣小组开始,建立初步的创新活动的基础,再通过教师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比如:可以先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家庭小实验;再结合课本,适当补充学习一些课外知识,拓宽知识面,进行一些趣味性而有意义的实验;并引导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活动中,也要注意联系社会实际。可以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到工厂、农村、商店等地进行参观、访问、调查,写出专题调查报告,并联系社会实际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条件许可的可以进行方案研究,并帮助实施。
参考文献
[1]高明生 浅谈化学实验教学.新课程,山西新闻出版集团,2014,2。
[2]刘叶盛 浅谈化学教学.教与学,湖南教育出版社,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