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的规范性与教学的活化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jlma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按照笔者的理解,新课标对作文教学的要求,一言以概括,就是“强调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主张学生在写作中进行富有创意的思想表达”。现行作文教学的种种弊端,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过于刻板的“模式化”训练,扼杀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那么,是不是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彻底否定各种文体训练的意义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理由很简单:不少学生的作文,存在程度不同的文体缺失的情况。显然,必要的文体补充是必须的。
  何为“必要补充”?它的度该如何掌握?笔者想起了闻一多先生诠释新诗的一句名言:“带着镣铐跳舞”。借用一下,笔者认为:作文教学的基本方向应该是——在学生作文的规范性与学生思维的发展性中,找到一个“收”与“放”的平衡点。
  这样,就有了如下一个基于有效性的作文训练的基本策略:夯实基础,增进学生写作素养;激发思考,强调学生思维发展。至于如何在日常教学中达成这个策略呢?结合笔者的教学体会,至少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作文教学的全过程。
  1.从作文规范性的角度,给学生补充必要的写作知识,增强写作素养,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所谓作文的规范性,主要是指所写的文章必须具有强烈的文体特征,符合自己选定文体的要求。这种文体要求,在记叙文中可以理解为“叙事完整、细节描写生动”,在议论文中主要表现为“观点明确、结构清晰”。
  依据学生的学力情况,笔者以为,高一以记叙文训练为主,培养他们热爱写作、乐于交流、勤于修改的习惯,使学生具有相当的记叙类写作能力,重点解决“叙事的波澜”和“细节的生动”等写作素养缺失的问题;高二以议论文训练为主,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认识力、思考力和表达力,使学生具有相当的议论类写作能力,着重解决“议论的条理”和“议论的分析”等写作素养的缺失问题;高三以记叙、议论复习为主,全面梳理,在类化二者写作素养的基础上,强化考场作文的训练。
  2.从课堂“对话”的角度,“活化”作文教学,通过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来保障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给学生补充必要的写作知识,只是解决了学生作文时应该具备的基本的文体意识和结构意识,而要想改变学生作文“缺乏真情实感、套话空话连篇、不见个性”的痼疾,还必须在平时的教学细节中注重思维习惯的培养、重视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
  3.从课程资源“开发”的角度,“活化”作文教学,通过打开学生的生活视野,来保障学生思维发展的持续性。
  如果说通过课堂的“对话”活动,开启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之旅;那么仅仅靠“对话”来培养学生的思维,是有一定缺陷的:因教师信息和眼界的局限,学生的“对话”易于偏窄而分散,思维发展没有持续性。因此,在开展课堂“对话”活动的同时,有必要从课程资源“开发”的角度,通过搭设语文实践活动的平台,来打开学生的生活视野,“充实”他们的思考与见解,培养他们思维活动的持续性。
  4.从改进评价机制的角度,“活化”作文教学,让学生在“参与”中评价与修改文章,进而“升格”文章。
  什么样的作文是一篇好作文?以笔者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思考来看,一篇好作文应该具备这样几个特征:一是内容上,是“充实”文;二是结构上,是“清晰”文;三是语言上,是“文采”文。
  如何在写作教学中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笔者以为,应该把关注的重心,从“写什么”、“写得怎样”,适度转移到“怎么写”上。即关注达成写作目标的方法,培养学生把“所知之事物,所思之意念”,明白确切地表达出来的能力。
  从本质上说,写作是一门习惯的艺术,作文进步的关键是养成喜欢写作热爱写作的习惯。而加强积累,打通阅读与写作之间的“隔阂”,发展学生的思维,又是回归作文教学本真的最根本途径。
  从这个意义上说,增强学生作文素养,开展作文教学“对话”,“开发”写作课程资源,改革作文评价模式,通过作文教学的“活化”,在作文的规范性与学生思维的发展性中,找到教学“收”与“放”的平衡点,无疑是达成作文教学本真回归的一个有效途径。
  周伟,教师,现居广东东莞。
其他文献
教学是一种培养学生的手段或途径,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素质,通过教学使学生有所收获,得到发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教育教学方法来说,更是如此。今年我校在优化教学过程方面进行了尝试,在教学中充分以学生为主,以学为主,探索了“自主学习——课堂探究——合作质疑——课堂检测”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的主动权充分还给学生,学生成为自学的主人,让学生自主探索、质疑,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
多年来,语文教学一直被有人指责为“少、费、差、慢”,这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学生的阅读量不足,阅读方法不当所导致的。语文老师应该认识到,教语文不应只是教语文教材,没有一定的阅读量,学生很难具有较高的语文素养。因此,我们应拓展语文教学的视野,摸索儿童阅读的新理念,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整本书阅读,研究读书指导的策略,扩大阅读视野,提高阅读的针对性,实现阅读效益的最大化。解决读什么,怎样读等教学中的实
高考大纲中对古代诗词鉴赏的要求有两点:一.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在第一点中提到的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那么究竟怎么做好这类的题目,我们来具体分析。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什么是诗歌的形象。形象由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构成。人物形象包括诗中描写的形象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景
编者推荐辞:中国高校开设的大学语文(有些学校称为高等语文)课确实令人担忧:教材选文的很多篇目与现行高中、初中语文教材基本相同,无任何新意;教材版本五花八门,据有关人士统计多达上千种;执教此课的教师被严重边缘化,于是便失去了积极性;学生逃课现象严重,即使来到课堂,也在做其他的事情。此课开设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学校、教师、学生一片迷茫。作者凭着惊人的韧性和坚守,撰文向中国高校道出了这种忧虑。  大学语文
唐代扬州商贾如云,文士如林,时有“扬一益二”之美誉。诗人徐凝在《忆扬州》中曾鼓吹道“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千百年来,世人一直争相传诵,以至干脆慷慨地把“二分明月”、“月亮城”的美誉永远地赠给了古城扬州。这儿我们不去说扬州的城美、水美和人美,只是从诗歌表达技巧的角度来品味唐朝诗人李绅、杜牧、徐凝是如何描写的。首先我们来看看李绅的《宿扬州》:  江横渡阔烟波晚,潮过金陵落叶秋。  嘹唳塞鸿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了“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然后在各阶段目标中又加以具体化,可见“注重积累”的导向是很明确的。那么,如何加强语言的积累呢?笔者认为,摘抄是学生积累语言的一种重要且行之有效的方式。  目前,绝大部分语文教师都要求学生进行摘抄,但因为缺乏正确的指导,不少学生将摘抄当作完成任务去看待,很少去理解、揣摩和运用。这样的摘抄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由此可见,语文阅读教学的心理过程主要是学生的感悟、体验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实现语文教育目的的过程。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作文,历来占语文学科成绩的近“半壁江山”,深受师生的重视。在历年的中、高考中,其重要性和关键作用更是不言而喻。然而,它是带刺的玫瑰,老师的指导无特效速成的灵丹妙药,学生的写作也有诸多困难,具有长期性和不稳定性,可谓“想说爱你不容易”!如何改变现状呢?笔者在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摸索探究出一些较有效又切实可行的办法,与同仁交流探讨:  一.读写结合是根本  叶圣陶说:“阅读是(自外而内的)吸收,写作
“严师出高徒”,这是人们常说的,而作为一名“严”师要把自己的爱深深地埋藏在心里,不能轻易表露出来。但是暑假陪孩子一起看了《大头儿子智慧成长故事——当市长》这本书,尤其是其中的三个小故事,让笔者对“严”师彻底改变了看法,笔者觉得语文老师就应该把自己的爱浮出水面。只要语文老师对学生有耐心、有信心、理解并尊重他们,学生会从上学时就会真正地喜欢你、爱你,而不是要等到长大了,工作了,才慢慢体会到语文教师当初
新课标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课外练笔是学生感悟生活的真实记录,是引导学生读写结合的有效方式,是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几年来,我尝试指导学生从三个方面着手练笔,效果显著。  一.抄写美文打基础  学生喜欢阅读中外名著,喜欢读各种报刊杂志,喜欢读同龄人的作文。为此,指导学生从阅读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