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按照笔者的理解,新课标对作文教学的要求,一言以概括,就是“强调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主张学生在写作中进行富有创意的思想表达”。现行作文教学的种种弊端,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过于刻板的“模式化”训练,扼杀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那么,是不是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彻底否定各种文体训练的意义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理由很简单:不少学生的作文,存在程度不同的文体缺失的情况。显然,必要的文体补充是必须的。
何为“必要补充”?它的度该如何掌握?笔者想起了闻一多先生诠释新诗的一句名言:“带着镣铐跳舞”。借用一下,笔者认为:作文教学的基本方向应该是——在学生作文的规范性与学生思维的发展性中,找到一个“收”与“放”的平衡点。
这样,就有了如下一个基于有效性的作文训练的基本策略:夯实基础,增进学生写作素养;激发思考,强调学生思维发展。至于如何在日常教学中达成这个策略呢?结合笔者的教学体会,至少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作文教学的全过程。
1.从作文规范性的角度,给学生补充必要的写作知识,增强写作素养,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所谓作文的规范性,主要是指所写的文章必须具有强烈的文体特征,符合自己选定文体的要求。这种文体要求,在记叙文中可以理解为“叙事完整、细节描写生动”,在议论文中主要表现为“观点明确、结构清晰”。
依据学生的学力情况,笔者以为,高一以记叙文训练为主,培养他们热爱写作、乐于交流、勤于修改的习惯,使学生具有相当的记叙类写作能力,重点解决“叙事的波澜”和“细节的生动”等写作素养缺失的问题;高二以议论文训练为主,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认识力、思考力和表达力,使学生具有相当的议论类写作能力,着重解决“议论的条理”和“议论的分析”等写作素养的缺失问题;高三以记叙、议论复习为主,全面梳理,在类化二者写作素养的基础上,强化考场作文的训练。
2.从课堂“对话”的角度,“活化”作文教学,通过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来保障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给学生补充必要的写作知识,只是解决了学生作文时应该具备的基本的文体意识和结构意识,而要想改变学生作文“缺乏真情实感、套话空话连篇、不见个性”的痼疾,还必须在平时的教学细节中注重思维习惯的培养、重视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
3.从课程资源“开发”的角度,“活化”作文教学,通过打开学生的生活视野,来保障学生思维发展的持续性。
如果说通过课堂的“对话”活动,开启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之旅;那么仅仅靠“对话”来培养学生的思维,是有一定缺陷的:因教师信息和眼界的局限,学生的“对话”易于偏窄而分散,思维发展没有持续性。因此,在开展课堂“对话”活动的同时,有必要从课程资源“开发”的角度,通过搭设语文实践活动的平台,来打开学生的生活视野,“充实”他们的思考与见解,培养他们思维活动的持续性。
4.从改进评价机制的角度,“活化”作文教学,让学生在“参与”中评价与修改文章,进而“升格”文章。
什么样的作文是一篇好作文?以笔者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思考来看,一篇好作文应该具备这样几个特征:一是内容上,是“充实”文;二是结构上,是“清晰”文;三是语言上,是“文采”文。
如何在写作教学中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笔者以为,应该把关注的重心,从“写什么”、“写得怎样”,适度转移到“怎么写”上。即关注达成写作目标的方法,培养学生把“所知之事物,所思之意念”,明白确切地表达出来的能力。
从本质上说,写作是一门习惯的艺术,作文进步的关键是养成喜欢写作热爱写作的习惯。而加强积累,打通阅读与写作之间的“隔阂”,发展学生的思维,又是回归作文教学本真的最根本途径。
从这个意义上说,增强学生作文素养,开展作文教学“对话”,“开发”写作课程资源,改革作文评价模式,通过作文教学的“活化”,在作文的规范性与学生思维的发展性中,找到教学“收”与“放”的平衡点,无疑是达成作文教学本真回归的一个有效途径。
周伟,教师,现居广东东莞。
按照笔者的理解,新课标对作文教学的要求,一言以概括,就是“强调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主张学生在写作中进行富有创意的思想表达”。现行作文教学的种种弊端,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过于刻板的“模式化”训练,扼杀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那么,是不是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彻底否定各种文体训练的意义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理由很简单:不少学生的作文,存在程度不同的文体缺失的情况。显然,必要的文体补充是必须的。
何为“必要补充”?它的度该如何掌握?笔者想起了闻一多先生诠释新诗的一句名言:“带着镣铐跳舞”。借用一下,笔者认为:作文教学的基本方向应该是——在学生作文的规范性与学生思维的发展性中,找到一个“收”与“放”的平衡点。
这样,就有了如下一个基于有效性的作文训练的基本策略:夯实基础,增进学生写作素养;激发思考,强调学生思维发展。至于如何在日常教学中达成这个策略呢?结合笔者的教学体会,至少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作文教学的全过程。
1.从作文规范性的角度,给学生补充必要的写作知识,增强写作素养,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所谓作文的规范性,主要是指所写的文章必须具有强烈的文体特征,符合自己选定文体的要求。这种文体要求,在记叙文中可以理解为“叙事完整、细节描写生动”,在议论文中主要表现为“观点明确、结构清晰”。
依据学生的学力情况,笔者以为,高一以记叙文训练为主,培养他们热爱写作、乐于交流、勤于修改的习惯,使学生具有相当的记叙类写作能力,重点解决“叙事的波澜”和“细节的生动”等写作素养缺失的问题;高二以议论文训练为主,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认识力、思考力和表达力,使学生具有相当的议论类写作能力,着重解决“议论的条理”和“议论的分析”等写作素养的缺失问题;高三以记叙、议论复习为主,全面梳理,在类化二者写作素养的基础上,强化考场作文的训练。
2.从课堂“对话”的角度,“活化”作文教学,通过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来保障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给学生补充必要的写作知识,只是解决了学生作文时应该具备的基本的文体意识和结构意识,而要想改变学生作文“缺乏真情实感、套话空话连篇、不见个性”的痼疾,还必须在平时的教学细节中注重思维习惯的培养、重视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
3.从课程资源“开发”的角度,“活化”作文教学,通过打开学生的生活视野,来保障学生思维发展的持续性。
如果说通过课堂的“对话”活动,开启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之旅;那么仅仅靠“对话”来培养学生的思维,是有一定缺陷的:因教师信息和眼界的局限,学生的“对话”易于偏窄而分散,思维发展没有持续性。因此,在开展课堂“对话”活动的同时,有必要从课程资源“开发”的角度,通过搭设语文实践活动的平台,来打开学生的生活视野,“充实”他们的思考与见解,培养他们思维活动的持续性。
4.从改进评价机制的角度,“活化”作文教学,让学生在“参与”中评价与修改文章,进而“升格”文章。
什么样的作文是一篇好作文?以笔者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思考来看,一篇好作文应该具备这样几个特征:一是内容上,是“充实”文;二是结构上,是“清晰”文;三是语言上,是“文采”文。
如何在写作教学中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笔者以为,应该把关注的重心,从“写什么”、“写得怎样”,适度转移到“怎么写”上。即关注达成写作目标的方法,培养学生把“所知之事物,所思之意念”,明白确切地表达出来的能力。
从本质上说,写作是一门习惯的艺术,作文进步的关键是养成喜欢写作热爱写作的习惯。而加强积累,打通阅读与写作之间的“隔阂”,发展学生的思维,又是回归作文教学本真的最根本途径。
从这个意义上说,增强学生作文素养,开展作文教学“对话”,“开发”写作课程资源,改革作文评价模式,通过作文教学的“活化”,在作文的规范性与学生思维的发展性中,找到教学“收”与“放”的平衡点,无疑是达成作文教学本真回归的一个有效途径。
周伟,教师,现居广东东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