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未来的竞争是心理素质的竞争。教育者必须大力促进中学生的心灵陶冶和心理塑造,心理健康教育务必受到特别关注,这样对提高素质教育及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至关重要,一个教育者应怎样注重培养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呢?下面,我谈谈一些体会,
一、学校应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1、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是学生的另一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心理促动。校园中亭阁假山、名人雕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校园里繁花点点、绿草茵茵,学生在曲径廊亭中看书读报,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2、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当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明显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到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的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这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现在有些学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强。教室里有纸屑箱,他偏把纸屑往窗外丢,看见瓶罐偏要用脚去睬和踢,随意采摘践踏花草等。曾听过这么一件事,有一所学校学生老喜欢用脚踢门,为改变这个坏毛病,学校想了许多办法都无效,一个老师说:干脆安装一扇玻璃门。结果玻璃门完好无损。可见,建立了健康优良的心理素质就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故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3、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咨询的学生反映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压力重造成考试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惧等情绪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无法自制的不良行为问题,青春期困惑的问题等。行为咨询方法的先驱者克罗姆布鲁兹指出“咨询的中心目标提高要帮助每一个当事人解决他之所以来寻求帮助的那些问题。”学校心理咨询师要给予咨询学生之温暖,指导学生自我调控,还要详细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倾诉的忠实听众,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学生许多东西是需要给予帮助的,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询室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
二、教师是实施心理教育的主体
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几个专职教师还是不够的,必须是全体教师广泛参与。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 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能够健康调适。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慢慢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家长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
自尊可以给孩子以力量,让他对朋友,对某个行事怪异或令人害怕的成年人说“不”。那些一直被认为表现不错的孩子以及只有得到他人的认可才感觉被他人接受的孩子,更加难以从潜在的危险中脱身,因为这样做可能让他们遭到他人的取笑、斥责或冷落。
拥有十足的自信是保证孩子安全的一条途径,所以,家长和其他照料者必须把培养自尊作为提升孩子自信心的关键。不过,即使是拥有十足自信的孩子也不可能从习惯性说“是”的孩子一跃而成为断然说“不”的孩子,他们同样需要锻炼和实践。许多家长可能不无理由地认为,他们的孩子脸皮已经很厚,并且任性倔强,因而不需要再去鼓励。不过,他们也绝不需要辱骂和反对。他们所需要的是:允许他们持有不同的见解;学会用合乎逻辑的论点而不是拳头来捍卫自己的权利;知道自己的判断力值得他人尊重。做为家长应特别培养孩子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
一、学校应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1、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是学生的另一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心理促动。校园中亭阁假山、名人雕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校园里繁花点点、绿草茵茵,学生在曲径廊亭中看书读报,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2、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当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明显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到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的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这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现在有些学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强。教室里有纸屑箱,他偏把纸屑往窗外丢,看见瓶罐偏要用脚去睬和踢,随意采摘践踏花草等。曾听过这么一件事,有一所学校学生老喜欢用脚踢门,为改变这个坏毛病,学校想了许多办法都无效,一个老师说:干脆安装一扇玻璃门。结果玻璃门完好无损。可见,建立了健康优良的心理素质就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故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3、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咨询的学生反映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压力重造成考试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惧等情绪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无法自制的不良行为问题,青春期困惑的问题等。行为咨询方法的先驱者克罗姆布鲁兹指出“咨询的中心目标提高要帮助每一个当事人解决他之所以来寻求帮助的那些问题。”学校心理咨询师要给予咨询学生之温暖,指导学生自我调控,还要详细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倾诉的忠实听众,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学生许多东西是需要给予帮助的,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询室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
二、教师是实施心理教育的主体
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几个专职教师还是不够的,必须是全体教师广泛参与。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 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能够健康调适。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慢慢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家长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
自尊可以给孩子以力量,让他对朋友,对某个行事怪异或令人害怕的成年人说“不”。那些一直被认为表现不错的孩子以及只有得到他人的认可才感觉被他人接受的孩子,更加难以从潜在的危险中脱身,因为这样做可能让他们遭到他人的取笑、斥责或冷落。
拥有十足的自信是保证孩子安全的一条途径,所以,家长和其他照料者必须把培养自尊作为提升孩子自信心的关键。不过,即使是拥有十足自信的孩子也不可能从习惯性说“是”的孩子一跃而成为断然说“不”的孩子,他们同样需要锻炼和实践。许多家长可能不无理由地认为,他们的孩子脸皮已经很厚,并且任性倔强,因而不需要再去鼓励。不过,他们也绝不需要辱骂和反对。他们所需要的是:允许他们持有不同的见解;学会用合乎逻辑的论点而不是拳头来捍卫自己的权利;知道自己的判断力值得他人尊重。做为家长应特别培养孩子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