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主导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如何科学合理的选择区域主导产业则成为了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将以重庆为例,选择三条指标,搜集数据,并使用因子分析法,选择适合重庆的主导产业。
关键词:区域经济;主导产业;因子分析
一般而言,主导产业拥有下述典型的特征,其在区域产业结构内具有较高的需求价格和弹性收入,能够较好的应对市场的激烈变化,并且可以通过自身的发展带动其它产业的快速发展。主导产业的选择可以是一个产业或几个产业,但是需要将下述因素纳入考虑范围内:即区域经济水平、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发展水平及趋势。主导产业对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和并且对其他产业具有一定的扩散影响。因此主导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拉动新兴产业发展,推动国民经济增长。
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和应用在国内外学界都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许多学者从多个方面,对下述问题做出了精彩回答:如什么样的主导产业能够最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应当以何种标准作为主导产业选择的标准等。经济学家阿尔伯特·赫希曼提出了“关联效应”与“不平衡增长理论”。他认为在有限资源的条件下,政府应该加大产业之间的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因素会拉动关联产业的发展,进而使产业整体趋向平衡。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提出了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尤为强调主导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扩散作用。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提出筱原两基准,其选择基准重视的是主导产业的经济竞争优势,强调产业的收入弹性和生产上升率。钱纳里、S·鲁滨逊和H·赛尔奎,提出钱纳里–鲁滨逊–赛尔奎基准,即基于工业的不同阶段来选择主导产业的观点。
国内学者也在国情的基础上对主导产业的选择研究做出了应用层次方面的努力,不仅提出了创新性的基准还应用了众多研究方法。其中刘再兴(1996)提出的“双向基准综合法”;王岳平(2001)提出的五个原则;关爱萍(2002)提出的六项基准;周振华提出的三条创新性基准,补充强调了主导产业的增长后劲、瓶颈效应和短缺替代弹性。
这些基准反映了不同学者在考虑主导产业选择时所强调的不同方面,这也为主导产业的选择过程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指导。但这些方法中还是存在一些缺陷,如多数研究方法偏向于宏观经济结构中主导产业的选择,独立性较强,算法过于复杂,不能较好的反映主导产业的动态变化等。因此在主导产业选择的此领域还有较多的研究空间。
本文将用因子分析法选择重庆市主导产业。首先,本文将确定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再以确定的基准和原则为基础来确定选择指标。然后,运用网络收集研究所需要的数据,并使用因子分析法得出结论。最终,将对产业进行打分和排序,以确定主导产业。
一、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
影响主导产业的基准多种多样。结合重庆的实际情况来看,本文选取了可持续性发展原则、比较优势原则和关联性原则来反映产业发展的状况和前景。
(一)可持续发展原则
产业发展不仅要看重近期的利润,也要对环境进行保护来维持长远的发展。因为大部分资源是有限的,所以为了资源的持续利用,产业应该对环境进行保护措施,使生态和产业间形成良性循环,保证产业的持续发展。因此太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应当不予考虑。
(二)比较优势原则
比较优势原则体现了有特殊优势的企业,发展速度较快,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背景来看,技术创新是特殊优势之一。掌握了高新技术,能化复杂为简单,就会吸引大众,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在市场上占据主动性,从而获得强大的竞争力。因此应该选择新技术、能力强、水平高、科技发展速度快、利润贡献大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三)关聯性原则
经济是一个整体,各个产业之间都存在多种关联之间的联系。通过技术和利润的扩散和转移,一个产业的发展可以影响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关联性强的产业,会拥有更加充分的发展条件,更为丰富的基于,因此其也更有机会大幅度提高经济生产率。所以应选择产业延伸链较长,影响效应大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而运用加权影响力系数η*和加权感应度系数δ*可以测定企业的关联性强度。
二、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指标确定
基于以上三个原则,将采取以下指标作为重庆市主导产业的选择标准:工业总产值、利税总额、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从业人员人均工资,综合能源消费量,产值能耗。
结合重庆省产业发展规模和区域实际发展状况,本文选取了汽车制造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10个产业作为备选产业,从中选取主导产业。
本文所采取的经济数据来源是2016年重庆统计年鉴,其中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的数据引用自论文: 《考虑产出规模的产业关联研究》 。
三、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定量分析过程
本文拟采用因子分析法,运用SPSS软件对重庆市10个备选产业进行打分评价。因子分析法作为一个简洁、有效的数据分析方法,有利于简化变量指标,通过归类的方式,减少变量的数量,从而检验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首先为了保证数据的可比性,笔者首先将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在统计年鉴中所收集到的指标数据,由于指标的不同,其不同指标的数据的单位并不一致,简而言之就是数据量纲不统一。量纲不同一的数据若直接进行数据分析,所得出的结果是不准确的。因此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从而保证分析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本文在结合所收集的数据特点之后,将采用标准化法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在得到无量纲化处理后的数据,将数据输入SPSS软件中进行因子分析。经过分析,提取出了3个公共因子,公共因子1主要反映:工业总产值指标和行业平均从业人数指标,因此将其命名为经济与社会效应因子;公共因子2主要反映综合能耗,因此将其命名为可持续发展因子;公共因子3主要反映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因此将其命名为关联度因子。3个公共因子所占的权重如下表所示: 表1 公共因子方差贡献率及权重
在确定各项指标权重后,对10个备选产业进行打分评价。得出的结果如下所示:
根据因子分析的结果,其中汽车制造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表现突出,得分远远高于其他产业。说明该产业具有较强的经济竞争力并能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对区域整体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因此建议将其作为本区域的主导产业。
四、结论
结合上述分析,本文将把汽车制造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作为重庆的主导产业。其中,汽车制造业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因此较大,体现了汽车制造业的强大竞争力,这与这与重庆崎岖的地势有关,与民众对汽车的高需求也是成正比的。而且至今为止,还没有产品可以彻底取代汽车,如果汽车可以随着时代变化不断转型,应该可以持续发展下去。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可持续发展因子和关联度因子都较高,制药业,食品业等都与其有关,是一种较为基础的产业,因此需求较为恒定。两种产业在全国内也属于有优势的产业,所以我们可以选择其作为主导产业,这也是符合省情的。
参考文献:
[1]产业经济词典.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 Hirschman A O. 经济发展战略[M].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1.
[3]罗斯托WW.经济增长的阶段: 非共产党宣言[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4]钱纳里,鲁宾逊.工业化与经济增长的比较分析[J].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89.
[5]劉再新.工业地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51-159.
[6]王岳平.中囯工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理论,实证和政策[M]. 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1.
[7]关爱萍,王瑜.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研究[J].统计研究, 2002, 12(12): 37-40.
[8]周振华.产业政策的经济理论系统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1.
[9]杨灿.产业关联测度方法及其应用问题探析[J].统计研究, 2005, (09): 72-75.
[10]文娟.考虑产出规模的产业关联研究——基于《中国投入产出表》等数据的实证分析[J].厦门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02): 55-64.
作者简介:
张玥,重庆市巴蜀中学校。
关键词:区域经济;主导产业;因子分析
一般而言,主导产业拥有下述典型的特征,其在区域产业结构内具有较高的需求价格和弹性收入,能够较好的应对市场的激烈变化,并且可以通过自身的发展带动其它产业的快速发展。主导产业的选择可以是一个产业或几个产业,但是需要将下述因素纳入考虑范围内:即区域经济水平、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发展水平及趋势。主导产业对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和并且对其他产业具有一定的扩散影响。因此主导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拉动新兴产业发展,推动国民经济增长。
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和应用在国内外学界都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许多学者从多个方面,对下述问题做出了精彩回答:如什么样的主导产业能够最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应当以何种标准作为主导产业选择的标准等。经济学家阿尔伯特·赫希曼提出了“关联效应”与“不平衡增长理论”。他认为在有限资源的条件下,政府应该加大产业之间的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因素会拉动关联产业的发展,进而使产业整体趋向平衡。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提出了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尤为强调主导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扩散作用。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提出筱原两基准,其选择基准重视的是主导产业的经济竞争优势,强调产业的收入弹性和生产上升率。钱纳里、S·鲁滨逊和H·赛尔奎,提出钱纳里–鲁滨逊–赛尔奎基准,即基于工业的不同阶段来选择主导产业的观点。
国内学者也在国情的基础上对主导产业的选择研究做出了应用层次方面的努力,不仅提出了创新性的基准还应用了众多研究方法。其中刘再兴(1996)提出的“双向基准综合法”;王岳平(2001)提出的五个原则;关爱萍(2002)提出的六项基准;周振华提出的三条创新性基准,补充强调了主导产业的增长后劲、瓶颈效应和短缺替代弹性。
这些基准反映了不同学者在考虑主导产业选择时所强调的不同方面,这也为主导产业的选择过程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指导。但这些方法中还是存在一些缺陷,如多数研究方法偏向于宏观经济结构中主导产业的选择,独立性较强,算法过于复杂,不能较好的反映主导产业的动态变化等。因此在主导产业选择的此领域还有较多的研究空间。
本文将用因子分析法选择重庆市主导产业。首先,本文将确定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再以确定的基准和原则为基础来确定选择指标。然后,运用网络收集研究所需要的数据,并使用因子分析法得出结论。最终,将对产业进行打分和排序,以确定主导产业。
一、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
影响主导产业的基准多种多样。结合重庆的实际情况来看,本文选取了可持续性发展原则、比较优势原则和关联性原则来反映产业发展的状况和前景。
(一)可持续发展原则
产业发展不仅要看重近期的利润,也要对环境进行保护来维持长远的发展。因为大部分资源是有限的,所以为了资源的持续利用,产业应该对环境进行保护措施,使生态和产业间形成良性循环,保证产业的持续发展。因此太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应当不予考虑。
(二)比较优势原则
比较优势原则体现了有特殊优势的企业,发展速度较快,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背景来看,技术创新是特殊优势之一。掌握了高新技术,能化复杂为简单,就会吸引大众,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在市场上占据主动性,从而获得强大的竞争力。因此应该选择新技术、能力强、水平高、科技发展速度快、利润贡献大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三)关聯性原则
经济是一个整体,各个产业之间都存在多种关联之间的联系。通过技术和利润的扩散和转移,一个产业的发展可以影响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关联性强的产业,会拥有更加充分的发展条件,更为丰富的基于,因此其也更有机会大幅度提高经济生产率。所以应选择产业延伸链较长,影响效应大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而运用加权影响力系数η*和加权感应度系数δ*可以测定企业的关联性强度。
二、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指标确定
基于以上三个原则,将采取以下指标作为重庆市主导产业的选择标准:工业总产值、利税总额、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从业人员人均工资,综合能源消费量,产值能耗。
结合重庆省产业发展规模和区域实际发展状况,本文选取了汽车制造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10个产业作为备选产业,从中选取主导产业。
本文所采取的经济数据来源是2016年重庆统计年鉴,其中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的数据引用自论文: 《考虑产出规模的产业关联研究》 。
三、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定量分析过程
本文拟采用因子分析法,运用SPSS软件对重庆市10个备选产业进行打分评价。因子分析法作为一个简洁、有效的数据分析方法,有利于简化变量指标,通过归类的方式,减少变量的数量,从而检验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首先为了保证数据的可比性,笔者首先将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在统计年鉴中所收集到的指标数据,由于指标的不同,其不同指标的数据的单位并不一致,简而言之就是数据量纲不统一。量纲不同一的数据若直接进行数据分析,所得出的结果是不准确的。因此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从而保证分析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本文在结合所收集的数据特点之后,将采用标准化法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在得到无量纲化处理后的数据,将数据输入SPSS软件中进行因子分析。经过分析,提取出了3个公共因子,公共因子1主要反映:工业总产值指标和行业平均从业人数指标,因此将其命名为经济与社会效应因子;公共因子2主要反映综合能耗,因此将其命名为可持续发展因子;公共因子3主要反映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因此将其命名为关联度因子。3个公共因子所占的权重如下表所示: 表1 公共因子方差贡献率及权重
在确定各项指标权重后,对10个备选产业进行打分评价。得出的结果如下所示:
根据因子分析的结果,其中汽车制造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表现突出,得分远远高于其他产业。说明该产业具有较强的经济竞争力并能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对区域整体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因此建议将其作为本区域的主导产业。
四、结论
结合上述分析,本文将把汽车制造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作为重庆的主导产业。其中,汽车制造业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因此较大,体现了汽车制造业的强大竞争力,这与这与重庆崎岖的地势有关,与民众对汽车的高需求也是成正比的。而且至今为止,还没有产品可以彻底取代汽车,如果汽车可以随着时代变化不断转型,应该可以持续发展下去。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可持续发展因子和关联度因子都较高,制药业,食品业等都与其有关,是一种较为基础的产业,因此需求较为恒定。两种产业在全国内也属于有优势的产业,所以我们可以选择其作为主导产业,这也是符合省情的。
参考文献:
[1]产业经济词典.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 Hirschman A O. 经济发展战略[M].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1.
[3]罗斯托WW.经济增长的阶段: 非共产党宣言[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4]钱纳里,鲁宾逊.工业化与经济增长的比较分析[J].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89.
[5]劉再新.工业地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51-159.
[6]王岳平.中囯工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理论,实证和政策[M]. 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1.
[7]关爱萍,王瑜.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研究[J].统计研究, 2002, 12(12): 37-40.
[8]周振华.产业政策的经济理论系统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1.
[9]杨灿.产业关联测度方法及其应用问题探析[J].统计研究, 2005, (09): 72-75.
[10]文娟.考虑产出规模的产业关联研究——基于《中国投入产出表》等数据的实证分析[J].厦门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02): 55-64.
作者简介:
张玥,重庆市巴蜀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