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今,生活现代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迈进,家庭生活中的体力劳动日趋减少,加上许多家庭对独生子女的溺爱,孩子在家中就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在大人的误导下,孩子们认为只要考高分就可以了,忽略了自立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新世纪的人才不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而是既有科学文化知识,又有各种劳动技能的高素质人才。所以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热爱劳动的观念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也是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包办代替 以身作则 以趣激学 劳动与实践相结合
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对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能使少年儿童的肌体充满活力,促进他们的身体发育,还能培养他们的智慧、情感、意志和高尚的品格。劳动对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纯朴的生活习惯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我们经常把“素质教育”挂在嘴边,却没有很好地理解素质教育的本质,素质教育最重要的是注重学生人格的养成。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实施教育过程时,对于学生劳动品质的培养往往被忽视,很多人认为只要把学习搞好了,别的无关紧要。这不仅有社会、家庭的原因,也说明了学校对学生劳动品质的教育不够重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劳动观念薄弱,劳动积极性不强,主要表现在不乐意参加学校组织的一切劳动活动,不乐意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有一次,笔者上七年级的劳技课时,问学生如何煮一锅饭,全班几十位学生只有少数清楚煮饭的步骤,大部分都说没有煮过。这不得不令人深思。
劳动一词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然而要通过生动形象和切实可行的方式将热爱劳动的思想融入每一位学生头脑中,并使他们终生受益,这是校园道德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今天家庭生活现代化的程度越来越深,家庭生活中辛苦劳作的成分日趋减少,加上许多家庭对独生子女的溺爱,一味追求孩子在考试中的分数,不注重孩子生活习惯的培养,不知道孩子是生活的低能儿。如在某市曾经有个独生女孩,由于平时在家娇生惯养,没有一点自理能力。在她18岁上大学后,因为不能适应独立生活没有读完一个学期就退学回家。这是多么地可惜,多么地可悲!显而易见,再不及时加强劳动素质教育,未来的接班人只能是一群好逸恶劳,拈轻怕重的“寄生虫”。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思考: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笔者认为在教会孩子知识的同时,更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劳动品质。
一、父母要给孩子做的机会,不要包办代替
从小学一年级起,家长应帮助孩子开个好头,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孩子日常生活、学习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必须要孩子自己去做,如整理床上物品、学习用具、打扫卫生等等。如果都是家长替他做了,这只能是害了孩子,是教育的失败。家长这样做的弊端有:一是养成孩子懒惰的习惯。父母越俎代疱,将孩子的事情都揽在自己身上,孩子什么也不做,长此以往,他便什么也不愿意做了;二是使孩子养成过分依赖父母的性格,缺乏独立性。由于自己少动手,所以什么都不会。离开父母后,他对于许多事情都无能为力,以至有些孩子上了大学,还要父母去送,去给他铺床,办理手续。
其实,父母应该放手让孩子独立成长,孩子的许多事情,应该让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去做”,别的事情也可以让他们帮着去做,不要因为怕孩子做不好,就什么都包办代替,要从小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自理、自立的能力。
二、班主任要以身作则,带头教育学生
学生平时在学校接触最多的就是班主任,班主任的言行举止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因此,班主任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事事处处做学生的表率,以优秀的人格品质去感染学生的情感,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去指导学生的生活,凡事起模范带头作用。如:有一次,学生给幼果苗锄草,由于夏日阳光强烈,同学们锄了两下都躲在树下歇息,看到此情景,笔者二话没说,拿起旁边一位同学的锄头锄起来,同学们看笔者累得大汗淋漓,都纷纷地主动地加入进来,很快就完成了劳动任务。身教重于言教,使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得到了提高,同时也使学生养成了爱劳动的习惯。
三、劳动技能课要以趣激学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家庭条件诸方面因素,现在有相当多的学生把参加劳动当成苦差事。劳技课教师要转变学生的这种心理,首先就要以趣激学。教师要尽量注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教师先行,展示作品;课堂精讲,努力激趣;展开竞赛,鼓励创新,让学生在美、新、奇的感受中体会创新的魅力,激起学生的创造欲望。如制作风筝,教师先创设情境,运用电教媒体向学生展示春暖花开的景象。这时配乐声响起:“春天,是放风筝的好时节,大人、小孩拉着风筝跑呀,放呀!看,一只只风筝都飞上了天,互相比美呢(这时,画面出现了各种形状的风筝)。同学们,你们也想去放风筝吗?那我们就亲手做一只自己喜爱的风筝吧,让我们的劳动成果也飞上天。” “你想做一只怎样的风筝?”教师的问题一提出,教室里就炸开了锅,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纷纷举手,各抒己见。后来交上来的作品多得让教师大吃一惊。最有趣的是一个同学制作了“一家人”风筝。他说:“我多么希望远在他乡的爸爸能看到,早日回来和我们团聚!”这样既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又使学生获得了快乐,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四、劳动必须与实践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是劳动教育的主要目的。为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意义,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使学生自觉、刻苦、勤奋地学习,既掌握劳动的理论知识,又掌握劳动技能,从而使他们长大后更好地为社会、为人民作贡献。因此,在劳技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紧紧地抓住理论联系实践,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教学环节,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巩固理论知识,掌握劳动技能,锻炼自理能力。
教师除了组织学生进行理论学习外,还可以带学生走出课堂,去农村参观,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对于一些简单的技能操作内容,教师要变换教学方式,尽可能地创造条件,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如在教学滑蛋番茄的做法时,笔者将学生带到家政室去实践,让学生分成四个组进行竞赛,各组推荐一人当小厨师,其余人备料或做副厨。学生按照书上的指示,点火——倒少许油——摊蛋饼——炒熟番茄——加入熟蛋——上碟。一碟碟色鲜味香的滑蛋番茄被端到桌上,学生品尝着自己的“杰作”,高兴地说:“上劳技课,能学真本领。滑蛋炒番茄,蛋嫩滑,番茄味鲜,叫人越吃越爱吃。”又如,劳技课中有很多植物栽培方面的内容,为了让学生有锻炼的机会,我带学生到种植园去,一面讲解,一面让学生动手操作,并组织他们对其进行长年不断的管理。在精心管理的过程中,同学们总结出好的方法,给植物修剪出不同的造型。他们在此过程中,体验到了老舍先生《养花》的乐趣。在学生们的爱护下,那些花儿生机勃勃地生长着。
在只有竞争才能生存,只有耕耘才有收获的年代,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是我们教育的基础课程。教师应要求学生从小事情做起,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和本领。无论在哪里,自己的事应该自己做,不懂的事问清楚后做,不会的事学着做,慢慢克服依赖性和惰性。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新世纪的人才不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而是既有科学文化知识,又有各种劳动技能、高素质人才。只有让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从点滴做起,他们才知道怎样去做,如何做好,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所以,让孩子吃苦耐劳,培养爱劳动的习惯,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也是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单位:536000广西北海市第九中学)
【关键词】包办代替 以身作则 以趣激学 劳动与实践相结合
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对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能使少年儿童的肌体充满活力,促进他们的身体发育,还能培养他们的智慧、情感、意志和高尚的品格。劳动对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纯朴的生活习惯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我们经常把“素质教育”挂在嘴边,却没有很好地理解素质教育的本质,素质教育最重要的是注重学生人格的养成。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实施教育过程时,对于学生劳动品质的培养往往被忽视,很多人认为只要把学习搞好了,别的无关紧要。这不仅有社会、家庭的原因,也说明了学校对学生劳动品质的教育不够重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劳动观念薄弱,劳动积极性不强,主要表现在不乐意参加学校组织的一切劳动活动,不乐意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有一次,笔者上七年级的劳技课时,问学生如何煮一锅饭,全班几十位学生只有少数清楚煮饭的步骤,大部分都说没有煮过。这不得不令人深思。
劳动一词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然而要通过生动形象和切实可行的方式将热爱劳动的思想融入每一位学生头脑中,并使他们终生受益,这是校园道德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今天家庭生活现代化的程度越来越深,家庭生活中辛苦劳作的成分日趋减少,加上许多家庭对独生子女的溺爱,一味追求孩子在考试中的分数,不注重孩子生活习惯的培养,不知道孩子是生活的低能儿。如在某市曾经有个独生女孩,由于平时在家娇生惯养,没有一点自理能力。在她18岁上大学后,因为不能适应独立生活没有读完一个学期就退学回家。这是多么地可惜,多么地可悲!显而易见,再不及时加强劳动素质教育,未来的接班人只能是一群好逸恶劳,拈轻怕重的“寄生虫”。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思考: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笔者认为在教会孩子知识的同时,更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劳动品质。
一、父母要给孩子做的机会,不要包办代替
从小学一年级起,家长应帮助孩子开个好头,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孩子日常生活、学习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必须要孩子自己去做,如整理床上物品、学习用具、打扫卫生等等。如果都是家长替他做了,这只能是害了孩子,是教育的失败。家长这样做的弊端有:一是养成孩子懒惰的习惯。父母越俎代疱,将孩子的事情都揽在自己身上,孩子什么也不做,长此以往,他便什么也不愿意做了;二是使孩子养成过分依赖父母的性格,缺乏独立性。由于自己少动手,所以什么都不会。离开父母后,他对于许多事情都无能为力,以至有些孩子上了大学,还要父母去送,去给他铺床,办理手续。
其实,父母应该放手让孩子独立成长,孩子的许多事情,应该让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去做”,别的事情也可以让他们帮着去做,不要因为怕孩子做不好,就什么都包办代替,要从小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自理、自立的能力。
二、班主任要以身作则,带头教育学生
学生平时在学校接触最多的就是班主任,班主任的言行举止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因此,班主任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事事处处做学生的表率,以优秀的人格品质去感染学生的情感,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去指导学生的生活,凡事起模范带头作用。如:有一次,学生给幼果苗锄草,由于夏日阳光强烈,同学们锄了两下都躲在树下歇息,看到此情景,笔者二话没说,拿起旁边一位同学的锄头锄起来,同学们看笔者累得大汗淋漓,都纷纷地主动地加入进来,很快就完成了劳动任务。身教重于言教,使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得到了提高,同时也使学生养成了爱劳动的习惯。
三、劳动技能课要以趣激学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家庭条件诸方面因素,现在有相当多的学生把参加劳动当成苦差事。劳技课教师要转变学生的这种心理,首先就要以趣激学。教师要尽量注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教师先行,展示作品;课堂精讲,努力激趣;展开竞赛,鼓励创新,让学生在美、新、奇的感受中体会创新的魅力,激起学生的创造欲望。如制作风筝,教师先创设情境,运用电教媒体向学生展示春暖花开的景象。这时配乐声响起:“春天,是放风筝的好时节,大人、小孩拉着风筝跑呀,放呀!看,一只只风筝都飞上了天,互相比美呢(这时,画面出现了各种形状的风筝)。同学们,你们也想去放风筝吗?那我们就亲手做一只自己喜爱的风筝吧,让我们的劳动成果也飞上天。” “你想做一只怎样的风筝?”教师的问题一提出,教室里就炸开了锅,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纷纷举手,各抒己见。后来交上来的作品多得让教师大吃一惊。最有趣的是一个同学制作了“一家人”风筝。他说:“我多么希望远在他乡的爸爸能看到,早日回来和我们团聚!”这样既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又使学生获得了快乐,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四、劳动必须与实践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是劳动教育的主要目的。为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意义,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使学生自觉、刻苦、勤奋地学习,既掌握劳动的理论知识,又掌握劳动技能,从而使他们长大后更好地为社会、为人民作贡献。因此,在劳技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紧紧地抓住理论联系实践,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教学环节,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巩固理论知识,掌握劳动技能,锻炼自理能力。
教师除了组织学生进行理论学习外,还可以带学生走出课堂,去农村参观,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对于一些简单的技能操作内容,教师要变换教学方式,尽可能地创造条件,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如在教学滑蛋番茄的做法时,笔者将学生带到家政室去实践,让学生分成四个组进行竞赛,各组推荐一人当小厨师,其余人备料或做副厨。学生按照书上的指示,点火——倒少许油——摊蛋饼——炒熟番茄——加入熟蛋——上碟。一碟碟色鲜味香的滑蛋番茄被端到桌上,学生品尝着自己的“杰作”,高兴地说:“上劳技课,能学真本领。滑蛋炒番茄,蛋嫩滑,番茄味鲜,叫人越吃越爱吃。”又如,劳技课中有很多植物栽培方面的内容,为了让学生有锻炼的机会,我带学生到种植园去,一面讲解,一面让学生动手操作,并组织他们对其进行长年不断的管理。在精心管理的过程中,同学们总结出好的方法,给植物修剪出不同的造型。他们在此过程中,体验到了老舍先生《养花》的乐趣。在学生们的爱护下,那些花儿生机勃勃地生长着。
在只有竞争才能生存,只有耕耘才有收获的年代,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是我们教育的基础课程。教师应要求学生从小事情做起,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和本领。无论在哪里,自己的事应该自己做,不懂的事问清楚后做,不会的事学着做,慢慢克服依赖性和惰性。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新世纪的人才不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而是既有科学文化知识,又有各种劳动技能、高素质人才。只有让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从点滴做起,他们才知道怎样去做,如何做好,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所以,让孩子吃苦耐劳,培养爱劳动的习惯,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也是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单位:536000广西北海市第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