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企业社会责任理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与关注。本文欲通过对该理论的基本问题作简要概述,立足于我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现实境况,提出相应的完善机制,以促进我国企业的和谐长远发展。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 相关利益者 法律机制
作者简介:王媛媛,河北大学政法学院2010级法律硕士(法学)。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5-274-01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企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業在追逐利益的过程中给社会带来了许多负面问题。起源于西方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冲破了传统企业以获取最大限度利润为的唯一目标,强调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应履行广泛的社会责任。我国企业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待完善之处。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特征和法学基础
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缘起于美国,其概念可界定为:企业在追求企业合理利润最大化的同时,除了对股东负责和创造财富之外,作为社会的一员,为增强企业竞争力,还应对维护非股东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保护社会的整体利益以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承担一系列责任。
企业的社会责任具有以下特征。首先,企业社会责任是一种关系责任或积极责任。关系责任实为企业对相关利益主体承担的义务,违反此义务将产生道义上甚至法律上的否定性后果。其次,企业社会责任以非股东利益相关者为相对方,具体包括企业的雇员、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消费者、企业债权人、供应商、合作者、竞争者、资源和环境、受企业影响的社区等方面的群体。再次,企业社会责任不等于企业所有者(股东)的社会责任。最后,企业的社会责任应包含法律义务与道德义务两方面的内容。法律明确规定的企业责任是在维护基本社会秩序中对企业的最低限度的法律化的道德要求,具有强制性。道德义务是未经法定化的、由义务人自愿履行并以国家强制力以外的手段保障履行。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法学基础,包括企业利害关系人理论和企业作用力理论。企业利害关系人理论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依据,依此美国许多州的公司法中制定的“利益相关者法律条款”要求:企业在收购时要考虑到该企业利益相关人的合理利益。企业保护了债权人、职工、供应商和客户及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利益,自然也就改善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环境。企业作用力理论认为:现代企业滥用手中巨大的经济力量,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随着环境污染、欺诈消费者、侵害职工利益等问题的出现,通过社会道德和舆论已经不足以规范企业的社会行为。人们期望企业承担与其经济地位相应的社会责任,故政府通过法律规范来管制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提出最低的社会责任要求。
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现状
我国对企业应当承担社会责任的法律规定,缺乏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首先,立法体系零乱。我国现有的企业社会责任立法,主要分散在《劳动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法》、《环境保护法》以及《社会保障法》等诸多法律、法规中,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体系。其次,立法范围狭窄。个人独资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道德意义上的企业社会责任期待法定化问题并未做出规定。最后,我国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立法过于原则,可操作性差。《公司法》对公司社会责任作了宣示性的规定,并主要强调保护职工和和债权人的利益。除此之外,并无更多保护其他利益相关人的具体条文。
在现实社会中,近年来虽然我国企业通过捐款等方式积极地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解决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但现状仍不容乐观。仍存在企业为了盲目的追求短期内的利润最大化,而不惜损害雇员、消费者、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掠夺式的滥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三、整合与完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法律制度
第一,建立以公司法为核心的强制性法律规范体系。通过在《公司法》中细化企业社会责任原则,合理设计落实企业社会责任的各项具体制度。除此之外,还要与其他法律配合形成互为补充的法律规范体系。具体可通过社会保障立法、劳动立法来保护员工利益,保护债权人利益;通过破产法、担保法及合同法保护债权人利益;通过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合同法等与公司法的具体制度相结合,从不同方面约束企业的行为来保护环境。
第二,可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发挥税法制度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激励作用。税收优惠通常与一国的经济发展战略或经济政策相联系。我们可通过税法来提高对企业的优惠数额、扩大税收优惠范围、简化办理手续等以加强对企业道德责任的引导。
第三,健全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监管机制。首先,通过明确企业的道德准则和法律保障,建立完善的社会责任自律机制,保证企业社会责任以最经济有效的方式实现。其次,应完善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外监督机制。企业的内部监督通过优化企业治理结构,使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代表进入企业的决策层,公司做出涉及其利益的决定前,应征得其同意。外部监督包括国家机关和社会监督。国家机关的监督包括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监督。社会监督是指社会组织如质量监督协会、消费者协会、工会、商会、新闻媒介以及个人对公司社会责任的监督。
总之,对公司社会责任的约束和监督应形成法律强制、经济引导、企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等手段有机结合的完备机制。
参考文献:
[1]吴福顺.企业社会责任:不是多余的概念——企业社会责任的渊源.WTO经济导刊.2006(6).
[2]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3]张文显.法理学.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 相关利益者 法律机制
作者简介:王媛媛,河北大学政法学院2010级法律硕士(法学)。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5-274-01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企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業在追逐利益的过程中给社会带来了许多负面问题。起源于西方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冲破了传统企业以获取最大限度利润为的唯一目标,强调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应履行广泛的社会责任。我国企业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待完善之处。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特征和法学基础
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缘起于美国,其概念可界定为:企业在追求企业合理利润最大化的同时,除了对股东负责和创造财富之外,作为社会的一员,为增强企业竞争力,还应对维护非股东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保护社会的整体利益以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承担一系列责任。
企业的社会责任具有以下特征。首先,企业社会责任是一种关系责任或积极责任。关系责任实为企业对相关利益主体承担的义务,违反此义务将产生道义上甚至法律上的否定性后果。其次,企业社会责任以非股东利益相关者为相对方,具体包括企业的雇员、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消费者、企业债权人、供应商、合作者、竞争者、资源和环境、受企业影响的社区等方面的群体。再次,企业社会责任不等于企业所有者(股东)的社会责任。最后,企业的社会责任应包含法律义务与道德义务两方面的内容。法律明确规定的企业责任是在维护基本社会秩序中对企业的最低限度的法律化的道德要求,具有强制性。道德义务是未经法定化的、由义务人自愿履行并以国家强制力以外的手段保障履行。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法学基础,包括企业利害关系人理论和企业作用力理论。企业利害关系人理论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依据,依此美国许多州的公司法中制定的“利益相关者法律条款”要求:企业在收购时要考虑到该企业利益相关人的合理利益。企业保护了债权人、职工、供应商和客户及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利益,自然也就改善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环境。企业作用力理论认为:现代企业滥用手中巨大的经济力量,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随着环境污染、欺诈消费者、侵害职工利益等问题的出现,通过社会道德和舆论已经不足以规范企业的社会行为。人们期望企业承担与其经济地位相应的社会责任,故政府通过法律规范来管制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提出最低的社会责任要求。
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现状
我国对企业应当承担社会责任的法律规定,缺乏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首先,立法体系零乱。我国现有的企业社会责任立法,主要分散在《劳动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法》、《环境保护法》以及《社会保障法》等诸多法律、法规中,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体系。其次,立法范围狭窄。个人独资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道德意义上的企业社会责任期待法定化问题并未做出规定。最后,我国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立法过于原则,可操作性差。《公司法》对公司社会责任作了宣示性的规定,并主要强调保护职工和和债权人的利益。除此之外,并无更多保护其他利益相关人的具体条文。
在现实社会中,近年来虽然我国企业通过捐款等方式积极地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解决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但现状仍不容乐观。仍存在企业为了盲目的追求短期内的利润最大化,而不惜损害雇员、消费者、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掠夺式的滥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三、整合与完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法律制度
第一,建立以公司法为核心的强制性法律规范体系。通过在《公司法》中细化企业社会责任原则,合理设计落实企业社会责任的各项具体制度。除此之外,还要与其他法律配合形成互为补充的法律规范体系。具体可通过社会保障立法、劳动立法来保护员工利益,保护债权人利益;通过破产法、担保法及合同法保护债权人利益;通过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合同法等与公司法的具体制度相结合,从不同方面约束企业的行为来保护环境。
第二,可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发挥税法制度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激励作用。税收优惠通常与一国的经济发展战略或经济政策相联系。我们可通过税法来提高对企业的优惠数额、扩大税收优惠范围、简化办理手续等以加强对企业道德责任的引导。
第三,健全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监管机制。首先,通过明确企业的道德准则和法律保障,建立完善的社会责任自律机制,保证企业社会责任以最经济有效的方式实现。其次,应完善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外监督机制。企业的内部监督通过优化企业治理结构,使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代表进入企业的决策层,公司做出涉及其利益的决定前,应征得其同意。外部监督包括国家机关和社会监督。国家机关的监督包括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监督。社会监督是指社会组织如质量监督协会、消费者协会、工会、商会、新闻媒介以及个人对公司社会责任的监督。
总之,对公司社会责任的约束和监督应形成法律强制、经济引导、企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等手段有机结合的完备机制。
参考文献:
[1]吴福顺.企业社会责任:不是多余的概念——企业社会责任的渊源.WTO经济导刊.2006(6).
[2]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3]张文显.法理学.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