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合唱

来源 :新校园·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will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大合唱,我一直都是格外的倾心,有一种神圣的感觉,会随着那么多人整齐洪亮的声音里发出,而一起如浪一样地连天涌来。总觉得那声音來自心底,也来自天宇之间,人的声音伴随着天风猎猎,让人声升华,那种回荡在四周的声音,真的会让人感到人的内心原来是可以和天空一样浩荡无边的呀。
  第一次见到合唱团,是1960年的9月1日。之所以记得如此清楚,是因为那天是开学的日子,我刚刚小学毕业,考入了北京汇文中学。那时,我13岁。
  学校开迎新会,有学校合唱团和慕贞女中合唱团联合演唱的全本《黄河大合唱》,指挥是我们学校的音乐教师,叫纪恒,是一位口琴演奏家,和当时颇为有名的口琴家石人旺同辈齐名。那时,我见识很少,第一次見到这样庞大的合唱团站满了整个舞台,声音灌满礼堂,回荡着,如惊涛拍岸,真的颇为震撼。
  我们学校和慕贞女中都是教会学校,合唱的传统由来已久,一直绵延了一个世纪之久。前年春节,两校的老校友合唱团举办百年纪念演出,邀请我去观看,可惜,那时我正躺在医院的病床上,错过半个世纪再次聆听的机会。
  我一直认为,合唱的传统来自宗教,中世纪教堂里的格里高利圣咏,开合唱之先河,很多人从童年就参加教堂的唱诗班,据说那时各种各样的合唱曲就有一千六百多首。文艺复兴时期最有名的音乐家帕勒斯特里那,小时候就是唱诗班的成员,成年后所作的五百余首作品,其中大部分是合唱曲。
  老作家林希先生,也格外钟情合唱,从小也是合唱团的团员,他曾经说过:“站在合唱队列里,立即有了神圣感。”我特别赞同他的这个说法。这种神圣感,让合唱区别于其他形式的演唱。因为无论西洋或民间或流行的独唱重唱,可以有属于私人化或宏大叙事的种种丰富的情感在内,却难有这样来自天外之音的神圣感。神圣感需要有一定的人数和空间。
  这样的神圣感,我曾经拥有过一次,是我高三的时候。我作词,同学作曲,另一位同学指挥,全部由同学参加伴奏和演唱。那个大合唱完全是模仿当时红极一时的《长征组歌》,在北京市好多所中学里演出,也曾小有轰动。那一次,是我有生以来唯一一次参加大合唱,正如林希先生所说:“站在合唱队列里,立即有了神圣感。”更何况,那里面有我情感的创作。
  维也纳童声合唱团的碟片,我一直保存着;北京市少年宫合唱团在中山公园音乐堂的演出,我专门去听过。那真的是天籁之音,没有任何渣滓,纯净得如同婴儿的眼泪,听得你忍不住要落泪。
  最喜欢的大合唱,是《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和《五月的鲜花》。
  《五月的鲜花》第一次听到,是我们学校和慕贞女中合唱团的演唱。这首大合唱在我们汇文中学的校园里听到,和在别处听来,感受和意味绝对不一样。不仅因为曲子太哀婉动人了,而且作曲者是我们学校里的特级数学教师阎述诗先生,所以听来多一份亲切。它几乎成为了我们学校的校歌,常常会在学校各种活动中演唱。最难忘的一次,应该是在阎述诗老师逝世的那一年,在学校的礼堂里,听校合唱团唱这首大合唱,刚听到第一句“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很多同学和老师都流下眼泪。那一年,我正在读初二。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是前几年从电视里听到的,无伴奏合唱,一群孩子唱得实在动人,一种尘埃落定心和一切都归顺于圣洁和虔诚的感觉,忍不住让我抬起头看看歌中唱的月亮,是不是还那样的清澈透明。在以后的很多日子里,我都在电视里找这个合唱,希望和他们重逢。可惜,我再也没有找到。心想,此曲只有天上闻,给予我的机会只有一次吧?
  近年央视青年歌手大赛,新增加了合唱。其中不少很是不错,但也有不少过于刻意,技巧和形式感多于内容和情感。而且,受制于荧屏,人数不够,显得单薄,合唱的气势便弱了许多。现在,听大合唱,要到公园里。在北京,天坛、北海、景山公园都有群众自发的合唱团。由于完全出于自娱自乐,没有一点功利,唱得就是不一样,发自内心的声音,才属于音乐的本质。
  星期天,有时我会到天坛,在长廊有不止一支合唱队,其中一支人数最多,他们手里拿着歌谱,唱得格外认真,指挥的年龄不小了,一脸沧桑,疲惫劳累的样子,但手指在空中一动,像有了魔力一样,完全是另一个人。他们常常唱的一首歌是《祖国颂》,那是一首老歌,气魄雄伟,情感真挚,是以后许多新的合唱曲都无法比拟的。他们唱得格外高亢而情深,吸引了不少游客,包括外国游客,不少人加入他们的大合唱中。我也是加入者之一。于是,合唱的队伍会越来越多,歌声也会越来越激荡,成为了天坛公园里一大壮观。
  我想,对比器乐,人声可以显示自己美妙之极致的可为和可能性,显示了人类可以创造的奇迹,真的是令人叹为观止。如今,科技发展,让器乐特别是电声乐器发展得过于繁复,甚至吵人。如此,才更显示了人声的单纯美好和壮观,让人们对于合唱才如此倾心吧?
  (选自《肖复兴散文100篇》,新华出版社2012年版)
其他文献
从上高中开始,我就喜欢用梦境和穿越的形式和心中的作家、思想家会面,想象他们的生活,想象他们作品中的场景。在穿越的世界里,我既可以到高邮听汪曾祺娓娓叙谈他的人生体验,也可以到瓦尔登湖畔和梭罗见面,毫不客气地去他的小木屋休息……  就在现在,就在今晚,我梦想中的古罗马在向我招手,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马上开始。  帝国初建,一片繁华景象。每隔一段距离,都会看到激情演讲的舞台。他们用华丽的语言、高亢的声音歌
期刊
我对桦皮船的记忆,是跟堪达罕联系在一起的,我们习惯叫它“扎黑”。堪达罕是森林中最大的动物了,它有牛那般大,成年的堪达罕有四五百斤重呢!它的头又大又长,脖子短,毛发是灰褐的,四肢细长,小尾巴。雄性扎黑的头上生有角,角的上部呈铲形,好像扎黑在头顶的一左一右晾晒着两块方巾。堪达罕最喜欢吃河湾沼泽底下的针古草了,所以要猎取它,猎人们常常要到河边守候着。堪达罕白天时躲在林间的背阴处睡觉,晚上才出来找吃的,所
期刊
每一个作家都无例外地会有一次“阅读的初恋”,这是我的直接感受。  我的“阅读初恋”发生在云南,一座名曰“大荒田”的军营,“初恋”对象是苏联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的半部选集,译者是梁建兴、王梁受等专家。这半部选集实际上是《巴乌斯托夫斯基选集》的下册,封面是一帧俄罗斯风景画,绿草地开满白色的小花,背景是粗细相间的乔木,分明画的是林间小景,静谧中流露出一点俄罗斯式的忧郁,典型的巴氏风格。  这本书我于无意中
期刊
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  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  问我今何适?天臺访石桥。  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  这首诗是诗人在开元十五年(727)自越州水程往游天台山的旅途中写的,表现出对名山的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感受。  “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二句,写诗人在拂晓时便扬帆远行,一天的旅途生活又开始了。这里一个“望”字,写出了诗人欲急切领略山光水色的心情。这一个“望”字,贯穿全篇,是全篇的“诗眼”
期刊
下午天气很是阴沉,不久便飘起雪来。可是下得不大,只像柳絮一样的雪花,慢慢地一片片地飘着。不过到了傍晚时候,我家的天井里,已被雪铺满了。远处的山,也已经变成白色了。  吃过晚饭以后,雪依旧下着,天气也似乎比较日间要冷得多。我们一家人坐在一间房子里,圍着一双火炉。火炉中的炭,都是炽红的,放射着很美丽的火焰。火光照着各人的脸上,脸色也好像红一点儿了!大家坐在这间屋子里,很是温暖,谈谈笑笑,差不多已经忘了
期刊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誰?  西施是春秋时代的越国人,家住今浙江诸暨市南的苎萝山。苎萝山下临浣江,江中有浣纱石,传说西施常在此浣纱。后来,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战败后困于会稽,派大夫文种将宝器美女(西施便是这批美女中的一位)贿通吴太宰伯嚭,准许越国求和。从此,越王勾践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最终灭掉了吴国。  罗隐这首讽刺诗,以被人传颂的曾使吴国遭受灭亡的美女西
期刊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生百年,陟遐千里。唯独人与命运的争斗无止息。命是弱者借口,运是强者谦词。但需知——秉其执,方可掌握命运,立于千仞之巅。  钟都小亭。  青梅煮酒,曹公从容静候。久之,言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流。”对面人已食失匕箸。纵观于历史长河,曹操此人留下的多是些狡诈之名。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此人活得肆意却又坚执。赤壁一战曹军大败,此时的曹操已年过甲子,但他绝不甘心就此溃败,只五年,
期刊
年少者也有可能老成持重,只要他不曾虚度光阴,然这种少年老成毕竟罕见。一般说来,青年就好比最初形成的想法,总不如经过深思熟虑的见解明智;因为正如在年岁上有青春时代,在思想上亦有幼稚阶段。但年轻人的创造力比年长者的更富生机,各种想像会源源不断地涌进他们的头脑,而且可以说他们更多地受到神的启迪。凡天生热情奔放、欲望强烈且易恼易怒者,都要等过了盛年才可成就大事,恺撒和塞维鲁二人即是明证;①关于后者有人曾说
期刊
从我们魁阁走上公路,向北,约摸半个钟点的路程,就到三岔口。中央农业实验所有一个分站疏散在这村子里。疏散在附近的文化机关时常有往来,大家用所在地的名称作各个机关的绰号。三岔口的徐季吾先生上下车站,便道常来我们魁阁,我们星期天有闲也常去三岔口看望他。在一次闲谈中徐先生讲起了沈骊英先生。  “沈先生是我的老师,”我这样说,“我在小学时,最喜欢的老师就是她。”  我停了一会儿,接着说:  “说来这已是二十
期刊
老钟是我少年时期的偶像。那时候,老钟爱好朗诵,常模仿当时颇为流行的“星期天朗诵会”,朗诵一些诗歌。老钟读高三那年,考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初试通过了,这让他扬眉吐气。复试需要面试;我看得出他很兴奋,也很紧张。面试那天,老钟把自己打扮得油光水滑,早早地骑着他爸的那辆飞鸽牌自行车,去了电影学院。  那天下午放学见到他,问他:考得怎么样?他眉毛一扬说:没得说!他告诉我,先要他朗诵一段自选的篇目,他朗诵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