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耀背后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q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曾梦 ○ -朱磊
  ● 经过十几年的磨合期,电子管风琴这件乐器已经逐渐朝着您所期待的良性竞争的方向发展了,无论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琴都已走向成熟,为普及和专业教育的学习者提供了较为充分的支持。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您对我们专业的发展现状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 总体来讲分为两大线索:一种是专业教育,另一种就是社会教育。
  我们的专业教育应该说在乐器的发展史上,在中国已经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度。至今为止,至少一百多所院校都有了电子管风琴专业,其中也包括一些职业学院、专业院校的附中等等,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这就说明我们专业化的教育、对乐器的重视和对它前景的认可,是高于其他国家的。
  在社会教育方面,最开始的十几年过程并不是很顺利,因为乐器的造价不属于社会教育的范畴,它属于一个奢侈品,所以在社会金字塔教育的中底部,这样一个基数极大的人群中无法推动和普及,特别是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初期。但是随着民族产业的发展和中国经济的进步,我们的社会教育迎合了这一段历史的进程,无论是大家对这件乐器的热情度还是参与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人数积累,并且蕴含着巨大的前进的能量。这里的一個关键词,我觉得就是“时代感”。
  如果把这件乐器放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可能不见得有这么大的能量。但是到了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和第二个十年,它迎合了电子技术和社会科技发展的认同感,使大家觉得这件乐器非常有前景和表现力,也有着光辉的未来,所以社会教育也就应运而生、蓬勃发展了。
  就我个人而言,期望专业的发展能走出一条中国独有的道路。首先,是中国民族企业介入的历史时机非常好,这是别的国家所不具备的。中国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我们的专业音乐教育的底蕴极其雄厚,不仅是我们专业的,整个中国音乐教育都是如此,我们这个专业是搭建在整个音乐界厚重的体系当中,所以我们在这个领域有现成的经验、现成的人才可以借鉴。
  再者,我们有中国音乐家协会,这是社会教育的重要机构,他们有着制定标准的权利,比如说全国考级、考级考官、师资认定、教学标准等等,都是我们可以拿来借鉴的。另一方面,中国有众多的专业音乐教育学校,我们可以把他们聚集在一起去探索教学内容和学科的发展模式,这就产生了全国音乐院校电子管风琴联盟。专业教育和社会教育这两个突破点,是我们可以期望到的。事实上我们已经做出了很多成绩,像中国音乐小金钟奖这样的比赛平台、线上线下的出版平台等,我们很多优秀的老师也出版了自己的创编作品。当然这里不是狭义的民族作品,而是广义的中国音乐家产生的作品,其中也包括了流行音乐作品、民族音乐作品、学术性的作品等。
  我们国家的金字塔从最高的国家级平台,到最基层的乐器研发、教材建设、师资培养的形式与组织结构,都已经呈现出一个完整的金字塔形。所以,我认为电子管风琴专业在中国无疑会有辉煌的发展。


朱磊

  ● 在我的学生时期,我记得您经常会提到“信念”这个词。在我们偷懒、迷茫或者遇到瓶颈而难以坚持的时候,您会鼓励我们说:“人一定要有信念,找到自己的信念,并坚持下去!”而您之所以能在这二十多年中不畏艰辛、持续不断地做着奉献,我相信一定也是您的“信念”使然。所以在这次访谈的最后,我想把您的信念换作当今的时尚流行词:请和大家分享一下您心中的“中国梦”吧!
  ○ 哈哈,这个话题有点大啊。如果一定要说我对电子管风琴事业的中国梦,归根结底,总结成三句话:
  一定要有令人叹服、鲜明独特的技艺!
  一定要有与时俱进、充满创造力的作品!
  一定要有令人赞叹、令人尊敬的演奏家!!

后记


  古希腊的科学家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时,我就不禁佩服他的气魄和无所畏惧。在我看来,朱磊老师就是这位不断在寻找支点的人,正因为他的坚持,他成为了撬动整个中国电子管风琴事业的人。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样说过于夸张,有溢美之嫌,但这却是我心里最真实的感受,也是我最佩服老师的地方。在我看来,长期的坚持不懈和宽容的待人处事是老师身上最重要的闪光点。
  对很多学生来说,朱老师是男神级的人物,走到哪里都自带光环,吸引目光无数;而在我心里,他却像一座屹立在我身边的灯塔,无论我身处多么黑暗的地方,或是在迷失方向的时候,一转头就能看见老师一直守护在那里,为我指引前行的方向。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一直觉得老师的心里有一种光,这束光温暖而坚定,也许是一种不服输的精神,也许是对专业的热爱,抑或是对未来的构想,甚至是来自最初的信仰……虽然他在年纪轻轻时就拥有了诸多成就,但生活中也不乏各种难以预料的艰辛与坎坷。然而,无论他陷入了怎样的纠结与困境之中,却仍然可以清晰地朝着自己最初的梦想前进,哪怕有时是抱着失去一切的心态,也从未停止过前行的脚步。其实人都有迷茫的时候,朱老师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直接以身作则地去做,或者创造机会和大家一起去做。与其左顾右盼地举棋不定,不如放手一搏才能看到希望。现在回首看来,朱老师十几年前所构想的事情,如今几乎全部得以实现,这是怎样的一种执行力和毅力啊。常言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感恩于老师的解惑之道来得如此真切。
  跟随在他身边的这些年,朱老师如同我的家人一般信任和支持着我。早在我刚刚毕业留校时,他就对我说:“我们之间的关系将会很长久,你有你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我不希望你依附于我,你要做你自己。”无论在专业上还是日常的处事中,他常对我说:“你决定吧!”正因为这份坚定的信任,我才有了一步步的成长。我相信在这份信任的背后,更多的是包容,是对后辈的爱护与提携。朱老师常说“要以包容之心来面对生活中的人和事”。无论是对我还是对身边各种不同的声音,他始终坚持“兼容并包、和而不同”的理念。在电子管风琴事业正发展壮大的当下,无论是乐器制造还是人才培养,无论是普及教育还是专业领域,有不同的声音才能促进这个事业更好地发展,而我们这些在教育第一线的老师则更需要打开胸怀去聆听不同的声音,从中提炼适合自己的理念,从而得到更好的成长。
  转眼间,我和朱老师同行也近二十年了,一起参与并见证了电子管风琴飞速发展的时期。说来也巧,就在这篇访谈录陆续发表期间,由于学校的人事改革,朱老师正式结束了长达十五年的系主任工作。在我们访谈结束后的聊天中,他感言道:“这篇访谈来的太及时了,正好是对我卸任之际在专业方面最为真实的总结,非常感谢你!”而我深知,老师的睿智与格局,哪里是这篇一万多字的访谈录能够完整体现的呢?
  在这篇文章完成之际,我不禁感叹道,人的一生能有几个二十年?而我可以在人生最黄金的二十年跟随朱老师学习、成长,一路并肩作战,实属大幸。所以,还是文章开头的那句话:一个人成功的定义,并不仅仅是指这个人自身获得了多大的成就,而是要看他影响了多少人,做出了多少贡献。
其他文献
2018年10月27日,上海音乐厅举行了萨尔茨堡室内乐团(Camerata Salzburg)与法国小提琴家雷诺·卡普松的音乐会。在演出前,我们采访了乐团经理米歇尔·索瓦(Michel Sowa)与雷诺·卡普松(Renaud Capu?on)。一个乐团:世界上第一个以“Camerata”命名的室内乐团  “卡梅拉塔”(Camerata)原有室内乐队和室内合唱团之意,特指那些人数不多却配合默契、音色
期刊
对很多人来说,即兴伴奏似乎很神奇。没有乐谱却弹奏得行云流水,不仅是一种听觉享受,更是一种视觉享受。  近二十年来,我国的琴童数目爆炸式增长。我所在的魔都号称有十万琴童,每年寒暑假在考级点门口排起的长队都是一道靓丽风景。然而與此相对的是,很多学习钢琴多年的学生,可以考出十级,却在面对一首流行歌曲时听不出旋律,编配不知如何下手。  即兴演奏真的是少数人的天赋吗?这要从它的历史说起。 01乐谱手稿《罗伯
期刊
规划音乐季是一个充满想象和创意的过程,是穿越时空的旅程。循着古典音乐穿越历史的微光,喜不自禁地聆听时空那头的回响。古典音乐之旅本质上还是“思想的遨游”,演奏者和观众同时踏上这奇异的想象之旅,享受音乐,惠及心灵。  在2018乐季结束之后,年轻的苏州交响乐团将与国际惯例接轨,首次施行跨年乐季。2018/19乐季的计划起讫时间为2018年12月8日至2019年7月6日,苏交将继续以一流的艺术水准,力邀
期刊
林国伟教授,意大利利贝拉美术学院艺术硕士,英国格拉摩根大学戏剧系博士,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文化管理硕士课程副主任。他监制与指导过的多类艺术作品(戏剧、展览、艺术节)达七十余项,曾在亚、美、欧多国自创自演多部独角剧。入职香港中文大学后,林教授每年都会策划和管理一个与香港社会文化息息相关的艺术节。2017年,林教授出版了著作《我是艺管人》。  由香港中文大学文化管理硕士课程(MA in Cultural
期刊
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音乐这一“听感”艺术形式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反映着人类的现实生活与情感。通过聆听音乐,人们净化着心灵,提升着自身的审美能力。随着“茅为蕙多钢琴音乐会”的出现,茅为蕙这位坚持用钢琴发声、致力于推广和普及音乐教育、学贯中西方音乐领域的专家,也想对当今钢琴的专业教学和基础音乐教育的普及,提出一些自己独到的见解。全面系统学习之后,才能真正“学以致用”
期刊
维多利亚·穆洛娃,传奇色彩的小提琴女神,曾数次来沪演出。2018年10月13日,终于等来了她在上海音乐厅的独奏音乐会。这是一台真正的独奏音乐会——无伴奏,一览无余,没有帮衬和修饰,就像马三立的单口相声。  小提琴这件乐器,擅长线条旋律,短在和声织体,因此,无伴奏的小提琴作品不多。功夫不过硬,是不敢在现场拉无伴奏的,更别说是整场独奏音乐会。  穆洛娃琴艺高超,个性强烈,脾气也大。上次在东方艺术中心的
期刊
张昊辰在BIS的唱片发行后,不仅在国内成为话题,外媒的评价也不错。BIS是一家注重品质且眼光独到的公司,在目前这个唱片业衰退、品质又泥沙俱下的时代,它的操作还是能引起乐迷关注的。这张唱片的曲目包括舒曼、李斯特、勃拉姆斯与雅纳切克的作品。同一时期,他独奏会节目单的主轴是舒曼、李斯特与普罗科菲耶夫。近日,我对钢琴家进行了一次访谈,内容基本就围绕着他的这些核心曲目。  ● -张可驹 ○ -张昊辰  ●
期刊
不久前,我在上海“星期广播音乐会”上听了一场高质量的演出:德国歌唱家马丁·布伦斯(Martin Bruns)与他的中国学生汪昌博合作,演出全套德奥艺术歌曲。整场音乐会的曲目安排,可说是完全“阳春白雪”。从时间顺序来说,基本从贝多芬开始,到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再到马勒和沃尔夫,将德奥艺术歌曲发展的主线呈现大略。以这样的主线为重心,配合较为冷门的作曲家舍克(O. Schoeck)的歌曲,以及受到德
期刊
对于圣-桑,大家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是迪士尼公司的《幻想曲2000》中动物狂欢节那只淡紫色的、玩着溜溜球的鸟儿?还是《参孙与达丽拉》中达丽拉优美的咏叹调《我心花怒放》?抑或是被他《第三交响曲》中庄严而几乎轻不可闻的低音所产生的极具戏剧性的效果所震撼?不过,在我们熟知的作品之外,也千万别忘了圣-桑的其他作品,本期附片收录的《F大调交响曲》和两首交响诗同样是他的杰出之作。  圣-桑1835年出生于巴黎,
期刊
盛放:艺术节开幕音乐会  仿佛是要驱散才有的一丝寒意,立冬甫过,上海音乐厅旋即开启了一场热情洋溢的音乐盛典。2018年11月12日,第六届上海音乐学院“我为中提狂”国际中提琴艺术节拉开了帷幕。当晚,在沈西蒂、蓝汉成、盛利、刘念四位上音中提琴导师的带领下,由六十余位乐手组成的中提琴合奏团以多样的组合形式,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纯中提琴音乐会。  即使是在今天,纯粹由中提琴组成的合奏音乐会,即便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