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曾梦 ○ -朱磊
● 经过十几年的磨合期,电子管风琴这件乐器已经逐渐朝着您所期待的良性竞争的方向发展了,无论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琴都已走向成熟,为普及和专业教育的学习者提供了较为充分的支持。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您对我们专业的发展现状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 总体来讲分为两大线索:一种是专业教育,另一种就是社会教育。
我们的专业教育应该说在乐器的发展史上,在中国已经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度。至今为止,至少一百多所院校都有了电子管风琴专业,其中也包括一些职业学院、专业院校的附中等等,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这就说明我们专业化的教育、对乐器的重视和对它前景的认可,是高于其他国家的。
在社会教育方面,最开始的十几年过程并不是很顺利,因为乐器的造价不属于社会教育的范畴,它属于一个奢侈品,所以在社会金字塔教育的中底部,这样一个基数极大的人群中无法推动和普及,特别是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初期。但是随着民族产业的发展和中国经济的进步,我们的社会教育迎合了这一段历史的进程,无论是大家对这件乐器的热情度还是参与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人数积累,并且蕴含着巨大的前进的能量。这里的一個关键词,我觉得就是“时代感”。
如果把这件乐器放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可能不见得有这么大的能量。但是到了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和第二个十年,它迎合了电子技术和社会科技发展的认同感,使大家觉得这件乐器非常有前景和表现力,也有着光辉的未来,所以社会教育也就应运而生、蓬勃发展了。
就我个人而言,期望专业的发展能走出一条中国独有的道路。首先,是中国民族企业介入的历史时机非常好,这是别的国家所不具备的。中国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我们的专业音乐教育的底蕴极其雄厚,不仅是我们专业的,整个中国音乐教育都是如此,我们这个专业是搭建在整个音乐界厚重的体系当中,所以我们在这个领域有现成的经验、现成的人才可以借鉴。
再者,我们有中国音乐家协会,这是社会教育的重要机构,他们有着制定标准的权利,比如说全国考级、考级考官、师资认定、教学标准等等,都是我们可以拿来借鉴的。另一方面,中国有众多的专业音乐教育学校,我们可以把他们聚集在一起去探索教学内容和学科的发展模式,这就产生了全国音乐院校电子管风琴联盟。专业教育和社会教育这两个突破点,是我们可以期望到的。事实上我们已经做出了很多成绩,像中国音乐小金钟奖这样的比赛平台、线上线下的出版平台等,我们很多优秀的老师也出版了自己的创编作品。当然这里不是狭义的民族作品,而是广义的中国音乐家产生的作品,其中也包括了流行音乐作品、民族音乐作品、学术性的作品等。
我们国家的金字塔从最高的国家级平台,到最基层的乐器研发、教材建设、师资培养的形式与组织结构,都已经呈现出一个完整的金字塔形。所以,我认为电子管风琴专业在中国无疑会有辉煌的发展。
● 在我的学生时期,我记得您经常会提到“信念”这个词。在我们偷懒、迷茫或者遇到瓶颈而难以坚持的时候,您会鼓励我们说:“人一定要有信念,找到自己的信念,并坚持下去!”而您之所以能在这二十多年中不畏艰辛、持续不断地做着奉献,我相信一定也是您的“信念”使然。所以在这次访谈的最后,我想把您的信念换作当今的时尚流行词:请和大家分享一下您心中的“中国梦”吧!
○ 哈哈,这个话题有点大啊。如果一定要说我对电子管风琴事业的中国梦,归根结底,总结成三句话:
一定要有令人叹服、鲜明独特的技艺!
一定要有与时俱进、充满创造力的作品!
一定要有令人赞叹、令人尊敬的演奏家!!
古希腊的科学家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时,我就不禁佩服他的气魄和无所畏惧。在我看来,朱磊老师就是这位不断在寻找支点的人,正因为他的坚持,他成为了撬动整个中国电子管风琴事业的人。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样说过于夸张,有溢美之嫌,但这却是我心里最真实的感受,也是我最佩服老师的地方。在我看来,长期的坚持不懈和宽容的待人处事是老师身上最重要的闪光点。
对很多学生来说,朱老师是男神级的人物,走到哪里都自带光环,吸引目光无数;而在我心里,他却像一座屹立在我身边的灯塔,无论我身处多么黑暗的地方,或是在迷失方向的时候,一转头就能看见老师一直守护在那里,为我指引前行的方向。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一直觉得老师的心里有一种光,这束光温暖而坚定,也许是一种不服输的精神,也许是对专业的热爱,抑或是对未来的构想,甚至是来自最初的信仰……虽然他在年纪轻轻时就拥有了诸多成就,但生活中也不乏各种难以预料的艰辛与坎坷。然而,无论他陷入了怎样的纠结与困境之中,却仍然可以清晰地朝着自己最初的梦想前进,哪怕有时是抱着失去一切的心态,也从未停止过前行的脚步。其实人都有迷茫的时候,朱老师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直接以身作则地去做,或者创造机会和大家一起去做。与其左顾右盼地举棋不定,不如放手一搏才能看到希望。现在回首看来,朱老师十几年前所构想的事情,如今几乎全部得以实现,这是怎样的一种执行力和毅力啊。常言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感恩于老师的解惑之道来得如此真切。
跟随在他身边的这些年,朱老师如同我的家人一般信任和支持着我。早在我刚刚毕业留校时,他就对我说:“我们之间的关系将会很长久,你有你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我不希望你依附于我,你要做你自己。”无论在专业上还是日常的处事中,他常对我说:“你决定吧!”正因为这份坚定的信任,我才有了一步步的成长。我相信在这份信任的背后,更多的是包容,是对后辈的爱护与提携。朱老师常说“要以包容之心来面对生活中的人和事”。无论是对我还是对身边各种不同的声音,他始终坚持“兼容并包、和而不同”的理念。在电子管风琴事业正发展壮大的当下,无论是乐器制造还是人才培养,无论是普及教育还是专业领域,有不同的声音才能促进这个事业更好地发展,而我们这些在教育第一线的老师则更需要打开胸怀去聆听不同的声音,从中提炼适合自己的理念,从而得到更好的成长。
转眼间,我和朱老师同行也近二十年了,一起参与并见证了电子管风琴飞速发展的时期。说来也巧,就在这篇访谈录陆续发表期间,由于学校的人事改革,朱老师正式结束了长达十五年的系主任工作。在我们访谈结束后的聊天中,他感言道:“这篇访谈来的太及时了,正好是对我卸任之际在专业方面最为真实的总结,非常感谢你!”而我深知,老师的睿智与格局,哪里是这篇一万多字的访谈录能够完整体现的呢?
在这篇文章完成之际,我不禁感叹道,人的一生能有几个二十年?而我可以在人生最黄金的二十年跟随朱老师学习、成长,一路并肩作战,实属大幸。所以,还是文章开头的那句话:一个人成功的定义,并不仅仅是指这个人自身获得了多大的成就,而是要看他影响了多少人,做出了多少贡献。
● 经过十几年的磨合期,电子管风琴这件乐器已经逐渐朝着您所期待的良性竞争的方向发展了,无论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琴都已走向成熟,为普及和专业教育的学习者提供了较为充分的支持。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您对我们专业的发展现状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 总体来讲分为两大线索:一种是专业教育,另一种就是社会教育。
我们的专业教育应该说在乐器的发展史上,在中国已经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度。至今为止,至少一百多所院校都有了电子管风琴专业,其中也包括一些职业学院、专业院校的附中等等,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这就说明我们专业化的教育、对乐器的重视和对它前景的认可,是高于其他国家的。
在社会教育方面,最开始的十几年过程并不是很顺利,因为乐器的造价不属于社会教育的范畴,它属于一个奢侈品,所以在社会金字塔教育的中底部,这样一个基数极大的人群中无法推动和普及,特别是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初期。但是随着民族产业的发展和中国经济的进步,我们的社会教育迎合了这一段历史的进程,无论是大家对这件乐器的热情度还是参与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人数积累,并且蕴含着巨大的前进的能量。这里的一個关键词,我觉得就是“时代感”。
如果把这件乐器放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可能不见得有这么大的能量。但是到了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和第二个十年,它迎合了电子技术和社会科技发展的认同感,使大家觉得这件乐器非常有前景和表现力,也有着光辉的未来,所以社会教育也就应运而生、蓬勃发展了。
就我个人而言,期望专业的发展能走出一条中国独有的道路。首先,是中国民族企业介入的历史时机非常好,这是别的国家所不具备的。中国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我们的专业音乐教育的底蕴极其雄厚,不仅是我们专业的,整个中国音乐教育都是如此,我们这个专业是搭建在整个音乐界厚重的体系当中,所以我们在这个领域有现成的经验、现成的人才可以借鉴。
再者,我们有中国音乐家协会,这是社会教育的重要机构,他们有着制定标准的权利,比如说全国考级、考级考官、师资认定、教学标准等等,都是我们可以拿来借鉴的。另一方面,中国有众多的专业音乐教育学校,我们可以把他们聚集在一起去探索教学内容和学科的发展模式,这就产生了全国音乐院校电子管风琴联盟。专业教育和社会教育这两个突破点,是我们可以期望到的。事实上我们已经做出了很多成绩,像中国音乐小金钟奖这样的比赛平台、线上线下的出版平台等,我们很多优秀的老师也出版了自己的创编作品。当然这里不是狭义的民族作品,而是广义的中国音乐家产生的作品,其中也包括了流行音乐作品、民族音乐作品、学术性的作品等。
我们国家的金字塔从最高的国家级平台,到最基层的乐器研发、教材建设、师资培养的形式与组织结构,都已经呈现出一个完整的金字塔形。所以,我认为电子管风琴专业在中国无疑会有辉煌的发展。
● 在我的学生时期,我记得您经常会提到“信念”这个词。在我们偷懒、迷茫或者遇到瓶颈而难以坚持的时候,您会鼓励我们说:“人一定要有信念,找到自己的信念,并坚持下去!”而您之所以能在这二十多年中不畏艰辛、持续不断地做着奉献,我相信一定也是您的“信念”使然。所以在这次访谈的最后,我想把您的信念换作当今的时尚流行词:请和大家分享一下您心中的“中国梦”吧!
○ 哈哈,这个话题有点大啊。如果一定要说我对电子管风琴事业的中国梦,归根结底,总结成三句话:
一定要有令人叹服、鲜明独特的技艺!
一定要有与时俱进、充满创造力的作品!
一定要有令人赞叹、令人尊敬的演奏家!!
后记
古希腊的科学家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时,我就不禁佩服他的气魄和无所畏惧。在我看来,朱磊老师就是这位不断在寻找支点的人,正因为他的坚持,他成为了撬动整个中国电子管风琴事业的人。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样说过于夸张,有溢美之嫌,但这却是我心里最真实的感受,也是我最佩服老师的地方。在我看来,长期的坚持不懈和宽容的待人处事是老师身上最重要的闪光点。
对很多学生来说,朱老师是男神级的人物,走到哪里都自带光环,吸引目光无数;而在我心里,他却像一座屹立在我身边的灯塔,无论我身处多么黑暗的地方,或是在迷失方向的时候,一转头就能看见老师一直守护在那里,为我指引前行的方向。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一直觉得老师的心里有一种光,这束光温暖而坚定,也许是一种不服输的精神,也许是对专业的热爱,抑或是对未来的构想,甚至是来自最初的信仰……虽然他在年纪轻轻时就拥有了诸多成就,但生活中也不乏各种难以预料的艰辛与坎坷。然而,无论他陷入了怎样的纠结与困境之中,却仍然可以清晰地朝着自己最初的梦想前进,哪怕有时是抱着失去一切的心态,也从未停止过前行的脚步。其实人都有迷茫的时候,朱老师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直接以身作则地去做,或者创造机会和大家一起去做。与其左顾右盼地举棋不定,不如放手一搏才能看到希望。现在回首看来,朱老师十几年前所构想的事情,如今几乎全部得以实现,这是怎样的一种执行力和毅力啊。常言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感恩于老师的解惑之道来得如此真切。
跟随在他身边的这些年,朱老师如同我的家人一般信任和支持着我。早在我刚刚毕业留校时,他就对我说:“我们之间的关系将会很长久,你有你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我不希望你依附于我,你要做你自己。”无论在专业上还是日常的处事中,他常对我说:“你决定吧!”正因为这份坚定的信任,我才有了一步步的成长。我相信在这份信任的背后,更多的是包容,是对后辈的爱护与提携。朱老师常说“要以包容之心来面对生活中的人和事”。无论是对我还是对身边各种不同的声音,他始终坚持“兼容并包、和而不同”的理念。在电子管风琴事业正发展壮大的当下,无论是乐器制造还是人才培养,无论是普及教育还是专业领域,有不同的声音才能促进这个事业更好地发展,而我们这些在教育第一线的老师则更需要打开胸怀去聆听不同的声音,从中提炼适合自己的理念,从而得到更好的成长。
转眼间,我和朱老师同行也近二十年了,一起参与并见证了电子管风琴飞速发展的时期。说来也巧,就在这篇访谈录陆续发表期间,由于学校的人事改革,朱老师正式结束了长达十五年的系主任工作。在我们访谈结束后的聊天中,他感言道:“这篇访谈来的太及时了,正好是对我卸任之际在专业方面最为真实的总结,非常感谢你!”而我深知,老师的睿智与格局,哪里是这篇一万多字的访谈录能够完整体现的呢?
在这篇文章完成之际,我不禁感叹道,人的一生能有几个二十年?而我可以在人生最黄金的二十年跟随朱老师学习、成长,一路并肩作战,实属大幸。所以,还是文章开头的那句话:一个人成功的定义,并不仅仅是指这个人自身获得了多大的成就,而是要看他影响了多少人,做出了多少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