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qingsong835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史识
  班固曾批评《史记》,指责司马迁的思想观点和儒家圣人及儒家经书中不太一样;班固在《汉书》中完全把儒家思想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则囿于所在的时代。班固也曾嘲司马迁虽博物洽闻,却不能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免于宫刑,只是不料班固自己后来也深陷大狱而死。所以南北朝史学家范晔叹其:双目明亮能分辨他人细细的毫毛,却看不见自己粗粗的睫毛。
  司马迁著《史记》,首创纪传体这一史书体裁,班固继踵,著有《汉书》。《汉书》记载西汉一代的历史,故亦称《前汉书》,《后汉书》则记载东汉一代的历史。《汉书》不仅在体例上与《史记》基本相同,其作者及写作与《史记》亦有相似之处。班固的父亲班彪,曾作《后传》六十五篇来续补《史记》——《史记》虽也记载西汉历史,但只记到汉武帝时期为止。班彪死时,其书尚未完成,班固便继承父志,继续写下去,其间被人告发私修国史,班固因此被捕下狱,书稿被抄,他的弟弟班超赶到洛阳去替他上书辨白,同时当地官吏也把他的书稿送到京师,汉明帝看过,觉得班固才能卓异,便让他到京师做兰台令史(兰台是汉朝皇家藏书的地方),后来被明帝下旨允许继续《汉书》的写作。因此,《汉书》可称为是一部“官书”,因为是得到皇帝的许可奉诏而写,这和《史记》不太一样,《史记》是一部私史。
  后来班固随外戚窦宪出击匈奴,因功封侯,气势骄人,其家奴竟敢侮辱当时的洛阳令种兢。窦宪失势自杀后,他的党属遭到清洗,种兢就趁机逮捕了班固,永元四年(公元92年),班固死于狱中,时年61岁。班固死时,《汉书》还有八表和《天文志》没有写成,汉和帝便叫班固的妹妹班昭补作,马续协助班昭又写了《天文志》。所以这部《汉书》,正如清代学者赵翼所指出,是“经过四人(即彪、固、昭、续)手,阅三四十年始成完书”。
  《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其记事始于汉高帝刘邦元年(前206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记229年史事。汉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汉历史,由于《史记》中也有记载,所以《汉书》常常采用《史记》的内容,但由于二书作者思想境界的差异和材料取舍标准不尽相同,所以《汉书》采用《史记》时也有增删改易。汉武帝以后,也就是昭、宣、元、成、哀、平连王莽共七朝的历史,在《汉书》中最为详尽,是《汉书》一书的主要内容,这一部分历史的写作,班固除参用班彪所著《后传》外,也利用了刘向、刘歆、扬雄、冯商等人的一些成果,据说尤以用刘歆的撰述比较多,例如书中的《艺文志》即来源于刘歆的《七略》,《郊祀志》部分袭用了扬雄补作的《封禅书》,还有一些人的诏书、奏议也被从头到尾完整地收入到《汉书》之中,故郑樵在《通志》里曾讥班固乃“浮华之士,全无学术,专事剽窃”,其实班固那个时代的人,著书常常引用他书内容而不具名是比较常见的,不足为怪。
  《汉书》虽沿用了纪传体,但与《史记》相比,已经有了一些改变。最大的一点改变是,《史记》是一部通史,《汉书》则是一部断代史。此外,《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为“纪”,“列传”省称为“传”,取消了“世家”,汉代勋臣世家一律编入“传”中,这些变化,被后来的史书沿袭下来。
  《史记》有“八书”,《汉书》改“书”为“志”而有“十志”,新增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四种。其中《刑法志》第一次系统地叙述了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体的律令规定。《五行志》记载了自《春秋》记事起至西汉末年间的自然灾异现象及其解释。《地理志》记录了当时的郡国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和户口数字,以及各地物产、经济发展状况、民情风俗。《艺文志》考证了各种学术别派的源流,记录了存世的书籍,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国家图书目录。
  班固曾批评司马迁著《史记》“不与圣人同是非,颇谬于经”,指责司马迁的思想观点和儒家圣人及儒家经书中不太一样,其实这正是司马迁高明的地方,他超越了他所在的时代;班固在《汉书》中完全把儒家思想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则囿于所在的时代。班固也曾嘲司马迁虽博物洽闻,却不能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免于宫刑,只是不料班固自己后来也深陷大狱而死。所以南北朝史学家范晔在其《后汉书·班固传》中大有“目睫”之叹:双目明亮能分辨他人细细的毫毛,却看不见自己粗粗的睫毛。
  不过即便如此,范晔对班固的《汉书》还是有很高的评价,说班固的《汉书》在叙事上“不激诡,不抑抗,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斖斖而不厌”,意思是《汉书》在记事上不过激不怪异,不将人或事故意过分压低或过分抬高,材料丰赡众多但却不秽繁杂乱,详尽而有体例规矩,使人读来兴趣盎然而不厌烦。这个评价还是比较客观的。
  班固《汉书》为纪传体断代史的创始之作,后世历代纪传体“正史”,与其说源于《史记》,还不如说仿自《汉书》。从这个意义上看,《汉书》完全可以与《史记》比肩,为纪传之楷模,史书之丰碑。
  图:
  左页图:班昭,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彪之女、班固之妹,继承父兄撰写《汉书》的事业。班昭14岁嫁给同郡曹世叔为妻,所以人们又把班昭叫做“曹大家”。
其他文献
元行钦闹市斩首  元行钦本来是李嗣源的手下败将,投降后,李嗣源还给了他优厚待遇,但他此时却选择忠于李存勖。他从邺镇返回,驻守在卫州,命人向朝廷报告:李嗣源已经造反,与邺镇赵在礼的贼众已经合兵一处。  李嗣源此时一边准备回到朝廷自辩,一边连续不断地给李存勖上书,说明自己不想造反,也没有造反。  李嗣源的长子李从审在朝廷为金枪指挥使,即金枪部队总指挥,李存勖对他说:“我深知你老爸为人很忠厚,你可以代替
期刊
印度有大象军团,官兵骑象出征作战,即使背负重载,也能轻易渡过大河湍流……我曾经想,大象和犀牛相遇时是怎样的情景:驭象人继续前进,犀牛不敢抵抗,便转身逃走。  ——《巴布尔回忆录》  古代印度的信仰认为,是象支撑着世界,而在文明的长河中,有一些象则改变了历史:汉尼拔从非洲购买的战象,曾经动摇了罗马的统治;纳黎萱的座驾“昭帕耶猜耶势拍”,因为带给国家400年和平而名垂史册。  和军犬与战马一样,象被投
期刊
一位外国记者这么回忆戴笠:一个隐面人,总是藏在房间的暗处,而其他人则处于一览无余之下。然而个别的几个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当戴笠处于鼎盛时期见过他的西方人,却对他有强烈的印象。几乎所有人都被他锐利的目光所震慑。一个戴笠领导下的在敌后工作的OSS(美国战略情报局)人员说:“戴笠的身材中等壮实,外表粗犷强硬,有军人的干练。他的脸轮廓分明,尖锐的目光咄咄逼人,还有一张坚毅的嘴。”一个出身于中国传教士家庭的美国
期刊
不久前,《狄仁杰之神都龙王》热映。电影纵有虚构夸张之处(例如洛阳变成了沿海城市)也属艺术创作,可以理解。更何况电影本身的确很好看,尤其结尾彩蛋更是令人忍俊不住。倒是内中两大要素——茶与蛊——与我本人研究过的问题相关,值得一谈。尤其是后者更有意味。我本理解古人对这个问题的态度,但是我更感兴趣的是今人重拾这个问题后的心态。电影也是观察社会的窗口,从中可以看出传播界对热点的理解和把握。  影片中东岛人的
期刊
多数人并不了解转基因是如何操作的。这个听起来神秘的技术到底是什么?人们又是怎样把来自不同物种的基因插入目标生物中?转基因产品都转入了什么基因?  什么是转基因  基因是染色体上的DNA片段。DNA又称脱氧核糖核酸,形状像两股螺旋的楼梯,它是生物体遗传信息的载体,决定着生物体的性状,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  基因转移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植物界的异花授粉是物种内基因转移的典型现象。这种种内基因交流
期刊
俗话说,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然而历史上也不是每个人都好这一口。  东汉光武建武二年(公元26年),当朝皇帝的姐姐湖阳公主新寡,皇帝想为她在满朝文武中找个对象,就含蓄地问她对文武官员的印象。公主说:“宋公的容貌威武、品德高尚,满朝文武没有一个能比得上!”这一说,光武帝有数了。宋公是指当时的大司空宋弘。那一天,皇帝召见宋弘,让公主姐姐坐在屏风后面,他对宋弘说:“俗话说,人的地位一尊贵了就会换朋友,人的家
期刊
常德外围战事  20世纪40年代,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张恨水先生撰写了一本名为《虎贲万岁》的小说,在这本小说里,他抛弃了以前缠绵悱恻的文风,以正面战场的战事为题材,描写了常德保卫战期间发生的一系列战斗。这本书出版后还发生了一件趣事:一位苏州女子看过此书后大受感动,托人介绍嫁给了张恨水笔下“虎贲英雄”的原型余程万将军,造就了一段“淑女甘同将军梦,英雄感动美人心”的人间佳话。  1943年11月至12月
期刊
虽然只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但每当有关转基因食品的消息传来时,总会引起公众极大的关注。转基因食品是如何发展的?食用转基因食品安全吗?它们会否危害地球环境?为什么有这么多人都把基因工程视为乡村里恐怖的幽灵?同样,为什么生物技术的狂热分子会声称基因工程代表了一场农业“革命”?面对转基因食品,普通人应该如何选择?
期刊
1975年,一个年轻人希望人们能重新审视现代社会推崇的“享乐花哨的生活方式”,选择与虫子共生。他曾经有一个理想,并为这个理想喊出了一句口号:“让消费者能够买到一根没有农药的萝卜!”如今,他被称为“有机农业教父”,他的公司拥有近十万名会员,但这并不是他的最终目标……  藤田和芳在日本被称为“有机农业教父”,他在1975年创办的“守护大地协会”是日本最著名的有机农产品供销组织。如今,守护大地协会有限公
期刊
徽州是平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故乡。他出生于歙县黄潭源村,启蒙于休宁县万安镇,17岁之春在万安古城岩下乘船赴杭,开启平民教育的壮丽人生。行知先生的思想甘霖一直滋润着徽州故土,仿佛这片沃土中深埋的一颗古莲子,虽然已沉寂多年,但待至风调雨顺之时重见天日,便又蓬蓬勃勃生发开来。21世纪的头十年,徽州迎来平民教育的春天。  徽州平民教育实验的关键词,是一个人和两所学校。这个人是陶行知先生的徽州后辈聂圣哲,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