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诗的国度,博大精深的诗词文化,哺育了一代代士子学人,许多书生在“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的吟咏中度过了自己的一生。诗是语言的精华,是人类精神最优雅的表现方式。诗歌发展到了现代,形成了用现代的语言来写的,表达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感受的一种诗体形式。
北师大版五、六年级选用的中外现代诗,内容、风格迥异,但都语言优美,韵味绵长。这些现代诗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诗性,让他们在优美的语言环境中受到熏陶,是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良好材料。《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要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小学高年级的现代诗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但教师在教学诗歌时遇到了许多难题和困惑,面对一首诗不知该如何下手才能使学生真正意会。下面我就谈谈这几年在现代诗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了解背景,激发兴趣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在特殊的生活经历中对主客观世界认知的结果。这种认知,凝聚了作者在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方面的特殊性,他人无法“拥有”的。因此,教师要将作者的成长经历以及在什么情况下,什么心情下写了这一首诗等有关情况,搜集起来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深入地了解作者的认知历史,然后,再结合诗歌的学习,从诗歌内容中把握作者的认知历程。现实教学中,有些教师对这些内容的把握不够全面、不够系统,造成了学生理解课文的难度。语文课堂上,应该将诗人的背景内容介绍全面,尽量挖掘出与作者有关的影响因素,让学生深刻地了解作者的认知、情感、思想的形成契机和发展脉络。这样,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主题意蕴。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别挤啦》这首诗时,我们要让学生了解狄更斯写这首诗的背景,狄更斯是英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他所生活的年代是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一方面资产阶级想得到更多的利润,无节制地压榨工人,另一方面是工人艰苦的劳动得不到应有的报偿,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狄更斯从人道主义出发,呼吁统治者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不能剥夺劳动人民的权利,劝诫统治者要讲道德、有良知,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虽然教学时不必追寻这个主题,但是,让学生了解了这个写作的背景之后,对理解这首诗中表达的追求真善美,倡导人和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用宽容、善良、真诚的心去对待生活的主题是有很大帮助的。
二、抓住诗眼理解诗意
“诗言志,文传情”,任何一篇文学作品,都会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优秀的现代诗歌,总是饱含着诗人的思想感情,而且这样的思想感情一定都是健康美好、积极向上的。学习现代诗,如果能够从中体会到思想美,学生的情操就能得到陶冶,思想就能得到升华。现代诗篇幅短小,感情丰富;描述富于跳跃,令人回味无穷。现代诗富于跳跃的特点,是深入理解诗歌的一个障碍。特别对于生活阅历浅、理解能力不强的小学高年级学生,教师就更应该加强指导,比如诗歌中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采用的是哪种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借景或借物抒情,寓情于景(物),情景交融),作者的思想感情不是孤零零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而是通过一定的形象,营造一种意境,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了解了这些,就能更好地理解诗歌。如教学《我们上路了》这首诗,教师就要抓住“相思鸟、金孔雀、橄榄树、曼陀铃”象征的意义进行教学,只有扣紧诗眼,了解了这些意象所表示的意思,学生才能深入地理解诗的含义。教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你,浪花的一滴水》抓住第五小节“你不为自己……”这个句式,就能帮助学生理解雷锋精神的伟大。
三、结合实际体验感悟
诗,来源于生活,它是现实生活在诗歌创作者心中所激起的情感的浪花,诗歌里,流露着最真挚的情感,洋溢着最真的生活。要让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就必须让他们建立起文本与生活的联系,诗歌作品自身具有多义性、开放性,不同的学生从其固有的体验、性格、情趣,对于同一首诗作出多元解读,获得一个个染上个体生命意识的文本意义。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诗歌《用目光倾听》,对于怎样理解这个题目,有的学生会认为是指听别人说话,你要望着对方。有的会认为是用真诚的心去倾听,有的认为会更浅显,是与人交往要真诚。而所有的这些认识都是不违背诗的原意,都是可以的。在教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的《微笑》时,在理解“人生的旅途上,最好的身份证就是微笑”时,可以结合问题“你经常把微笑送给别人吗?你曾感激地接受过别人的微笑吗?”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经历。这样就能有效地把诗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有助于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在体验中感悟。
四、发挥想象续写诗歌
我们知道诗歌的魅力在于它的不确定性,一样的诗句多样的解读,一样的意思多样的表达,一样的意象多重的含义。诗歌的这种不确定性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飘逸,更具灵动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诗歌中总有大量的留白,它给我们的课堂教学留下了可创造的空间,而我们的学生是一群富于幻想,活泼又充满灵气的孩子,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留白,让学生在补白中,仿写诗歌,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如《神奇的书》,让学生理解了书的神奇表现在哪儿,接着让他们发挥想象力再写一节,学生也写出了“没有一种交通工具,能像一册书籍,能把我们带到遥远的过去”“没有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像一本书籍,帮助我们打开通向成功的大门”,这样学生对书的认识也就充满着诗意。
五、加强朗读,品味语言
诗的气质应该在抑扬顿挫的吟诵中彰显和培养。现代诗教学有些老师会觉得讲多了太深奥,讲少了太肤浅,学生的语文能力得不到发展。其实教学诗歌最佳方法莫过于诵读,正如中国南朝宋史学家裴松之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义”。教学时,首先应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诵读,把诗歌读通顺了,诗的大意也理解个八九不离十。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将一首诗歌讲到支离破碎,逐节逐句地讲解,老师应帮助学生诵读,帮助他们读好,读出情来,读出美来。主要包括诗的节奏、停顿、重音、语速、语调等等。因此,诗歌教学中,诵读是十分重要的。在诵读中学生慢慢能领会诗的内容、 理解诗所要表达的意思,体会诗的意蕴,走进诗歌所营造的情境,体会诗人的写作风格。
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学生便会渐渐悟出诗歌的意蕴,慢慢品出在简单的词语组合中表达的丰富的意思,从而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中的第二小节,“姑娘从溪边挑回一担担摇晃的夕阳”一句,有的学生通过换词语朗读,将“夕阳”换成“溪水”虽然只是一词之差,诗的韵味就全没了。有的学生通过重读“从溪边”“挑回”等词语,体会当时村庄的贫穷与落后。有的学生从“摇晃的夕阳”中读到了村庄的美丽。这种诗意与个性的结合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了人性的光辉。
高年级现代诗的教学给了语文教育一个多么好的契机。我们并不奢望培养出诗人,我们只希望让诗在孩子心中留住精神的自由与纯净。我们为学生播下一颗诗意的种子,他们能收获一种诗意的人生。
北师大版五、六年级选用的中外现代诗,内容、风格迥异,但都语言优美,韵味绵长。这些现代诗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诗性,让他们在优美的语言环境中受到熏陶,是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良好材料。《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要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小学高年级的现代诗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但教师在教学诗歌时遇到了许多难题和困惑,面对一首诗不知该如何下手才能使学生真正意会。下面我就谈谈这几年在现代诗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了解背景,激发兴趣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在特殊的生活经历中对主客观世界认知的结果。这种认知,凝聚了作者在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方面的特殊性,他人无法“拥有”的。因此,教师要将作者的成长经历以及在什么情况下,什么心情下写了这一首诗等有关情况,搜集起来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深入地了解作者的认知历史,然后,再结合诗歌的学习,从诗歌内容中把握作者的认知历程。现实教学中,有些教师对这些内容的把握不够全面、不够系统,造成了学生理解课文的难度。语文课堂上,应该将诗人的背景内容介绍全面,尽量挖掘出与作者有关的影响因素,让学生深刻地了解作者的认知、情感、思想的形成契机和发展脉络。这样,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主题意蕴。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别挤啦》这首诗时,我们要让学生了解狄更斯写这首诗的背景,狄更斯是英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他所生活的年代是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一方面资产阶级想得到更多的利润,无节制地压榨工人,另一方面是工人艰苦的劳动得不到应有的报偿,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狄更斯从人道主义出发,呼吁统治者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不能剥夺劳动人民的权利,劝诫统治者要讲道德、有良知,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虽然教学时不必追寻这个主题,但是,让学生了解了这个写作的背景之后,对理解这首诗中表达的追求真善美,倡导人和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用宽容、善良、真诚的心去对待生活的主题是有很大帮助的。
二、抓住诗眼理解诗意
“诗言志,文传情”,任何一篇文学作品,都会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优秀的现代诗歌,总是饱含着诗人的思想感情,而且这样的思想感情一定都是健康美好、积极向上的。学习现代诗,如果能够从中体会到思想美,学生的情操就能得到陶冶,思想就能得到升华。现代诗篇幅短小,感情丰富;描述富于跳跃,令人回味无穷。现代诗富于跳跃的特点,是深入理解诗歌的一个障碍。特别对于生活阅历浅、理解能力不强的小学高年级学生,教师就更应该加强指导,比如诗歌中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采用的是哪种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借景或借物抒情,寓情于景(物),情景交融),作者的思想感情不是孤零零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而是通过一定的形象,营造一种意境,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了解了这些,就能更好地理解诗歌。如教学《我们上路了》这首诗,教师就要抓住“相思鸟、金孔雀、橄榄树、曼陀铃”象征的意义进行教学,只有扣紧诗眼,了解了这些意象所表示的意思,学生才能深入地理解诗的含义。教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你,浪花的一滴水》抓住第五小节“你不为自己……”这个句式,就能帮助学生理解雷锋精神的伟大。
三、结合实际体验感悟
诗,来源于生活,它是现实生活在诗歌创作者心中所激起的情感的浪花,诗歌里,流露着最真挚的情感,洋溢着最真的生活。要让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就必须让他们建立起文本与生活的联系,诗歌作品自身具有多义性、开放性,不同的学生从其固有的体验、性格、情趣,对于同一首诗作出多元解读,获得一个个染上个体生命意识的文本意义。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诗歌《用目光倾听》,对于怎样理解这个题目,有的学生会认为是指听别人说话,你要望着对方。有的会认为是用真诚的心去倾听,有的认为会更浅显,是与人交往要真诚。而所有的这些认识都是不违背诗的原意,都是可以的。在教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的《微笑》时,在理解“人生的旅途上,最好的身份证就是微笑”时,可以结合问题“你经常把微笑送给别人吗?你曾感激地接受过别人的微笑吗?”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经历。这样就能有效地把诗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有助于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在体验中感悟。
四、发挥想象续写诗歌
我们知道诗歌的魅力在于它的不确定性,一样的诗句多样的解读,一样的意思多样的表达,一样的意象多重的含义。诗歌的这种不确定性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飘逸,更具灵动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诗歌中总有大量的留白,它给我们的课堂教学留下了可创造的空间,而我们的学生是一群富于幻想,活泼又充满灵气的孩子,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留白,让学生在补白中,仿写诗歌,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如《神奇的书》,让学生理解了书的神奇表现在哪儿,接着让他们发挥想象力再写一节,学生也写出了“没有一种交通工具,能像一册书籍,能把我们带到遥远的过去”“没有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像一本书籍,帮助我们打开通向成功的大门”,这样学生对书的认识也就充满着诗意。
五、加强朗读,品味语言
诗的气质应该在抑扬顿挫的吟诵中彰显和培养。现代诗教学有些老师会觉得讲多了太深奥,讲少了太肤浅,学生的语文能力得不到发展。其实教学诗歌最佳方法莫过于诵读,正如中国南朝宋史学家裴松之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义”。教学时,首先应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诵读,把诗歌读通顺了,诗的大意也理解个八九不离十。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将一首诗歌讲到支离破碎,逐节逐句地讲解,老师应帮助学生诵读,帮助他们读好,读出情来,读出美来。主要包括诗的节奏、停顿、重音、语速、语调等等。因此,诗歌教学中,诵读是十分重要的。在诵读中学生慢慢能领会诗的内容、 理解诗所要表达的意思,体会诗的意蕴,走进诗歌所营造的情境,体会诗人的写作风格。
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学生便会渐渐悟出诗歌的意蕴,慢慢品出在简单的词语组合中表达的丰富的意思,从而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中的第二小节,“姑娘从溪边挑回一担担摇晃的夕阳”一句,有的学生通过换词语朗读,将“夕阳”换成“溪水”虽然只是一词之差,诗的韵味就全没了。有的学生通过重读“从溪边”“挑回”等词语,体会当时村庄的贫穷与落后。有的学生从“摇晃的夕阳”中读到了村庄的美丽。这种诗意与个性的结合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了人性的光辉。
高年级现代诗的教学给了语文教育一个多么好的契机。我们并不奢望培养出诗人,我们只希望让诗在孩子心中留住精神的自由与纯净。我们为学生播下一颗诗意的种子,他们能收获一种诗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