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32-414
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是一种教学组织的基本形式,更是一种手段和策略。在平时的教学中有的教师擅长发问,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回答问题积极主动、有深度;有的教师不擅长发问,或问得不合适,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差。
1.合理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创设是数学课的重要环节,所谓“情境”,就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和思维,让学生产生某种情感体验,以获得某种形象或思维成功的氛围。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贴近实际生活的背景,充分地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认知基础、所具有能力水平等因素,把握各部分的联系,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抓住一切时机,创设一个个富有情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在眼、口、手、脑等感官都参与到活动中去探索新知,以便获取数学知识。如讲到《分类列举》时,“老师想要去你们家做客,准备水果制作果盘,可以选1种水果,也可以选择3种,一共有多少种方法?”。这招儿很管用,把数学问题编织到学生感兴趣的情景中去,孩子的热情被充分調动起来。每个学生都能给出几种不同的拼盘组合,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考虑的情况比较全面。这个过程是学生主动接触数学的过程,是学生数学思想和行为产生的过程,是不需要教师过分的要求而可以产生关联的过程。
2.设计有思维含量的问题
设计有思维含量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要能抓住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让学生有思考空间的问题,并对学生的独立的思考能力有所提升;尽量少问判断式、填空式的问题。要把教材知识的重难点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当作问题设计的出发点,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能发现“为什么”,还要适当设计一些有思维深度、宽度、广度的问题。
【案例一】:《二十四时计时法》
师:观看视频,思考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有什么关系?(小组交流)
生1: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都能表示一天的时间。
生2:在中午12时之前,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都是一样的。但是在中午12时之后,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就相差了12.
【案例分析】:教师在突破24时计时法这一课的重点时,巧妙地将问题设计到视频中,学生在观看教学视频的时能够带着问题边看边思考。教师的问题是: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有什么关系?关系一词,既包含两者的相同点,又包含两者的不同点,还可以包含两者之间的联系,这样一问就将许多小的问题融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获得了自主学习的机会。
3.合理把握候答时间
侯答是指教师抛出问题后到学生回答前的时间和学生回答后到教师对回答作出评价之前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有一项研究数据表明,教师的候答时间增至3秒以上,教学效果会非常显著,原因首先在于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思考时间和机会;其次是创造了便于学生思考的宽松的课堂气氛。师生之间的问答性质就会由“质问式”变成“对话式”,学生会有更深入的思考,产生自己的思考,会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产生成就感。
【案例二】:《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实际问题》
追问:怎样表示能看的更清楚呢?
生:用一条虚线进行划分。(板书:画虚线,这里标注多38只。)
【案例分析】:孩子们在选完纸条贴出后,根据教师引导去进一步思考怎样表示更清楚。反应快的学生会立刻联想到一年级学习的“一一对应”——在左端对齐的情况下,把多出来的部分用虚线进行划分可以看的更清楚。根据课堂学生真实情况显示,在问题抛出后只有少数学生能马上给出反应,其余的学生呢?需要我们给出时间进行思考。观察“侯答”给出的3秒钟,我们发现举手的孩子越来越多,由此可见,给孩子一定的思考时间和机会,我们会收获更多高高举起的小手,这一只只小手背后藏着的是学生知识的扎实掌握和学习数学的热情。
当然并不是时间越长越好,最好不要超过10秒。随着时间的增加,很多已经想出答案的孩子开始无所事事、处于走神状态中,会偏离了课堂教学。因此,教师要合理把握好提问后的候答时间。
4.富有启发性的理答
理答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既是一种教学行为,也是一种教学评价方式。它是老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的即时评价,是最简单常见的教学“对话”,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下一步学习,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重复学生发言、不置可否、环顾左右、简单判断、一味表扬等都是数学课上最为常见的理答方式。如重复学生发言型理答方式:学生回答后,教师重复学生的原话。
【案例三】: 《最大公因数》
师:老师家的地面是个长方形,打算用边长是整分米数的正方形地砖把它铺满(都是整块的)。可以选择边长是几分米的地砖?”
生1:地砖要正方形的
师:恩,正方形,还有吗?
生2:边长是整分米数
师:边长是整分米数。还有吗?
生3:要铺满,还有吗?
【案例分析】:这种机械式的重复会起到强调、肯定的作用,但由于老师对学生的回管未作任何有价值评价,使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表面,没有得到归纳提升,如果老师能对生1这么说:“你注意到了对地砖的形状是有要求的”,之后的学生就会想到形状以外的信息,这样不但会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还会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提升,对学生的回答起到了正向引导的作用。
综上所述,课堂问答分为一问三答——发问、候答、叫答、理答。学生的回答都是建立在第一个发问基础上的,合理有效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思考,对课堂的进程起到推动作用,不仅能够帮助教师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一个个有效的问题帮助学生快速扎实的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是一种教学组织的基本形式,更是一种手段和策略。在平时的教学中有的教师擅长发问,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回答问题积极主动、有深度;有的教师不擅长发问,或问得不合适,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差。
1.合理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创设是数学课的重要环节,所谓“情境”,就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和思维,让学生产生某种情感体验,以获得某种形象或思维成功的氛围。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贴近实际生活的背景,充分地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认知基础、所具有能力水平等因素,把握各部分的联系,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抓住一切时机,创设一个个富有情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在眼、口、手、脑等感官都参与到活动中去探索新知,以便获取数学知识。如讲到《分类列举》时,“老师想要去你们家做客,准备水果制作果盘,可以选1种水果,也可以选择3种,一共有多少种方法?”。这招儿很管用,把数学问题编织到学生感兴趣的情景中去,孩子的热情被充分調动起来。每个学生都能给出几种不同的拼盘组合,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考虑的情况比较全面。这个过程是学生主动接触数学的过程,是学生数学思想和行为产生的过程,是不需要教师过分的要求而可以产生关联的过程。
2.设计有思维含量的问题
设计有思维含量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要能抓住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让学生有思考空间的问题,并对学生的独立的思考能力有所提升;尽量少问判断式、填空式的问题。要把教材知识的重难点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当作问题设计的出发点,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能发现“为什么”,还要适当设计一些有思维深度、宽度、广度的问题。
【案例一】:《二十四时计时法》
师:观看视频,思考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有什么关系?(小组交流)
生1: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都能表示一天的时间。
生2:在中午12时之前,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都是一样的。但是在中午12时之后,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就相差了12.
【案例分析】:教师在突破24时计时法这一课的重点时,巧妙地将问题设计到视频中,学生在观看教学视频的时能够带着问题边看边思考。教师的问题是: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有什么关系?关系一词,既包含两者的相同点,又包含两者的不同点,还可以包含两者之间的联系,这样一问就将许多小的问题融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获得了自主学习的机会。
3.合理把握候答时间
侯答是指教师抛出问题后到学生回答前的时间和学生回答后到教师对回答作出评价之前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有一项研究数据表明,教师的候答时间增至3秒以上,教学效果会非常显著,原因首先在于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思考时间和机会;其次是创造了便于学生思考的宽松的课堂气氛。师生之间的问答性质就会由“质问式”变成“对话式”,学生会有更深入的思考,产生自己的思考,会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产生成就感。
【案例二】:《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实际问题》
追问:怎样表示能看的更清楚呢?
生:用一条虚线进行划分。(板书:画虚线,这里标注多38只。)
【案例分析】:孩子们在选完纸条贴出后,根据教师引导去进一步思考怎样表示更清楚。反应快的学生会立刻联想到一年级学习的“一一对应”——在左端对齐的情况下,把多出来的部分用虚线进行划分可以看的更清楚。根据课堂学生真实情况显示,在问题抛出后只有少数学生能马上给出反应,其余的学生呢?需要我们给出时间进行思考。观察“侯答”给出的3秒钟,我们发现举手的孩子越来越多,由此可见,给孩子一定的思考时间和机会,我们会收获更多高高举起的小手,这一只只小手背后藏着的是学生知识的扎实掌握和学习数学的热情。
当然并不是时间越长越好,最好不要超过10秒。随着时间的增加,很多已经想出答案的孩子开始无所事事、处于走神状态中,会偏离了课堂教学。因此,教师要合理把握好提问后的候答时间。
4.富有启发性的理答
理答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既是一种教学行为,也是一种教学评价方式。它是老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的即时评价,是最简单常见的教学“对话”,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下一步学习,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重复学生发言、不置可否、环顾左右、简单判断、一味表扬等都是数学课上最为常见的理答方式。如重复学生发言型理答方式:学生回答后,教师重复学生的原话。
【案例三】: 《最大公因数》
师:老师家的地面是个长方形,打算用边长是整分米数的正方形地砖把它铺满(都是整块的)。可以选择边长是几分米的地砖?”
生1:地砖要正方形的
师:恩,正方形,还有吗?
生2:边长是整分米数
师:边长是整分米数。还有吗?
生3:要铺满,还有吗?
【案例分析】:这种机械式的重复会起到强调、肯定的作用,但由于老师对学生的回管未作任何有价值评价,使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表面,没有得到归纳提升,如果老师能对生1这么说:“你注意到了对地砖的形状是有要求的”,之后的学生就会想到形状以外的信息,这样不但会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还会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提升,对学生的回答起到了正向引导的作用。
综上所述,课堂问答分为一问三答——发问、候答、叫答、理答。学生的回答都是建立在第一个发问基础上的,合理有效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思考,对课堂的进程起到推动作用,不仅能够帮助教师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一个个有效的问题帮助学生快速扎实的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