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因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的基础。新课标特别强调“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可翻开小学生的作文本,虽不乏优秀习作,但更多的是内容大同小异,空话、假话、套话连篇。作文考试或作文竞赛中,不少习作为迎合评委口味,无病呻吟,生搬硬套,成人化、公式化、口号严重,缺乏真情实感,反映少年儿童的童心、童真、童趣、童韵的作品寥若晨星。
一提起作文,不少学生紧皱眉头,无从下手。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否认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学生的脑子里没有足够的词汇和写作素材。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如何解决这“米”工程,让学生开源备“米”,“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呢?
一、咬定“教材”不放松,立根“源”在教材中
1.立足文本,感悟规律
选入教材的文本,都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思想性和语言艺术性堪称典范。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在写作方面的示范作用。首先,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多读,教师在学生充分熟读的基础上引导感悟语言文字的生动和准确,如《林海》一文,“这里的岭跟秦岭的岭可大不一样”中“可大不一样”与“不大一样”的区别;《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大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钟头才渐渐熄灭”与“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用了二十多分钟”中,同一个字“才”却有不同的含义,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感悟、理解语言文字的准确生动。教材中像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其次,结合课文的学习,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如学习《鸟的天堂》一文,领悟到写景时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与动态描写,标点的准确运用——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学习《小抄写员》时要领悟课文通过心理活动表现人物品质,结合教材教会学生如何谋篇布局、有序表达、描写生动、刻画细致等等,掌握表达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写作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就如鱼得水。阅读教学是写作教学的前提、基础和源泉,必须树立教阅读是为教写作服务的观念。
2.超越文本,读写结合
“教材无非是例子”,教师必须超越文本,结合语言训练点,读写结合,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意念,写出充分显露个人创造力的习作。《课程标准》也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1)续写作文。有的课文 “言已尽而意无穷”,留有不少的空白,可激发学生从不同思路展开创造性联想,续写想象作文。如学完《穷人》,续编《西蒙孩子醒来以后》;学完《荔枝》,根据课文结尾作者言犹未尽的话“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 安排学生续写,有的学生写道:“子欲养而亲不在。”令人心酸!看到妈妈头上的丝丝白发,感慨万千,冲泡一杯妈妈喜欢的菊花茶,端到跟前,道声“辛苦啦!妈妈!”……这些续写既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理解,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2)假想作文。假想作文是指假设某种情况,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想象和补充。如学《海底世界》、《富饶的西沙群岛》后,布置《海底世界漫游记》、《海底探宝》等习作,极大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通过阅读感知形象和记忆中的表象衔接起来进行沟通,会“物随景迁,辞以情发”。
(3)幻想作文。《现代汉语词典》对幻想是这样解释的:“以社会和个人的理想和愿望为依据,对还没有实现的事物有所想象。”教师应配合教材,鼓励学生写幻想作文。如指导写《二十年后的……》单元习作,有的学生大胆想象自己当上出色的钢琴家,代表中国到维也纳金色演播大厅演奏,获得极大的成功;有的想象登上南极探险,发现极光的秘密;有的想象当上银行家,进行改革,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还有的幻想:假如造出人工鱼鳃,晚上可以在水中睡觉;假如有一种神奇的书,可配上音乐,送给老人、小孩、盲童……想象的色彩五彩斑斓。此外,还可以配合教材让学生写梦想、 科普故事、科幻故事、编写童话,开发少年儿童的幻想智力。“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的想象活动。”(黑格尔语)
3.融合学科,开拓独特视角
从其他学科引进命题,借楼上楼,是很好的方法,以此可以开拓学生的独特视角,盘活作文资源。如以《社会》第三册第1课《地球——人类的家园》为“原型”,写习作《美丽的家园》《爱护人类共有的家园》;根据《自然》第十册第16课《无限宇宙》,写《我到宇宙去做客》《无限宇宙揭秘》;结合学科知识,布置习作《我又懂得了……》(空气的污染与保护、声音的产生、春夏的星座),让学生有话可讲,乐于表达。另外,《品德与生活》《劳动》《体育》《美术》等课程、校本课程也都蕴含着丰富的作文教学资源。只要充分挖掘这些“富矿”,就会开辟作文教学的新天地。
二、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1.阅读积累,闪现灵动智慧
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掌握丰富的语言材料是写作的根本。”(张志公语)当学生有较丰富的语言积累,就能左右逢源、文思泉涌,在积累中创新。一套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远远不够。新大纲十分强调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并首次对此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小学阶段六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一百四十五万字。
营造氛围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如举行“点亮阅读的灯”动员会,营造“书香伴我成长”浓浓氛围,引导家长积极参与“亲子阅读”“共读一本完整的书”,让学生人人爱读书,天天都读书……
主题推荐 结合课文的学习,推荐原著或相关作品,如学《景阳冈》推荐《水浒传》,学《草船借箭》推荐《三国演义》,学《鲁滨孙漂流记》读原著,学《小抄写员》推荐《爱的教育》,学《生命生命》阅读有关热爱生命的故事书籍,学《卜算子·咏梅》课外收集毛泽东诗词……学生“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肚里有了“墨水”,增强语言积淀,为自由习作“磨制”生花妙笔。
2.阅读笔记,随机进行
在实践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不仅广泛涉猎课外书,还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简单随文批注,并做好读书笔记,可片段集锦,也可完整篇章,根据个人兴趣爱好所定。练习写读后感,不拘时候,有感即写,不定字数,不定长短,能写就好,三言两语亦可,感受深刻即写长一些。长期坚持下去,学生不仅能提高阅读能力,而且锤炼思维,为表达作好铺垫。
3.阅读体验,个性展示
结合班队活动、早会时间举行“我喜欢的名言诗篇”、“向您推荐一本好书”、 “美文赏析会”、“书,我成长路上的良师益友”故事演讲比赛、“好词佳句背诵赛”、“十分钟新闻发布会”、“小小辩论家”等活动,让学生多交流,相互借鉴,提供平台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既能强化对词汇的记忆,又是“写具体”的口头训练。通过口头叙述训练,让书面语印入学生脑海中,输入“语言材料库”。“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郭沫若语)
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有效地推动了学生读书活动的开展。读书兴趣浓了,学生就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思维活跃,表达能力增强。
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捕捉时机,定格生活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是发现、创造的源泉。“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如果能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善于捕捉镜头——用“摄像头”(眼睛)拍摄:自然界四季景色、社会人生百态、大千世界的变化、节假日活动元宵猜谜、清明扫墓、中秋赏月、课堂学习、课余游戏活动等。用“录音机”(耳朵)录音:泉水的淙淙、小雨的淅沥、蜜蜂的嗡嗡……亲身体验:旅游参观、调查访问、各种比赛、小制作……用心灵感受:失败的苦恼、成功的快乐、误解的委屈、表扬的兴奋、批评的沮丧……捕捉心灵丝丝划痕、点点感悟,有了地地道道的 “真情实感”,有了“原汁原味”的新发现和新体验,学生才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思及时记在“生活记事本”上,大家为自己的“生活记事本”自行设计封面,起个喜欢的名字: “心灵小屋”“成长岁月”“星雨空间”“顽童笔记”等,它可以成为学生的“心灵朋友”“忠实伙伴”:快乐时与它分享,郁闷时向它倾诉,痛苦时由它安慰,烦恼时找它排忧,还能提高生活感知力, 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2.巧用地利,寻渠觅源
每个人生活的地方总有自己独特的地理环境,有的靠山,有的临海,有的身处繁华城镇,有的家居僻静乡村。无论何处,都有其独具特色的地理资源。如我校地处安溪茶乡,拥有与众不同的茶资源,引领学生走进茶山,望茶园、观茶树、采茶叶;进入茶农家,体验制茶——晒青、摇青、杀青、炒制、揉捻、烘焙、出炉;学品观音茶——沐瓯淋杯、观音入宫、高山流水、春风拂面、观音出海、关公巡城、韩信点兵、鉴汤赏色;还可以联系茶乡新变化,悟出“勤劳可以致富”,“改革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科技为茶乡插上腾飞的翅膀”等道理……正如有位学生动情地写道:“走着走着,忽然闻到一股沁透心脾的香气,原来是到了茶园。一眼望去,茶园一碧千里,让人心旷神怡。茶叶在阳光的照耀下,闪动着富有光泽的亮点,让人忍不住伸手轻轻地抚摸,茶叶是那样的光滑、柔和,还有阳光的温暖。这时,茶园主人请我们喝茶。细细品一口,铁观音的茶韵顿时弥漫全身,我不由地又尝了一杯,整个人都沉浸在茶海之中。哦,清香的茶园真美!此时此刻,我心中没有烦恼,没有忧虑,只有大自然带给我的快乐和喜悦。这个世外桃源,真好!”这样真情流露的文章不正是生活的写照吗? 正如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学。”
3.生活实践,成就资源宝库
鲁迅先生说过:“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许多蜜。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1)指导学生留心校园生活,认真参与班队活动、出板报、办手抄报、参加运动会、广播比赛、校园文化艺术节的才艺展示……(2)走向广阔自然、参与家庭社会生活实践,在生活的怀抱中触发写作灵感和激情。如观察“苹果放久了变黑”“切洋葱会流泪”“人会打喷嚏”等等,可从《十万个为什么》或其他《百科全书》、互联网、广播书刊等媒介中获取知识和思想,积累写作素材。那丰富多彩、日新月异的知识源泉,是学生取之不尽的素材库。(3)抓住孩子的好奇天性和探索精神,有意开展科学实验活动,如“烧不破的手帕”“鸡蛋浮起来”“硬币跳高”。动手做一做,亲身体验,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观察体验,情感被唤醒了,习作便不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
4.珍惜“生成”,预约精彩
日常教学中经常会有许多突发事件,教师可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说话写作,引导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如有同学感冒呕吐,弄脏了地,有人上前帮忙,有人掩鼻跑开;值日时有的尽职尽责,有的各忙各的,致使流动红旗“飘走”;发新书时,你争我抢,弄坏了书,无人认领;喜欢吃零食者,不听劝告闹肚子……这些“生成”若能好好引导,不失为学生习作精彩的“营养餐”。习作、学做人一并进行,岂不为一举多得?
总之,多渠道积累,发展语言,收集素材,盘活作文资源,学生习作时厚积薄发、思路开阔,“死”材料变成“活”语言。文章是生活的再现,丰富多彩的生活是习作的源泉,是创新的“引子”。作文有了源头活水,就不愁“无米之炊”。文章既不千篇一律,又能体现自己丰富的个性,散发出创新的气息。一朵朵创新之花将在习作园地里绽放芬芳、崭露头角!
一提起作文,不少学生紧皱眉头,无从下手。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否认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学生的脑子里没有足够的词汇和写作素材。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如何解决这“米”工程,让学生开源备“米”,“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呢?
一、咬定“教材”不放松,立根“源”在教材中
1.立足文本,感悟规律
选入教材的文本,都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思想性和语言艺术性堪称典范。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在写作方面的示范作用。首先,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多读,教师在学生充分熟读的基础上引导感悟语言文字的生动和准确,如《林海》一文,“这里的岭跟秦岭的岭可大不一样”中“可大不一样”与“不大一样”的区别;《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大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钟头才渐渐熄灭”与“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用了二十多分钟”中,同一个字“才”却有不同的含义,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感悟、理解语言文字的准确生动。教材中像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其次,结合课文的学习,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如学习《鸟的天堂》一文,领悟到写景时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与动态描写,标点的准确运用——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学习《小抄写员》时要领悟课文通过心理活动表现人物品质,结合教材教会学生如何谋篇布局、有序表达、描写生动、刻画细致等等,掌握表达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写作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就如鱼得水。阅读教学是写作教学的前提、基础和源泉,必须树立教阅读是为教写作服务的观念。
2.超越文本,读写结合
“教材无非是例子”,教师必须超越文本,结合语言训练点,读写结合,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意念,写出充分显露个人创造力的习作。《课程标准》也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1)续写作文。有的课文 “言已尽而意无穷”,留有不少的空白,可激发学生从不同思路展开创造性联想,续写想象作文。如学完《穷人》,续编《西蒙孩子醒来以后》;学完《荔枝》,根据课文结尾作者言犹未尽的话“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 安排学生续写,有的学生写道:“子欲养而亲不在。”令人心酸!看到妈妈头上的丝丝白发,感慨万千,冲泡一杯妈妈喜欢的菊花茶,端到跟前,道声“辛苦啦!妈妈!”……这些续写既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理解,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2)假想作文。假想作文是指假设某种情况,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想象和补充。如学《海底世界》、《富饶的西沙群岛》后,布置《海底世界漫游记》、《海底探宝》等习作,极大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通过阅读感知形象和记忆中的表象衔接起来进行沟通,会“物随景迁,辞以情发”。
(3)幻想作文。《现代汉语词典》对幻想是这样解释的:“以社会和个人的理想和愿望为依据,对还没有实现的事物有所想象。”教师应配合教材,鼓励学生写幻想作文。如指导写《二十年后的……》单元习作,有的学生大胆想象自己当上出色的钢琴家,代表中国到维也纳金色演播大厅演奏,获得极大的成功;有的想象登上南极探险,发现极光的秘密;有的想象当上银行家,进行改革,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还有的幻想:假如造出人工鱼鳃,晚上可以在水中睡觉;假如有一种神奇的书,可配上音乐,送给老人、小孩、盲童……想象的色彩五彩斑斓。此外,还可以配合教材让学生写梦想、 科普故事、科幻故事、编写童话,开发少年儿童的幻想智力。“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的想象活动。”(黑格尔语)
3.融合学科,开拓独特视角
从其他学科引进命题,借楼上楼,是很好的方法,以此可以开拓学生的独特视角,盘活作文资源。如以《社会》第三册第1课《地球——人类的家园》为“原型”,写习作《美丽的家园》《爱护人类共有的家园》;根据《自然》第十册第16课《无限宇宙》,写《我到宇宙去做客》《无限宇宙揭秘》;结合学科知识,布置习作《我又懂得了……》(空气的污染与保护、声音的产生、春夏的星座),让学生有话可讲,乐于表达。另外,《品德与生活》《劳动》《体育》《美术》等课程、校本课程也都蕴含着丰富的作文教学资源。只要充分挖掘这些“富矿”,就会开辟作文教学的新天地。
二、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1.阅读积累,闪现灵动智慧
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掌握丰富的语言材料是写作的根本。”(张志公语)当学生有较丰富的语言积累,就能左右逢源、文思泉涌,在积累中创新。一套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远远不够。新大纲十分强调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并首次对此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小学阶段六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一百四十五万字。
营造氛围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如举行“点亮阅读的灯”动员会,营造“书香伴我成长”浓浓氛围,引导家长积极参与“亲子阅读”“共读一本完整的书”,让学生人人爱读书,天天都读书……
主题推荐 结合课文的学习,推荐原著或相关作品,如学《景阳冈》推荐《水浒传》,学《草船借箭》推荐《三国演义》,学《鲁滨孙漂流记》读原著,学《小抄写员》推荐《爱的教育》,学《生命生命》阅读有关热爱生命的故事书籍,学《卜算子·咏梅》课外收集毛泽东诗词……学生“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肚里有了“墨水”,增强语言积淀,为自由习作“磨制”生花妙笔。
2.阅读笔记,随机进行
在实践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不仅广泛涉猎课外书,还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简单随文批注,并做好读书笔记,可片段集锦,也可完整篇章,根据个人兴趣爱好所定。练习写读后感,不拘时候,有感即写,不定字数,不定长短,能写就好,三言两语亦可,感受深刻即写长一些。长期坚持下去,学生不仅能提高阅读能力,而且锤炼思维,为表达作好铺垫。
3.阅读体验,个性展示
结合班队活动、早会时间举行“我喜欢的名言诗篇”、“向您推荐一本好书”、 “美文赏析会”、“书,我成长路上的良师益友”故事演讲比赛、“好词佳句背诵赛”、“十分钟新闻发布会”、“小小辩论家”等活动,让学生多交流,相互借鉴,提供平台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既能强化对词汇的记忆,又是“写具体”的口头训练。通过口头叙述训练,让书面语印入学生脑海中,输入“语言材料库”。“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郭沫若语)
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有效地推动了学生读书活动的开展。读书兴趣浓了,学生就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思维活跃,表达能力增强。
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捕捉时机,定格生活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是发现、创造的源泉。“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如果能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善于捕捉镜头——用“摄像头”(眼睛)拍摄:自然界四季景色、社会人生百态、大千世界的变化、节假日活动元宵猜谜、清明扫墓、中秋赏月、课堂学习、课余游戏活动等。用“录音机”(耳朵)录音:泉水的淙淙、小雨的淅沥、蜜蜂的嗡嗡……亲身体验:旅游参观、调查访问、各种比赛、小制作……用心灵感受:失败的苦恼、成功的快乐、误解的委屈、表扬的兴奋、批评的沮丧……捕捉心灵丝丝划痕、点点感悟,有了地地道道的 “真情实感”,有了“原汁原味”的新发现和新体验,学生才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思及时记在“生活记事本”上,大家为自己的“生活记事本”自行设计封面,起个喜欢的名字: “心灵小屋”“成长岁月”“星雨空间”“顽童笔记”等,它可以成为学生的“心灵朋友”“忠实伙伴”:快乐时与它分享,郁闷时向它倾诉,痛苦时由它安慰,烦恼时找它排忧,还能提高生活感知力, 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2.巧用地利,寻渠觅源
每个人生活的地方总有自己独特的地理环境,有的靠山,有的临海,有的身处繁华城镇,有的家居僻静乡村。无论何处,都有其独具特色的地理资源。如我校地处安溪茶乡,拥有与众不同的茶资源,引领学生走进茶山,望茶园、观茶树、采茶叶;进入茶农家,体验制茶——晒青、摇青、杀青、炒制、揉捻、烘焙、出炉;学品观音茶——沐瓯淋杯、观音入宫、高山流水、春风拂面、观音出海、关公巡城、韩信点兵、鉴汤赏色;还可以联系茶乡新变化,悟出“勤劳可以致富”,“改革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科技为茶乡插上腾飞的翅膀”等道理……正如有位学生动情地写道:“走着走着,忽然闻到一股沁透心脾的香气,原来是到了茶园。一眼望去,茶园一碧千里,让人心旷神怡。茶叶在阳光的照耀下,闪动着富有光泽的亮点,让人忍不住伸手轻轻地抚摸,茶叶是那样的光滑、柔和,还有阳光的温暖。这时,茶园主人请我们喝茶。细细品一口,铁观音的茶韵顿时弥漫全身,我不由地又尝了一杯,整个人都沉浸在茶海之中。哦,清香的茶园真美!此时此刻,我心中没有烦恼,没有忧虑,只有大自然带给我的快乐和喜悦。这个世外桃源,真好!”这样真情流露的文章不正是生活的写照吗? 正如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学。”
3.生活实践,成就资源宝库
鲁迅先生说过:“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许多蜜。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1)指导学生留心校园生活,认真参与班队活动、出板报、办手抄报、参加运动会、广播比赛、校园文化艺术节的才艺展示……(2)走向广阔自然、参与家庭社会生活实践,在生活的怀抱中触发写作灵感和激情。如观察“苹果放久了变黑”“切洋葱会流泪”“人会打喷嚏”等等,可从《十万个为什么》或其他《百科全书》、互联网、广播书刊等媒介中获取知识和思想,积累写作素材。那丰富多彩、日新月异的知识源泉,是学生取之不尽的素材库。(3)抓住孩子的好奇天性和探索精神,有意开展科学实验活动,如“烧不破的手帕”“鸡蛋浮起来”“硬币跳高”。动手做一做,亲身体验,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观察体验,情感被唤醒了,习作便不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
4.珍惜“生成”,预约精彩
日常教学中经常会有许多突发事件,教师可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说话写作,引导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如有同学感冒呕吐,弄脏了地,有人上前帮忙,有人掩鼻跑开;值日时有的尽职尽责,有的各忙各的,致使流动红旗“飘走”;发新书时,你争我抢,弄坏了书,无人认领;喜欢吃零食者,不听劝告闹肚子……这些“生成”若能好好引导,不失为学生习作精彩的“营养餐”。习作、学做人一并进行,岂不为一举多得?
总之,多渠道积累,发展语言,收集素材,盘活作文资源,学生习作时厚积薄发、思路开阔,“死”材料变成“活”语言。文章是生活的再现,丰富多彩的生活是习作的源泉,是创新的“引子”。作文有了源头活水,就不愁“无米之炊”。文章既不千篇一律,又能体现自己丰富的个性,散发出创新的气息。一朵朵创新之花将在习作园地里绽放芬芳、崭露头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