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思品课的生活化教学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mwa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人幼年时期所接受的教育会给其后来的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为了让每个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和思想,我国在小学阶段就开设了思想品德课程,但是,实际的教学效果却和预想有一定差距,小学生对于该课程的兴趣并不高,一些学生认为其过于抽象,和真实的生活有区别,为此,教育工作者应当将其贴近于小学生的生活,通过生活化的教学帮助学生进行学习,这也是新课程理念的客观要求。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还原日常生活,以实践促进教学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比较小,其阅历也存在不足,对于人生观、价值观等抽象的理论缺乏认识,为此,在教育过程中,不应当进行单一的说教,而应当将其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还原学生的日常生活。例如在教育学生要相互礼让和关心时,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有关残疾人的电影,并组织学生进行情境模拟,如扮演残疾人过马路、购票等情景,学生通过观看电影和亲身扮演,能够了解残疾人生活的艰辛,会对残疾人的生活有更深的认识,认识到残疾人处在弱势的一方,社会应当给予其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学生在这过程中,那个认识到礼让和关心的重要性,对本节课的学习会有更深的体会,避免出现学完就忘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学生对所学内容也有了新的认识。
  二、触动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良好的品德
  在思想品德课中,教师要避免将其与普通的课程划分到一类,思想品德课不是要让学生获得较高的分数,而是让学生获得高尚的品德,成为一个具备高素质的少年。此外,虚无飘渺的思想道德理论也应当适当减少,要通过生活化的事物激发和触动学生的心灵,使学生产生心灵共鸣,达到品德塑造的目的。
  教师在工作中要重视课程的设置环节,应当让学生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受到熏陶和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例如,在讲解《我爱班集体》这一内容时,教师要阐述班集体的重要性,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就是班集体中的一员,就像在自己的家庭中一样,同时,还可以设置一个小的游戏,叫做“我为班级做贡献”,让学生讨论如何为班级多做贡献,让学生真正融入到班集体中,将班集体的荣誉当做自己的目标,将班集体的利益当做自己的利益来考虑。再例如在讲解爱护环境一课时,教师要让学生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或者将学生带至公园中,或者将学生带至安全、和谐的自然环境中,让学生体会到大自然的美好,体会到爱护环境的重要性,再让学生观看一些不爱护环境的行为,两者形成强烈的对比,使得学生在观念上形成积极的思想,自觉爱护环境。
  小学思品课程的教学成果能够指导学生将学到的道德、品质应用到生活中,对学生的成长有著非常好的促进作用,教师应当认识到这一问题,发挥出思品课的实际意义。例如,在给学生讲解热爱家庭时,可以为学生制定一个作业,让学生回家了解自己家庭的情况,了解长辈们的生活。然后,在思想品德课中学生讲述自己的家庭成员,阐述长辈们的优点、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同时,要体会到长辈的艰辛,理解长辈们的苦心,对长辈们多一些理解,从而能够增加学生的感恩之情,在进行课堂设计时,教师要注意到学生的生活与思想品德课息息相关,而且要注意课堂设计的实践意义,发挥出思想品德课程的德育作用。
  三、通过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单纯的思想品德课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当借助生活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能够在生活元素中体会到思想品德的无处不在,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思品课堂与学生的联系十分紧密,内容较为丰富,学生应当在课堂中积极探索和发现,了解其重要性,并积极进行体会。
  例如,在给学生讲解赞扬与鼓励的作用时,要让学生认识到赞美与表扬的神奇功效。其能够让许多误入迷途的人走回正路,作为教师,应当懂得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每个学生的身上都有值得夸奖的部分,教师要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懂得赞美的深层次意义,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夸奖自己的同桌,发现同桌的优点,然后,让一些同学进行发言,阐述夸奖的作用。获得表扬的同学都能够欣欣然,心里都是美滋滋的感觉。这样的课堂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结合,使课堂教学更加的生活化,也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具有较好的教育意义。
  总之,在人的一生中,思想品德是非常重要的要素,每个人都应当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作为小学教师,应当认识到小学思品课的重要性,为学生营造更加贴近实际的课程,提升教学的水平,让生活成为学生最好的老师,从而为培养高素质的青少年做出贡献。
其他文献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P67—P68。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生活,直观认识平面图形中的角。  2、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认识角的符号,比较角的大小。  3、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认识角和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比较角的大小  教学准备:三角板、平面图形纸片、活动角材料、剪刀一把等。  教学过程:  一、
期刊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直观性、多样性、演示性等特点,不仅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活学生思维,化解学生学习的障碍,使学生思路更清晰,不至于产生对新知认识上的误区。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实际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对数学教学也形成了一种干扰。过于直观的、直接出示的课件,不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大容量的资料冲击学生视野,把以文本为重变成了以资料为重。本文旨在就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一些简要的阐
期刊
一、教材简析  《和田的维吾尔人》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在和田亲身感受到维吾尔族人特有的豪气与乐观,以及维吾尔族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从而可以感受到维吾尔族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的豁达乐观的品质。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了解和田维吾尔人勤劳质朴、豁达乐观的特点及民族风俗,汲取传统民俗文化中的精神营养;二是体会作者的语言
期刊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依据生物课程标准《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绿色植物对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它的生命活动直接或间接的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并对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和水循环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学中形成重要概念:在生物体内,细胞能通过分解糖类等获得能量,同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  教材中的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内容有呼吸的现象和呼吸的实质
期刊
教材分析:  《晏子使楚》这篇课文通过晏子精妙的语言巧妙的回击了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把语言的思辨之美体现淋漓尽致。文章中人物语言的魅力给读者以回味。  学情分析:  我班学生在学习中有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即通读感知大意,细读体会感情,品读领悟方法。在此基础上,能够运用多种读书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词句,并能较好感受作品中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大致了解事件的梗概。  教学目标:  
期刊
“语感”这一名词于20世纪20年代由夏丏尊先生首次提出,叶圣陶继起,吕叔湘、张志公等人开始提倡语感教学。20世纪90年代,语感及其教学成为研究的热点和焦点,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观念逐渐为学界所理解和认同,新的课程标准中,语感培养作为语文能力培养的核心,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本文分别从“朗读”、“阅读”、“写作”三方面入手,分别阐述其对语感培养的意义并指出具体的指导方法。旨在推进语感教学、提高学生的
期刊
一、教学内容解析  最短路径问题是生活中常见的实际问题,又是初中数学中的一种重要题型。因此,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最短路径问题,体现了数学学习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强调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新课程理念。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以数学课题学习为载体进行数学实践活动教学便顺理成章的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  本课就以课题学习中的“最短路径问题”,引导学生以“两点之
期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提倡寓教于乐,让学生“乐学”的传统。在教学过程中,激发与培养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已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怎样才能提高学生上数学课的兴趣,调动学生上数学课的积极性呢?经过多年的教学探讨,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创设 “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的开始就是成
期刊
一、导入  同学们,记得初一上学期我们学过鲁迅的一篇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有一位讲美女蛇故事的高手——长妈妈,其实鲁迅在好几篇文章都提到她,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阿长与〈山海经〉》就是专门回忆作者儿时与保姆阿长相处情景的文章,那魯迅为什么会对一个普通的保姆花这么多的笔墨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探个究竟吧!  二、正课  (一)情节梳理,整体感知  1、从标题看,文中是否只写了阿长与《山海经
期刊
教材分析:  《七颗钻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五组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俄国作家列夫.托乐斯泰的一篇童话。描述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寄寓着作者的道德期盼和某种社会理想: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