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思维是人快乐的源泉,语文教学必须植根于思维的土壤,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作深度思考,让学生充分享受认知的快乐!
【关键词】 古文教学 激活思维方法 享受认知快乐
众所周知,认知的欲望是人类的基本需求。思考几乎是人类的本能。思维是人快乐的源泉,语文教学必须植根于思维的土壤,才能开出绚丽的花朵。对于枯燥的古文教学,其要努力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要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引导学生作深度思考,让学生充分享受认知的快乐!
1 于无疑处设疑,诱导学生思考
所谓无疑其实只是忽略。教师于学生忽略处精心设疑,最能提醒思考。标题常常是文眼,标题又恰恰容易被学生忽略,学生们往往急不可耐地直奔故事,此处适时、适当地设疑,能牵绊学生的目光,诱导学生潜心进入课文并进行深入思考。如,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时,我搞了个小动作,故意将题目错误地写成《邹忌劝齐王纳谏》,引发学生的争论。他们果然急了,开始是小声嘀咕:老师,错了!我装作没听见。结果几乎每个学生都抬起头看黑板,异口同声地喊:“老师,不是‘劝’是‘讽’!”我还装糊涂:“一样一样,‘劝’和‘讽’差不多嘛!”学生不干了:“差多了!”“‘讽’是用暗示比喻委婉劝谏,比‘劝’表达更准确。”我这才笑眯眯地说:“你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课文注释有。”板书完“讽”的含义后紧接着我提出了几个思考问题:邹忌想劝齐王什么?用了个什么比喻?效果如何?结果整堂课上得很流畅。
文学作品中作者的匠心常常表现在:于不动声色的叙述中蕴涵深刻的思想和情感。学生因其阅历和智力的局限,往往忽视这些精彩之处。在这些地方设疑会使学生“惊悚”,产生一种顿悟。
2 于争议处顺水推舟,引领学生超越文本
课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预设无论多充分,也难以预测课堂会出现的形形色色的问题和事件。当学生出现争议时,教师要迅速判断争议的价值,及其可生成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得到更丰富和更深刻的收获。
教学《公输》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环节,让学生给此文重新拟一个标题。要求一经提出,有个学生脱口而出:《墨子不辱使命》!这是套用《唐雎不辱使命》的,我给予充分肯定:“你真聪明!活学学过的知识,反应真快!”有人提出反对意见了:“我觉得这个标题不合适,墨子并没有奉命出使!”这时我心里一动,这是引出墨家政治主张的好机会,于是追问:“是啊!墨子没受谁的委派,干嘛多管闲事呢”?学生七嘴八舌地说,“他反对战争,热爱和平。”“课文注释说他是宋国人,生活在鲁国,鲁国是他的祖国,他爱国!”“他胸怀天下!”我肯定了他们有理有据地思考问题的好习惯,抓住这个契机给他们介绍墨家的政治主张——“兼爱”,“非攻”,得到的结论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就是墨子的使命感,墨子不辱做人的使命,所以这个标题是可用的。另外,还介绍了墨家的组织形式,为后文“禽滑离等三百人持臣守圉之械以待楚寇”作铺垫。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学古文却丝毫没有“隔”的感觉。
我只是预设了一个“拟小标题”的环节,目的是训练概括能力;学生的回答却引发了“墨子究竟是否奉命”的争议,意外地引出理解墨家政治主张的问题。正如布卢姆所言:“没有意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其为艺术。”
3 于延伸点主动助疑,沟通古今悟哲理
学生常常质疑:我们又不用文言文说话写文章,为什么要学这么难懂的文言文?殊不知,古文篇目記载着古人超越时空的哲思。我于文章的可延伸点主动助疑,引导学生以今人的眼光重新解读古人的思想,沟通古今。
如《狼》一文,在“狼”的意象这一可延伸点主动助疑:“你在成长的道路上遇到这样的‘狼’了吗?你是如何对待的?”“狼”比喻狡猾贪婪的敌人。全文寓意是:面对狡猾贪婪的敌人,要敢于斗争,敢于胜利。这是学术界的定论。而此文的价值却不止此。今天的学生用新的眼光来解读,意识到我们每个人成长道路上都会遇到这样的“狼”(即各种诱,各种困境),想吞食们,毁灭我们,我们要拿出百倍的勇气来应对,才能冲出险境!古今沟通重新解读,能学生的认识得到深化、内化。
“教无定法”,方法不一而足。如果同仁们都能努力地激活学生思维,我们的古文教学将会呈现勃勃生机。
【关键词】 古文教学 激活思维方法 享受认知快乐
众所周知,认知的欲望是人类的基本需求。思考几乎是人类的本能。思维是人快乐的源泉,语文教学必须植根于思维的土壤,才能开出绚丽的花朵。对于枯燥的古文教学,其要努力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要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引导学生作深度思考,让学生充分享受认知的快乐!
1 于无疑处设疑,诱导学生思考
所谓无疑其实只是忽略。教师于学生忽略处精心设疑,最能提醒思考。标题常常是文眼,标题又恰恰容易被学生忽略,学生们往往急不可耐地直奔故事,此处适时、适当地设疑,能牵绊学生的目光,诱导学生潜心进入课文并进行深入思考。如,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时,我搞了个小动作,故意将题目错误地写成《邹忌劝齐王纳谏》,引发学生的争论。他们果然急了,开始是小声嘀咕:老师,错了!我装作没听见。结果几乎每个学生都抬起头看黑板,异口同声地喊:“老师,不是‘劝’是‘讽’!”我还装糊涂:“一样一样,‘劝’和‘讽’差不多嘛!”学生不干了:“差多了!”“‘讽’是用暗示比喻委婉劝谏,比‘劝’表达更准确。”我这才笑眯眯地说:“你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课文注释有。”板书完“讽”的含义后紧接着我提出了几个思考问题:邹忌想劝齐王什么?用了个什么比喻?效果如何?结果整堂课上得很流畅。
文学作品中作者的匠心常常表现在:于不动声色的叙述中蕴涵深刻的思想和情感。学生因其阅历和智力的局限,往往忽视这些精彩之处。在这些地方设疑会使学生“惊悚”,产生一种顿悟。
2 于争议处顺水推舟,引领学生超越文本
课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预设无论多充分,也难以预测课堂会出现的形形色色的问题和事件。当学生出现争议时,教师要迅速判断争议的价值,及其可生成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得到更丰富和更深刻的收获。
教学《公输》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环节,让学生给此文重新拟一个标题。要求一经提出,有个学生脱口而出:《墨子不辱使命》!这是套用《唐雎不辱使命》的,我给予充分肯定:“你真聪明!活学学过的知识,反应真快!”有人提出反对意见了:“我觉得这个标题不合适,墨子并没有奉命出使!”这时我心里一动,这是引出墨家政治主张的好机会,于是追问:“是啊!墨子没受谁的委派,干嘛多管闲事呢”?学生七嘴八舌地说,“他反对战争,热爱和平。”“课文注释说他是宋国人,生活在鲁国,鲁国是他的祖国,他爱国!”“他胸怀天下!”我肯定了他们有理有据地思考问题的好习惯,抓住这个契机给他们介绍墨家的政治主张——“兼爱”,“非攻”,得到的结论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就是墨子的使命感,墨子不辱做人的使命,所以这个标题是可用的。另外,还介绍了墨家的组织形式,为后文“禽滑离等三百人持臣守圉之械以待楚寇”作铺垫。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学古文却丝毫没有“隔”的感觉。
我只是预设了一个“拟小标题”的环节,目的是训练概括能力;学生的回答却引发了“墨子究竟是否奉命”的争议,意外地引出理解墨家政治主张的问题。正如布卢姆所言:“没有意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其为艺术。”
3 于延伸点主动助疑,沟通古今悟哲理
学生常常质疑:我们又不用文言文说话写文章,为什么要学这么难懂的文言文?殊不知,古文篇目記载着古人超越时空的哲思。我于文章的可延伸点主动助疑,引导学生以今人的眼光重新解读古人的思想,沟通古今。
如《狼》一文,在“狼”的意象这一可延伸点主动助疑:“你在成长的道路上遇到这样的‘狼’了吗?你是如何对待的?”“狼”比喻狡猾贪婪的敌人。全文寓意是:面对狡猾贪婪的敌人,要敢于斗争,敢于胜利。这是学术界的定论。而此文的价值却不止此。今天的学生用新的眼光来解读,意识到我们每个人成长道路上都会遇到这样的“狼”(即各种诱,各种困境),想吞食们,毁灭我们,我们要拿出百倍的勇气来应对,才能冲出险境!古今沟通重新解读,能学生的认识得到深化、内化。
“教无定法”,方法不一而足。如果同仁们都能努力地激活学生思维,我们的古文教学将会呈现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