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档案馆建筑设计理念探讨

来源 :科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jxz333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档案馆应该在两个方面反映档案馆最基本的特征,集功能上与形象上。文章主要结合设计案例。探讨在信惠时代档案馆建筑设计新理念。
  关键词:信息时代;档案馆;设计理念
  中图分类号:TU24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4-0046-02
  
  档案馆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档案馆和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一起,是很具品位和特色的文化场所,其建筑是与所在行政区域或国家历史相匹配的标志性建筑,已成为衡量一个城市(地区)和国家文明程度、管理水平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之一。
  当今电子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档案馆建筑从建筑风格、平面设计、内外环境设计以及管理等方面,都令当代建筑师和档案馆专家们感到既困惑又兴奋。因此,我们在建设一所新的档案馆时,不仅需要新技术,而且还需要能展示档案馆信息环境中新形象的建筑。建筑与设计在新的信息时代将发挥其特殊的作用——创造新颖独特的建筑效果,使人们从建筑外观上就能感受到其所表现的内涵。
  
  1 信息时代对档案馆建筑的影响
  
  1.1 档案馆社会功能的开拓
  档案馆的功能属性包括自然功能和社会功能。档案馆的自然功能能够超越时空,只有量的增减而无质的变化;档案馆的社会功能却要接受社会制度和一定发展阶段的影响,随时发生变化并作相应调整。现代社会正迈向信息时代,档案馆的社会功能也相应发生变化,如有的档案馆建立了档案寄存中心、图书资料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还有档案价值鉴定评估、技术服务等中介服务机构的大量出现,大大拓展了档案馆的社会功能。
  
  1.2 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信息化技术在档案方面的应用,使电子文件在信息采集、管理及利用各方面与传统纸质档案有很大的不同,从而带来管理模式、运作程序、技术方法等诸方面的变革,数字档案馆、网站的建设,网上提供利用已成为档案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方向。这些变革与发展都对档案馆的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
  
  2 信息时代档案馆的建筑设计理念
  
  2.1 开放的档案馆
  2000年的全国档案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转变观念,改变认识。把档案馆建成“两个基地,一个中心。”即档案保存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档案信息服务中心。时代要求档案馆从封闭走向开放,档案馆的功能也要由档案保存、档案借阅、技术管理3种模式转变为保存、借阅、技术管理、对外开放4种模式。档案工作理念的改变,导致了建筑设计理念的变化。
  
  2.2 智能化的档案馆
  新档案馆建筑最受关注的是建筑师如何处理好数字化信息与档案的关系,构建智能化的空间。可以说,智能化的建筑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随着建筑智能技术的发展,智能化建筑技术逐步应用于档案馆建筑之中。作为现代化智能建筑,应设立3A系统,即楼宇自控系统(BAS)、办公自动化系统(OAS)、通讯自动化系统(CAS)。智能化建筑是将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4个基本要素进行最优组合,提供一个安全、方便、舒适和高效的工作环境。信息时代档案馆的设计应将其功能需求、信息化、智能化及现代技术充分结合,从而使其既有传统档案馆的优点,又能适应现代化管理需要。
  
  2.3 绿色的档案馆
  社会的发展使建筑能耗问题已引起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从建筑的全过程看,目前我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3倍以上,整个建筑能耗占我国全部能耗的50%。因此,发展绿色建筑刻不容缓,推动绿色档案馆将成为我国未来档案建筑主流。根据绿色建筑的定义。绿色档案馆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①在规划领域,绿色档案馆首先强调辨识场地的生态特征和开发定位。②在设计领域,绿色档案馆采用建筑集成设计方法并遵守环境设计准则,将档案馆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综合考虑建筑的间距、朝向、通风、形状、结构体系、围护结构等因素。③在施工领域,绿色档案馆的目标是减少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对所使用的燃料、电气产品、建筑用材、用水设施均选用绿色环保产品。
  
  3 档案馆建筑设计实例
  
  3.1 总体布局
  某市档案馆位于市中心城区西北侧,职业学院的南地块,与某市博物馆紧邻,西、南面两面均有城市次干道,规划总用地0.893 hm2,实际用地0.795 hm2,博物馆按“地一级”的要求兴建,拟建建筑面积为12 600 m2,总投资3 000万元。
  档案馆建筑用地为长方形,东西面宽小,南北进深大,这种场地的特点,决定了方案大致的合理布局,应该是前面为裙楼,后面为档案馆主楼。
  在总体布局上,充分考虑了当今档案馆的设计趋势,以及南方建筑的特点,根据相对宽松的用地,‘采用了传统档案馆典型的空间布局,并考虑南方建筑对自然通风采光、降低能耗的要求,将对公众开放的裙房和主楼拉开一段距离,以形成内部的院落和绿化空间。
  在建筑的南面,设置了步行入口和大片的树林,机动车人口在用地的西北角,内部道路可以环绕建筑物,建筑的周边,还设置了绿化和荷花池。
  
  3.2 设计构思
  档案馆作为城市各种主要档案收集、整理、储藏的场所,应力求反映档案馆的特征。设计构思从场地、功能和城市文脉分析人手,并结合当代档案馆发展的趋势,通过整体的形象,力求展现出档案馆简练大方、整体大气的特点。
  设计采用裙房和主楼组合的模式,来反映档案馆最基本的功能要求,裙房部分对外开放的公共空间,犹如两个叠合的档案盒,其巨大的悬挑,表明了建筑所具有的重要性。而主楼和裙楼之间的院落和绿化空间,能很好地满足了建筑的通风和采光。
  建筑的外墙,吸取了档案馆卷宗排列时的特点,将其转化为一种立面上不断变化的开窗方式。而主楼和裙楼弯曲的建筑边缘,就像一个把各种卷宗收集起来的盒子,寓意这是一个城市的档案建筑。
  
  3.3 平面设计
  档案馆裙房共两层,其平面为方形,设计采取开放的布置方式,将人口大厅和各种功能组织在一起,人口大厅的西侧,为楼梯和自动扶梯,通过楼梯一侧的分隔墙,划分为公共部分的功能空间。
  二层除了报告厅外,不设任何封闭的墙体。开放、高大的空间,赋予档案馆鲜明的个性,而位于南面的玻璃幕墙,则可以使公众毫无遮挡地观看到室外的大片树林。
  裙房和主楼之间设置的桥梁,既是相互联系的通道,也是观景、休息的廊道。
  考虑档案库房的要求,设计将主楼的交通设施布置于两端,从而为档案馆提供了巨大的储存空间。主楼一层的西面,为办公入口,门厅一侧设置有档案接收用房。主楼一层除了部分为开放的阅览、目录、咖啡、餐厅等用房外。其余为内部用房,2~6层均为内部的办公以及技术用房。档案库房设置于主楼的7~10层。地下室为水电空调设备用房。
  
  3.4 建筑造型
  档案馆力求体现档案馆的特点,在设计中尤其注重对整体的把握。
  比如裙房,是两个叠合在一起的体块,一层的外墙完全采用玻璃,它一方面为室内大厅提供了充足的光线,另一方面,透明的玻璃使二层看上去好象悬浮起来,脱离了地面;二层的造型,东西两面采用上下弯曲的实墙面,以遮挡阳光的直射,它也暗示某种类似卷宗的意味,而悬浮的建筑体块,强化了档案馆在城市中的重要性。
  主楼采用简洁的设计手法,包裹立面的建筑边框,和裙房一起形成设计语汇的一致与对应,而墙面上。类似卷宗的开窗方式和墙面处理方式,增强了档案馆建筑的特点。整个建筑在造型上力求简洁、抽象、具有力度。通过现代的设计手法,赋予建筑强烈的个性。
  
  3.5 消防与疏散设计
  防火设计:档案馆消防等级按=类公共建筑设计,建筑物耐火等级不低于2级。防火分区划分:裙房:因裙楼与主楼脱开,一、二层大厅作为—个独立的防火分区,面积控制在5 000 m2以内。主楼防火分区面积:按有自动喷淋2 000m2/分区考虑。防火分区之间设置防火门和防火卷帘。
  疏散设计:主楼:两侧设置封闭楼梯,并设置一台消防电梯。裙房:设置有两台疏散的封闭楼梯,内部大厅疏散距离控制在30m范围内。主楼直接落地,建筑的周边设置有4m的消防车道。
其他文献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的“大天区面积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近日通过了国家验收。  耗资2-35亿元人民币、貌似导弹发射架的这座超级望远镜超过15层楼高,由口径3.6m的反射施密特改正镜、口径4.9m的球面主镜和焦面组成光学系统。成像的焦面上装着4 000根可自动定位的光纤,连接16台光谱仪实时记录数据。这座望远镜每次夜间观测1.5h,最多可获得4 000条天体光谱。未来3~5年,科学家将用
期刊
日本研发出一款独特的防盗机器人“Tmsuk T-34”,它配有4个轮子,最高移动速度为10 km/h,乍看像一台吸尘器。这款防盗机器人配备有探测装置,头部有摄像头,可根据人体温度和声音侦察周围情况,并将相应图像实时显示到主人的手机屏幕上。一旦主人确认发现可疑人员,它可在主人的遥控指挥下朝敌人喷射一张蜘蛛网式的大网,把对方困在网内,在这段时间里,它还可以通知警察来抓贼。    内置耳机的有线手机  
期刊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6月11日正式宣布把甲型H1N1流感警戒级别升至6级,即升至流感大流行级别,这意味着21世纪的首次流感大流行已经到来。  尽管如此,世界卫生组织强调指出,人们不必过度恐慌。一方面,流感大流行是指病毒的持续人际间传播范围超出北美之外,并使大部分国家发生疫情,并不是指疫情的死亡等严重程度过高;另一方面,与人类曾面临的任何一次流感大流行相比,今天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认
期刊
甲型H1N1流感    原称人感染猪流感,为避免“猪流感”一词对人们产生误导,世界卫生组织在4月30日将此前被称为猪流感的新型致命病毒更名为“A/H1N1型流感”,英文为1nfluenza A(H1N1)。中国按中文惯例将其改称为“甲型H1N1流感”。    病毒特征    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A型流感病毒,携带有H1N1亚型猪流感病毒毒株,包含有禽流感、猪流感和人流感3种流感病毒的核糖核酸基因
期刊
麻省理工学院(以下简称麻理)是全世界大名鼎鼎的科学圣地。在100多年的历史中,它诞生了59位诺贝尔奖得主、14位宇航员,安南、贝聿铭和中国的钱学森都是该院的毕业生。  1994年。因特网就诞生于麻理,同年,由该院毕业生建立的公司总共赚取了2320亿美元,占美国GTP总量的3.7%,他们在世界各地雇用的员工超过100万人。  有人称麻理是“癫狂精神病院”,也有人认为它是科学的“麦加圣地”;有人称麻理
期刊
在人类的历史上,如果要问什么疾病在流行中对人危害最大,很多人都会答错,因为它竟是最不起眼、几乎人人都得过的流行性感冒。2003年SARS流行时引起的全球性恐慌让人们记忆犹新。当时,SARS被许多人夸张地描绘成了最致命的病原体,其实SARS与流感相比,连“小巫”都谈不上。而流感变异种类多,传播速度快,一直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严重威胁。    现代“伤寒玛莉”浮出水面    公元2009年4月2日,墨西哥
期刊
大流感指的是全球范围的流感大暴发。引发大流行的流感病毒可以是全新的,也可以是旧的流感病毒重现。此种流感流行时,人体内几乎没有对抗这种病毒的免疫力,又尚无有效的疫苗,所以流感病毒能够在人群中快速传播,感染者可发生严重的疾病,甚至死亡。这种流感可以在短时间内波及整个国家以及全球。据统计,从20世纪开始,人类历史上经历过至少4次堪称恐怖的大流感袭击。    灭人5 000万的西班牙流感为禽流感变异   
期刊
21世纪是科学飞速发展的时代,然而,在非洲的密林深处,至今还生活着一支以狩猎和采集为生的原始民族——俾格米族人。他们几千年如一日,生息繁衍在这块土地上,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  俾格米族人是一个特殊的民族。关于他们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公元前300。年古埃及的铭文中,之后出现于古希腊大诗人荷马的《伊利亚特》一书中。据一些考古学家研究认为,俾格米人远在非洲石器时代的后期就出现了,至今已有6 000多年
期刊
温顺的庞然大物    海象是一种比较温顺的动物,尽管它们长着巨齿獠牙,身上的气味也不敢让人恭维。  不久前,有两位年轻的美国科学家来到北极研究海象,他们很快发现,海象这种动物是何等的迷人而可爱。这些动物对人类的好奇心就像人们对它们一样。每当看到人来到跟前,它们会用突起的鼻子向你问候,就好像要嗅你的味道,与你接触。不过,随着全球气候的不断变暖,它们的北极栖息地还能让它们生存下去吗?  海象一词来源于
期刊
随着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不断蔓延,暴发全球流感大流行的风险日益提升。世界卫生组织已把警告级别升至6级,即宣布流感大流行到来。那么究竟什么是流感大流行,其危害到底有多大?世界能否应对?正确理解这些问题对于防止不必要的恐慌至关重要。    不是世界末日    流感大流行之所以听起来可怕,首先是因为在历史上,它确实造成过可怕的后果。人们议论最多的便是1918年暴发的、造成全球几千万人死亡的“西班牙流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