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声乐是以人体为乐器的,因此,人的体态和一举一动,势必影响这件“乐器”的发音。因此,获得规范、准确的基本姿态是声乐训练中发声的前提所在。歌唱时全身器官都要保持良好的整体运动状态,只有将人嗓置于身体的全局中,而非孤立对待,只有在发声得到全身支持时,嗓音功能才能发挥到极致。学习声乐要有一个各器官整体协调和运动规律的基本概念,这其实是与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学有着相似的观点。
首先,良好的演唱强调良好的歌唱体态和身体平衡状态。在演唱中,体态具有其突出的重要性,是歌唱的基础。这就要求演唱者要注意自己的歌唱姿势,养成良好歌唱习惯。人体的脊椎在演唱中起到根本性作用,力量要放在腰椎上,应该有一种由腰椎向上、向下延伸的感觉。尤其唱高音和需要爆发力时腰部力量显得格外重要。身体的重心应放在两只脚上,让身体稳稳立住。双腿要自然,肌肉不能紧张,膝盖不要绷紧,也不要故意弯曲。双肩要向下、向后展开,双臂放松,全身保持兴奋。面部应该是扬眉睁眼,目视前方,微笑状,不仅是为了有好的唱相,同时也为了抬起笑肌,保持高位置,有一种热情洋溢、积极向上状态。此外,还应注意保持正常的呼吸,放松自如,有效的调整并仔细察觉身体上的不自在和音色音质的缺失。正确的体态不仅能展现出端正的形象,而且还会使歌者保持呼吸顺畅,保持好的音色音质。当歌唱的整体协调能较为自如和成熟时,音量、力度、音色才能够都变化自如,方能达到歌唱的最佳状态。
第二,体态律动对演唱技巧予以支持。要想唱好一首歌,掌握一定的音乐技能,如演唱的呼吸、发声、共鸣、咬字吐字等技巧是必要的。气息是演唱的动力,垂直的体态站姿,不仅是外在形式美感的需要,更是气息运作激起共鸣歌唱的根本需求。所以,好的歌唱体态对于获取良好的发声起较大作用,身体姿态不规范,歌唱乐器摆不正、不稳固,气息声音就不会通畅。一些声乐教师经常采用体态动作辅助教学,如让学生做像见到久别好友的那样作惊喜状,上前拥抱的样子。这样的体态是一种适合良好歌唱的准备状态,所有的通道是开放的、舒展的。这种积极的歌唱准备状态舒展了身体、活跃了歌唱器官,使演唱者者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有效的保护声带,延长声带使用寿命。在发声上,每一次发声都要记住身体各部位的感觉,如:通过肌肉感觉加强歌唱时的音高感。通过发声时对肌肉紧张程度的变化和振动位置的感觉,体会声音高度的差别。练习时,将手放在胸、颈、下颌、鼻子、前额上,感受不同的振动共鸣,以利于感觉所唱出的音高;用腹肌爆发弹力将气集中成束送到口腔前部,舌根、下巴均需放松,软腭需上挺,咽壁也需收紧挺直。当演唱者能连续稳定在一定力度状态发音后,可以再改变音强、音高、力度强弱等。
第三,体态律动有助于乐感的培养。乐感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作品的表达是否准确、流畅、完美。乐感具体表现于对旋律的流畅性、音高和节奏的准确性、力度和速度的掌控能力等。其实归根结底,就是怎样能更好的表达情绪。情绪的释放,是人们通过各种动作,如肌肉的放松与紧张、各种肢体动作微妙的变化达到的。当音乐要宣泄情绪时,势必通过各种动作来进行,所以音乐的进行一定会伴随着动作。声乐表演更是和动作难舍难分,但是伴随音乐进行的动作和一般意义上的动作是有所区别的。情绪的表达即音乐的表达是多方面能力协调综合的结果,通过身体体验到音乐节奏,最终由身体释放、再现、表达。在这一系列过程中,所有动作都是在有意识的基础上进行干预的结果。它是在一定意识支配下,和着人类情绪运动的节奏,是有规律的运动——律动。其中的意识就是我们通常提到的神秘力量——乐感,一个优秀演唱者必备的品质。柯达伊说过“任何音乐感觉都可以转化成身体律动,而某一身体律动也可以相对的转化成音乐感觉。”动作与声乐共同表演,并一起成为人类的本能、本性的反应,使体内原始的情绪得到合理的释放,人类身心得到完美解放。但是在一般声乐课上,教师很少利用律动带动学生体验、表达音乐,并且很多只是强调声音,忘记表演,学生能力得不到全方位的发展。当我们表现音响,身体随即做出的即兴动作反应,提高学生对身体的自控把握能力,身心因此也获得了平衡发展。因此,体态律动与乐感其实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第四,体态律动会使演唱者的表现力更加丰富。歌唱的真谛是用优美的、饱含激情的声音来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从中获取美的享受。在同等的技巧下,一首歌曲的演唱好坏主要取决于演唱者的情感表达。歌唱也属于表演的范畴,我们在强调歌唱技能技巧的同时,万不可忽略表演。声乐表演是众多表演艺术中的一种,是以人的声音辅以体态动作、脸部表情等手段来塑造形象、传达情绪、表现生活的艺术。可以看出,声乐艺术的发展在声音及体态动作上的联系和运用,歌唱中体态动作配合的重要性。至今台湾高山族还存在不跳舞就不会唱歌的现象,我们无法想象一位歌者在舞台上只有声音动而身体其他部位都不动的情形。关于这点,达尔克罗兹提醒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歌唱与身体运动交替时,自发力与控制力很好地协调。在旋律中突出节奏因素,有利于身体运动来表现。如简单的音值组合,或一、两个固定音型的组合等。一边歌唱,身体一边运动,根据歌曲要表现的情感自由地调节身体运动的幅度和力度。这样,歌曲的情感将被表达得更丰富,可谓“锦上添花”。就像许多歌唱家一样,为了把歌曲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不断用他们的肢体语言升级歌唱情感。
五、体态律动的方法在声乐教学中运用广泛。林立君教授在他的著作《声乐教学艺术论》中多次提到利用体态等动作促进、带动发声状态。如在练习哼鸣时运用“双手引声下叹发,要领为:吸气时要双手举到胸前,在发声开始的时候,双手引导声音向下按照这样做就会解决哼鸣时的鼻音问题。” 易海晖在其论文《“体态、定式语言”对学生歌唱心理调控影响的研究》中运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了体态定式语言对学生歌唱感觉、注意和想象等的调控,有着积极的影响。其中易海晖对“体态定式语言”是这样解释的:声乐教学中的“体态定式语言”,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课堂语言或生活体态语言,而是在口头语言不能表述,声乐理论尚且模糊的时候,它能及时地刺激学生的歌唱意识,使学生心理指向和发声技能进行有效的联接体验。《周小燕声乐教学示范》中我们看到周教授每每启发学生演唱要领是总会伴随动作进行,这样做学生可以很快的领悟老师要求的意图。
达尔克罗兹教学体系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极具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优秀的教学理论,它在声乐演唱中也有着相当的指导意义。体态动作能较快提升自身演唱水平、解决演唱者发声弊病,对歌曲的诠释、舞台表演等起着非常独特的辅助作用,具有较好的舞台展示效果。笔者对体态律动学的理解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希望能通过进一步的学习研究,将这一优秀的教育理念运用到声乐演唱中来。
【参考文献】:
[1]杨立梅,蔡觉民编著: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首先,良好的演唱强调良好的歌唱体态和身体平衡状态。在演唱中,体态具有其突出的重要性,是歌唱的基础。这就要求演唱者要注意自己的歌唱姿势,养成良好歌唱习惯。人体的脊椎在演唱中起到根本性作用,力量要放在腰椎上,应该有一种由腰椎向上、向下延伸的感觉。尤其唱高音和需要爆发力时腰部力量显得格外重要。身体的重心应放在两只脚上,让身体稳稳立住。双腿要自然,肌肉不能紧张,膝盖不要绷紧,也不要故意弯曲。双肩要向下、向后展开,双臂放松,全身保持兴奋。面部应该是扬眉睁眼,目视前方,微笑状,不仅是为了有好的唱相,同时也为了抬起笑肌,保持高位置,有一种热情洋溢、积极向上状态。此外,还应注意保持正常的呼吸,放松自如,有效的调整并仔细察觉身体上的不自在和音色音质的缺失。正确的体态不仅能展现出端正的形象,而且还会使歌者保持呼吸顺畅,保持好的音色音质。当歌唱的整体协调能较为自如和成熟时,音量、力度、音色才能够都变化自如,方能达到歌唱的最佳状态。
第二,体态律动对演唱技巧予以支持。要想唱好一首歌,掌握一定的音乐技能,如演唱的呼吸、发声、共鸣、咬字吐字等技巧是必要的。气息是演唱的动力,垂直的体态站姿,不仅是外在形式美感的需要,更是气息运作激起共鸣歌唱的根本需求。所以,好的歌唱体态对于获取良好的发声起较大作用,身体姿态不规范,歌唱乐器摆不正、不稳固,气息声音就不会通畅。一些声乐教师经常采用体态动作辅助教学,如让学生做像见到久别好友的那样作惊喜状,上前拥抱的样子。这样的体态是一种适合良好歌唱的准备状态,所有的通道是开放的、舒展的。这种积极的歌唱准备状态舒展了身体、活跃了歌唱器官,使演唱者者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有效的保护声带,延长声带使用寿命。在发声上,每一次发声都要记住身体各部位的感觉,如:通过肌肉感觉加强歌唱时的音高感。通过发声时对肌肉紧张程度的变化和振动位置的感觉,体会声音高度的差别。练习时,将手放在胸、颈、下颌、鼻子、前额上,感受不同的振动共鸣,以利于感觉所唱出的音高;用腹肌爆发弹力将气集中成束送到口腔前部,舌根、下巴均需放松,软腭需上挺,咽壁也需收紧挺直。当演唱者能连续稳定在一定力度状态发音后,可以再改变音强、音高、力度强弱等。
第三,体态律动有助于乐感的培养。乐感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作品的表达是否准确、流畅、完美。乐感具体表现于对旋律的流畅性、音高和节奏的准确性、力度和速度的掌控能力等。其实归根结底,就是怎样能更好的表达情绪。情绪的释放,是人们通过各种动作,如肌肉的放松与紧张、各种肢体动作微妙的变化达到的。当音乐要宣泄情绪时,势必通过各种动作来进行,所以音乐的进行一定会伴随着动作。声乐表演更是和动作难舍难分,但是伴随音乐进行的动作和一般意义上的动作是有所区别的。情绪的表达即音乐的表达是多方面能力协调综合的结果,通过身体体验到音乐节奏,最终由身体释放、再现、表达。在这一系列过程中,所有动作都是在有意识的基础上进行干预的结果。它是在一定意识支配下,和着人类情绪运动的节奏,是有规律的运动——律动。其中的意识就是我们通常提到的神秘力量——乐感,一个优秀演唱者必备的品质。柯达伊说过“任何音乐感觉都可以转化成身体律动,而某一身体律动也可以相对的转化成音乐感觉。”动作与声乐共同表演,并一起成为人类的本能、本性的反应,使体内原始的情绪得到合理的释放,人类身心得到完美解放。但是在一般声乐课上,教师很少利用律动带动学生体验、表达音乐,并且很多只是强调声音,忘记表演,学生能力得不到全方位的发展。当我们表现音响,身体随即做出的即兴动作反应,提高学生对身体的自控把握能力,身心因此也获得了平衡发展。因此,体态律动与乐感其实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第四,体态律动会使演唱者的表现力更加丰富。歌唱的真谛是用优美的、饱含激情的声音来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从中获取美的享受。在同等的技巧下,一首歌曲的演唱好坏主要取决于演唱者的情感表达。歌唱也属于表演的范畴,我们在强调歌唱技能技巧的同时,万不可忽略表演。声乐表演是众多表演艺术中的一种,是以人的声音辅以体态动作、脸部表情等手段来塑造形象、传达情绪、表现生活的艺术。可以看出,声乐艺术的发展在声音及体态动作上的联系和运用,歌唱中体态动作配合的重要性。至今台湾高山族还存在不跳舞就不会唱歌的现象,我们无法想象一位歌者在舞台上只有声音动而身体其他部位都不动的情形。关于这点,达尔克罗兹提醒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歌唱与身体运动交替时,自发力与控制力很好地协调。在旋律中突出节奏因素,有利于身体运动来表现。如简单的音值组合,或一、两个固定音型的组合等。一边歌唱,身体一边运动,根据歌曲要表现的情感自由地调节身体运动的幅度和力度。这样,歌曲的情感将被表达得更丰富,可谓“锦上添花”。就像许多歌唱家一样,为了把歌曲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不断用他们的肢体语言升级歌唱情感。
五、体态律动的方法在声乐教学中运用广泛。林立君教授在他的著作《声乐教学艺术论》中多次提到利用体态等动作促进、带动发声状态。如在练习哼鸣时运用“双手引声下叹发,要领为:吸气时要双手举到胸前,在发声开始的时候,双手引导声音向下按照这样做就会解决哼鸣时的鼻音问题。” 易海晖在其论文《“体态、定式语言”对学生歌唱心理调控影响的研究》中运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了体态定式语言对学生歌唱感觉、注意和想象等的调控,有着积极的影响。其中易海晖对“体态定式语言”是这样解释的:声乐教学中的“体态定式语言”,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课堂语言或生活体态语言,而是在口头语言不能表述,声乐理论尚且模糊的时候,它能及时地刺激学生的歌唱意识,使学生心理指向和发声技能进行有效的联接体验。《周小燕声乐教学示范》中我们看到周教授每每启发学生演唱要领是总会伴随动作进行,这样做学生可以很快的领悟老师要求的意图。
达尔克罗兹教学体系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极具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优秀的教学理论,它在声乐演唱中也有着相当的指导意义。体态动作能较快提升自身演唱水平、解决演唱者发声弊病,对歌曲的诠释、舞台表演等起着非常独特的辅助作用,具有较好的舞台展示效果。笔者对体态律动学的理解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希望能通过进一步的学习研究,将这一优秀的教育理念运用到声乐演唱中来。
【参考文献】:
[1]杨立梅,蔡觉民编著: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