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义助动词“能”和“可以”存在着一个语义共性特征:二者从不同侧面指出主语所具备的条件决定了宾语的实现没问题。两个语义区别特征:一是“能”强调宾语的实现条件充分,“可以”强调宾语的实现无妨碍;二是“能”具有积极性特征,“可以”具有消极性特征。语义决定语用,进而分析了二者语用效果的不同。
【关键词】助动词;“能”;“可以”;语义;语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我们认为“可以”有两个义项:一个是表示“可能”,另一个是表示“许可”。表示“许可”的可以与表示“可能”的“能”属于不同的语义范畴,二者的区别是很明显的,无须辨析;同属于表示“可能”的“可以”和“能”才是本文所要研究的核心问题。因此,本文对表示“许可”的可以不做过多分析,着重分析表示“可能”的可以。为了行文方便,表示“可能”的可以在文中也用“可以”表示。
我们把“能”和“可以”所在句分为三个部分:NP(主语部分) 能/可以(述语) VP(宾语部分)。把“能”的语义概括为:“‘能’表示NP具备实现VP的条件。”把“可以”的语义概括为:“‘可以’表示NP具备不妨碍实现VP的条件。”
“可以”表示广义的可能,“能”也表示可能。在近义助动词中“可以”和“能”的可替换比例最大,在我们检索出的769例“可以”中90%可用“能”替换。这说明“可以”和“能”在语义上有很大的相似点。
一、“能”与“可以”的语义共性特征
近90%的“可以”可以换成“能”,近66%的“能”也能换成“可以”。虽然有一个用哪个更贴切的问题,但互换后也说得通,这是因为“能”和“可以”存在着一个语义共性特征:二者从不同侧面指出NP所具备的条件决定了VP的实现没问题。“能”和“可以”这一语义共性特征决定了二者可以替换的范围。我们仅用两例作一个对比。“她能∕可以说三种外语”中,用“能”是强调“她”具备了“说三种外语”的内在能力,用“可以”是说“她”的内在能力不妨碍“她说三种外语”,但结果都表示“她说三种外语”没问题。“我今天晚上没行动,可以∕能和她消磨一晚上”,用“可以”是说我具备了不妨碍“和她消磨一晚上”的条件,用“能”是说我具备了“和她消磨一晚上”的条件,但结果都一样,即“我和她消磨一晚上”没问题。其他也同理。
“可以”和“能”本来基本语义不同,由此决定的语义区别特征在下文中将可以清楚地看到,但是很多时候其语义区别特征隐形化了,语义共性特征占了优势,就可以达到大致相同的表达效果,这时似乎用哪个都可以。但是由于二者的基本语义不同,有着不同于对方的语义区别特征,即使用哪个都可以,也仍然有一个语义倾向问题,即用哪个更好的问题。
二、“能”与“可以”的语义区别特征
前面已经提到在我们的统计中,发现“能”用例中近34%不能换成“可以”,或者说很难换成“可以”,主要是由二者的语义区别特征决定的;而近10%的“可以”不能换成“能”,或很难换成“能”,完全是由二者的语义区别特征决定的。我们发现“能”和“可以”有两个语义区别特征:一是“能”强调VP的实现条件充分,“可以”强调VP的实现无妨碍。二是“能”具有积极性特征,“可以”具有消极性特征。
(一)“能”强调VP的实现条件充分,“可以”强调VP的实现无妨碍
从形式上我们发现,“能”只受表示程度高的程度副词修饰,而不受表示程度低的程度副词修饰。这就从形式上证明了“能”强调VP的实现条件充分这一语义特征。
由于“能”强调VP的实现条件充分,当这一语义特征得到突出时,就不能用“可以”替换。我们发现了下面几种情况:
1.“能”前加表示程度高或频率高的修饰语时
[1]当她还是方家那个干巴巴的小毛丫头大凤的时候,她哪敢说这种话!结婚这么能(*可以)变化人。(老舍《鼓书艺人》)
[2]一个副市长亲临现场,无论如何都能(*可以)说明我们的事业的重要性和伟大性。(池莉《霍乱》)
[3]大米不够吃,辣辣经常能(*可以)连买带捡的弄回一大筐蔬菜。(池莉《你是一条河》)
例[1]“能”前加表示程度高的程度副词,[2]“能”前修饰语虽然不是程度副词也表达出程度高的意义,[3]“能”前修饰语是表示频率高的副词。显然“能”前加表示程度高或频率高的修饰语,突出了“能”強调VP的实现条件充分的语义特征,就不能换成“可以”。
2.“能”用于可以用“没有”否定的句中时
[4]爸爸,我之所以能(*可以)获奖,与妈妈的辅导室分不开的。(池莉《来来往往》)
[5]“何必闹成这样呢?多不容易呀,能(*可以)凑到一起。”(王朔《过把瘾就死》)
例[4]、[5]虽然是肯定式,但其否定式都应该是“没能”,所以我们说“能”用于可以用“没有”否定的句中。上述句子,本来可以不用“能”,不用“能”也成立,变换后的句子如下:
[6]爸爸,我之所以获奖,与妈妈的辅导是分不开的。
[7]“何必闹成这样呢?多不容易呀,凑到一起。”
不用“能”只是说明某种情况已经发生,用“能”是说因为具备了条件才得以实现。由于特意强调条件,理应不能用“可以”。
3.“能”表示“施事行为量大”时
[8]他指着我说:“你怎么不爱说话了?你过去不是挺能(*可以)说的么?”(王朔《许爷》)
[9]假若他有了自己的车,生活舒服了一些,而且愿意娶亲的话,他必定到乡下娶个年轻力壮,能(*可以)洗能(*可以)作的姑娘。(老舍《骆驼祥子》)
和“能说”“能洗能作”相同的还有“能吃”“能喝”“能跑”“能干”等,这是一种特殊形式,“能”在这种情况下表示施事行为量大,这也是“能”强调VP的实现条件充分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不能用“可以”。 即使没有形式标志,明显强调VP的实现条件充分时,也还是用“能”好。
[10]不知为什么,他道高一尺,段莉娜就能魔高一丈。(池莉《来来往往》)
与“能”相反,突出表现“VP的实现无妨碍”时,要用“可以”。
首先,“可以”后出现否定式“VP”时,一般不能换成“能”。
[11]那些日子里她每次上街都要有国庆走在身边,这样她就可以(*能)不必提心吊胆。(余华《在细雨中呼唤》)
[12]你一个人占一间房,你们俩也占一间房,住的地方可以(*能)不发生问题。(老舍《骆驼祥子》)
例[11][12]“VP”是否定式,其意义仅停留在避免一种消极情况发生,因此就不能用表示天剑充分的“能”,只能用表示“VP的实现无妨碍”的“可以”。但是,有意思的是,在虚拟句的前一分句中,“能”也可用在否定式“VP”前。例如:
[13]别听我的,能不离还是不离,能凑合就凑合。(王朔《过把瘾就死》)
这是因为虚拟句的前一句是后一句的成立条件,后一句的实现取决于条件句的成立,因此在条件句中可以用“能”强调条件充分。
其次,下面几例也明显表示“VP的实现无妨碍”,“可以”不能换成“能”。
[14]如果说人人都有初恋,黄晓蕾也可以(*能)算作康伟业的初恋了。(池莉《来来往往》)
[15]他在这儿几十年了,谁都认识他,简直可以(*能)算是老头儿商标!(老舍《茶馆》)
[16]这间屋子能住三个人,挤一挤也可以(*能)住四个。
由于[14][15]“可以”后有“算作”或“算”,明显表示勉强进入某一范围,所以只能用“可以”;例[16]这间房子本来的收容量是“三个人”,但是通过“挤一挤”的努力,“住四个人”也无妨碍,所以只能用“可以”。
此外,下列情况也是用“可以”更合适:
[17]赵鹏:小姐!小姐!(无应声)啊,小姐已去,我可以出来了。(老舍《荷珠配》)
[18]我再问问那个女工,就可以让他们见面了。(老舍《女店
员》)
以上例句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排除某一障碍使某事实现无妨碍。[17]“小姐已去”“我出来”进入了无妨碍状态;[18]“我再问问那个女工”这道程序完成了,“让他们见面”就进入了无妨碍的状态。
(二)“能”具有积极性特征,“可以”具有消极性特征
尽管说法不一,既往研究早就注意到“能”表示积极意义,举出了一些由于有消极意义,不能用“能”的用例。鲁晓琨把“能”不能用于消极意义的范围概括为:说话人对全句所表达的内容(NP VP)进行负向评价,对NP来说VP是负向义时,除反问句和意外句,不能用“能”。通过“能”和“可以”的对比可以证明这一点:
[19]康总你别小看我,我尽想吃好东西,让我点菜,我可以(能)把你点得倾家荡产。(池莉《来来往往》)
[20]房子破,房子可以(能)砸死人,没人管。(老舍《骆驼祥子》)
[21]它在敌人手里,我们就受控制,十来里地里我们不敢抬头。而且敌人可以(能)随时下来夺取我们的阵地。(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
例[19]说话人对全句所表达的内容(NP VP)并没有进行负向评价,对NP来说VP也并不是负向义,因此可以用“能”来替换。例[20]、[21]虽然说话人对全句所表达的内容(NP VP)是负向评价,但NP来说VP并不是负向义,因此也可以用“能”来替换。例[20]“砸死人”对“房子”来说无所谓正向负向;[21]“随时下来夺取我们的阵地”对“敌人”来说并不是负向义。
但是,下列例句满足了不能用“能”的两个条件,即说话人对全句所表达的内容(NP VP)进行负向评价,对NP来说VP是负向义,又非反问句和意外句,就不能用“能”了。这时表示“消极意义”的任务就由“可以”来承担,反过来说这类表示“消极意义”的“可以”都不能换成“能”。例如:
[22]他的命可以(*能))毁在自己手里再也不为任何人牺牲什么。(老舍《骆驼祥子》)
[23]他愿意找个清净地方,他知道自己眼眶中转着的泪随时可以(*能)落下来。(老舍《骆驼祥子》)
上述例句中,对NP来说VP都是负向义,也就是说实现VP对NP来说是非期待的或者是不得已的。對NP来说VP是否为负向义,不是由VP部分的词语意义决定的,而是由全句语境决定的。例[22]VP部分的词语意义本身是负向义,对NP来说VP也是负向义;例[23]VP部分词语意义本身并不是负向义,但观察全句发现地NP来说VP是负向义。由于“可以”能使静态看并非负向义的VP产生负向义,因此我们才说“可以”具有消极性语义特征。
“我可以告诉你”“我可以便宜点儿”“我可以原谅你”等一般不用“能”,就是因为“告诉”“便宜”“原谅”一般是被动行为,是在接受对方的请求或要求时实施的,有不得已的意思。
三、“能”和“可以”的语义区别特征与语用效果
“能”与“可以”的两个语义区别特征分别使其在交际中产生不同的交际效果。
用“能”强调VP的实现条件充分,“可以”强调VP的实现无妨碍这一语义特征,可以解释下面的现象:
大河内举了《藤野先生》中的对话:
[24]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吗?
可以抄一点儿。
“两人对话中的‘能’和‘可以’即使互换,语法上也无妨碍,原句中词语的含意能使藤野先生和鲁迅分别把学生的能力和自己所处的留学生状况作为问题的焦点。”
大河内(1997)虽然注意到二者在含意上的区别,但并没有对“能”和“可以”的不同做出具体解释。我们通过“能”强调VP的实现条件充分,“可以”强调VP的实现无妨碍这一语义区别特征可以解释清楚。 藤野先生用“能”是含有对鲁迅的期待,如果用“可以”就有怀疑鲁迅能力的语气;鲁迅回答时用“可以”,是为了表示自己“能力”不充分,如果用“能”就显得有自信。当然,后面的“一点儿”也同时表示“能力”不充分,即使没有“一点儿”,用“可以”和“能”的区别也一样。用“可以”表示无妨碍,“能力”并不充分,用“能”表示能力充分,充满自信。
“能”具有积极性语义特征,“可以”具有消极性语义特征这一点,也在交际中起作用。在对话中用“能”还是用“可以”,说话人的心里评价是不同的。
我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让我去她那儿商量一件事,就可能有下面的对话:
[25]明天你能来一趟吗?
——我能去。
——我可以去。
用“能”表示说话人是积极接受“去”这一行动;用“可以”表示说话人被动接受“去”这一行动,所以用“能”不会出现逆接,用“可以”就可能出现逆接。下句的“可以”不能换成“能”。
[26]我可以(*能)去,但是你那儿太远,还是找一个我们俩都方便的地方吧。
由这一语义特征决定的交际效果,大概就是下列用例不能用“可以”的原因。
[27]“能(*可以)帮您,那太荣幸了。”(王朔《你不是个俗
人》)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刘月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83.
[3]沈开木.现代汉语话语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4]郭志良.表示存在可能性的“能”和“可以”[A].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1.
[5]鲁晓琨.可能助动词“可以”的语义及与“能”的对比[J].汉语学报,2002(3).
[6]王伟.情态动词“能”在交际过程中的义项呈现[J].中国语文,2000(3).
[7]渡辺.助动词“可以”与“能”的用法比较分析[A].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選[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赵石,女,1989年生,河南开封人,郑州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助动词;“能”;“可以”;语义;语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我们认为“可以”有两个义项:一个是表示“可能”,另一个是表示“许可”。表示“许可”的可以与表示“可能”的“能”属于不同的语义范畴,二者的区别是很明显的,无须辨析;同属于表示“可能”的“可以”和“能”才是本文所要研究的核心问题。因此,本文对表示“许可”的可以不做过多分析,着重分析表示“可能”的可以。为了行文方便,表示“可能”的可以在文中也用“可以”表示。
我们把“能”和“可以”所在句分为三个部分:NP(主语部分) 能/可以(述语) VP(宾语部分)。把“能”的语义概括为:“‘能’表示NP具备实现VP的条件。”把“可以”的语义概括为:“‘可以’表示NP具备不妨碍实现VP的条件。”
“可以”表示广义的可能,“能”也表示可能。在近义助动词中“可以”和“能”的可替换比例最大,在我们检索出的769例“可以”中90%可用“能”替换。这说明“可以”和“能”在语义上有很大的相似点。
一、“能”与“可以”的语义共性特征
近90%的“可以”可以换成“能”,近66%的“能”也能换成“可以”。虽然有一个用哪个更贴切的问题,但互换后也说得通,这是因为“能”和“可以”存在着一个语义共性特征:二者从不同侧面指出NP所具备的条件决定了VP的实现没问题。“能”和“可以”这一语义共性特征决定了二者可以替换的范围。我们仅用两例作一个对比。“她能∕可以说三种外语”中,用“能”是强调“她”具备了“说三种外语”的内在能力,用“可以”是说“她”的内在能力不妨碍“她说三种外语”,但结果都表示“她说三种外语”没问题。“我今天晚上没行动,可以∕能和她消磨一晚上”,用“可以”是说我具备了不妨碍“和她消磨一晚上”的条件,用“能”是说我具备了“和她消磨一晚上”的条件,但结果都一样,即“我和她消磨一晚上”没问题。其他也同理。
“可以”和“能”本来基本语义不同,由此决定的语义区别特征在下文中将可以清楚地看到,但是很多时候其语义区别特征隐形化了,语义共性特征占了优势,就可以达到大致相同的表达效果,这时似乎用哪个都可以。但是由于二者的基本语义不同,有着不同于对方的语义区别特征,即使用哪个都可以,也仍然有一个语义倾向问题,即用哪个更好的问题。
二、“能”与“可以”的语义区别特征
前面已经提到在我们的统计中,发现“能”用例中近34%不能换成“可以”,或者说很难换成“可以”,主要是由二者的语义区别特征决定的;而近10%的“可以”不能换成“能”,或很难换成“能”,完全是由二者的语义区别特征决定的。我们发现“能”和“可以”有两个语义区别特征:一是“能”强调VP的实现条件充分,“可以”强调VP的实现无妨碍。二是“能”具有积极性特征,“可以”具有消极性特征。
(一)“能”强调VP的实现条件充分,“可以”强调VP的实现无妨碍
从形式上我们发现,“能”只受表示程度高的程度副词修饰,而不受表示程度低的程度副词修饰。这就从形式上证明了“能”强调VP的实现条件充分这一语义特征。
由于“能”强调VP的实现条件充分,当这一语义特征得到突出时,就不能用“可以”替换。我们发现了下面几种情况:
1.“能”前加表示程度高或频率高的修饰语时
[1]当她还是方家那个干巴巴的小毛丫头大凤的时候,她哪敢说这种话!结婚这么能(*可以)变化人。(老舍《鼓书艺人》)
[2]一个副市长亲临现场,无论如何都能(*可以)说明我们的事业的重要性和伟大性。(池莉《霍乱》)
[3]大米不够吃,辣辣经常能(*可以)连买带捡的弄回一大筐蔬菜。(池莉《你是一条河》)
例[1]“能”前加表示程度高的程度副词,[2]“能”前修饰语虽然不是程度副词也表达出程度高的意义,[3]“能”前修饰语是表示频率高的副词。显然“能”前加表示程度高或频率高的修饰语,突出了“能”強调VP的实现条件充分的语义特征,就不能换成“可以”。
2.“能”用于可以用“没有”否定的句中时
[4]爸爸,我之所以能(*可以)获奖,与妈妈的辅导室分不开的。(池莉《来来往往》)
[5]“何必闹成这样呢?多不容易呀,能(*可以)凑到一起。”(王朔《过把瘾就死》)
例[4]、[5]虽然是肯定式,但其否定式都应该是“没能”,所以我们说“能”用于可以用“没有”否定的句中。上述句子,本来可以不用“能”,不用“能”也成立,变换后的句子如下:
[6]爸爸,我之所以获奖,与妈妈的辅导是分不开的。
[7]“何必闹成这样呢?多不容易呀,凑到一起。”
不用“能”只是说明某种情况已经发生,用“能”是说因为具备了条件才得以实现。由于特意强调条件,理应不能用“可以”。
3.“能”表示“施事行为量大”时
[8]他指着我说:“你怎么不爱说话了?你过去不是挺能(*可以)说的么?”(王朔《许爷》)
[9]假若他有了自己的车,生活舒服了一些,而且愿意娶亲的话,他必定到乡下娶个年轻力壮,能(*可以)洗能(*可以)作的姑娘。(老舍《骆驼祥子》)
和“能说”“能洗能作”相同的还有“能吃”“能喝”“能跑”“能干”等,这是一种特殊形式,“能”在这种情况下表示施事行为量大,这也是“能”强调VP的实现条件充分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不能用“可以”。 即使没有形式标志,明显强调VP的实现条件充分时,也还是用“能”好。
[10]不知为什么,他道高一尺,段莉娜就能魔高一丈。(池莉《来来往往》)
与“能”相反,突出表现“VP的实现无妨碍”时,要用“可以”。
首先,“可以”后出现否定式“VP”时,一般不能换成“能”。
[11]那些日子里她每次上街都要有国庆走在身边,这样她就可以(*能)不必提心吊胆。(余华《在细雨中呼唤》)
[12]你一个人占一间房,你们俩也占一间房,住的地方可以(*能)不发生问题。(老舍《骆驼祥子》)
例[11][12]“VP”是否定式,其意义仅停留在避免一种消极情况发生,因此就不能用表示天剑充分的“能”,只能用表示“VP的实现无妨碍”的“可以”。但是,有意思的是,在虚拟句的前一分句中,“能”也可用在否定式“VP”前。例如:
[13]别听我的,能不离还是不离,能凑合就凑合。(王朔《过把瘾就死》)
这是因为虚拟句的前一句是后一句的成立条件,后一句的实现取决于条件句的成立,因此在条件句中可以用“能”强调条件充分。
其次,下面几例也明显表示“VP的实现无妨碍”,“可以”不能换成“能”。
[14]如果说人人都有初恋,黄晓蕾也可以(*能)算作康伟业的初恋了。(池莉《来来往往》)
[15]他在这儿几十年了,谁都认识他,简直可以(*能)算是老头儿商标!(老舍《茶馆》)
[16]这间屋子能住三个人,挤一挤也可以(*能)住四个。
由于[14][15]“可以”后有“算作”或“算”,明显表示勉强进入某一范围,所以只能用“可以”;例[16]这间房子本来的收容量是“三个人”,但是通过“挤一挤”的努力,“住四个人”也无妨碍,所以只能用“可以”。
此外,下列情况也是用“可以”更合适:
[17]赵鹏:小姐!小姐!(无应声)啊,小姐已去,我可以出来了。(老舍《荷珠配》)
[18]我再问问那个女工,就可以让他们见面了。(老舍《女店
员》)
以上例句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排除某一障碍使某事实现无妨碍。[17]“小姐已去”“我出来”进入了无妨碍状态;[18]“我再问问那个女工”这道程序完成了,“让他们见面”就进入了无妨碍的状态。
(二)“能”具有积极性特征,“可以”具有消极性特征
尽管说法不一,既往研究早就注意到“能”表示积极意义,举出了一些由于有消极意义,不能用“能”的用例。鲁晓琨把“能”不能用于消极意义的范围概括为:说话人对全句所表达的内容(NP VP)进行负向评价,对NP来说VP是负向义时,除反问句和意外句,不能用“能”。通过“能”和“可以”的对比可以证明这一点:
[19]康总你别小看我,我尽想吃好东西,让我点菜,我可以(能)把你点得倾家荡产。(池莉《来来往往》)
[20]房子破,房子可以(能)砸死人,没人管。(老舍《骆驼祥子》)
[21]它在敌人手里,我们就受控制,十来里地里我们不敢抬头。而且敌人可以(能)随时下来夺取我们的阵地。(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
例[19]说话人对全句所表达的内容(NP VP)并没有进行负向评价,对NP来说VP也并不是负向义,因此可以用“能”来替换。例[20]、[21]虽然说话人对全句所表达的内容(NP VP)是负向评价,但NP来说VP并不是负向义,因此也可以用“能”来替换。例[20]“砸死人”对“房子”来说无所谓正向负向;[21]“随时下来夺取我们的阵地”对“敌人”来说并不是负向义。
但是,下列例句满足了不能用“能”的两个条件,即说话人对全句所表达的内容(NP VP)进行负向评价,对NP来说VP是负向义,又非反问句和意外句,就不能用“能”了。这时表示“消极意义”的任务就由“可以”来承担,反过来说这类表示“消极意义”的“可以”都不能换成“能”。例如:
[22]他的命可以(*能))毁在自己手里再也不为任何人牺牲什么。(老舍《骆驼祥子》)
[23]他愿意找个清净地方,他知道自己眼眶中转着的泪随时可以(*能)落下来。(老舍《骆驼祥子》)
上述例句中,对NP来说VP都是负向义,也就是说实现VP对NP来说是非期待的或者是不得已的。對NP来说VP是否为负向义,不是由VP部分的词语意义决定的,而是由全句语境决定的。例[22]VP部分的词语意义本身是负向义,对NP来说VP也是负向义;例[23]VP部分词语意义本身并不是负向义,但观察全句发现地NP来说VP是负向义。由于“可以”能使静态看并非负向义的VP产生负向义,因此我们才说“可以”具有消极性语义特征。
“我可以告诉你”“我可以便宜点儿”“我可以原谅你”等一般不用“能”,就是因为“告诉”“便宜”“原谅”一般是被动行为,是在接受对方的请求或要求时实施的,有不得已的意思。
三、“能”和“可以”的语义区别特征与语用效果
“能”与“可以”的两个语义区别特征分别使其在交际中产生不同的交际效果。
用“能”强调VP的实现条件充分,“可以”强调VP的实现无妨碍这一语义特征,可以解释下面的现象:
大河内举了《藤野先生》中的对话:
[24]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吗?
可以抄一点儿。
“两人对话中的‘能’和‘可以’即使互换,语法上也无妨碍,原句中词语的含意能使藤野先生和鲁迅分别把学生的能力和自己所处的留学生状况作为问题的焦点。”
大河内(1997)虽然注意到二者在含意上的区别,但并没有对“能”和“可以”的不同做出具体解释。我们通过“能”强调VP的实现条件充分,“可以”强调VP的实现无妨碍这一语义区别特征可以解释清楚。 藤野先生用“能”是含有对鲁迅的期待,如果用“可以”就有怀疑鲁迅能力的语气;鲁迅回答时用“可以”,是为了表示自己“能力”不充分,如果用“能”就显得有自信。当然,后面的“一点儿”也同时表示“能力”不充分,即使没有“一点儿”,用“可以”和“能”的区别也一样。用“可以”表示无妨碍,“能力”并不充分,用“能”表示能力充分,充满自信。
“能”具有积极性语义特征,“可以”具有消极性语义特征这一点,也在交际中起作用。在对话中用“能”还是用“可以”,说话人的心里评价是不同的。
我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让我去她那儿商量一件事,就可能有下面的对话:
[25]明天你能来一趟吗?
——我能去。
——我可以去。
用“能”表示说话人是积极接受“去”这一行动;用“可以”表示说话人被动接受“去”这一行动,所以用“能”不会出现逆接,用“可以”就可能出现逆接。下句的“可以”不能换成“能”。
[26]我可以(*能)去,但是你那儿太远,还是找一个我们俩都方便的地方吧。
由这一语义特征决定的交际效果,大概就是下列用例不能用“可以”的原因。
[27]“能(*可以)帮您,那太荣幸了。”(王朔《你不是个俗
人》)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刘月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83.
[3]沈开木.现代汉语话语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4]郭志良.表示存在可能性的“能”和“可以”[A].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1.
[5]鲁晓琨.可能助动词“可以”的语义及与“能”的对比[J].汉语学报,2002(3).
[6]王伟.情态动词“能”在交际过程中的义项呈现[J].中国语文,2000(3).
[7]渡辺.助动词“可以”与“能”的用法比较分析[A].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選[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赵石,女,1989年生,河南开封人,郑州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