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遇到困难喜欢请教老师。陶行知说:“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他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探索“引导学生学”的方法,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学做合一”的过程。因此,教师释疑的方法应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学”的素质。陶行知又说“治学以兴趣为主,兴趣愈多,则从事弥力,从事弥力则成效愈著。”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能直接影响到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探索与追求。因此,这时教师的“释疑”能否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显得尤其重要。
“释疑”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释疑”时,学生是全身心投入的,包括身心、情感、智力的投入,其中最主要的是情智的和谐统一。“释疑”对于学生来说其实也是一个探索活动,说到底就是他们的情感活动与智力活动互补和谐的发展。如何才能使学生带着高涨的情绪从事“释疑”的学习与思考,应该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因此,我在“释疑”时,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心理特征,想方设法在“释疑”过程中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索求知欲望,帮助他们分析出现障碍的原因,矫正他们原有认识的偏差,充实、完善他们对问题分析、发现、创造的过程,引导他们解决问题,以此提高他们思维的品质,促进数学能力的提高与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释疑”时,教师不要只局限于告诉学生怎么做,不假思索地把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盘托出。否则,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很“完美”地解答了学生的问题,但却忽视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无形中简单地否定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抑制了学生自身思维的发展。
在实践中我的做法是,自觉努力克服思维定势,站在较高层次上为 “释疑”制订各种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充分把学法指导与学生的认知基础紧密结合起来,增强“释疑” 的针对性。我经常有意识地与学生进行“心理换位”,试着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分析问题,设身处地地了解学生所面临的困难,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使“释疑”抓住关键。
例如:有一次复习课时,我让学生做了下列这道练习题。
已知A、B两点的坐标分别为(0,a)、(0,b),且ab>0。在X轴上求一点C(x,0),使∠ACB最大。(见图1)
我备课时的解答如下:
∵∠ACB=∠ACO-∠BCO
∴ tan∠ACB=tan(∠ACO-∠BCO)
= = =
由于x 与 的积为定值( x
“释疑”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释疑”时,学生是全身心投入的,包括身心、情感、智力的投入,其中最主要的是情智的和谐统一。“释疑”对于学生来说其实也是一个探索活动,说到底就是他们的情感活动与智力活动互补和谐的发展。如何才能使学生带着高涨的情绪从事“释疑”的学习与思考,应该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因此,我在“释疑”时,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心理特征,想方设法在“释疑”过程中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索求知欲望,帮助他们分析出现障碍的原因,矫正他们原有认识的偏差,充实、完善他们对问题分析、发现、创造的过程,引导他们解决问题,以此提高他们思维的品质,促进数学能力的提高与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释疑”时,教师不要只局限于告诉学生怎么做,不假思索地把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盘托出。否则,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很“完美”地解答了学生的问题,但却忽视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无形中简单地否定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抑制了学生自身思维的发展。
在实践中我的做法是,自觉努力克服思维定势,站在较高层次上为 “释疑”制订各种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充分把学法指导与学生的认知基础紧密结合起来,增强“释疑” 的针对性。我经常有意识地与学生进行“心理换位”,试着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分析问题,设身处地地了解学生所面临的困难,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使“释疑”抓住关键。
例如:有一次复习课时,我让学生做了下列这道练习题。
已知A、B两点的坐标分别为(0,a)、(0,b),且ab>0。在X轴上求一点C(x,0),使∠ACB最大。(见图1)
我备课时的解答如下:
∵∠ACB=∠ACO-∠BCO
∴ tan∠ACB=tan(∠ACO-∠BCO)
= = =
由于x 与 的积为定值(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