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郭烜这个人,可以作为符号学的经典案例。按照符号学的说法,人的姓名是有力量的,一个人的名字将左右其今后的发展和行事。
从认识郭烜的第一天起,我每天都在惊奇这是一个“真理”。
“烜”有两个层面的含义。说得高雅点,“烜”有点皇族血统,敞亮、豁达,高人一等,耀示于人,近意词是“煊赫”;说得低俗点,“烜”是炫耀,是争强好胜,好比一只小公鸡,昂首挺胸,充满斗志。
从2003年执掌《青年报》以来,郭烜时时在显示着“烜”的力量。上海人都知道,有人喜欢“掼榔头”——拿大帽子吓人,拳头都支到某人的鼻子上去了,到最后关头这拳头实际上是不会砸下去的。郭烜正是这样一个变数,他改变了新闻纸面上“掼榔头”的招数,自己的一招一式都做得到位,稳、准、狠,北狼的出招让阴气颇足的花容失色。
第一次让人意识到“狼来了”的事件是神舟五号升天。那一次上海所有的媒体都按部就班,按理来说,当时刚刚进行改组的《青年报》能跟上趟就不错了,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当天《青年报》做了整整16个版的特叠,外加中午一次滚动出报,覆盖了第二天凌晨的全部新闻。不仅在上海,而且在全国,成为了神舟五号最全面的报道纸媒。
也就是在对“神五”的媒体运作中,郭烜用自己的性格和才华在报社树立起了自己的威信。当时的报社,新老员工“捏合”在一起还不到一个月,采编流程还没有磨顺,还没有出现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领军人物,而“神五”这样的大型操作,需要的是一个把各色人等、各种力量调动起来的“精神领袖”。与《青年报》相当一部分“老人”相比,郭垣其时还入行不深,处在这样一个矛盾漩涡中,能否担当起重任,很多人都在拭目以待。
老实说,在写作这篇小文的时候,我心里经常浮起《天龙八部》的场面:天下第一大帮丐帮鱼龙混杂,只有源出少林正统的“降龙十八掌”才能兼收并蓄——那纯粹阳钢的路数正合造就洪七公、乔峰这样义薄云天的英雄。郭烜带来的正是这样一股英雄气,就象乔峰把刀子扎向自己替江湖豪客了结恩怨一样,郭垣也是事事承担在前,在《青年报》做事的记者、编辑都很明白,自己完全可以按照新闻理想去做,而不用瞻前顾后,为各种关系担心。
“神五”当日,报社相当多的采编人员在报社度过了一个通宵,老总郭烜也不例外。第二天早晨,他带着几员大将在茂名路边小店吃馄饨,很好的阳光,人们平静的面孔上似乎很难感受到昨天夜里发生的事情。这时候,两名西装男士走进店来,还没点好馄饨,先把—叠报纸摊开来,说:“真没想到,上海还有一张跟《北京青年报》差不多的《青年报》。‘神五’做得漂亮!”是役,《青年报》收得了数以十万计的发行增量。
其后,《青年报》连出怪招——追踪垃圾筒,把私家侦探的跟踪器装进了被盗垃圾筒中,做出了暗访的新模式;打击黑作坊,记者开“黑店”,把调查过程做得有声有色;最叫人看不懂的是,禁毒日到来前,《青年报》把一个别人做过的稿子翻炒了一遍,将一个令人唾弃的吸毒者做得跌宕起伏,顺势把社工这种陌生的行当推到人前。
这一报道在报社记者中引起了极大争论:“为什么要把这样一个边缘人群做得这么大?我们的报纸又不是办给吸毒者看的!”郭烜坚持己见,不动声色。直到禁毒日前一天,分管禁毒的市委副书记接受了《青年报》记者专访,报社内部的争论才告一段落。
“我做新闻是有理念的。”郭烜说,舆论是社会公器,需要承担社会责任。“我们的正面报道为什么总是老面孔呢?我做禁毒日,就是要创造一种新的正面报道模式,告诉读者正面报道也可以好看。”用小说的方式诠释新闻,甚至把新闻做成小说连载,郭垣又创造了一种报道模式。
这一做法也让记者看到了总编辑的另一种作用:整个报道的采访和编写都退居其次了,关键是总编辑的策划和把握,考验一个报社老总对新闻的整体运作能力。由于郭烜在新闻运作上的特立独行,他的穿着甚至也成为引人关注的一个热点此人时而西装革履,时而军装裹身,时而又一身20来岁小男孩的超酷装扮,与常人眼里的报业老总大相径庭。
“他们想把我摸清了,我偏不给他们规例。”私下里郭烜一脸坏笑,“做事让我享受,不做事我就不享受了。”出一份力拿一份钱的观念在他这儿完全行不通,只要做得开心,钱不钱的无所谓。
郭烜歌唱得很好,玩得高兴了,他漏了一嘴:“我们家祖上是在旗的,跟朝廷有过瓜葛。”果然,他在上海走出的大气、霸气一路,真是有来历的。又听他说,他在家行四,前面的都是姐姐,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孩,从小就宠得跟少爷似的,直到高中,突然发现自己并不是天下唯一受宠的人,突然就懂事了。
从认识郭烜的第一天起,我每天都在惊奇这是一个“真理”。
“烜”有两个层面的含义。说得高雅点,“烜”有点皇族血统,敞亮、豁达,高人一等,耀示于人,近意词是“煊赫”;说得低俗点,“烜”是炫耀,是争强好胜,好比一只小公鸡,昂首挺胸,充满斗志。
从2003年执掌《青年报》以来,郭烜时时在显示着“烜”的力量。上海人都知道,有人喜欢“掼榔头”——拿大帽子吓人,拳头都支到某人的鼻子上去了,到最后关头这拳头实际上是不会砸下去的。郭烜正是这样一个变数,他改变了新闻纸面上“掼榔头”的招数,自己的一招一式都做得到位,稳、准、狠,北狼的出招让阴气颇足的花容失色。
第一次让人意识到“狼来了”的事件是神舟五号升天。那一次上海所有的媒体都按部就班,按理来说,当时刚刚进行改组的《青年报》能跟上趟就不错了,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当天《青年报》做了整整16个版的特叠,外加中午一次滚动出报,覆盖了第二天凌晨的全部新闻。不仅在上海,而且在全国,成为了神舟五号最全面的报道纸媒。
也就是在对“神五”的媒体运作中,郭烜用自己的性格和才华在报社树立起了自己的威信。当时的报社,新老员工“捏合”在一起还不到一个月,采编流程还没有磨顺,还没有出现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领军人物,而“神五”这样的大型操作,需要的是一个把各色人等、各种力量调动起来的“精神领袖”。与《青年报》相当一部分“老人”相比,郭垣其时还入行不深,处在这样一个矛盾漩涡中,能否担当起重任,很多人都在拭目以待。
老实说,在写作这篇小文的时候,我心里经常浮起《天龙八部》的场面:天下第一大帮丐帮鱼龙混杂,只有源出少林正统的“降龙十八掌”才能兼收并蓄——那纯粹阳钢的路数正合造就洪七公、乔峰这样义薄云天的英雄。郭烜带来的正是这样一股英雄气,就象乔峰把刀子扎向自己替江湖豪客了结恩怨一样,郭垣也是事事承担在前,在《青年报》做事的记者、编辑都很明白,自己完全可以按照新闻理想去做,而不用瞻前顾后,为各种关系担心。
“神五”当日,报社相当多的采编人员在报社度过了一个通宵,老总郭烜也不例外。第二天早晨,他带着几员大将在茂名路边小店吃馄饨,很好的阳光,人们平静的面孔上似乎很难感受到昨天夜里发生的事情。这时候,两名西装男士走进店来,还没点好馄饨,先把—叠报纸摊开来,说:“真没想到,上海还有一张跟《北京青年报》差不多的《青年报》。‘神五’做得漂亮!”是役,《青年报》收得了数以十万计的发行增量。
其后,《青年报》连出怪招——追踪垃圾筒,把私家侦探的跟踪器装进了被盗垃圾筒中,做出了暗访的新模式;打击黑作坊,记者开“黑店”,把调查过程做得有声有色;最叫人看不懂的是,禁毒日到来前,《青年报》把一个别人做过的稿子翻炒了一遍,将一个令人唾弃的吸毒者做得跌宕起伏,顺势把社工这种陌生的行当推到人前。
这一报道在报社记者中引起了极大争论:“为什么要把这样一个边缘人群做得这么大?我们的报纸又不是办给吸毒者看的!”郭烜坚持己见,不动声色。直到禁毒日前一天,分管禁毒的市委副书记接受了《青年报》记者专访,报社内部的争论才告一段落。
“我做新闻是有理念的。”郭烜说,舆论是社会公器,需要承担社会责任。“我们的正面报道为什么总是老面孔呢?我做禁毒日,就是要创造一种新的正面报道模式,告诉读者正面报道也可以好看。”用小说的方式诠释新闻,甚至把新闻做成小说连载,郭垣又创造了一种报道模式。
这一做法也让记者看到了总编辑的另一种作用:整个报道的采访和编写都退居其次了,关键是总编辑的策划和把握,考验一个报社老总对新闻的整体运作能力。由于郭烜在新闻运作上的特立独行,他的穿着甚至也成为引人关注的一个热点此人时而西装革履,时而军装裹身,时而又一身20来岁小男孩的超酷装扮,与常人眼里的报业老总大相径庭。
“他们想把我摸清了,我偏不给他们规例。”私下里郭烜一脸坏笑,“做事让我享受,不做事我就不享受了。”出一份力拿一份钱的观念在他这儿完全行不通,只要做得开心,钱不钱的无所谓。
郭烜歌唱得很好,玩得高兴了,他漏了一嘴:“我们家祖上是在旗的,跟朝廷有过瓜葛。”果然,他在上海走出的大气、霸气一路,真是有来历的。又听他说,他在家行四,前面的都是姐姐,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孩,从小就宠得跟少爷似的,直到高中,突然发现自己并不是天下唯一受宠的人,突然就懂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