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视已成世界性健康危机
预计到2050年,全球近视人口将突破40亿。近视在降低视野清晰度的同时,高度近视还可能导致各种眼部疾病,如青光眼、白内障、视网膜脱离和黄斑变性等,进而带来失明风险。在今天,近视俨然成了一种全球性流行病。可喜的是,多家光学企业已经研制出新型微结构镜片,能够有效矫正甚至遏制近视。
全球34%的人口患有近视,相比20年前增加了12个百分点。预计到2050年,这一比例还会增加16%。也就是说,每两个人中就有一个是近视!事实上,无近视基因的新生儿一般都是远视眼:由于眼球相对较小,角膜和视网膜之间的距离太近,因此眼内的光线聚焦处稍位于视网膜之后。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眼球逐渐变大,光线的汇聚点才前移至视网膜——这就是所谓的“正视化”过程。
然而,对一些人来说,在相关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同步影响下,本该停止的“正视化”进程还在继续:眼球急剧变大,角膜和视网膜之间的距离拉得太远,人眼的光线聚焦于视网膜之前,就成了近视眼。矫正近视最常用的方法自然是戴眼镜。透镜的矫正效果取决于负屈光度:1~3个负屈光度是轻度近视,超过6个负屈光度则是重度近视。问题是,这些镜片可以矫正视网膜中央视野的影像,卻无法顾及周边视野,后者就会在视网膜后面成像。眼球不得不作出适应。为了避免费力,眼球就会慢慢变长。也就是说,已经变长的眼球被拉得更长了。受此影响,落在眼球上的光线会引发多重化学因素的协同作用,导致眼球变长加剧,近视就更加严重。
改变光线的路径
其实,早在20多年前,就有多家实验室提出改变光线路径的方案,而最初的研究是在鸡身上进行的! 这种动物可以说是理想的实验对象,能帮助我们理解视力进化以及近视出现的机制。
研究人员完成了一连串实验:剥夺鸡的视力,使其暴露在不同强度或者不同波长的光线下,佩戴不同效果的隐形眼镜或镜片……他们发现,在周边视野添加正向矫正(和通常的近视矫正相反)能够延缓眼球变长的进程,由此阻碍近视的发展。研究人员发现,镜片的第二重矫正效果使得周边视野中的光线发生弯曲,从而让它们落在视网膜前。
很快,参照上述原理制作的隐形眼镜和镜片问世,科学家随即在儿童身上开展了实验。2011年,德国蔡司率先在亚洲推出了“周边离焦”型镜片(Myovision);2018年,法国推出了新型多焦镜片(Stellest);2020年9月,日本推出了矫正镜(Miyosmart)。各家公司的产品各具特色。以蔡司的镜片为例,其第二重矫正视力是在视网膜周边视野中形成连续光带。
镜片延缓近视的原理
佩戴普通镜片,视野中心区域的光线聚焦于视网膜,图像变得清晰。周边光线落在视网膜后,将导致眼轴进一步拉长。佩戴周边离焦镜片,穿过凹透镜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确保了视野清晰。穿过蜂巢状凸透镜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方,避免拉长眼轴,从而抑制近视的发生。
法国和日本的产品则是给视网膜周边视野添加大量微型凸透镜:日本的微透镜度数是固定的( 3.5个屈光度),它们以蜂巢状结构密布于一片透镜的光学中心周围;法国的微透镜则是串联度数不同的凸透镜,每圈透镜的矫正度数都不一样,主要通过隐形分布在11圈星环上的1021个微透镜,可使光线在视网膜前方形成非聚焦的光束带,并产生减缓眼轴增长的信号区,从而达到减缓近视发展的效果。上述三家镜片的功效报告正陆续出炉。
其实,评估本身就有很大难度。测量近视程度的变化十分复杂,无论是镜片还是其他解决方案,很有可能同一个解决方案在这个实验中被证明有效,而在另一个实验中却是无效的。除了眼镜,还有其他方法来延缓近视。最有效的方法,或者说,已得到大量证明的方法是往儿童眼里滴注阿托品眼药水,但其短期副作用(光敏性、丧失近距离视力)令人头疼,长期副作用还未知。另一个方式是佩戴隐形眼镜,部分隐形眼镜的工作原理是周边离焦,另一些是改变角膜形状的OK镜。不过,儿童佩戴OK镜会有不适感。
统一临床试验标准
为了解决标准不一的难题,使实验结果可以作为力证,国际近视研究学会在2019年出台了指导方针,用以规范临床试验,重点在于测量眼轴拉长,正是这个因素导致了近视。日本微透镜的实验证明,佩戴周边离焦镜片的儿童的眼轴比佩戴普通镜片的要短,前者为0.21毫米,后者为0.55毫米。在此基础上,前者的近视发展更为缓慢:他们在两年间丧失了0.41个屈光度,另一组则达0.85个!更好的消息是,21.5%的儿童的近视没有加深,而对照组只有7.4%。
法国新型多焦镜片(Stellest)的效果更加惊人。虽然只进行了1年随访,但检测结果显示,佩戴多焦镜片的儿童相比佩戴普通矫正镜片的儿童平均少丧失0.53个屈光度,前者的眼球较短,两个对照组之间平均相差0.23毫米。研究人员现在唯一要做的就是验证其是否具有长期效果,这才是关键之所在:等这些孩子长大成人后,他们的近视度数会比其他人低吗?只有长期研究才能给出答案。此外,还要确保结果具有普遍性。亚洲的近视问题尤为突出,所以主要的研究和全部的临床试验都是针对亚洲儿童进行的。新款镜片在欧洲儿童身上也能获得同样的效果吗?亚洲人的近视问题固然有遗传成因,但环境因素对亚洲人和欧洲人的影响是一样的。因此,假定这类镜片对欧洲儿童没有效果是毫无根据的。为此,研究人员在2020年3月组织开展了一项观察研究,旨在对200名佩戴新款镜片的欧洲儿童进行为期两年的跟踪,结果将在2022年8月揭晓。
预计到2050年,全球近视人口将突破40亿。近视在降低视野清晰度的同时,高度近视还可能导致各种眼部疾病,如青光眼、白内障、视网膜脱离和黄斑变性等,进而带来失明风险。在今天,近视俨然成了一种全球性流行病。可喜的是,多家光学企业已经研制出新型微结构镜片,能够有效矫正甚至遏制近视。
全球34%的人口患有近视,相比20年前增加了12个百分点。预计到2050年,这一比例还会增加16%。也就是说,每两个人中就有一个是近视!事实上,无近视基因的新生儿一般都是远视眼:由于眼球相对较小,角膜和视网膜之间的距离太近,因此眼内的光线聚焦处稍位于视网膜之后。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眼球逐渐变大,光线的汇聚点才前移至视网膜——这就是所谓的“正视化”过程。
然而,对一些人来说,在相关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同步影响下,本该停止的“正视化”进程还在继续:眼球急剧变大,角膜和视网膜之间的距离拉得太远,人眼的光线聚焦于视网膜之前,就成了近视眼。矫正近视最常用的方法自然是戴眼镜。透镜的矫正效果取决于负屈光度:1~3个负屈光度是轻度近视,超过6个负屈光度则是重度近视。问题是,这些镜片可以矫正视网膜中央视野的影像,卻无法顾及周边视野,后者就会在视网膜后面成像。眼球不得不作出适应。为了避免费力,眼球就会慢慢变长。也就是说,已经变长的眼球被拉得更长了。受此影响,落在眼球上的光线会引发多重化学因素的协同作用,导致眼球变长加剧,近视就更加严重。
改变光线的路径
其实,早在20多年前,就有多家实验室提出改变光线路径的方案,而最初的研究是在鸡身上进行的! 这种动物可以说是理想的实验对象,能帮助我们理解视力进化以及近视出现的机制。
研究人员完成了一连串实验:剥夺鸡的视力,使其暴露在不同强度或者不同波长的光线下,佩戴不同效果的隐形眼镜或镜片……他们发现,在周边视野添加正向矫正(和通常的近视矫正相反)能够延缓眼球变长的进程,由此阻碍近视的发展。研究人员发现,镜片的第二重矫正效果使得周边视野中的光线发生弯曲,从而让它们落在视网膜前。
很快,参照上述原理制作的隐形眼镜和镜片问世,科学家随即在儿童身上开展了实验。2011年,德国蔡司率先在亚洲推出了“周边离焦”型镜片(Myovision);2018年,法国推出了新型多焦镜片(Stellest);2020年9月,日本推出了矫正镜(Miyosmart)。各家公司的产品各具特色。以蔡司的镜片为例,其第二重矫正视力是在视网膜周边视野中形成连续光带。
镜片延缓近视的原理
佩戴普通镜片,视野中心区域的光线聚焦于视网膜,图像变得清晰。周边光线落在视网膜后,将导致眼轴进一步拉长。佩戴周边离焦镜片,穿过凹透镜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确保了视野清晰。穿过蜂巢状凸透镜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方,避免拉长眼轴,从而抑制近视的发生。
法国和日本的产品则是给视网膜周边视野添加大量微型凸透镜:日本的微透镜度数是固定的( 3.5个屈光度),它们以蜂巢状结构密布于一片透镜的光学中心周围;法国的微透镜则是串联度数不同的凸透镜,每圈透镜的矫正度数都不一样,主要通过隐形分布在11圈星环上的1021个微透镜,可使光线在视网膜前方形成非聚焦的光束带,并产生减缓眼轴增长的信号区,从而达到减缓近视发展的效果。上述三家镜片的功效报告正陆续出炉。
其实,评估本身就有很大难度。测量近视程度的变化十分复杂,无论是镜片还是其他解决方案,很有可能同一个解决方案在这个实验中被证明有效,而在另一个实验中却是无效的。除了眼镜,还有其他方法来延缓近视。最有效的方法,或者说,已得到大量证明的方法是往儿童眼里滴注阿托品眼药水,但其短期副作用(光敏性、丧失近距离视力)令人头疼,长期副作用还未知。另一个方式是佩戴隐形眼镜,部分隐形眼镜的工作原理是周边离焦,另一些是改变角膜形状的OK镜。不过,儿童佩戴OK镜会有不适感。
统一临床试验标准
为了解决标准不一的难题,使实验结果可以作为力证,国际近视研究学会在2019年出台了指导方针,用以规范临床试验,重点在于测量眼轴拉长,正是这个因素导致了近视。日本微透镜的实验证明,佩戴周边离焦镜片的儿童的眼轴比佩戴普通镜片的要短,前者为0.21毫米,后者为0.55毫米。在此基础上,前者的近视发展更为缓慢:他们在两年间丧失了0.41个屈光度,另一组则达0.85个!更好的消息是,21.5%的儿童的近视没有加深,而对照组只有7.4%。
法国新型多焦镜片(Stellest)的效果更加惊人。虽然只进行了1年随访,但检测结果显示,佩戴多焦镜片的儿童相比佩戴普通矫正镜片的儿童平均少丧失0.53个屈光度,前者的眼球较短,两个对照组之间平均相差0.23毫米。研究人员现在唯一要做的就是验证其是否具有长期效果,这才是关键之所在:等这些孩子长大成人后,他们的近视度数会比其他人低吗?只有长期研究才能给出答案。此外,还要确保结果具有普遍性。亚洲的近视问题尤为突出,所以主要的研究和全部的临床试验都是针对亚洲儿童进行的。新款镜片在欧洲儿童身上也能获得同样的效果吗?亚洲人的近视问题固然有遗传成因,但环境因素对亚洲人和欧洲人的影响是一样的。因此,假定这类镜片对欧洲儿童没有效果是毫无根据的。为此,研究人员在2020年3月组织开展了一项观察研究,旨在对200名佩戴新款镜片的欧洲儿童进行为期两年的跟踪,结果将在2022年8月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