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水利项目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项目,确保项目质量至关重要。从整体上看,水利项目涉及的施工环节众多,而且项目体量较大,若要对此类项目进行高效管理具有一定的难度。传统管理模式不仅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还有可能由于人为工作失误而影响施工管理效果。与传统管理模式相比,信息化管理模式具有效率高、准确率高、成本低等优势,在多个领域中均得到良好应用。若想提升水利项目管理水平,相关从业人员须尝试将水利项目管理工作与信息化技术进行融合,一方面能够确保各项数据的精度,为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数据基础,另一方面还可以有效减少管理工作量,使得工作人员能够从繁重的管理工作中解放出来,提升人力资源利用效率,促使水利项目建设优质高效推进。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 水利管理
引言
水利信息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深入开发与利用水利信息资源,使其能为各种水利应用场景服务,通过物联网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大数据分析与智能算法、虚拟云技术等的充分应用,构建针对江河湖泊水系、水利工程设施、水利管理活动的动态感知体系,建成适应水利业务动态变化的泛在互联的信息网络,结合水利专业模型与智能算法,开发水利业务应用,支撑水资源保护、水灾害防御、水工程运行、水生态修复、水利综合监督和水行政管理等业务的智慧化决策与管理。
1水利信息化技术应用现状
1.1软件
1.1.1 GIS 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 (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 GIS) 是以计算机为基础,专门针对地理空间信息进行采集、管理、分析及描述的系统。得益于GIS 强大的空间计算与分析能力,现在 GIS 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水利行业中。在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中,GIS 技术通过空间分析与仿真提供空间数据管理与批量制图等设计辅助功能; 在水文地质勘察中,GIS 技术在三维地形建模与数据可视化中展现了优秀能力,改进了传统地质勘察方法,提升了水文勘测的精确性与安全性; 在水文水资源研究中,GIS 技术通过分析与管理大量水文水资源数据,在水资源评价与城市防洪抗旱等场景中辅助团队进行决策与研究。
1. 2 硬件
1. 2. 1 移动设备
水利信息化建设不应只停留在水利工程建设与专业管理过程中,更应体现在大众日常生活中,将“智慧水利”概念嵌入到 “智慧城市”大框架中,手机等移动设备的普及化与智能化在客观上为此提供了硬件条件。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已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通过移动设备 APP 应用可以实时向大众提供内河水位、水质与水文预报信息,防汛防台时期通过 APP 向危险地区居民实时播报洪水/台风方向与应急转移方案,真正做到群测群防,更全面保障人民群众生命与财产安全。
1. 2. 2网络通信设备
网络通信设备包括传输介质、收发设备、交换机、网桥、路由器和网关等,起到连接网络、隔离冲突域的作用,是水利信息化数据传输桥梁和安全保障。随着水利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数据采集设备、采集类型和采集量日益庞大,对网络通信设备集成度、承载能力、稳定性和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前端监测数据传输已广泛采用可支持2G/3G/4G/NB -IOT /LoRa 等通信方式的遥测终端设备,部分偏远山区及通信稳定性要求较高、有应急保障需求的地区可选择支持北斗卫星、5G 等通信方式的终端设备;信息传输及交换过程已广泛使用核心交换机和光纤交换机等提高网络传输速度,通过 VPN 设备、隔离网闸、不同级别防火墙和入侵防御系统等设备保障数据传输安全性。
2水利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具体方式
2.1仿真技术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计算机仿真技术日益成熟,在越来越多领域发挥出重要作用。目前,如何在水利管理中融入计算机仿真技术,成为行业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从宏观层面看,仿真技术就是利用计算机软件,对项目管理活动进行模拟,借助这种方式得出具有高还原性的预测结果。管理人员可以将该预测结果作为基础,对管理方案中存在的疏漏、问题及时进行修正,提升管理效率,提高管理水平。实际水利管理工作中,相关人员可以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施工现场环境进行模拟,在仿真软件中输入施工现场周围地理条件以及气候条件等参数,利用仿真软件内嵌的模型对施工情况进行模拟演示,利用这种方式预测实际开展水利项目施工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相关管理人员可以将水利项目各项参数作为基础,通过参数化扫描得出仿真结果分析数据,进而准确地判断在项目中不同类型问题可能出现的概率,对应急预案进行灵活优化调整。此外,运用计算机仿真软件,可以进一步提高数据计算精度,有效避免人工计算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误差。利用仿真技术代替传统人工工作模式,能够让工作人员从繁重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使其有足够的时间精力投入研究工作。
2.2数据库
通常情况下,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会生成各式各样数据,例如设备使用数据、人力资源数据、建筑材料数据以及施工技术数据等。在水利项目体量逐步增加的情况下,如果依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无法对数量庞大的数据进行有效管控。妥善解决这一问题,管理人员可利用信息化技术,创建水利项目数据库。在创建数据库过程中,以程序设计理念为基础,依据各项数据的内在逻辑结构,对数据进行分类梳理,通过这种方式让各种数据能够发挥应有效用。此外,通过创建数据库的方式,让相关管理人员能够快速调阅各项信息数据,面对海量的数据,只需要键入关键词或数据代号,就可以快速实现数据调取与阅读,既确保数据安全性、完整性,同时又提升数据使用效率。
2.3加大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建立专业的信息化管理团队
缺乏信息技术人才是制约农田水利工程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行业不重视信息化建设,则影响信息化人才的需求量,那么信息化管理就会长期落后。为此,企业应积极引进和培养信息化人才,加快建立一支信息化管理团队,以保证先进信息化技术在农田水利施工管理中的充分应用。企业在人员招聘时,需要选聘同时具备水利工程专业知识和信息化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经常组织开展在岗人员的信息化技术培训和考核;与高校信息技术专业及各类培训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搭建人才通道和软件开发设计平台,从而促进农田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信息化的良性发展[1]。
2.4GIS技术
实际开展水利管理工作时,工作人员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对项目所在地附近的地理信息进行全面采集分析,通过这种方式创建项目所在地三维空间模型,进而得到该区域动态地理信息地圖。使用地理信息系统能够帮助相关人员,对项目所在地各个区域的地理条件进行精准分析,提升项目选址的科学性,对提升水利项目的实用性、安全性十分重要[2]。
结束语
实际水利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要积极引入信息化技术,通过构建信息化管理系统,灵活应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卫星定位技术以及地理信息技术等,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优势,为水利管理提供技术支持、信息保障[3]。
参考文献
[1]陈继泉.水利信息化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思考[J].水利科技,2021(03):5-8.
[2]车南雪.信息化技术在水利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河北水利,2021(08):34-35.
[3]赵波.信息化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南方农业,2021,15(23):227-228.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 水利管理
引言
水利信息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深入开发与利用水利信息资源,使其能为各种水利应用场景服务,通过物联网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大数据分析与智能算法、虚拟云技术等的充分应用,构建针对江河湖泊水系、水利工程设施、水利管理活动的动态感知体系,建成适应水利业务动态变化的泛在互联的信息网络,结合水利专业模型与智能算法,开发水利业务应用,支撑水资源保护、水灾害防御、水工程运行、水生态修复、水利综合监督和水行政管理等业务的智慧化决策与管理。
1水利信息化技术应用现状
1.1软件
1.1.1 GIS 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 (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 GIS) 是以计算机为基础,专门针对地理空间信息进行采集、管理、分析及描述的系统。得益于GIS 强大的空间计算与分析能力,现在 GIS 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水利行业中。在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中,GIS 技术通过空间分析与仿真提供空间数据管理与批量制图等设计辅助功能; 在水文地质勘察中,GIS 技术在三维地形建模与数据可视化中展现了优秀能力,改进了传统地质勘察方法,提升了水文勘测的精确性与安全性; 在水文水资源研究中,GIS 技术通过分析与管理大量水文水资源数据,在水资源评价与城市防洪抗旱等场景中辅助团队进行决策与研究。
1. 2 硬件
1. 2. 1 移动设备
水利信息化建设不应只停留在水利工程建设与专业管理过程中,更应体现在大众日常生活中,将“智慧水利”概念嵌入到 “智慧城市”大框架中,手机等移动设备的普及化与智能化在客观上为此提供了硬件条件。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已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通过移动设备 APP 应用可以实时向大众提供内河水位、水质与水文预报信息,防汛防台时期通过 APP 向危险地区居民实时播报洪水/台风方向与应急转移方案,真正做到群测群防,更全面保障人民群众生命与财产安全。
1. 2. 2网络通信设备
网络通信设备包括传输介质、收发设备、交换机、网桥、路由器和网关等,起到连接网络、隔离冲突域的作用,是水利信息化数据传输桥梁和安全保障。随着水利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数据采集设备、采集类型和采集量日益庞大,对网络通信设备集成度、承载能力、稳定性和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前端监测数据传输已广泛采用可支持2G/3G/4G/NB -IOT /LoRa 等通信方式的遥测终端设备,部分偏远山区及通信稳定性要求较高、有应急保障需求的地区可选择支持北斗卫星、5G 等通信方式的终端设备;信息传输及交换过程已广泛使用核心交换机和光纤交换机等提高网络传输速度,通过 VPN 设备、隔离网闸、不同级别防火墙和入侵防御系统等设备保障数据传输安全性。
2水利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具体方式
2.1仿真技术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计算机仿真技术日益成熟,在越来越多领域发挥出重要作用。目前,如何在水利管理中融入计算机仿真技术,成为行业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从宏观层面看,仿真技术就是利用计算机软件,对项目管理活动进行模拟,借助这种方式得出具有高还原性的预测结果。管理人员可以将该预测结果作为基础,对管理方案中存在的疏漏、问题及时进行修正,提升管理效率,提高管理水平。实际水利管理工作中,相关人员可以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施工现场环境进行模拟,在仿真软件中输入施工现场周围地理条件以及气候条件等参数,利用仿真软件内嵌的模型对施工情况进行模拟演示,利用这种方式预测实际开展水利项目施工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相关管理人员可以将水利项目各项参数作为基础,通过参数化扫描得出仿真结果分析数据,进而准确地判断在项目中不同类型问题可能出现的概率,对应急预案进行灵活优化调整。此外,运用计算机仿真软件,可以进一步提高数据计算精度,有效避免人工计算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误差。利用仿真技术代替传统人工工作模式,能够让工作人员从繁重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使其有足够的时间精力投入研究工作。
2.2数据库
通常情况下,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会生成各式各样数据,例如设备使用数据、人力资源数据、建筑材料数据以及施工技术数据等。在水利项目体量逐步增加的情况下,如果依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无法对数量庞大的数据进行有效管控。妥善解决这一问题,管理人员可利用信息化技术,创建水利项目数据库。在创建数据库过程中,以程序设计理念为基础,依据各项数据的内在逻辑结构,对数据进行分类梳理,通过这种方式让各种数据能够发挥应有效用。此外,通过创建数据库的方式,让相关管理人员能够快速调阅各项信息数据,面对海量的数据,只需要键入关键词或数据代号,就可以快速实现数据调取与阅读,既确保数据安全性、完整性,同时又提升数据使用效率。
2.3加大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建立专业的信息化管理团队
缺乏信息技术人才是制约农田水利工程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行业不重视信息化建设,则影响信息化人才的需求量,那么信息化管理就会长期落后。为此,企业应积极引进和培养信息化人才,加快建立一支信息化管理团队,以保证先进信息化技术在农田水利施工管理中的充分应用。企业在人员招聘时,需要选聘同时具备水利工程专业知识和信息化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经常组织开展在岗人员的信息化技术培训和考核;与高校信息技术专业及各类培训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搭建人才通道和软件开发设计平台,从而促进农田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信息化的良性发展[1]。
2.4GIS技术
实际开展水利管理工作时,工作人员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对项目所在地附近的地理信息进行全面采集分析,通过这种方式创建项目所在地三维空间模型,进而得到该区域动态地理信息地圖。使用地理信息系统能够帮助相关人员,对项目所在地各个区域的地理条件进行精准分析,提升项目选址的科学性,对提升水利项目的实用性、安全性十分重要[2]。
结束语
实际水利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要积极引入信息化技术,通过构建信息化管理系统,灵活应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卫星定位技术以及地理信息技术等,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优势,为水利管理提供技术支持、信息保障[3]。
参考文献
[1]陈继泉.水利信息化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思考[J].水利科技,2021(03):5-8.
[2]车南雪.信息化技术在水利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河北水利,2021(08):34-35.
[3]赵波.信息化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南方农业,2021,15(23):227-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