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艺术教育的蓬勃发展,乐器学习作为音乐课堂的一项重要内容日益受到重视。但是,由于乐器学习相对比较枯燥,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所以在教学过程当中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因素并采取相应的心理对策。本文从认识乐器、演奏自己喜欢的歌曲、技巧学习和运用、合作演奏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培养学习器乐的兴趣和习惯。
关键词: 器乐教学 有趣 乐趣 兴趣
器乐教学作为音乐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有其重要意义。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莫塞尔曾说过:“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美好体验音乐的桥梁。”事实上它本身就是一个广泛的音乐学习领域,在这一领域内,它为我们音乐教学提供了独特且极高的音乐教育价值、效果。随着艺术教育的蓬勃发展,乐器学习作为音乐课堂的一项重要内容日益受到重视。但是,由于乐器学习相对比较枯燥,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所以在教学过程当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课堂时间短,教学内容难以实现,布置的课后练习大部分学生不能完成。经过观察发现,这是因为音乐教师仍然以专业教学模式和专业教学思想对待中小学的器乐教学,而不是满足艺术欣赏和表现的需要来结合技能教学。根据中小学器乐教学的性质,“有趣”和“乐趣”是器乐教学中所必然出现的心理现象,“乐趣”的心理培养并非是借助一招一式就可以形成的,教师要掌握学生这一心理因素并采取相应的心理对策。在器乐进课堂的第一天起,就应该努力使学生对所学乐器有“乐趣”,并引导学生将这项“有趣”的学习内容视作自己学习生活中的大乐事来做。在教学中多动脑筋创设一些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有趣”教学形式、内容,将其贯穿在器乐教学的全过程中,使学生学习的兴趣成为学习的动力。
一、在乐器的过程中培养学习器乐的兴趣和习惯
当某件乐器第一次作为教学工具摆放在学生面前时,他们对这个玩意儿肯定会充满好奇,总是按捺不住地想玩弄乐器使之发出声音来。笔者在过去的教学中总是先告诉学生怎么演奏,然后从单音开始练习。笔者说什么,学生做什么,给学生画了一个框。虽然课堂井然有序,但是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削弱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经过摸索,笔者发现在课堂上不妨先不讲,让课堂先“乱一乱”,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保护学生对新玩意儿所产生的好奇心。这样学生会觉得很有趣。
二、演奏自己喜欢的歌曲,培养学习器乐的兴趣和习惯
当学生已经知道各音在乐器上的位置和演奏方法后,他们非常热衷于利用所学乐器演奏自己喜欢的歌曲,而且还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因为每当奏出某首乐曲或某一句旋律,他们都会有自我满足的乐趣。学生对流行歌曲、所喜爱的电视节目的主题曲及书本上的歌曲都会进行尝试。把握学生的心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此时显得尤为重要。在笔者的课堂中学生演奏过《龙的传人》、动画片《西游记》主题曲、《送别》、《欢乐颂》、《西游记后传》主题曲等,虽然当时学生的演奏比较生硬,断句现象也很普遍,疙疙瘩瘩的,但当某个学生在演奏时,会唱的同学都会情不自禁地跟着唱起来。对于演奏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心理上得到了满足,享受到同学们对他演奏的认可,同学之间还会相互竞赛,这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促进了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使同学们的关系更为融洽。
三、在技巧学习和运用中培养学习器乐的兴趣和习惯
乐器的演奏技巧是更好地表现音乐的必要手段,对学生演奏的技巧的训练主要在于激发学生自己练习的兴趣,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自己要求自己玩得更好。比如,在教口琴手震音技巧时,事先录好一两句旋律,然后在以手震音技巧演奏同样的旋律并录制其后。教学时先设置悬念,学生很想了解后面的旋律怎么会有如此效果,教师适时当众演奏,学生兴趣高涨,纷纷效仿。这时不妨让他们先尝试,及时、充分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动手欲望,让他们在尝试中发现问题。如竖笛教授F大调的《欢乐颂》,学生通过实践很快发现mi、fa之间演奏的困难,于是笔者指出吐音的要求,并示范了一次,学生无一例外都在短时间内顺利掌握了吐音技巧并且完整地演奏了这首乐曲。笔者在器乐教学课中还采用多种形式来提高学生演奏的积极性和指导演奏技巧的运用,如让学生开展自编自演的器乐吹奏“问答”、“接龙”游戏,运用各种节奏连接编配演奏“音乐火车”等。
四、在合作演奏中培养学习器乐的兴趣和习惯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企业家们大声疾呼:学校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不可否认,我们教育存在许多弊端,我们的学生情商相对于智商要低,缺乏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缺乏合作精神,这是一种人格不健全的表现。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孩子天生好动,喜欢聚在一起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当学生学会一些演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后,教师就可以引导他们去“玩”合奏了。我们不宜一开始就让学生严格按照合奏谱演奏或加很多条条框框。我们应该让学生在倾听中感受,在交流中组合,在教师的引导中提高。要切实保护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练习简单的练习曲或乐曲时,引导鼓励学生给乐曲加上“血肉之躯”,使学生对它的情感更深,学起来更有热情。如给简单的《上学歌》配上不同伴奏音型和节奏。这种纵横交错立体发展的音响效果,变化多样的音乐艺术形象的塑造,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助于学生音乐艺术综合素质的全面健康地培养。
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活用器乐教学,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的主动者。兴趣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学生只要在“有趣”中学习掌握了乐器演奏知识和技能后,必将强化原有的音乐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培养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之升华为“乐趣”。
参考文献:
[1]曹理,何工.音乐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2]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经验.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
[3]章连启.中小学音乐教师丛书之《音乐教育教学经验.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第2次印刷.
[4]王安国,吴斌主编.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5]张肖虎,高颖副主编.《教学思想录》中小学音乐卷.江苏音乐出版社,1995年.
关键词: 器乐教学 有趣 乐趣 兴趣
器乐教学作为音乐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有其重要意义。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莫塞尔曾说过:“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美好体验音乐的桥梁。”事实上它本身就是一个广泛的音乐学习领域,在这一领域内,它为我们音乐教学提供了独特且极高的音乐教育价值、效果。随着艺术教育的蓬勃发展,乐器学习作为音乐课堂的一项重要内容日益受到重视。但是,由于乐器学习相对比较枯燥,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所以在教学过程当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课堂时间短,教学内容难以实现,布置的课后练习大部分学生不能完成。经过观察发现,这是因为音乐教师仍然以专业教学模式和专业教学思想对待中小学的器乐教学,而不是满足艺术欣赏和表现的需要来结合技能教学。根据中小学器乐教学的性质,“有趣”和“乐趣”是器乐教学中所必然出现的心理现象,“乐趣”的心理培养并非是借助一招一式就可以形成的,教师要掌握学生这一心理因素并采取相应的心理对策。在器乐进课堂的第一天起,就应该努力使学生对所学乐器有“乐趣”,并引导学生将这项“有趣”的学习内容视作自己学习生活中的大乐事来做。在教学中多动脑筋创设一些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有趣”教学形式、内容,将其贯穿在器乐教学的全过程中,使学生学习的兴趣成为学习的动力。
一、在乐器的过程中培养学习器乐的兴趣和习惯
当某件乐器第一次作为教学工具摆放在学生面前时,他们对这个玩意儿肯定会充满好奇,总是按捺不住地想玩弄乐器使之发出声音来。笔者在过去的教学中总是先告诉学生怎么演奏,然后从单音开始练习。笔者说什么,学生做什么,给学生画了一个框。虽然课堂井然有序,但是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削弱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经过摸索,笔者发现在课堂上不妨先不讲,让课堂先“乱一乱”,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保护学生对新玩意儿所产生的好奇心。这样学生会觉得很有趣。
二、演奏自己喜欢的歌曲,培养学习器乐的兴趣和习惯
当学生已经知道各音在乐器上的位置和演奏方法后,他们非常热衷于利用所学乐器演奏自己喜欢的歌曲,而且还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因为每当奏出某首乐曲或某一句旋律,他们都会有自我满足的乐趣。学生对流行歌曲、所喜爱的电视节目的主题曲及书本上的歌曲都会进行尝试。把握学生的心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此时显得尤为重要。在笔者的课堂中学生演奏过《龙的传人》、动画片《西游记》主题曲、《送别》、《欢乐颂》、《西游记后传》主题曲等,虽然当时学生的演奏比较生硬,断句现象也很普遍,疙疙瘩瘩的,但当某个学生在演奏时,会唱的同学都会情不自禁地跟着唱起来。对于演奏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心理上得到了满足,享受到同学们对他演奏的认可,同学之间还会相互竞赛,这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促进了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使同学们的关系更为融洽。
三、在技巧学习和运用中培养学习器乐的兴趣和习惯
乐器的演奏技巧是更好地表现音乐的必要手段,对学生演奏的技巧的训练主要在于激发学生自己练习的兴趣,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自己要求自己玩得更好。比如,在教口琴手震音技巧时,事先录好一两句旋律,然后在以手震音技巧演奏同样的旋律并录制其后。教学时先设置悬念,学生很想了解后面的旋律怎么会有如此效果,教师适时当众演奏,学生兴趣高涨,纷纷效仿。这时不妨让他们先尝试,及时、充分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动手欲望,让他们在尝试中发现问题。如竖笛教授F大调的《欢乐颂》,学生通过实践很快发现mi、fa之间演奏的困难,于是笔者指出吐音的要求,并示范了一次,学生无一例外都在短时间内顺利掌握了吐音技巧并且完整地演奏了这首乐曲。笔者在器乐教学课中还采用多种形式来提高学生演奏的积极性和指导演奏技巧的运用,如让学生开展自编自演的器乐吹奏“问答”、“接龙”游戏,运用各种节奏连接编配演奏“音乐火车”等。
四、在合作演奏中培养学习器乐的兴趣和习惯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企业家们大声疾呼:学校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不可否认,我们教育存在许多弊端,我们的学生情商相对于智商要低,缺乏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缺乏合作精神,这是一种人格不健全的表现。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孩子天生好动,喜欢聚在一起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当学生学会一些演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后,教师就可以引导他们去“玩”合奏了。我们不宜一开始就让学生严格按照合奏谱演奏或加很多条条框框。我们应该让学生在倾听中感受,在交流中组合,在教师的引导中提高。要切实保护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练习简单的练习曲或乐曲时,引导鼓励学生给乐曲加上“血肉之躯”,使学生对它的情感更深,学起来更有热情。如给简单的《上学歌》配上不同伴奏音型和节奏。这种纵横交错立体发展的音响效果,变化多样的音乐艺术形象的塑造,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助于学生音乐艺术综合素质的全面健康地培养。
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活用器乐教学,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的主动者。兴趣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学生只要在“有趣”中学习掌握了乐器演奏知识和技能后,必将强化原有的音乐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培养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之升华为“乐趣”。
参考文献:
[1]曹理,何工.音乐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2]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经验.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
[3]章连启.中小学音乐教师丛书之《音乐教育教学经验.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第2次印刷.
[4]王安国,吴斌主编.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5]张肖虎,高颖副主编.《教学思想录》中小学音乐卷.江苏音乐出版社,19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