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高云淡,清风荡漾,林涛翻卷着绿色的波浪,牛羊徜徉于草木丰茂的山岗,满坡的庄稼沐浴着盛夏的阳光,丰硕的瓜果在枝头不断摇晃,乡土散发着浓郁的野趣……踏着绿色的草地,吮吸着醉人的芳香,随文联采风团的朋友们一道,走进马关县都龙镇北部茅坪国门即马关都龙口岸。驻足于中越边境,聆听相关工作人员的讲解,观赏边关独特的自然风光,感受国门的沧桑与巨变,追忆南疆军民携手并肩、艰苦卓绝、强边固防、戍边卫国的光辉历程,不禁心潮涌动、感慨万千。
茅坪特殊的国门,是中越边境云南段唯一存留的石砌国门,属于战争防御工事建筑,俗称“五号界”,位于茅坪村委会西北面400米处山脚下,距2008年中越陆地边境联合勘界确定的197、198号中越界碑14米,距马关、越南箐门县城各40公里。其占地83.5平方米,坐北朝南,北面是较为平坦的草坝,南面为长方形城墙式建筑,墙长18米、厚0.8米,墙上设有大小不等12个瞭望射击孔。墙体中部设一由南向北通道,长6.5米,宽2.78米,高2.5米。通道南面的门头上方,三块錾磨青石镶拼组成的长方形石条上,从左至右横书阴刻醒目的“大中华民国”五字,左右两边均阴刻直行书小字,分别为“大中华民国三十一年国庆纪念日立”“黄远墉题”。通道北面门墙外左右两侧均阴刻直行书小字,左为“监修人王仁良”,右为“督工人李应长,民国三十一年双十节”。虽经长期的雨淋日晒,依然可见字体方正、笔锋有力、庄严肃穆,展示着中华民族的威严正气和民族精神,昭示着中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的郑重告诫。北面门墙外左右两端分别筑有2.5米×2.9米×2.8米石墙,石墙北低向南渐高连接南面城墙。顶部沿南面墙脚设0.6米宽的过道。顶部中端部分为一残留长4.4米、宽3.78米、高1.15米的方形掩体。国门是用青石、石灰搅拌沙石垒砌而成,从外部看,南面好似一堵厚实的城墙,北面似一座坚固的堡垒,充分体现着当局建造国门的特别用意,既利于战争年代我国的防御,又不失为和平时期中越之间界线标志。2011年以来先后被列为马关县文物保护单位、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整座建筑结构严谨、布局合理,朴素大方、坚固结实,铭刻忠诚、气壮山河,观瞻令人敬畏,深感净化灵魂、振奋精神。
茅坪古老的国门,是西南边关兵家必争之地,是堵截外来进犯者的咽喉要塞,是强边固防战役的防御工事。《马关县志》载:“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秋,日本侵略军在越南南方登陆,蒋介石嫡系部队第九集团军由关麟徵率领五十二、五十四两军驻防于开广一带。五十二军下属一九八、一九五、二十五3个师驻防文山、西畴、马关、麻栗坡4县,马关县城及坡脚、都龙、八寨各駐1个团。”据村中老人所言:1940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在越南南部登陆,占领了越南全境后派出部队驻扎在离茅坪10公里不到的越南山区,不断向我边境进犯,企图入侵犯我西南边境一带,为抵御外敌入侵,我边民王仁良、李长庆等人自发在茅坪5号界碑处着手修建国门。1941年,蒋系部队第九集团军所属团在马关茅坪驻守时,为防日军入侵我国边境,“御敌于国门之外”,于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国民党军官黄远墉率部调集地方工匠在茅坪修筑加固了此防御工事。随后当地居民和驻军,为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国家领土的完整,千方百计、不遗余力,守护着这道可贵的国门,使之得以留存并稳立至今。
茅坪非凡的国门,看似一座简单的城墙式标志性建筑,却经受过诸多战事的洗礼,承载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和国家记忆,蕴涵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无法想象,在没有现代化交通运输工具、重型吊车的偏远的山区,靠人背马驮材料、手工建造此门,不知耗费了多少人财物。它造型独特别致,从高处俯视,城墙布局呈现“中”字,寓为中国领土。从越南方向看,它仿佛是一把“老式将军锁”,寓有“南疆锁钥”之意。它像一块铜铸的盾牌,坚毅抵御着侵略者各种利器。它曾是中越公使互相交流访问的重要通道之一,曾经坚强地抵挡过来犯之敌,警示我国不可侵犯。它见证了中国军队开进越南、接受日军投降的场景,见证了南疆人民欢庆抗日战争胜利的盛况,也见证了我国昔日战争的胜利成果。中越邦交正常化以后,中越两国人民友好往来,边境经济贸易日益活跃,国门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守望着中越两国人民的交往。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暴发,国门依然我故、屹立边境,严守着过往的客商,告诫外来者须依规依法出入境。诚然,国门自建立以来,因为当地军民的坚守和护卫,始终固若金汤、卓然耸立,拦截着一切妄图非法越境者。从历史的角度看,它反映了我国军民矢志不渝、保卫边疆的坚强意志。从现实的层面看,它警醒着后辈永远牢记历史的教训、高举前人的火炬、发扬前辈戍边卫国精神,坚持打好强边固防卫国战役,以求国家和人民的安宁和幸福。
走进茅坪,耳闻目睹,即刻能感受到,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国家的日益强大,国门的强边固防各项工作不断得到加强,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和驻军部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办法,加强了国门口岸建设,使强边固防战役真正落到实处,进一步促进西南边疆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多年以来,茅坪的党员干部群众和驻守国门的部队官兵,秉承传统、守疆固土。不论生活条件多么艰苦,也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始终坚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团结一致,通力合作,戍边卫国,保障后方人民安居乐业。解放初期,当地政府曾派游击队、民兵负责分组巡查守门,严防外敌入侵或不法分子出入;改革开放以后,驻地军民以对党和国家高度负责的态度,站在讲政治的高度,进一步增强强边固防、保卫边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度重视、警惕和防范,认真履行职责,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在边境一线勘界立下17块界碑,并专门配备界务员维护管理,严守祖国疆土完整;先后设置建成了海关、边防、动检等五大机关联检部门,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切实抓好边境管理工作,加强了对国门的管理和使用。
走过老国门,步入都龙口岸新区,就会看到茅坪边境一线是如何筑牢强边固防基础。新的国门,矗立在老国门旁边的大道上,高大雄伟、庄严威武,须仰视才见全貌。其采用钢筋混凝土建造,外观镶嵌白色瓷砖,上方中间悬挂着金光闪闪的国徽,两边镶着“中国都龙”四个烫金大字,下方出入境通道笔直平坦、泾渭分明。横读纵览,深感大门彰显着无以伦比的大国风范和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的奋斗精神。据史料记载,随着边民往来增多,茅坪、堡梁街等多个互市点的形成和发展,1953年8月25日,中越两国政府在北京签订《关于开放两国边境小额贸易的议定书》,并于1954年3月正式开通中国都龙—越南箐门和漫美边境通商口岸。1974年由于中越关系紧张口岸关闭。中越关系正常后,两国政府于1991年签订《关于处理两国边境事务的临时协定》,决定在条件具备时逐步开放包括“中国都龙—越南箐门”在内的21对陆地出入境口岸;经地方有关部门申报,2015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都龙口岸为国际性常年对外开放公路客运货运口岸。2005年开始实施口岸建设,总体规划面积3.93平方公里,由联检服务、自由贸易、综合服务等片区组成,预计总投资3.4亿元,现已投资2.5亿余元,建成了出入境大门、口岸联检楼、验货场、综合业务楼等一批重点项目,配备完善旅检、货运通道查验设施设备。协同推进了互市市场、互市通道卡口和信息系统建设,推动边坡防护工程、国门医院、抵边新村等配套项目建设。2018年3月,争取省文产办扶持50万元,修建占地6000平方米、宽50米、长120米国门文化广场。建成了文化中心楼、文化长廊、电子显示屏等配套,集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活动广场。文化长廊中间镶着红色的党徽、党旗,旁边展示着中国共产党光辉历程和地方少数民族风情。上面写有:“扎根边疆心向中央”“誓死如归我将无我”等大标语。新国门、文化广场和联检机构等口岸各项目的建设,极大地强化戍边卫国基础设施,在疫情防控、打击跨境违法犯罪、强边固防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游览都龙口岸,国防知识宣传教育氛围浓郁,到处可见墙壁张贴的标语口号、可闻高楼上的喇叭播放、可观广场上的文化活动。据悉,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地方各级党委政府极为重视强边固防教育,经常采取召开党员干部群众会集中宣讲,举办各种文化活动演示,运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进行宣传,广泛宣传强边固防的目的、意义和要求,强化广大边民和戍边官兵的国防意识,促使广大党员干部自觉支持和参与强边固防战役。如近年来,在边境村寨、军营深入开展“扎根边疆、心向中央,拥护核心、心向北京”主题实践活动和爱国主义“进村寨、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多次组织召开群众大会讲解党的政策,组建文艺小分队深入村寨演出宣传防疫相关知识,动员法制宣传小分队分批深入各村宣讲相关法规,运用广播电视等媒介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在国门广场举办唱红歌比赛、听老党员讲国门故事、重温入党誓词等活动宣传管控防疫相关知识。持续的、全方位的宣传教育,提高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对强边固防、管控防疫重要性的认识,强化其强边固防战疫思想基础,促使他们斗志昂扬,牢固树立“家门就是国门、国门就是家门”“国家至上、人民至上、奉献至上”的意识,坚定强边固防战役必胜的信心,坚持以“全国第一、铜墙铁壁”的标准,自觉抵制各类跨境违法犯罪活动,积极配合、形成合力,坚持打好强边固防战役。
走进茅坪村委会、联检部门,即见一些村规民约、口岸管理制度、抗疫防范措施被装框,悬挂在办公室或走廊的墙壁上。2018年3月26日,口岸正式实现对外开放以后,结束了露天市场“草皮街”“露水街”的历史,过往客商随之不断增多,出入境人员更加复杂。为使强边固防战役常态化,地方党委政府根据中央、省州关于加强边境口岸管理的相关要求,结合茅坪实际,制定出台实施茅坪口岸出入境管理、戍边卫国巡查等相关规定,明确了管理口岸、严查出入境人员和戍边卫国巡查的目的、意义和要求,使口岸相关工作项项有人管,件件有人抓。2020年针对疫情暴发情况,结合实际制定和实施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卡点建设管理和工作制度、新冠肺炎病毒感染应急预案、外籍人员外出务工往返人员健康监测机制等等,加强往返人员、往来车辆、往来牲畜排查管理,做好外来者的观察、检测、消毒等工作;全面推行大牲畜销售检疫三级审核制度,动植物检疫合格并取得合格证方可出售运输。实行村“两委”成员包村到户、入村入户,逐级逐段逐户落实管边控边工作责任,形成“段段有人守、村村有人防、户户有人管”的工作格局。同时,对因工作不到位,导致走私、跨境等违法犯罪多发,造成边境管控或疫情防控工作不力的村小组及干部,一律进行责任倒查,并对相关责任人严肃追责处罚,以保障防疫工作的顺利有序开展。
攀越喇叭山阵地、走过南车村口,穿越茅坪边境一线,在各种通道、便道或要塞,看到用帐篷、简易房搭建的诸多防疫卡点,这是边疆军民因地制宜、施行布控防疫、保障国民安全的重要举措。2020年疫情暴发后,地方党委政府结合实际制定出台相关工作方案,实行联防联动稳边疆,按网格分划进行层级管理,分段包干防控不漏网。按照“便于管控、方便管理、任务相当”的原则,划定边境管控工作网格,推行边境线分段挂包制度和“十户联防”邻里守望模式,推动边境管控精细化、实战化管理。在茅坪4.5公里国境线上1条对越通道、8条便道的“咽喉处”设置疫情防控卡点13个,其中县级卡点5个(警民共建1个,驻军值守1个);乡镇级卡点8个,每个卡点每天值守人员不少于3人,茅坪村小组负责196、196—1号卡点、田竹坪村小组负责198—2号卡点、口岸新村小组负责199号卡点、丫口寨上下组负责200号卡点、岩头一二组、新坪、懂腊鱼村小组负责201—2、203号卡点、南车村小组负责南车卡点的值守。他们分工协作、共同配合,统筹用好物防和技防,不断织密查缉网络,推动点面结合,加强昼夜巡逻,形成联防联控的严密防线,切实守住边境一线,坚决堵住走私、非法出入境、疫情防控等工作漏洞,切实构建起“村村是堡垒、家家是哨所、人人是哨兵、处处有防范”的立体化边境防控体系,筑牢了防疫固边防线。
我们采访组走村串寨、入卡探寻,在与民众极为寻常的聊天中,发现了许多极不寻常的人事。那就是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注重组织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战斗保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使之团结带领群众做好强边固防各项工作。如疫情期间,充分发挥茅坪党总支8个党支部80余名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奋战在强边固防战役第一线。团结带领群众加强卡点基础设施建设,筹资出力建盖卡点简易房,改善值勤条件、强化戍边固防基础设施;坚持带头攀山越岭、跨沟越壑、巡边守卡,守好本村或本人负责的各卡点;组织党员自愿服务队巡查守卡、在春节等节庆期间分批轮流守卡、坚守阵地,让群众安心过节。茅坪小组坚持“一名党员带一组十户防守”分组防控模式,按照每个值班小组10户,每组必有1名以上党员,将全村主要劳力调集分为16个疫情防控值班小组,以每班24小时分别轮流值守196号界碑和196—1号界碑等卡点。村总支书记胡明昌,经常开着自己的皮卡车义务为卡点送水、送菜等生活用品,自愿出资出力为卡点修建小水窖。认真履行界务员职责,坚持每周一次,背着镰刀、毛巾、油漆等维修用品,巡查维护17块界碑,护卫祖国尊严。因为忙于防疫戍边工作,甚至因巡查脚严重受伤依然坚持工作,他没功夫照顾生病的岳父、没时间陪同生病住院的妻子。党员田朝清义务到各卡点清扫卫生、打药防疫,保障值勤人员健康地生活;王启发义务到各卡点种菜种花,美化环境、改善值班人员生活条件……支部党员的言行深深影响和感化着干部群众的心灵,促使全村男女老少,全民行动,服从安排,听从指挥,积极支持、参与强边固防战役。
怀着钦佩的心情,我们走进不同的防疫卡点,看到帐篷下来自不同行业的执勤人员,他们有的是来自机关的干部,有的是来自企业的职工,有的是来自乡村的农民。他們三位一班或四位一组,虽然是临时组队,却紧密团结、凝心聚力、坚守岗位,为过往客商测量体温、登记情况,阻止不该过往的人员出入境。或因宣传教育有力、或因制度管理有序,抑或是深埋于心底的爱国爱家情怀所至,他们充分发挥党政军警民联防联动优势,依托党员干部群众、驻地官兵、公安民警、民兵,优化责任区域力量配置、卡点布置、网格设置,紧密团结筑防线,形成合力严管控,以“守好国门、不负重托”的决心,以“严防感染扩散、严禁外来输入”作为检验防疫布控工作成效的标准,坚持全民守边境、全民大防控原则,持续推进党政军民联防联建体系,严密封锁边境交通要道和村庄道路,设点守卡、巡察守边,以防外来者偷渡、不法分子作案,对“三非”(非法居住、非法入境、非法拘留)人员进行排查,严令禁止村民、外来客商出境和走亲串戚,实行“固定堵、流动查、联动防”,加大联动管控力度,增加夜间巡查密度,实行乡村民兵、口岸驻军官兵轮流巡守、全体群众参与轮值护边,构建严密的智慧防线、物理防线、人民防线,争取做到“点与点相望、人与人相应,一点有情况、周边全支援”,对边境通道、便道以及边境村寨通往内地的所有道路分兵把守,坚决管住口岸、通道、村庄、人员、证件,严防偷渡人员走私物品越境作案,坚决将各类风险隐患封堵在边境线以外。据不完全统计,自疫情发生以来,联防队在巡查、守卡中,先后在南车村、都龙口岸等卡点和通道堵截越南边民冲卡6次,说服教育劝返30余人;拦截、说服教育劝阻我国出境越南边民5次、30余人。经过茅坪党员干部群众和驻军的艰苦努力,坚决筑牢国门强边固防的钢铁长城,守住了不发生境外疫情输入的底线,使疫情防控阻击战不断获得新的战绩,使强边固防战役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在茅坪国门的时空里,走过都龙口岸笔直宽敞的大道,徜徉在宽敞亮丽的国门文化广场,回顾国门悠久的历史,抚触老国门沧桑的形体,仰望着新国门挺拔的雄姿,观瞻都龙口岸生机勃勃发展的景象,体会军民强边固防的艰辛与崇高精神,感受着我国西南边疆强边固防战役胜利的成果,我的眼里流动着热泪,沉静的心底涌起激昂的圣歌:“艰苦奋争筑铁墙,茅坪军民斗志昂。众志成城守疆土,强边固防国门壮。”
【作者简介】刘俊娥,女,1963年8月出生于云南麻栗坡。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员。先后在《含笑花》《云崖》《云南日报》《云南政协报》《文山日报》等报刊发表过诗歌、散文、小说数百篇,创作出版发行过散文集《生命与土地》、古风诗集《山水墨韵》,曾有诗作获得《中华诗词》杂志社举办的“中华诗词题名铜奖”、有散文获得文山州文联举办的文学作品征文三等奖。
茅坪特殊的国门,是中越边境云南段唯一存留的石砌国门,属于战争防御工事建筑,俗称“五号界”,位于茅坪村委会西北面400米处山脚下,距2008年中越陆地边境联合勘界确定的197、198号中越界碑14米,距马关、越南箐门县城各40公里。其占地83.5平方米,坐北朝南,北面是较为平坦的草坝,南面为长方形城墙式建筑,墙长18米、厚0.8米,墙上设有大小不等12个瞭望射击孔。墙体中部设一由南向北通道,长6.5米,宽2.78米,高2.5米。通道南面的门头上方,三块錾磨青石镶拼组成的长方形石条上,从左至右横书阴刻醒目的“大中华民国”五字,左右两边均阴刻直行书小字,分别为“大中华民国三十一年国庆纪念日立”“黄远墉题”。通道北面门墙外左右两侧均阴刻直行书小字,左为“监修人王仁良”,右为“督工人李应长,民国三十一年双十节”。虽经长期的雨淋日晒,依然可见字体方正、笔锋有力、庄严肃穆,展示着中华民族的威严正气和民族精神,昭示着中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的郑重告诫。北面门墙外左右两端分别筑有2.5米×2.9米×2.8米石墙,石墙北低向南渐高连接南面城墙。顶部沿南面墙脚设0.6米宽的过道。顶部中端部分为一残留长4.4米、宽3.78米、高1.15米的方形掩体。国门是用青石、石灰搅拌沙石垒砌而成,从外部看,南面好似一堵厚实的城墙,北面似一座坚固的堡垒,充分体现着当局建造国门的特别用意,既利于战争年代我国的防御,又不失为和平时期中越之间界线标志。2011年以来先后被列为马关县文物保护单位、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整座建筑结构严谨、布局合理,朴素大方、坚固结实,铭刻忠诚、气壮山河,观瞻令人敬畏,深感净化灵魂、振奋精神。
茅坪古老的国门,是西南边关兵家必争之地,是堵截外来进犯者的咽喉要塞,是强边固防战役的防御工事。《马关县志》载:“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秋,日本侵略军在越南南方登陆,蒋介石嫡系部队第九集团军由关麟徵率领五十二、五十四两军驻防于开广一带。五十二军下属一九八、一九五、二十五3个师驻防文山、西畴、马关、麻栗坡4县,马关县城及坡脚、都龙、八寨各駐1个团。”据村中老人所言:1940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在越南南部登陆,占领了越南全境后派出部队驻扎在离茅坪10公里不到的越南山区,不断向我边境进犯,企图入侵犯我西南边境一带,为抵御外敌入侵,我边民王仁良、李长庆等人自发在茅坪5号界碑处着手修建国门。1941年,蒋系部队第九集团军所属团在马关茅坪驻守时,为防日军入侵我国边境,“御敌于国门之外”,于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国民党军官黄远墉率部调集地方工匠在茅坪修筑加固了此防御工事。随后当地居民和驻军,为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国家领土的完整,千方百计、不遗余力,守护着这道可贵的国门,使之得以留存并稳立至今。
茅坪非凡的国门,看似一座简单的城墙式标志性建筑,却经受过诸多战事的洗礼,承载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和国家记忆,蕴涵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无法想象,在没有现代化交通运输工具、重型吊车的偏远的山区,靠人背马驮材料、手工建造此门,不知耗费了多少人财物。它造型独特别致,从高处俯视,城墙布局呈现“中”字,寓为中国领土。从越南方向看,它仿佛是一把“老式将军锁”,寓有“南疆锁钥”之意。它像一块铜铸的盾牌,坚毅抵御着侵略者各种利器。它曾是中越公使互相交流访问的重要通道之一,曾经坚强地抵挡过来犯之敌,警示我国不可侵犯。它见证了中国军队开进越南、接受日军投降的场景,见证了南疆人民欢庆抗日战争胜利的盛况,也见证了我国昔日战争的胜利成果。中越邦交正常化以后,中越两国人民友好往来,边境经济贸易日益活跃,国门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守望着中越两国人民的交往。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暴发,国门依然我故、屹立边境,严守着过往的客商,告诫外来者须依规依法出入境。诚然,国门自建立以来,因为当地军民的坚守和护卫,始终固若金汤、卓然耸立,拦截着一切妄图非法越境者。从历史的角度看,它反映了我国军民矢志不渝、保卫边疆的坚强意志。从现实的层面看,它警醒着后辈永远牢记历史的教训、高举前人的火炬、发扬前辈戍边卫国精神,坚持打好强边固防卫国战役,以求国家和人民的安宁和幸福。
走进茅坪,耳闻目睹,即刻能感受到,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国家的日益强大,国门的强边固防各项工作不断得到加强,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和驻军部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办法,加强了国门口岸建设,使强边固防战役真正落到实处,进一步促进西南边疆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多年以来,茅坪的党员干部群众和驻守国门的部队官兵,秉承传统、守疆固土。不论生活条件多么艰苦,也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始终坚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团结一致,通力合作,戍边卫国,保障后方人民安居乐业。解放初期,当地政府曾派游击队、民兵负责分组巡查守门,严防外敌入侵或不法分子出入;改革开放以后,驻地军民以对党和国家高度负责的态度,站在讲政治的高度,进一步增强强边固防、保卫边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度重视、警惕和防范,认真履行职责,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在边境一线勘界立下17块界碑,并专门配备界务员维护管理,严守祖国疆土完整;先后设置建成了海关、边防、动检等五大机关联检部门,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切实抓好边境管理工作,加强了对国门的管理和使用。
走过老国门,步入都龙口岸新区,就会看到茅坪边境一线是如何筑牢强边固防基础。新的国门,矗立在老国门旁边的大道上,高大雄伟、庄严威武,须仰视才见全貌。其采用钢筋混凝土建造,外观镶嵌白色瓷砖,上方中间悬挂着金光闪闪的国徽,两边镶着“中国都龙”四个烫金大字,下方出入境通道笔直平坦、泾渭分明。横读纵览,深感大门彰显着无以伦比的大国风范和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的奋斗精神。据史料记载,随着边民往来增多,茅坪、堡梁街等多个互市点的形成和发展,1953年8月25日,中越两国政府在北京签订《关于开放两国边境小额贸易的议定书》,并于1954年3月正式开通中国都龙—越南箐门和漫美边境通商口岸。1974年由于中越关系紧张口岸关闭。中越关系正常后,两国政府于1991年签订《关于处理两国边境事务的临时协定》,决定在条件具备时逐步开放包括“中国都龙—越南箐门”在内的21对陆地出入境口岸;经地方有关部门申报,2015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都龙口岸为国际性常年对外开放公路客运货运口岸。2005年开始实施口岸建设,总体规划面积3.93平方公里,由联检服务、自由贸易、综合服务等片区组成,预计总投资3.4亿元,现已投资2.5亿余元,建成了出入境大门、口岸联检楼、验货场、综合业务楼等一批重点项目,配备完善旅检、货运通道查验设施设备。协同推进了互市市场、互市通道卡口和信息系统建设,推动边坡防护工程、国门医院、抵边新村等配套项目建设。2018年3月,争取省文产办扶持50万元,修建占地6000平方米、宽50米、长120米国门文化广场。建成了文化中心楼、文化长廊、电子显示屏等配套,集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活动广场。文化长廊中间镶着红色的党徽、党旗,旁边展示着中国共产党光辉历程和地方少数民族风情。上面写有:“扎根边疆心向中央”“誓死如归我将无我”等大标语。新国门、文化广场和联检机构等口岸各项目的建设,极大地强化戍边卫国基础设施,在疫情防控、打击跨境违法犯罪、强边固防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游览都龙口岸,国防知识宣传教育氛围浓郁,到处可见墙壁张贴的标语口号、可闻高楼上的喇叭播放、可观广场上的文化活动。据悉,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地方各级党委政府极为重视强边固防教育,经常采取召开党员干部群众会集中宣讲,举办各种文化活动演示,运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进行宣传,广泛宣传强边固防的目的、意义和要求,强化广大边民和戍边官兵的国防意识,促使广大党员干部自觉支持和参与强边固防战役。如近年来,在边境村寨、军营深入开展“扎根边疆、心向中央,拥护核心、心向北京”主题实践活动和爱国主义“进村寨、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多次组织召开群众大会讲解党的政策,组建文艺小分队深入村寨演出宣传防疫相关知识,动员法制宣传小分队分批深入各村宣讲相关法规,运用广播电视等媒介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在国门广场举办唱红歌比赛、听老党员讲国门故事、重温入党誓词等活动宣传管控防疫相关知识。持续的、全方位的宣传教育,提高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对强边固防、管控防疫重要性的认识,强化其强边固防战疫思想基础,促使他们斗志昂扬,牢固树立“家门就是国门、国门就是家门”“国家至上、人民至上、奉献至上”的意识,坚定强边固防战役必胜的信心,坚持以“全国第一、铜墙铁壁”的标准,自觉抵制各类跨境违法犯罪活动,积极配合、形成合力,坚持打好强边固防战役。
走进茅坪村委会、联检部门,即见一些村规民约、口岸管理制度、抗疫防范措施被装框,悬挂在办公室或走廊的墙壁上。2018年3月26日,口岸正式实现对外开放以后,结束了露天市场“草皮街”“露水街”的历史,过往客商随之不断增多,出入境人员更加复杂。为使强边固防战役常态化,地方党委政府根据中央、省州关于加强边境口岸管理的相关要求,结合茅坪实际,制定出台实施茅坪口岸出入境管理、戍边卫国巡查等相关规定,明确了管理口岸、严查出入境人员和戍边卫国巡查的目的、意义和要求,使口岸相关工作项项有人管,件件有人抓。2020年针对疫情暴发情况,结合实际制定和实施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卡点建设管理和工作制度、新冠肺炎病毒感染应急预案、外籍人员外出务工往返人员健康监测机制等等,加强往返人员、往来车辆、往来牲畜排查管理,做好外来者的观察、检测、消毒等工作;全面推行大牲畜销售检疫三级审核制度,动植物检疫合格并取得合格证方可出售运输。实行村“两委”成员包村到户、入村入户,逐级逐段逐户落实管边控边工作责任,形成“段段有人守、村村有人防、户户有人管”的工作格局。同时,对因工作不到位,导致走私、跨境等违法犯罪多发,造成边境管控或疫情防控工作不力的村小组及干部,一律进行责任倒查,并对相关责任人严肃追责处罚,以保障防疫工作的顺利有序开展。
攀越喇叭山阵地、走过南车村口,穿越茅坪边境一线,在各种通道、便道或要塞,看到用帐篷、简易房搭建的诸多防疫卡点,这是边疆军民因地制宜、施行布控防疫、保障国民安全的重要举措。2020年疫情暴发后,地方党委政府结合实际制定出台相关工作方案,实行联防联动稳边疆,按网格分划进行层级管理,分段包干防控不漏网。按照“便于管控、方便管理、任务相当”的原则,划定边境管控工作网格,推行边境线分段挂包制度和“十户联防”邻里守望模式,推动边境管控精细化、实战化管理。在茅坪4.5公里国境线上1条对越通道、8条便道的“咽喉处”设置疫情防控卡点13个,其中县级卡点5个(警民共建1个,驻军值守1个);乡镇级卡点8个,每个卡点每天值守人员不少于3人,茅坪村小组负责196、196—1号卡点、田竹坪村小组负责198—2号卡点、口岸新村小组负责199号卡点、丫口寨上下组负责200号卡点、岩头一二组、新坪、懂腊鱼村小组负责201—2、203号卡点、南车村小组负责南车卡点的值守。他们分工协作、共同配合,统筹用好物防和技防,不断织密查缉网络,推动点面结合,加强昼夜巡逻,形成联防联控的严密防线,切实守住边境一线,坚决堵住走私、非法出入境、疫情防控等工作漏洞,切实构建起“村村是堡垒、家家是哨所、人人是哨兵、处处有防范”的立体化边境防控体系,筑牢了防疫固边防线。
我们采访组走村串寨、入卡探寻,在与民众极为寻常的聊天中,发现了许多极不寻常的人事。那就是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注重组织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战斗保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使之团结带领群众做好强边固防各项工作。如疫情期间,充分发挥茅坪党总支8个党支部80余名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奋战在强边固防战役第一线。团结带领群众加强卡点基础设施建设,筹资出力建盖卡点简易房,改善值勤条件、强化戍边固防基础设施;坚持带头攀山越岭、跨沟越壑、巡边守卡,守好本村或本人负责的各卡点;组织党员自愿服务队巡查守卡、在春节等节庆期间分批轮流守卡、坚守阵地,让群众安心过节。茅坪小组坚持“一名党员带一组十户防守”分组防控模式,按照每个值班小组10户,每组必有1名以上党员,将全村主要劳力调集分为16个疫情防控值班小组,以每班24小时分别轮流值守196号界碑和196—1号界碑等卡点。村总支书记胡明昌,经常开着自己的皮卡车义务为卡点送水、送菜等生活用品,自愿出资出力为卡点修建小水窖。认真履行界务员职责,坚持每周一次,背着镰刀、毛巾、油漆等维修用品,巡查维护17块界碑,护卫祖国尊严。因为忙于防疫戍边工作,甚至因巡查脚严重受伤依然坚持工作,他没功夫照顾生病的岳父、没时间陪同生病住院的妻子。党员田朝清义务到各卡点清扫卫生、打药防疫,保障值勤人员健康地生活;王启发义务到各卡点种菜种花,美化环境、改善值班人员生活条件……支部党员的言行深深影响和感化着干部群众的心灵,促使全村男女老少,全民行动,服从安排,听从指挥,积极支持、参与强边固防战役。
怀着钦佩的心情,我们走进不同的防疫卡点,看到帐篷下来自不同行业的执勤人员,他们有的是来自机关的干部,有的是来自企业的职工,有的是来自乡村的农民。他們三位一班或四位一组,虽然是临时组队,却紧密团结、凝心聚力、坚守岗位,为过往客商测量体温、登记情况,阻止不该过往的人员出入境。或因宣传教育有力、或因制度管理有序,抑或是深埋于心底的爱国爱家情怀所至,他们充分发挥党政军警民联防联动优势,依托党员干部群众、驻地官兵、公安民警、民兵,优化责任区域力量配置、卡点布置、网格设置,紧密团结筑防线,形成合力严管控,以“守好国门、不负重托”的决心,以“严防感染扩散、严禁外来输入”作为检验防疫布控工作成效的标准,坚持全民守边境、全民大防控原则,持续推进党政军民联防联建体系,严密封锁边境交通要道和村庄道路,设点守卡、巡察守边,以防外来者偷渡、不法分子作案,对“三非”(非法居住、非法入境、非法拘留)人员进行排查,严令禁止村民、外来客商出境和走亲串戚,实行“固定堵、流动查、联动防”,加大联动管控力度,增加夜间巡查密度,实行乡村民兵、口岸驻军官兵轮流巡守、全体群众参与轮值护边,构建严密的智慧防线、物理防线、人民防线,争取做到“点与点相望、人与人相应,一点有情况、周边全支援”,对边境通道、便道以及边境村寨通往内地的所有道路分兵把守,坚决管住口岸、通道、村庄、人员、证件,严防偷渡人员走私物品越境作案,坚决将各类风险隐患封堵在边境线以外。据不完全统计,自疫情发生以来,联防队在巡查、守卡中,先后在南车村、都龙口岸等卡点和通道堵截越南边民冲卡6次,说服教育劝返30余人;拦截、说服教育劝阻我国出境越南边民5次、30余人。经过茅坪党员干部群众和驻军的艰苦努力,坚决筑牢国门强边固防的钢铁长城,守住了不发生境外疫情输入的底线,使疫情防控阻击战不断获得新的战绩,使强边固防战役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在茅坪国门的时空里,走过都龙口岸笔直宽敞的大道,徜徉在宽敞亮丽的国门文化广场,回顾国门悠久的历史,抚触老国门沧桑的形体,仰望着新国门挺拔的雄姿,观瞻都龙口岸生机勃勃发展的景象,体会军民强边固防的艰辛与崇高精神,感受着我国西南边疆强边固防战役胜利的成果,我的眼里流动着热泪,沉静的心底涌起激昂的圣歌:“艰苦奋争筑铁墙,茅坪军民斗志昂。众志成城守疆土,强边固防国门壮。”
【作者简介】刘俊娥,女,1963年8月出生于云南麻栗坡。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员。先后在《含笑花》《云崖》《云南日报》《云南政协报》《文山日报》等报刊发表过诗歌、散文、小说数百篇,创作出版发行过散文集《生命与土地》、古风诗集《山水墨韵》,曾有诗作获得《中华诗词》杂志社举办的“中华诗词题名铜奖”、有散文获得文山州文联举办的文学作品征文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