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中做 做中学

来源 :学生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us20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堂上抓好实验教学,并把实验教学作为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深化物理学习的一种手段,是初中物理教师需要牢固建立的一种理念。学中做,是指通过认真理解文本,然后通过实验教学进行验证所学的一种方法;做中学,是在实验过程中获取知识,总结规律,形成理论的一种方法。采用“学中做,做中学”的方式进行实验教学,能强化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能扩大课堂容量,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一、传统实验教学辩正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通常采用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的方式。但是,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发现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都存在一定的弊端。课堂中的演示实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材料的过程,它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活动;学生分组实验大多是验证性和测量性实验,一般都安排在新课或一个单元教学之后进行,与课堂教学内容结合不够紧密。加上初中学生实验能力差,学生对实验的注意力常常集中在操作上,教师则往往忙于协助学生排除故障,师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以致往往无法达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学中做,做中学”的实验教学方式可以根据教材、学生以及器材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它可以安排在新课的开始,作为新课的设疑引学,起到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也可以安排在新课的教学过程中,用来建立物理概念或得出物理规律,作为学生辨疑解难的一种手段,起到启发、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解决疑难问题的作用;还可以安排在下课前的几分钟,作为复习巩固之用。在教学时间上,可以用一整节课时,也可以用半节课或几分钟。
  
  二、“学中做,做中学”策略
  
  1.内容选择
  教改实践表明,凡是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便于随堂进行并利于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和良好的实验习惯,利于发展他们智能的内容,都可选为实验教学的内容。可以根据中学物理教学大纲对能力、技能的具体要求,安排实验的内容。例如,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会使用某些基本物理实验仪器,那么就应该通过实验教学的形式,努力增加学生对这些仪器的使用频数,逐步提高学生使用这些仪器技能方面的要求。
  2.实验改革
  对器材的要求不是很高的演示实验,可以改为“学中做,做中学”实验。例如,课本上用铅皮和铅盒来演示物体浮沉条件的实验,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一支空牙膏管(尾端剪开)和一只玻璃杯。实验时,先让学生把牙膏管捏扁放在盛水的玻璃杯里,它就在水中下沉,然后将牙膏管鼓起一些,它就能上浮。
  将课本上的小实验和一些实验习题改为“学中做,做中学”实验。例如,制作橡皮筋测力计的小实验,可以配合“力的测量”进行实验教学。
  将课本上的部分学生分组实验改为“学中做,做中学”实验。有些基本仪器及其操作方法,在新课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到学生分组实验时,就可以适当提高教学要求。例如,初三将“电流表”、“电压表”改为“学中做,做中学”实验后,在新课教学中让学生学会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到下一节学生分组实验时,就可以增加“两表”的使用频数,这更有利于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
  3.仪器准备。 由于初中物理实验仪器一般都比较简单,多数实验都是定性的,有些定量的实验精确度要求不高。因此,大部分初中物理实验仪器都可以自制,可供选择的器材也很广泛。例如,没有平底试管,可用废旧的平底小药瓶来代替;没有弹簧秤,可发动学生用废钢丝绕制,没有溢水杯,也可以用在玻璃杯上套两个橡皮圈的方法代替;等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制教具学具的活动,不仅能为实验教学提供一定数量的实验仪器,为物理教学创设了良好的实验条件,而且学生通过自制教具和学具,增长了才干,提高了动手能力。
  
  三、“学中做,做中学”教学环节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把“学中做,做中学”教学划分为三个环节: “设疑引学,辨疑解难,释疑巩固。”
  “设疑引学”是教师通过一些物理现象和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疑问,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辨疑解难”是要求学生对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假设,估计可能的结果是什么,然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如何用实验进行研究,拟订实验方案,并在学生实验观察和测定的基础上开展小组或全班讨论分析。学生在这一教学环节中,通过看书、观察、实验、思考、讨论、争辩、答问、练习、应用等,做到四动,从而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释疑巩固”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排除疑问,通过练习、应用和小结等来运用和巩固所学的知识。上好这种实验课的关键在于放手让学生去看、去想、去做、去说,尽量让学生提出问题,大胆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和进行实验。教师做的主要工作是巡视、“集疑”、“布疑”,对个别差生进行适当辅导。对难点、重要的概念、分歧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在适当的地方,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
  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中做,做中学”,教师必须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要设计好实验的阶梯,帮助学生步步深入。既不要使学习的跨度过大,使学生无从入手,又不要使学习的跨度太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在设计实验的方案时,应注意了解学生实际,对实验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可能遇到的困难等,都要作充分的估计和准备。
其他文献
◆摘 要:“仰阿莎”一种流传于贵州黔东南州剑河并为苗族同胞世代传颂的史诗,这首传颂了千年的“最美的歌”是贵州剑河苗族人民的文化精华,剑河县的苗族同胞通过把握本民族的生活习惯、文化标准以及艺术特色,创作出优秀的长篇叙事歌《仰阿莎》,通过叙事长歌去塑造东方美神的文学形象,在民间广泛流传。 “仰阿莎”被誉为传说中的苗族美神,在这位苗族美神的身上承载着剑河苗族人民的文化信仰和情感,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前进
期刊
◆摘 要:苏教版必修四“笔落惊风雨”诗歌专题“风骚”并举,选用了《氓》《离骚》(节选)两首经典诗歌。学生在获得古典诗歌美的艺术享受的同时,也由于时代鸿沟,对诗意的理解产生诸多隔阂,尤其对《离骚》开头部分“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中的“内美”大不以为然,认为屈原先生纯属炫耀家室,自吹自擂,基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让学生真正走进那个真实的屈原。  ◆关键词:离骚;内美;血统;出
期刊
有关文学作品可译还是不可译的研究,在译界与学界是一个长期的研究课题。首先,译者使用目的语言将原语文本的信息再现,从而让使用两种不同语言的民族能够接受对等值的信息,这便是实现了两种语言之间的可译性;而反之,不可译性是指一种语言的文本或单位不能转译成另一种语言的文本或单位,实现不了使用两种不同语言的人群之间的互相沟通或理解。  从很早的时代开始至今,关于“可译”、“不可译”的话题的争论就从未停止过。意
期刊
◆摘 要:《别思》传是笔名为白衣卿相的作者所作的七言绝句,描述了作者对相思之人的爱恋之情,勾勒出浓浓的忧伤与凄婉。这首诗歌极富跳跃性,四个时间点穿插其中,分别描述了如今的分别、追忆过去的幸福、倾诉离别的思念、想象再相逢时的喜悦四个场景,四个时间点相互交错,给人以前世今生的感慨,将相思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别思》;诗歌;时间;爱恋  《别思》  白衣卿相  十里长亭霜满天,青丝白发度何
期刊
白娘子和许仙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历久弥新的佳话,而香港作家刘以鬯以此为框架加以改编,让家喻户晓的《白蛇传》变得“陌生”起来。笔者认为,作者在“白蛇传”原有基础上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主体立意三个方面进行开到阔斧的变化,从而成就了《蛇》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  在《蛇》中,作者保留了“故”事的绝大多数人物和细节。从耳熟能详的传统神话出发,许仙、白娘子、法海这三个主要冲突人物都出现在文中,作者不用在
期刊
1993年12月出版的《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是中国古代史学者杨宽先生的诸多优秀著作之一,它不仅考证了古代陵寝的变迁及对陵庙、石像生的分析,也是为中国古代都城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本书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图片资料以及丰富的考古发掘成果,并经过多次的实地考察研究,系统地研究论证了中国古代都城及其制度的发展演变,提出很多创新观点。  《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一书分为上下两编,在风格上差异较大
期刊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符合党和国家的需要,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相结合。文章着眼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两个环节,探索它们之间的中的关联性和相互促进作用,结合当前国家形势和发展需求,发掘推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工作的新路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优秀传统文化;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期刊
啊!我的第二故乡  一个高度神秘的地方  喜马拉雅的身高  讓人们呆呆仰望  冈仁波齐的神光  让人们追寻心的殿堂  羊卓雍措的圣水  让人们忆起前世的忧伤  啊!我的第二故乡  一个人文荟萃的地方  仓央嘉措的诗歌  让人们世世传唱  布达拉宫的故事  让人们向往雪域的辉煌  次旺平措的事迹  让人们萌发援藏的思想  啊!我的第二故乡  —个民族团结的地方  农奴解放的史诗  让人们代代传扬  
期刊
◆摘 要:群众文化建设工作开展后,能够提高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力度,本文从活动组织不完整、形式类型单一,两个角度对群众文化建设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从优化文化活动形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进行制度建设,三个方面对加强群众文化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的策略进行了整理,希望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群众文化建设;社会和谐;文化活动  群众文化能够直接反应出群众的生活情况、精神面貌,但现阶段群众文化
期刊
◆摘 要:我国一直致力于推广素质教育,传统文化被越来越多人所重视。当前的初中生要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以此建立强大的精神世界和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初中阶段的中国历史涵盖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提高初中生文化素养的重要依据,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适当渗透传统文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作为初中历史教师要加强自身传统文化素养,在教学中采取有效措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