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基本陈列改造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rened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博物馆的基本陈列是其性质和特色的体现,代表着博物馆的形象。很多博物馆会不定期对自己的基本陈列进行改造和提升。文章结合了安徽博物馆基本陈列——“安徽文明史陈列”的提升工作实践,从营造展览氛围、凸显文物展品、丰富展品内涵和辅助展示手段以及重视设计与施工的相互关系等方面,总结经验教训,强调在展览改造提升中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精神,以观众需求和效果需求为基础,充分结合展览内容和特色进行改进和创新。
  关键词:基本陈列;展览提升;展示;实践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愈加丰富,博物馆作为重要的文化交流场所,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支持与关注。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这对博物馆的陈列展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博物馆陈列展览一般分为基本陈列和临时展览两大类。临时展览以其题材的多样性、形式的灵活性、展出的时效性,成为持续吸引观众、保持博物馆生机活力的有效手段。相对于临时展览而言,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则展出时间较长、相对稳定,基本陈列体现出了一个博物馆的性质和特色,代表着博物馆的形象,是博物馆的立足之本。近年来,国家加大对博物馆的投入,各地博物馆除了不断推出题材新颖、各具特色的临时展览外,一些有条件的博物馆也对自己原有的基本陈列进行了改造和提升。
  “安徽文明史陈列”是安徽博物院新馆基本陈列之一,陈列涉及到安徽从远古至近代各个时期的相关内容,撷取安徽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过程中的闪光点连缀成线,以点带面,内容分为“史前时期的安徽”“夏商周时期的安徽”“汉魏晋时期的安徽”“隋唐宋元时期的安徽”和“明清时期的安徽”五个部分,展示了南北文化在安徽地区交流与融合的面貌,并凸显在这块土地上孕育的淮河文明、长江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形成的重要基础之一。2013年5月,以“安徽文明史陈列”为主体的“皖风徽韵——安徽历史文化陈列”获得第十届(2011—2012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展览自2011年9月新馆开馆以来,经过四、五年的开放,展厅许多硬件设施出现老化现象,展览的展示环境、展示手段、对展品的解读等方面都有提升空间。为此,安徽博物院于2015年8月正式启动了“安徽文明史陈列”展览提升项目,力求以观众需求和社会需求为基础,深化展陈内容,丰富展陈形式,提升展示效果,至2017年9月底基本完成“安徽文明史陈列”的改造和重新开放工作。本文试对此次展陈提升工作进行一些总结和思考,以期为今后的展陈工作积累些许经验,不当之处,尚祈指正。
  1 重视“门脸”效应,提升序厅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加强展览氛围的渲染和营造
  序厅是展览的前导部分,是观众对展览的第一印象,是设计师对展览主题深刻理解和消化之后通过设计语言进行的艺术化诠释,起到彰显展览基调、诠释展览主旨的重要作用,力求让参观者迅速进入状态,达到先聲夺人的效果。
  序厅的改造是展览提升的重点和难点区域之一。经过反复设计、修改和论证,新的设计稿保留了原墙面的弧形造型设计,以展品吉州窑白地褐彩水浪纹枕上的水波纹装饰为设计元素,将淮河、长江两大横贯安徽的水系抽象地结合到造型墙上,并内嵌灯带以突出;选取展览五个部分的代表性文物,以浅浮雕形式在造型墙上重新排列组合;修改原序厅投影视频,并将视频播放由原来的人工控制改为定时循环播放。进入序厅,主题弧形墙面如同一幅缓缓展开的画卷,画卷由上至下勾画出淮河、长江以及江淮大地,引领着观众穿越浩瀚的历史长河,用心灵去触摸远古先民在安徽这片土地上留下的印记。这些承载着先人智慧的瑰宝如同宇宙间的点点繁星,虽历经时光研磨,却在今天依旧闪耀着璀璨的光芒,那些文明的遗迹将为观众揭开一个个神秘的面纱,让我们去探寻和感知江淮大地上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
  2 “以物说话”,提升文物展品本体的展示效果,凸显文物在陈列展览中的核心作用
  文物是博物馆展览的主要对象,具有物质性和历史性双重性质。在历史文物类展览中,我们更加强调“以物说话”“以物证史”。因此,对于展览的改陈和提升,首要任务就是对文物展品自身展示效果的提升,针对文物不同体量、材质、色彩等特征,通过改造展柜、改善灯光、改进文物展品组合及摆放形式等方式,使文物展品更具观赏性,重点文物更为突出,为文物创造一个更好的展示环境。
  “安徽文明史陈列”提升项目共增加了248件/套馆藏文物,充分利用馆藏资源,改变原先一贯的文物较为疏朗摆放的方式,根据内容需要,将部分展柜文物改用密集型展示方式。对部分重点文物展示进行重点改造,如安徽博物院镇馆之宝战国时期的铸客大鼎,受到周边环境、灯光效果等影响,展示效果欠佳。在此次提升中,拆除了旁边的采矿模型,为铸客大鼎营造一个独立的展示空间,增加展台高度,并在大鼎上方挑空顶层上加装LED超窄角度射灯,大鼎底部光源集中到腹部和足部铭文上,突出“安邦”二字铭文,配合周边环境氛围的营造,更加凸显出铸客大鼎的气韵和力量。含山凌家滩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玉器,这些玉器制作精美、造型独特、内涵丰富,原先多陈列在大通柜和平柜中,以散光源和柜外光源为主。此次提升也对这批玉器展示进行了重点改造,根据玉器体量较小的特点重新定制小龛柜,柜内以深蓝色为底,衬托出凌家滩玉器“鸡骨白”的特质,并对部分重点玉器量身定制展托,配合柜内LED小射灯,突出了玉器的精致神秘,也让观众近距离、更清晰地欣赏文物的精美。
  3 帮文物说话,多种辅助展示方式有机结合,加强对文物展品内涵的诠释,使重点和亮点更加突出
  在合理凸显文物在陈列展览中的核心作用的同时,也要正视文物展示在反映历史信息、历史进程方面的局限性。如何更好地帮文物说话,帮助观众看懂文物,理解展览内容,是展览形象化的需求,也是展览提升工作的重中之重。此次展陈提升,我们着力加强对展览和展品的普及性内容介绍,特别是对于重点展品,深度拓展解读内容。合理利用新技术,将有限的资金优先利用到对展品内涵和展览内容的诠释上,把辅助展示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到如何制作出让观众易懂、爱看的展示内容上,力求准确、生动地传播展览主题,做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统一。   除增加相应文字图版内容外,也在原展览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辅助展示设备,多以触摸屏、视频动画、多通道融合、投影结合场景等表现方式为主,不盲目追求所谓的高科技设备,如制作“老马识途”“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庖丁解牛”等成语故事动画,以青少年儿童都能看懂的方式,增强对“三子”(老子、庄子、管子)精神的解读。拆除新石器时代尉迟寺遗址原小型房屋模型,复原一间房屋,营造步入式景观,观众可以进入屋内参观,穿过房屋后还能看到精心制作的尉迟寺房屋建造和聚落布局的大型视频投影,由微观到宏观,由局部到整体,更直观地了解尉迟寺原始聚落特征。以三维全息投影形式,对汉代葬制黄肠题凑的形制和结构进行解析,展示黄肠题凑的建造过程。改造明代中都城模型,细化布局内容,并将其与原中都城视频投影形成联动模式,根据视频内容在模型对应位置亮灯标示,展示内容更加灵动具象。根据内容需要适当增设触摸屏,录入重点内容的详细诠释和相关外延信息,供观众查阅。
  4 统筹考虑整体展示效果,在突出重点和亮点的同时,在展示内容上要有适当取舍
  “汉代星空”专题展示厅是“安徽文明史陈列”的一大亮点,对西汉汝阴侯墓出土的圭表和二十八宿星盘的使用进行实际操作演示,并结合大型穹幕投影介绍天象星座知识,这是我院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通力合作的结果,将最新科研成果通过展览展示给社会大众。但由于原展厅内天文观测现场需人工操作演示,且操作难度较大,导致很多观众无法清晰理解此处内容,所以这个区域也成为此次提升的重点。由于“宋代龙窑”和“汉代星空”同在一个展区,参观时容易给观众造成混乱,此次提升则将龙窑暂时封闭,扩大星空展示的空间,此处也成为独立展示汉代天文学成就的专题展厅。
  改造后的展厅营造出虚拟星空的环境,围绕圭表和星盘,增加相关天文知识介绍,通过连环画的形式,以夏侯灶视角介绍四代汝阴侯的生平。重新设计制作演示厅大型视频动画,以动画人物为引导,通过穹顶投影与圆形台面的完美互动,展示了圭表和星盘的结构、原理及使用方法,特别是创新性地通过多媒体虚拟演示的手段还原了二十八宿星盘的使用方法。穹顶根据二者使用时间的不同昼夜交替变化,而圆形投影台面相对应出现该时段所用天文仪器的虚拟化演示。改造提升后“汉代星空”展厅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焕然一新,在展览的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上都大大提升。
  5 灵活利用现有空间,在不改变或少改变原有结构的前提下,结合展览内容,考虑更加适合的展示方式
  “安徽文明史陈列”的展览提升并非对整个展厅的拆除重建,而是在内容调整的基础上,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对展览进行提升改造。相对于设计制作一个全新的展览而言,陈列展览的提升在某些方面存在着更大难度,因为在展览提升中要更多地考虑原展览结构哪些保留、哪些部分拆除,并在此基础上如何更好地重新利用。例如,在史前展厅凌家滩新石器遗址展示区域,取消了原来表现力不太好的祭坛沙盘,但保留了此处基本结构,对原沙盘地台进行高度改造,制作视频,复原凌家滩07M23大墓埋葬过程,在此处投影播放,成为一处展示亮点。开篇的人类演化示意图因空间位置所限,设计者最后灵活利用了原来展示石器的小龛柜,将其改造成电子屏,将人类演化示意图制作成动态示意,并增加解读内容,在电子屏中播放,体量虽缩小,但展示效果更加突出。
  6 增加互动体验项目,寓教于乐,让观众在互动参与中加深对展览内容的理解
  互动体验项目是增强博物馆展览趣味性的重要手段,原“安徽文明史陈列”中针对普通观众的互动项目较少,此次也针对这一情况进行了重点提升。结合展览内容,增设多项互动内容,让观众不再是被动的旁观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
  ①实物触摸,操作体验。复制双墩刻划符号供观众触摸,感受7000多年前人类的思维与智慧;设立瓷器拼接互动区,复制展览中的精品瓷器供观众动手拆分和拼接。
  ②学习小知识。结合展览内容,制作成语填空、对对联等游戏;利用青铜器名称有较多生僻字的特征,设置认字游戏,借鉴教小朋友识字的方式,将汉字和读音分别印到两张皮革上,并叠压钉在墙面上可供翻看,小成本制作却有着大效果。
  ③寓教于乐小游戏。以双墩遗址刻划符号图案为原形制作连连看小游戏,以不同类别的青铜器为原型制作消消乐游戏,以及蚌埠双墩一号墓的发掘、小书生赶考等游戏,让观众在游戏中加深对展览内容的印象,拉近观众与文物的距离。
  7 重视内容、形式与施工制作的相互关系,三者相互理解、充分沟通,和谐统一于展陈提升的目标任务之中
  无论是策划一个全新的展览,还是对老的陈列进行改造,陈列展览的内容和形式的结合都应贯穿陈列的全过程。内容设计人员从陈列立意开始,就要有陈列形式的意识,不仅要高度重视陈列大纲中文物之间的逻辑关系,更要密切注意由这些文物构成的视觉效果,关注文物的数量、体量与展示空间的匹配度。形式设计人员从接受形式设计任务开始就要熟悉陈列内容,熟悉展品,构思符合陈列内容的陈列布局、参观路线、环境、色调、光源等。而施工制作则是最后实现陈列目标的关键步骤,是对设计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具体实施,施工制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最终的展陈效果。因此,内容设计与形式设计、施工制作要注意紧密衔接,充分交流,寻求三者在设计与表达上的一致性,不断完善展陈方案,以求达到展陈最优效果。
  在“安徽文明史陈列”提升项目中,我们始终强调内容设计、形式设计以及施工制作三者之间的三位一体化关系。此项目实行的是设计施工一体化招标,即便如此,在立项之初,本院的相关内容设计人员和形式设计人员就一直保持沟通交流,在内容大纲中充分融入形式设计构想。在正式招标之前,我院还利用自己的形式设计力量,对展览提升进行了一次预设计,使相关业务人员对展览提升的重点块面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了较为充分的预估和设想,为后期与中标公司对接做好了充分准备。展览的五个部分都配备我院内容设计和形式设计跟踪人员,共同与设计公司对接,对内容设计提出要求,形式设计实时跟踪,施工制作时充分交流,不断提出建设性和可行性意见和建议,将展陈提升设计方案落到实处。
  安徽博物院在基本陈列改造提升中,注重以人为本,以观众需求和效果需求为基础,根据“安徽文明史陈列”的实际情况,对位于二层和三层的四处文明史展厅进行分批封闭施工、分阶段开放,有效避免了因大量展厅封闭而过于影响观众参观的情况。重新开放的“安徽文明史陈列”在展示内容上突出了重点展品,展览信息量大大增加;在展示手段上加強了多媒体和互动项目的设置,展览的趣味性、参与性和体验性大为增强;对陈旧落后的硬件设施进行了更新,观众的观赏体验得到提升。针对提升后的“安徽文明史陈列”,还专门设计了观众调查问卷,接收观众的反馈信息,并及时进行调整改进。当然,展览提升不应仅仅是展厅内文物展品展示、展版、多媒体等辅助展示的提升,而应当统筹其他多项工作同步进行,如展厅语音导览系统,展览文创产品开发等等,这一点也是此次提升项目中未及时跟进或有所欠缺之处。总之,博物馆基本陈列的改造提升,要以观众需求为中心,结合展览内容和特色进行改进和创新,适当引入先进展示技术,改进展示方式,增进观众参与度,更加充分地发挥博物馆的自身价值和优势。
  参考文献
  [1]宋向光.博物馆陈列的实物性元素及内容结构析[J].东南文化,2016(02).
  [2]单霁翔.解读博物馆陈列展览的思想性与观赏性[J].南方文物,2013(03).
  [3]单霁翔.试论博物馆陈列展览的丰富性与实效性[J].南方文物,2013(04).
  [4]苏东海.博物馆的沉思——苏东海论文选(卷二)[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5]曹兵武,崔波.博物馆展览:策划设计与实施[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
其他文献
摘 要: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传授知识的基本工作,通过教育活动的实践模式,不断深化校园文化的育人工作。笔者结合自身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经验,围绕同济大学博物馆所在历史建筑的改建思想、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育人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简要分析了高校博物馆建设在文化传播、传承与共享中的积极意义,探索高校博物馆在文化建设中的实践模式研究。  关键词:高校博物馆;历史建筑;新旧融合;校园文化;文化建设  现代高校文化
期刊
摘 要:从战国时期李悝制定的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法经》,到清朝乾隆时出台的最后一部法典《大清律例》,中华法系已历经两千多年。目前已有学者对我国古代司法行政体制进行了研究,但关于司法在实际运作中的情况考察相对较少,特别是以个别案例为研究路径。文章以同治年间的刺马案为例,对当时的司法运作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晚清;司法运作;刺马案  1 刺马案之梗概  马新贻,字谷山,山东菏泽人。187
期刊
摘要: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彰显着特有的一丝不苟、专注敬业的思想品质。智能科技是指借助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通讯等科技手段,实现以人为本的信息传递模式。文章从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文创产品、服务管理、宣传推广等多个方面,以多个案例为切入点,分析了新时期博物馆在发展中融人工匠精神和智能科技的价值意义,探寻了具体的实施路径和办法,旨
期刊
摘 要:文章以清末女性画家左锡嘉的艺术创作与个人经历为切入点,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与女性文化,分析明清时期女性绘画的大量出现及其在艺术史研究中的边缘地位,探讨造成这一性别差异的原因,提出综合考虑社会史与生活史进行书画艺术作品研究的新思路。  关键词:左锡嘉;女性艺术;书画  研究者素以明清时期为我国古代女性绘画艺术创作的巅峰,这是因为这一时期的传世作品和画史记载中均有女性作者的一席之地。然而不可否认
期刊
摘 要:文章立足于藤花落遗址出土的两件石锛,结合细致观察与生活经验,探索性地研究这两件石锛具体的使用方式,并试图以此为出发点对石锛的手持使用方式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石锛;手持使用;藤花落遗址  石锛(Stone Adze)是磨制石器的一种,一般为长方形,单面刃。它是新石器时代主要的生产工具,种类较多,大小各异。  我国石锛研究起步较晚,1980年李仰松先生探讨原始社会生产工具,区分了石斧、
期刊
摘 要:康有为年少时有“圣人为”之称,晚年被社会公认为“南海康圣人”。从他的弟子对他的评价来看,他的言行有很多矛盾之处,他其实算不上是真正的圣人。本文从平等、婚姻、师生关系、政治主张四方面展现康有为的言行矛盾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关键词:康有为;言行矛盾;原因分析  康有为(1858—1927),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少时受祖父康赞修影响,
期刊
摘 要:中国书画装裱与修复技艺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2017年11月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与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和夫人梅拉尼娅亲自参与书画装裱的实际操作,向世界展示我国书画装裱与修复技艺的文化内涵,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坚定了文化自信,对构建和增强我国话语权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书画装裱与修复技艺之所以体现文化自信,其中最深刻的内因即原生于中国、历史悠久且没有
期刊
摘 要: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上映之后吸引了大批粉丝,尤其是使很多年轻人对文物产生兴趣,纷纷到博物馆去参观。但是当前博物馆在文物展示和宣传上存在一定的短板,文物展示和宣传不够生动,参观者无法获得更多的体验和感受。文章主要基于新时期网络信息发展以及新媒体发展趋势,分析博物馆文物“活起来”的意义,提出博物馆文物的宣传策略,使文物能够更加生动地展示给参观者。  关键词:博物馆;文物;宣传;策略  随着
期刊
摘 要: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民众文化素养和欣赏水平的提高,对博物馆陈列展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博物馆的策展人,在策划和实施陈列展览时,要具备比较敏锐的“展览嗅觉”,能在繁杂的历史遗存和各类线索中,有效地发掘展览的“眼”。笔者结合安徽博物院“明德至善 家国天下——徽州优秀传统文化展”的展陈实践,对如何精准定位展览、确定主题,合理搭建展览框架,寻找文物中的有效信息进行展品遴选,进而对展览信息进行组织和
期刊
摘 要:内容设计是博物馆陈列展览策划的前提,也是展览后续各项工作的基础。文章通过对人物类展览内容设计的实践工作,以“一曲大江東,万众忆英雄——顾振烈士纪念展”为个案,总结了人物类展览内容设计的几点体会。主题表达的创新,人物定位的准确,展示内容的深入挖掘,观众心理需求的把握,是做好内容设计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关键词:人物类展览;内容设计;顾振烈士  博物馆展览内容设计是“集人物学术研究、文化知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