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评价理念认为:课堂评价要存在于教学活动中,在教学的始终应该贯穿评价。但在教学中,教师却常常走进误区。
误区一:评价语格式化。课堂上,我们听到的教师评价语单调、空泛,大多是“你真棒!读得真好”之类。更有甚者,学生形成条件反射:“棒棒棒,你真棒!”
误区二:评价语泛滥。有人用“四过”“一弱”来概括当前语文课堂评价的现状。“四过”是指表扬过滥、过频、过高、过花,“一弱”是指评价的导向激励功能趋于弱化。
误区三:评价语功利化。一节公开课上,只要学生答对一个问题,教师就会用小红花来奖励。表扬成了课堂名副其实的“赠品”,来就送,买就送!
语文课堂评价如何避免走入误区?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拥有智慧的评价语,更多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
一、欣赏、鼓励的评价——兴奋剂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欣赏、鼓励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在评价中思索,在评价中有所体验,有所感悟,真正实现了共识、共享、共进。
案例:《秋天的雨》教学片段
(学生齐读: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师:读得多美呀,你们就像美丽的菊花仙子!
师:(播放菊花图片)秋风轻轻地吹,秋雨细细地下,一群美丽的菊花仙子向我们点头,向我们微笑。你愿意做这一朵漂亮的菊花吗?
生读句子。
师:你是那朵开得最漂亮的菊花!
生读句子。
师:你也成了美丽的菊花仙子!
师:让我们都成为菊花仙子吧!(师生齐读句子)
教学中,教师评价学生的朗读,不是用简单的“你读得真好”“你的声音真好听”“太棒了”等空泛的语言来评价学生的朗读,而是用“你是那朵开得最漂亮的菊花”“让我们都成为菊花仙子吧”这样的语言把孩子带入具体的语境中。这样,不用过多地强调哪个词,也不用优美音乐的伴奏,学生就能把菊花的美丽样子读出来。
二、幽默、机智的评价——润滑剂
幽默是一种语言艺术。课堂上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能让学生在开怀一笑中受到智慧的启迪。特级教师于永正在一次教学《翠鸟》第三自然段时,发现学生小庆打了个呵欠,又与同桌嘀咕起来,便语调平缓却十分认真地说:“小庆,请你去逮一只翠鸟。”小庆慢吞吞地站了起来,很茫然的样子。于老师又重复了一遍刚才的话,并加了一句:“请你不要推辞。”“到哪儿逮呢?”小庆可怜巴巴地说。其他同学也面面相觑,神情迷茫。于老师说:“你看看书嘛,大家都读读第三自然段,看看到哪儿去逮,看出来以后告诉小庆。”还没等别人发言,小庆自己说:“翠鸟不好逮,它住在陡峭的石壁上,洞口小,里面又深,谁上得去呀?”于老师听后哈哈大笑起来,问小庆:“为什么老师要请你去逮翠鸟?”小庆不好意思地笑了,说:“刚才我上课不认真,开小差了!”于老师说:“逮翠鸟的任务虽然你没有完成,却帮助同学们读懂了第三自然段,功不可没!”这么一说,小庆就再也没开小差了。
幽默是课堂的润滑剂。学生不喜欢沉闷严肃的课堂,那犹如一池死水,没有一点生机与活力,而幽默则如一块石头,能打破“死水”的沉默,泛起“千层浪”,从而调节课堂气氛,创造有利的教学情境,让教与学的双方关系变得轻松自然,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的思维活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教学中得到发展,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
三、启迪、引导的评价——催化剂
启迪、引导的评价可以引领学生体味课文的精妙之处,指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与基本功训练,启发学生适度拓展文本的学习资源,点拨学生进行恰当的思考与探索。
案例:《小鹿的玫瑰花》教学片段
师:如果你是小鹿,望着满花坛茂密的枝叶中却不见一朵玫瑰花,你的心情怎样,会怎么样?
生:心里不好受。
生:觉得很可惜。
师:听得出来,大家都在为小鹿感到惋惜。带着这样的体验读读鹿弟弟的话。(出示句子:门前的玫瑰已经长得很高了,可是浓密的绿叶中,一朵花也看不到了。)
生:(齐读)
师:也许,鹿弟弟说之前还会先叹口气,“唉”,再试一试。
生:(读句子)
生:是呀,辛辛苦苦种了玫瑰,却没看到花,小鹿是多么希望能亲眼看到自己栽的漂亮的玫瑰花,却一朵花都没看着,怪不得鹿弟弟会说——
生齐读:“这玫瑰你白栽了,一朵花都没看着。”
师:这样看来,小鹿的水也白浇,土也——
生:白松了。
师:小鹿想看花,等的那几个月也——
生:白等了。
师:难怪鹿弟弟会说——
生再读。
师:小鹿付出了那么多的辛劳,付出了那么多的期待,却一朵花都没看着,多让人惋惜呀!
生又一次读。
老师的启迪引导引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搭建了一个个调节思维的平台,课堂中学生参与了思考的全过程,自然而然就会撞击出智慧的火花。在这种“我想表现”的氛围中,学生都会有所提高。这样坚持下去,学生的学习过程必将是一个享受快乐的过程,也必将是一个体验精彩、收获成功的过程。
四、多元、准确的评价——调味剂
在语文课堂中,我们进行教学评价时应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应以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促成学生思想自由地交汇、碰撞、升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结课时,一位教师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那一棵棵被砍下来的树,假如你是那一寸寸被逐渐裸露的土地,你的心里会怎么想?你会看见什么?大家刚陷入沉思中,只听“扑哧”一声,一个学生竟然笑了出来。小村庄的人们都快要面临灭顶之灾了,他居然还笑得出来?在场的听课老师们纷纷为上课老师捏了一把汗。只见这位教师略一思索,即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过程。
师:你为什么笑?
生:(迟疑了一会儿)我想到了小村庄的人们连保护树木都不知道,所以觉得好笑。
师:(又问其余学生)你们认为他笑什么?
生:笑小村庄的人们无知。
生:笑小村庄的人们愚昧。
生:笑小村庄的人们不懂得环保。
……
师:是的,小村庄的人们的确好笑,他们如此无知,如此愚昧,他们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全然不顾以后的结果。同学们,面对这样的一群人,你想说什么?
生小手如林。
师:别急,不妨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在这堂课中,如果教师将原来的教案进行到底,想当然地引啊、导啊,学生却不知如何作答,最后请个别学生草草作答,敷衍了事。那样做不但急坏了老师,也累坏了学生,更捕捉不到学生的生成点。这位教师就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多元、准确的评价语,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了每个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更彰显了评价的魅力。
每一个孩子都是平等、与众不同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用欣赏鼓励、幽默机智、启迪引导、多元准确的智慧的评价语。智慧的评价语就像一剂剂良方,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树立了学习语文的信心,点燃了热爱语文的火种;智慧评价语又像一杯清新、香醇的茶,丝丝缕缕,香气袅袅,令人回味无穷!
误区一:评价语格式化。课堂上,我们听到的教师评价语单调、空泛,大多是“你真棒!读得真好”之类。更有甚者,学生形成条件反射:“棒棒棒,你真棒!”
误区二:评价语泛滥。有人用“四过”“一弱”来概括当前语文课堂评价的现状。“四过”是指表扬过滥、过频、过高、过花,“一弱”是指评价的导向激励功能趋于弱化。
误区三:评价语功利化。一节公开课上,只要学生答对一个问题,教师就会用小红花来奖励。表扬成了课堂名副其实的“赠品”,来就送,买就送!
语文课堂评价如何避免走入误区?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拥有智慧的评价语,更多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
一、欣赏、鼓励的评价——兴奋剂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欣赏、鼓励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在评价中思索,在评价中有所体验,有所感悟,真正实现了共识、共享、共进。
案例:《秋天的雨》教学片段
(学生齐读: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师:读得多美呀,你们就像美丽的菊花仙子!
师:(播放菊花图片)秋风轻轻地吹,秋雨细细地下,一群美丽的菊花仙子向我们点头,向我们微笑。你愿意做这一朵漂亮的菊花吗?
生读句子。
师:你是那朵开得最漂亮的菊花!
生读句子。
师:你也成了美丽的菊花仙子!
师:让我们都成为菊花仙子吧!(师生齐读句子)
教学中,教师评价学生的朗读,不是用简单的“你读得真好”“你的声音真好听”“太棒了”等空泛的语言来评价学生的朗读,而是用“你是那朵开得最漂亮的菊花”“让我们都成为菊花仙子吧”这样的语言把孩子带入具体的语境中。这样,不用过多地强调哪个词,也不用优美音乐的伴奏,学生就能把菊花的美丽样子读出来。
二、幽默、机智的评价——润滑剂
幽默是一种语言艺术。课堂上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能让学生在开怀一笑中受到智慧的启迪。特级教师于永正在一次教学《翠鸟》第三自然段时,发现学生小庆打了个呵欠,又与同桌嘀咕起来,便语调平缓却十分认真地说:“小庆,请你去逮一只翠鸟。”小庆慢吞吞地站了起来,很茫然的样子。于老师又重复了一遍刚才的话,并加了一句:“请你不要推辞。”“到哪儿逮呢?”小庆可怜巴巴地说。其他同学也面面相觑,神情迷茫。于老师说:“你看看书嘛,大家都读读第三自然段,看看到哪儿去逮,看出来以后告诉小庆。”还没等别人发言,小庆自己说:“翠鸟不好逮,它住在陡峭的石壁上,洞口小,里面又深,谁上得去呀?”于老师听后哈哈大笑起来,问小庆:“为什么老师要请你去逮翠鸟?”小庆不好意思地笑了,说:“刚才我上课不认真,开小差了!”于老师说:“逮翠鸟的任务虽然你没有完成,却帮助同学们读懂了第三自然段,功不可没!”这么一说,小庆就再也没开小差了。
幽默是课堂的润滑剂。学生不喜欢沉闷严肃的课堂,那犹如一池死水,没有一点生机与活力,而幽默则如一块石头,能打破“死水”的沉默,泛起“千层浪”,从而调节课堂气氛,创造有利的教学情境,让教与学的双方关系变得轻松自然,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的思维活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教学中得到发展,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
三、启迪、引导的评价——催化剂
启迪、引导的评价可以引领学生体味课文的精妙之处,指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与基本功训练,启发学生适度拓展文本的学习资源,点拨学生进行恰当的思考与探索。
案例:《小鹿的玫瑰花》教学片段
师:如果你是小鹿,望着满花坛茂密的枝叶中却不见一朵玫瑰花,你的心情怎样,会怎么样?
生:心里不好受。
生:觉得很可惜。
师:听得出来,大家都在为小鹿感到惋惜。带着这样的体验读读鹿弟弟的话。(出示句子:门前的玫瑰已经长得很高了,可是浓密的绿叶中,一朵花也看不到了。)
生:(齐读)
师:也许,鹿弟弟说之前还会先叹口气,“唉”,再试一试。
生:(读句子)
生:是呀,辛辛苦苦种了玫瑰,却没看到花,小鹿是多么希望能亲眼看到自己栽的漂亮的玫瑰花,却一朵花都没看着,怪不得鹿弟弟会说——
生齐读:“这玫瑰你白栽了,一朵花都没看着。”
师:这样看来,小鹿的水也白浇,土也——
生:白松了。
师:小鹿想看花,等的那几个月也——
生:白等了。
师:难怪鹿弟弟会说——
生再读。
师:小鹿付出了那么多的辛劳,付出了那么多的期待,却一朵花都没看着,多让人惋惜呀!
生又一次读。
老师的启迪引导引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搭建了一个个调节思维的平台,课堂中学生参与了思考的全过程,自然而然就会撞击出智慧的火花。在这种“我想表现”的氛围中,学生都会有所提高。这样坚持下去,学生的学习过程必将是一个享受快乐的过程,也必将是一个体验精彩、收获成功的过程。
四、多元、准确的评价——调味剂
在语文课堂中,我们进行教学评价时应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应以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促成学生思想自由地交汇、碰撞、升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结课时,一位教师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那一棵棵被砍下来的树,假如你是那一寸寸被逐渐裸露的土地,你的心里会怎么想?你会看见什么?大家刚陷入沉思中,只听“扑哧”一声,一个学生竟然笑了出来。小村庄的人们都快要面临灭顶之灾了,他居然还笑得出来?在场的听课老师们纷纷为上课老师捏了一把汗。只见这位教师略一思索,即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过程。
师:你为什么笑?
生:(迟疑了一会儿)我想到了小村庄的人们连保护树木都不知道,所以觉得好笑。
师:(又问其余学生)你们认为他笑什么?
生:笑小村庄的人们无知。
生:笑小村庄的人们愚昧。
生:笑小村庄的人们不懂得环保。
……
师:是的,小村庄的人们的确好笑,他们如此无知,如此愚昧,他们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全然不顾以后的结果。同学们,面对这样的一群人,你想说什么?
生小手如林。
师:别急,不妨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在这堂课中,如果教师将原来的教案进行到底,想当然地引啊、导啊,学生却不知如何作答,最后请个别学生草草作答,敷衍了事。那样做不但急坏了老师,也累坏了学生,更捕捉不到学生的生成点。这位教师就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多元、准确的评价语,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了每个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更彰显了评价的魅力。
每一个孩子都是平等、与众不同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用欣赏鼓励、幽默机智、启迪引导、多元准确的智慧的评价语。智慧的评价语就像一剂剂良方,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树立了学习语文的信心,点燃了热爱语文的火种;智慧评价语又像一杯清新、香醇的茶,丝丝缕缕,香气袅袅,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