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语文课堂冲调良方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dmangra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评价理念认为:课堂评价要存在于教学活动中,在教学的始终应该贯穿评价。但在教学中,教师却常常走进误区。
  误区一:评价语格式化。课堂上,我们听到的教师评价语单调、空泛,大多是“你真棒!读得真好”之类。更有甚者,学生形成条件反射:“棒棒棒,你真棒!”
  误区二:评价语泛滥。有人用“四过”“一弱”来概括当前语文课堂评价的现状。“四过”是指表扬过滥、过频、过高、过花,“一弱”是指评价的导向激励功能趋于弱化。
  误区三:评价语功利化。一节公开课上,只要学生答对一个问题,教师就会用小红花来奖励。表扬成了课堂名副其实的“赠品”,来就送,买就送!
  语文课堂评价如何避免走入误区?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拥有智慧的评价语,更多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
  一、欣赏、鼓励的评价——兴奋剂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欣赏、鼓励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在评价中思索,在评价中有所体验,有所感悟,真正实现了共识、共享、共进。
  案例:《秋天的雨》教学片段
  (学生齐读: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师:读得多美呀,你们就像美丽的菊花仙子!
  师:(播放菊花图片)秋风轻轻地吹,秋雨细细地下,一群美丽的菊花仙子向我们点头,向我们微笑。你愿意做这一朵漂亮的菊花吗?
  生读句子。
  师:你是那朵开得最漂亮的菊花!
  生读句子。
  师:你也成了美丽的菊花仙子!
  师:让我们都成为菊花仙子吧!(师生齐读句子)
  教学中,教师评价学生的朗读,不是用简单的“你读得真好”“你的声音真好听”“太棒了”等空泛的语言来评价学生的朗读,而是用“你是那朵开得最漂亮的菊花”“让我们都成为菊花仙子吧”这样的语言把孩子带入具体的语境中。这样,不用过多地强调哪个词,也不用优美音乐的伴奏,学生就能把菊花的美丽样子读出来。
  二、幽默、机智的评价——润滑剂
  幽默是一种语言艺术。课堂上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能让学生在开怀一笑中受到智慧的启迪。特级教师于永正在一次教学《翠鸟》第三自然段时,发现学生小庆打了个呵欠,又与同桌嘀咕起来,便语调平缓却十分认真地说:“小庆,请你去逮一只翠鸟。”小庆慢吞吞地站了起来,很茫然的样子。于老师又重复了一遍刚才的话,并加了一句:“请你不要推辞。”“到哪儿逮呢?”小庆可怜巴巴地说。其他同学也面面相觑,神情迷茫。于老师说:“你看看书嘛,大家都读读第三自然段,看看到哪儿去逮,看出来以后告诉小庆。”还没等别人发言,小庆自己说:“翠鸟不好逮,它住在陡峭的石壁上,洞口小,里面又深,谁上得去呀?”于老师听后哈哈大笑起来,问小庆:“为什么老师要请你去逮翠鸟?”小庆不好意思地笑了,说:“刚才我上课不认真,开小差了!”于老师说:“逮翠鸟的任务虽然你没有完成,却帮助同学们读懂了第三自然段,功不可没!”这么一说,小庆就再也没开小差了。
  幽默是课堂的润滑剂。学生不喜欢沉闷严肃的课堂,那犹如一池死水,没有一点生机与活力,而幽默则如一块石头,能打破“死水”的沉默,泛起“千层浪”,从而调节课堂气氛,创造有利的教学情境,让教与学的双方关系变得轻松自然,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的思维活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教学中得到发展,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
  三、启迪、引导的评价——催化剂
  启迪、引导的评价可以引领学生体味课文的精妙之处,指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与基本功训练,启发学生适度拓展文本的学习资源,点拨学生进行恰当的思考与探索。
  案例:《小鹿的玫瑰花》教学片段
  师:如果你是小鹿,望着满花坛茂密的枝叶中却不见一朵玫瑰花,你的心情怎样,会怎么样?
  生:心里不好受。
  生:觉得很可惜。
  师:听得出来,大家都在为小鹿感到惋惜。带着这样的体验读读鹿弟弟的话。(出示句子:门前的玫瑰已经长得很高了,可是浓密的绿叶中,一朵花也看不到了。)
  生:(齐读)
  师:也许,鹿弟弟说之前还会先叹口气,“唉”,再试一试。
  生:(读句子)
  生:是呀,辛辛苦苦种了玫瑰,却没看到花,小鹿是多么希望能亲眼看到自己栽的漂亮的玫瑰花,却一朵花都没看着,怪不得鹿弟弟会说——
  生齐读:“这玫瑰你白栽了,一朵花都没看着。”
  师:这样看来,小鹿的水也白浇,土也——
  生:白松了。
  师:小鹿想看花,等的那几个月也——
  生:白等了。
  师:难怪鹿弟弟会说——
  生再读。
  师:小鹿付出了那么多的辛劳,付出了那么多的期待,却一朵花都没看着,多让人惋惜呀!
  生又一次读。
  老师的启迪引导引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搭建了一个个调节思维的平台,课堂中学生参与了思考的全过程,自然而然就会撞击出智慧的火花。在这种“我想表现”的氛围中,学生都会有所提高。这样坚持下去,学生的学习过程必将是一个享受快乐的过程,也必将是一个体验精彩、收获成功的过程。
  四、多元、准确的评价——调味剂
  在语文课堂中,我们进行教学评价时应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应以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促成学生思想自由地交汇、碰撞、升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结课时,一位教师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那一棵棵被砍下来的树,假如你是那一寸寸被逐渐裸露的土地,你的心里会怎么想?你会看见什么?大家刚陷入沉思中,只听“扑哧”一声,一个学生竟然笑了出来。小村庄的人们都快要面临灭顶之灾了,他居然还笑得出来?在场的听课老师们纷纷为上课老师捏了一把汗。只见这位教师略一思索,即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过程。
  师:你为什么笑?
  生:(迟疑了一会儿)我想到了小村庄的人们连保护树木都不知道,所以觉得好笑。
  师:(又问其余学生)你们认为他笑什么?
  生:笑小村庄的人们无知。
  生:笑小村庄的人们愚昧。
  生:笑小村庄的人们不懂得环保。
  ……
  师:是的,小村庄的人们的确好笑,他们如此无知,如此愚昧,他们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全然不顾以后的结果。同学们,面对这样的一群人,你想说什么?
  生小手如林。
  师:别急,不妨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在这堂课中,如果教师将原来的教案进行到底,想当然地引啊、导啊,学生却不知如何作答,最后请个别学生草草作答,敷衍了事。那样做不但急坏了老师,也累坏了学生,更捕捉不到学生的生成点。这位教师就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多元、准确的评价语,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了每个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更彰显了评价的魅力。
  每一个孩子都是平等、与众不同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用欣赏鼓励、幽默机智、启迪引导、多元准确的智慧的评价语。智慧的评价语就像一剂剂良方,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树立了学习语文的信心,点燃了热爱语文的火种;智慧评价语又像一杯清新、香醇的茶,丝丝缕缕,香气袅袅,令人回味无穷!
其他文献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93~9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画图、操作的过程中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了解圆的特征,理解直径和半径的关系;学会用圆规画圆。  2.让学生在研究圆的过程中感受圆的外在美和内在美,增强问题意识,提高学习能力,并有机渗透极限、对应等数学思想,促进思维发展。  3.通过学习有效沟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目标中指出:“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数学思想对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指引学生如何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方法去看待事物、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应该说,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那么,如何有意识地优化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呢?笔者认为,在课堂中可以利用图式引导学生学习,激活学生思维,优化数学思想。  现以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解
前段时间,笔者听了江西师大附小邱艳萍老师执教的《梯形的面积》一课,深受启发,受益匪浅。邱老师的这节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多种教法有机结合,创设了许多良好的教学情景,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她做到了“两个尊重”,即尊重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尊重学生成长的规律,在把握“两能”和“四基”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特别是注重感悟数学基本思想,让学生触摸数学转化思想的灵动。  片段一:重叠比较,直观解决问题 
《倍的认识》是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主要是倍的认识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倍数关系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数量关系之一,建立倍的概念,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和除法的含义,拓宽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教材首先呈现了经过加工的生活场景,图中三个小朋友围着一个花坛数其中各种花的朵数,并根据每种花的数量进行比较,由此引出“蓝花有2朵,黄花有3个2朵,黄花的朵
一节好的数学课并不是偶然出现的,有人说“好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上课的技巧和手段”,笔者认为只有技巧与手段的数学课只能是一个花架子、空瓶子,只有备好课才能上好课。那么,备课的起点是什么?笔者认为应该是教师对教学内容合纵连横式地学习与研究,即教师对教学内容背景的准确理解,知识点前后联系的准确把握。  一、正确理解教学内容的背景  教学内容的背景包括知识体系背景和学生认知背景,只有正确理解教学内容的
叶 柱 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教学研究室小学数学教研员,人教版课改实验优秀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浙江省教坛新秀,浙江省教育学会小学数学分会学术委员,浙江省中小学教材学科审查委员会委员,浙江省绍兴市名师培养工程导师、学科带头人、十佳青年教师标兵、教科研先进个人。  自1994年参加工作以来,潜心课堂,钟情教研。曾获浙江省第十届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第一名)、华东六省一市第十届小学数学优
比较指的是通过对比确定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比较有时是在同一类事物之间进行比较,找出共同点,有时是在不同事物之间进行比较,寻求事物间的联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要用到比较的方法,只要能正确地使用,它会给课堂带来精彩,有时甚至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山重水复:在比较中建立概念  在《百分数的认识》的教学中,丁老师首先给同学们提供了这样一些材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这些材料进行适当分组
策划人语:知识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思维能力产生于实践,随实践的发展而提高。《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课程要让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由此可见,小学各科基本上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儿童的成长就是发展。儿童要健康良性地发展,需要良好的成长文化,需要教育对童年进行理想的文化设计。这是确保童年良好生态的需要,也是教育之必然。苏联著名教育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发展可分为“天生的”与“文化的”。所谓文化的发展,“不只是文化经验的掌握,也是文化行为的形式与习惯的养成,以及这种文化的推理方式”。“文化的发展有助于透视使用符号去解决问题,解释读写能力的学习与发展。也就是说,经过使用更抽象
随着《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的颁布,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于2012年秋季开始出版,2014年春季起开始在全国部分地区使用二年级下册。  修订后的二年级下册教材,教学内容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一)、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数学广角(推理)、总复习十个单元的内容以及“小小设计师”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