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圖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32-0104-01
阅读是人类认识世界和获取知识的基本方式,是孩子学习和成长的重要途径。如今,语文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随之“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等新型阅读方式应运而生,语文教学归根结底是一种阅读教学,而阅读方法的选择与掌握,阅读兴趣的激发与培养,不仅影响着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定势,而且直接决定着语文阅读学习的成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选择合理的阅读方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激活学生阅读思维,让学生进行高效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读,无疑是其最有效的途径。结合自身教学实际,笔者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细读“说明”,了解概貌
翻开课本,首先进入眼帘的是名人的照片和彩色图片,这就从直观上吸引了学生,激发了学生通读全课本的兴趣。通过对“说明”的细读,我们可以了解到:语文课本修正的总指导思想和学习语文课的总目标是什么;本册课本在阅读上有哪些要求及学完本册课本后阅读可以达到什么程度;从写作上看,本册课本有哪些要求,达到什么目的,重点要求又是什么;语文实践活动的要求是什么及怎样进行实践活动等等。
细读“说明”后,便可以看“目录”了,从目录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本册有几个单元,每个单元有哪些作品,哪些是必学篇目,哪些是选学篇目,每课的作者是谁,全册有多少篇名家作品,这样对整本书会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对于学生掌握教材总体要求及编排的顺序会有一个整体印象,这样学生学习语文课就心中有数了,同学们就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由浅入深、逐步提高,学好语文课。
二、泛读文章,激发兴趣
看完说明目录后,就可以泛读课文了。中学语文课本选择的都是经典篇目,选篇体裁多样、风格各异、命题新颖,全面反映生活现实,大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不管同学们爱好怎样,结合课本前面的照片和彩色图片,泛读课文,总会使自己产生一种新鲜感和兴奋感,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会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例如:当同学们泛读到《背影》一文,由于题目新颖,不由得使你有了通读全文的意念,通过阅读全文,你就会发现这篇散文构思精巧,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有叙事有抒情。写“背影”的词句最富有表现力。先写看见父亲的服装,勾画了一个大体的外貌。写他平地走路,就用了“蹒跚”,可见步履的不便。从月台下去,只写了“慢慢探身下去”,用“探”字动作写得很准,写父亲爬上月台时用了“攀”字、“缩”字、向左“微倾”等动词写出了父亲疼爱儿子的心情及艰难的样子,不由得引发了学生联想,想起自己的父母如何为孩子不辞劳苦的情景,迸发了学生对自己父母的敬爱之情,激发学生对自己的家庭、对国家的热爱,对人民、对领袖、对伟人的崇敬爱戴之情。又如泛读到《纪念白求恩》一文,我们不难发现:全文共安排了四个段落。第一段号召每个共产党员学习他的国际主义精神、共产主义精神;第二段号召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第三段号召每个共产党员学习白求恩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毛主在第四段表达了对白求恩逝世的悲痛,阐述了学习白求恩的重大意义:白求恩同志是一个外国人,但为了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而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这种精神就会激发起每个学生的爱国之情和国际共产主义之情,激励学生现在好好学习,学好本倾,将来长大后报效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不仅唤醒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激情,而且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一次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起到一箭双雕之效。这一点正是学好语文学科的一个非常难得的重要因素。
三、明确要求,制定计划
通读课文后,就要在了解内容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课文的教学要求。这就要在泛读的基础上,联系课前的“预习提示”和课后的“思考与练习”仔细地想一下了。比如,根据教材的特点和自己的情况就可以考虑本学期学习语文课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涉及的知识点有多少,知识面有多宽,作文训练的序例是怎样设计的,还可以进一步考虑怎样结合教材,加强阅读,进行作文训练。
四、教师引导,学生动手
新课本发到学生手中,教师不要急于上课,而是应该要有计划、有目的引导、组织学生进行通读,千万不要让学生无目的地乱翻课文,这样可能会让一部分学生漫无目的、毫无头绪,起不到真正通读的作用。为了提高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必须心里有数,引导学生写好通读计划,并因人而异要求学生在本学期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语文课的通读。
总之,通读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极好的阅读方法,也是教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促使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语文课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让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自觉的掌握和运用它吧!
阅读是人类认识世界和获取知识的基本方式,是孩子学习和成长的重要途径。如今,语文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随之“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等新型阅读方式应运而生,语文教学归根结底是一种阅读教学,而阅读方法的选择与掌握,阅读兴趣的激发与培养,不仅影响着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定势,而且直接决定着语文阅读学习的成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选择合理的阅读方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激活学生阅读思维,让学生进行高效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读,无疑是其最有效的途径。结合自身教学实际,笔者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细读“说明”,了解概貌
翻开课本,首先进入眼帘的是名人的照片和彩色图片,这就从直观上吸引了学生,激发了学生通读全课本的兴趣。通过对“说明”的细读,我们可以了解到:语文课本修正的总指导思想和学习语文课的总目标是什么;本册课本在阅读上有哪些要求及学完本册课本后阅读可以达到什么程度;从写作上看,本册课本有哪些要求,达到什么目的,重点要求又是什么;语文实践活动的要求是什么及怎样进行实践活动等等。
细读“说明”后,便可以看“目录”了,从目录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本册有几个单元,每个单元有哪些作品,哪些是必学篇目,哪些是选学篇目,每课的作者是谁,全册有多少篇名家作品,这样对整本书会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对于学生掌握教材总体要求及编排的顺序会有一个整体印象,这样学生学习语文课就心中有数了,同学们就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由浅入深、逐步提高,学好语文课。
二、泛读文章,激发兴趣
看完说明目录后,就可以泛读课文了。中学语文课本选择的都是经典篇目,选篇体裁多样、风格各异、命题新颖,全面反映生活现实,大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不管同学们爱好怎样,结合课本前面的照片和彩色图片,泛读课文,总会使自己产生一种新鲜感和兴奋感,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会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例如:当同学们泛读到《背影》一文,由于题目新颖,不由得使你有了通读全文的意念,通过阅读全文,你就会发现这篇散文构思精巧,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有叙事有抒情。写“背影”的词句最富有表现力。先写看见父亲的服装,勾画了一个大体的外貌。写他平地走路,就用了“蹒跚”,可见步履的不便。从月台下去,只写了“慢慢探身下去”,用“探”字动作写得很准,写父亲爬上月台时用了“攀”字、“缩”字、向左“微倾”等动词写出了父亲疼爱儿子的心情及艰难的样子,不由得引发了学生联想,想起自己的父母如何为孩子不辞劳苦的情景,迸发了学生对自己父母的敬爱之情,激发学生对自己的家庭、对国家的热爱,对人民、对领袖、对伟人的崇敬爱戴之情。又如泛读到《纪念白求恩》一文,我们不难发现:全文共安排了四个段落。第一段号召每个共产党员学习他的国际主义精神、共产主义精神;第二段号召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第三段号召每个共产党员学习白求恩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毛主在第四段表达了对白求恩逝世的悲痛,阐述了学习白求恩的重大意义:白求恩同志是一个外国人,但为了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而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这种精神就会激发起每个学生的爱国之情和国际共产主义之情,激励学生现在好好学习,学好本倾,将来长大后报效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不仅唤醒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激情,而且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一次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起到一箭双雕之效。这一点正是学好语文学科的一个非常难得的重要因素。
三、明确要求,制定计划
通读课文后,就要在了解内容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课文的教学要求。这就要在泛读的基础上,联系课前的“预习提示”和课后的“思考与练习”仔细地想一下了。比如,根据教材的特点和自己的情况就可以考虑本学期学习语文课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涉及的知识点有多少,知识面有多宽,作文训练的序例是怎样设计的,还可以进一步考虑怎样结合教材,加强阅读,进行作文训练。
四、教师引导,学生动手
新课本发到学生手中,教师不要急于上课,而是应该要有计划、有目的引导、组织学生进行通读,千万不要让学生无目的地乱翻课文,这样可能会让一部分学生漫无目的、毫无头绪,起不到真正通读的作用。为了提高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必须心里有数,引导学生写好通读计划,并因人而异要求学生在本学期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语文课的通读。
总之,通读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极好的阅读方法,也是教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促使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语文课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让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自觉的掌握和运用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