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教育家张謇曾说过:“学问兼履历乃成,一面研究,一面践履。”他倡导学做合一,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他认为实践是获取知识的途径,做是教和学的中心。两位教育家的“教学做合一”思想为音乐教学指明了方向。音乐课的教学应注重学生的音乐实践,让学生在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中进行音乐感知,获得音乐审美体验,提升音乐素养。
一、多元演唱中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
音乐是一门美育课程,审美是音乐的核心,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是音乐教学的目标之一。音乐审美除了可以通过欣赏聆听这一途径,还可以通过音乐表现和创造等实践活动来实现,教师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审美活动,感受和理解音乐的情绪、思想和内涵,体验和感悟音乐的美感,从而有效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音乐表现是对音乐的实践,演唱是一种重要的音乐实践形式,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路径。为了丰富学生的演唱活动,笔者在音乐教学中追求演唱形式的多元化,在多元演唱中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如通过独唱、对唱、合唱、联唱等,让学生在充分的演唱中感受音乐的情绪和格调,体验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提升音乐的审美能力。例如,在教学《喜洋洋》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入体验歌唱时声音的弹性,理解四四拍的强弱规律,笔者以学生为主体,演唱为主线,先后开展了模唱、齐唱、小组唱、独唱等演唱活动,通过不断变换演唱形式,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知体验,学会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多种形式的演唱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不觉得枯燥单调,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历练,促进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二、角色表演中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
“真理的长河里流淌的是实践的汗水。”音乐表现能力是一项重要的音乐素养,音乐表现能力既不是靠教师讲授,也不是在书本中获得,必须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形成,必须让学生亲身参与音乐表现,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在与他人的合作中培养。
音乐表现的形式多种多样,角色表演是深受学生喜欢的一种音乐实践活动,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音乐表现能力培养的方法。角色表演是通过音乐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有情节的音乐表演活动中扮演某个角色,通过歌唱、动作等形式展现自己的表演潜能,并获得情感的愉悦和美的享受。在教学《七个小兄弟》一课时,我邀请七名学生戴上头饰分别扮演七个不同的音符,让他们跟随《Do-Re-Mi》的伴奏音乐表演,其他学生边听边看边猜测。接着,我让表演的学生根据钢琴的演奏来表演动作,同时唱出各个音符,感受音的高低与长短。学生边演边唱,既愉悦了心情,又加深了对七个音符的认识和理解,同时较好地掌握了不同音符音的长短和高低,提高了他们的音乐表现力。
三、乐器演奏中培养学生节奏感知能力
音乐借助一定的音响结构来表现情感和思想,乐器是形成音乐旋律和节奏的重要工具,演奏乐器是一项重要的音乐技能,也是音乐节奏感知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要知道梨的滋味,必须亲口尝一尝。”节奏感知能力维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和表现,音乐感知能力不是仅靠聆听或者观察所能习得的,要靠自己亲手实践,在实践中感知。新课标提出:“小学生要能够听辨打击乐器、民族乐器、西洋乐器等的音色,能够用乐器模仿出生活中的各种音响,能够演奏出强弱、长短不同的音。”在音乐教学中,笔者经常给学生提供演奏的机会,教他们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以提高他们听辨节拍和感知节奏快慢的能力。《滚核桃》是一首打击乐曲,旨在让学生学会敲鼓的不同方法,感受打击乐的魅力。在组织欣赏教学后,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感知和掌握鼓乐的节奏,笔者给学生提供了小鼓,让他们亲手敲击,他们聆听音乐的节奏,自己尝试,随着音乐节奏的变换使用不同的力度和速度,在反复实践中逐渐与音乐节奏合拍。实践出真知,学生经过亲手操作,既掌握了鼓的敲击方法,又培育了音乐感知能力,对鼓乐的基本节奏有了一定的把握。
四、创编活动中培养学生音乐创造能力
陶行知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创造是音乐发展的动力,音乐因创造绽放魅力。创造是音乐学习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帮助学生开发创造思维和积淀音乐创作经验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实践活动是创造的土壤,离开实践,创造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音乐教学中开展创造能力培养的实践性活动有很多,如给歌曲配上动作,将歌曲的歌词改编,将歌曲改变节奏速度,给音乐添加打击乐器,即兴创编舞蹈等。这些音乐创編活动是培养学生音乐创造能力的有效方式。创编活动不但增强了音乐的娱乐性和情感性,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创造的平台,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
“知识是宝库,但开启这个宝库的钥匙是实践。”让我们立足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实践中开启知识宝库的大门。我们要为学生搭建丰富的实践活动舞台,在多元演唱中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在角色表演中培植音乐表现能力,乐器演奏中培育节奏感知能力,在创编活动中培养音乐创造能力,让音乐实践成为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源泉。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张謇学校)
责任编辑:胡波波
一、多元演唱中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
音乐是一门美育课程,审美是音乐的核心,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是音乐教学的目标之一。音乐审美除了可以通过欣赏聆听这一途径,还可以通过音乐表现和创造等实践活动来实现,教师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审美活动,感受和理解音乐的情绪、思想和内涵,体验和感悟音乐的美感,从而有效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音乐表现是对音乐的实践,演唱是一种重要的音乐实践形式,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路径。为了丰富学生的演唱活动,笔者在音乐教学中追求演唱形式的多元化,在多元演唱中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如通过独唱、对唱、合唱、联唱等,让学生在充分的演唱中感受音乐的情绪和格调,体验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提升音乐的审美能力。例如,在教学《喜洋洋》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入体验歌唱时声音的弹性,理解四四拍的强弱规律,笔者以学生为主体,演唱为主线,先后开展了模唱、齐唱、小组唱、独唱等演唱活动,通过不断变换演唱形式,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知体验,学会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多种形式的演唱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不觉得枯燥单调,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历练,促进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二、角色表演中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
“真理的长河里流淌的是实践的汗水。”音乐表现能力是一项重要的音乐素养,音乐表现能力既不是靠教师讲授,也不是在书本中获得,必须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形成,必须让学生亲身参与音乐表现,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在与他人的合作中培养。
音乐表现的形式多种多样,角色表演是深受学生喜欢的一种音乐实践活动,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音乐表现能力培养的方法。角色表演是通过音乐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有情节的音乐表演活动中扮演某个角色,通过歌唱、动作等形式展现自己的表演潜能,并获得情感的愉悦和美的享受。在教学《七个小兄弟》一课时,我邀请七名学生戴上头饰分别扮演七个不同的音符,让他们跟随《Do-Re-Mi》的伴奏音乐表演,其他学生边听边看边猜测。接着,我让表演的学生根据钢琴的演奏来表演动作,同时唱出各个音符,感受音的高低与长短。学生边演边唱,既愉悦了心情,又加深了对七个音符的认识和理解,同时较好地掌握了不同音符音的长短和高低,提高了他们的音乐表现力。
三、乐器演奏中培养学生节奏感知能力
音乐借助一定的音响结构来表现情感和思想,乐器是形成音乐旋律和节奏的重要工具,演奏乐器是一项重要的音乐技能,也是音乐节奏感知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要知道梨的滋味,必须亲口尝一尝。”节奏感知能力维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和表现,音乐感知能力不是仅靠聆听或者观察所能习得的,要靠自己亲手实践,在实践中感知。新课标提出:“小学生要能够听辨打击乐器、民族乐器、西洋乐器等的音色,能够用乐器模仿出生活中的各种音响,能够演奏出强弱、长短不同的音。”在音乐教学中,笔者经常给学生提供演奏的机会,教他们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以提高他们听辨节拍和感知节奏快慢的能力。《滚核桃》是一首打击乐曲,旨在让学生学会敲鼓的不同方法,感受打击乐的魅力。在组织欣赏教学后,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感知和掌握鼓乐的节奏,笔者给学生提供了小鼓,让他们亲手敲击,他们聆听音乐的节奏,自己尝试,随着音乐节奏的变换使用不同的力度和速度,在反复实践中逐渐与音乐节奏合拍。实践出真知,学生经过亲手操作,既掌握了鼓的敲击方法,又培育了音乐感知能力,对鼓乐的基本节奏有了一定的把握。
四、创编活动中培养学生音乐创造能力
陶行知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创造是音乐发展的动力,音乐因创造绽放魅力。创造是音乐学习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帮助学生开发创造思维和积淀音乐创作经验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实践活动是创造的土壤,离开实践,创造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音乐教学中开展创造能力培养的实践性活动有很多,如给歌曲配上动作,将歌曲的歌词改编,将歌曲改变节奏速度,给音乐添加打击乐器,即兴创编舞蹈等。这些音乐创編活动是培养学生音乐创造能力的有效方式。创编活动不但增强了音乐的娱乐性和情感性,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创造的平台,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
“知识是宝库,但开启这个宝库的钥匙是实践。”让我们立足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实践中开启知识宝库的大门。我们要为学生搭建丰富的实践活动舞台,在多元演唱中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在角色表演中培植音乐表现能力,乐器演奏中培育节奏感知能力,在创编活动中培养音乐创造能力,让音乐实践成为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源泉。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张謇学校)
责任编辑:胡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