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中历史教学中多元史观的运用

来源 :高考·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feichongw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全面渗透,高中历史学科在此背景下也实现深层次改革和创新,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已不适用于现代历史教学,需要教师寻求全新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多元史观即观察、评判、解读历史一种形式,属于历史学科广泛应用的史观解读方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更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通过应用多元史观能较好增强学生创新思维和科学探究意识,深刻理解所学知识。对此,本文则从多方面分析在历史教学应用多元史观策略,望给予教师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历史;多元史观;应用策略
  随着政治多极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形成,社会文化思想意识也呈现典型的多元形态,尤其世界各个国家文明间的冲突与交流形成强烈的多元文化意识,也因此带动文化朝着多元化方向不断过渡。在高中历史学科应用多元史观以各个国家和地区特有的历史文化为连接点,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了解多元性文化,并从思想意识方面学会尊重和理解不同民族文化。与此同时在历史学科运用多元史观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自信心,发自内心热爱本国文化,并基于多元角度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大幅度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一、做好课前准备
  完整的课前准备工作在于为高效率课堂教学做好铺垫,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前也需要做好自身和学生课前准备工作。其中历史教师的准备工作涵盖整体教学思路设计、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式选择等。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教学为例,该章节分为传统农业文明的末路与自然经济解体、近代中国史开端与洋务运动兴起、追逐世界化潮流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可运用课堂讨论法、讲授法、创设历史情境以及探究教学法,并非每一种教学方式都十全十美,那么就需要教师在具体教学结合上述教学方式优势,由此一来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教师在运用多元史观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教学方式,并与情境教学相结合调动学生探究历史知识积极性和主动性。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不单单需要教师做好课堂准备工作,更需要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其中学生根据该章节教学内容并基于教师指导下运用博物馆、图书馆、互联网等方式查找近代代表性较强的民族企业,再根据收集的资料预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知识内容,充分了解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等各种类型史观概念。只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学生才会以较好地身心状态参与到历史学习当中,始终维持历史学习兴趣,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二、实施有效导入
  历史学科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即激发学生潜在学习兴趣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探究历史知识。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关键点,其质量好坏决定学生是否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也是历史教师组织课堂教学首要部步骤,因而需要教师全面重视课堂导入环节。针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课为例,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经典纪录片《复兴之路》视频片段,该视频讲述英国在18世纪中后期爆发工业革命,美国也在该时期爆发独立战争,法国则暴发大革命,上述三个重要历史事件改变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现代化历史也因此徐徐展开。而这股现代化发展风向也逐渐朝着中国逼近,但此时的中国沉浸在康乾盛世中,并不知道即将面临的毁灭版的厄运。同时,全球多个国家正在不断扩张殖民势力范围,此举也波及东方国家,即将发生近三千年未遭遇过的时代大变局。历史教师为学生播放视频片段后提出以下问题:“大变局指19世纪中期后哪个历史事件引发的?”随即教师指引学生基于文明史观角度展开分析,工业文明在鸦片战争后不断对农业文明形成冲击,中国历史发展轨迹也因此发生变化。同时教师还指导学生基于全球史观角度分析“大变局”产生原因,回答该问题时则需要初中历史所学知识并简单阐述人类历史在18世纪后期发展情况,借此对比世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与18世纪中后期中国在发展方面有何不同之处,由此得出问题答案。
  高中历史在课堂导入环节可采取多种方式,通常高中生学习历史会先感知具体的历史表象并基于此深度加工,最终得出历史结论。历史教师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直观感悟和体验历史知识,有效增强学生情感体验。从课堂教学实践可得知,无论教师在课堂导入采取哪种方式均可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目的。由于历史学科的特殊性,教师在选择课堂导入所学的历史视频资料时需贯彻真实性原则其符合教学目标和主题。以《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教学为例,历史教师从课前选取的记录片中选取一个不足1min的视频片段,促使学生生动形象地了解中国在19世纪后期所处的历史背景,最为重要的是该视频片段中涵盖的多元史观中涵盖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在课堂导入时运用该视频片段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历史学科要不断吸纳全新的史学观点教学要求,也帮助学生树立全球大历史观,为后续学习新知奠定坚实基础。
  三、优化教学过程
  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教学为例,该章节分为传统农业文明的末路与自然经济解体、近代中国史开端与洋务运动兴起、追逐世界化潮流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首先在第一部分“传统农业文明的末路与自然经济解体”教学,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鸦片战争”与“牛郎织女”图片,引导学生回忆之前所学知识以及历史教师在課堂导学环节时提出的问题,鸦片战争的爆发代表西方列强以武力方式彻底打开中国大门,中国也因此步入现代化进程,开始面临近三千年从未面对过的格局。中国经济结构改变也带动社会变化,正因此经济结构变化,中国思想文化、政治制度、社会生活等也因此发生较大的变化。此时教师提出问题:“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发生哪些变动?”上述教学中,历史教师运用图片让学生真实感知历史事物,再结合鸦片战争知识以及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得出问题答案,即中国近代经济发生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现象。教师在学生得出问题答案后继续提出问题:“请问什么是自然解体?”,教师指引学生观看第二张“牛郎织女图”,该图片为典型的男耕女织的农业生活场景,浓缩古代中国自然经济,换言之中国自然经济的本质特质为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教师:“自然经济在中国占据较长的统治地位,究竟哪些原因彻底瓦解中国自然经济?”随即为学生呈现历史材料,显示茶叶和生丝等物品出口逐渐加大,说明中国土特产产品逐渐商品化。紧接着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知识内容和史料开展独立探究活动,基于自然经济概念让学生明确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入侵是导致自然经济瓦解的根本原因,更是中国开启现代化必经历程。其中自然经济解体体现在耕织分离与农产品商业化等方面,中国传统经济因此也无法自给自足。与此同时列强入侵瓦解中国社会自然经济的同时为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创造良好条件,从全球史观角度分析,中国也因此沦为资本主义市场的附属品。   其次在第二部分近代中国史开端与洋务运动兴起教学时,因中国自然经济解体受外国资本主义入侵造成,当时中国社会生活已出现很多“洋”字开头的物品,教师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以下情境:“董永穿越到中国近代,看到政府张贴的招聘工人公告,他决定去当一名工人,结合该材料分析洋务运动兴起背景和目的。”随即为学生出示李鸿章和曾国藩两则材料并提出问题“清政府面临哪些问题要开展洋务运动?‘官员通过哪种方式应对内忧外患?’”从上述材料中可得知,洋务派的出现是近代中国为顺应现代潮流不得不做出的改变,当时的清政府已出现内外交困现象,通过开展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解决清政府面临的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局面,实则维护清政府统治。洋务运动在具体实践中开展民用工业、军事工业等,尤其民用工业在抵抗国外资本主义势力入侵方面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还建立教育事业和近代海军,同时实现经济商品化、政治民主化以及文化科学化等,符合多元史观概念。
  第三在讲解“近代中国史开端与洋务运动兴起”知识,教师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1845第一个外洋船坞”和“洋务派引进大机器生产”图片,同时提出以下问题:“董永穿越至19世纪70年代,想通过经商发家致富,如果他要投资开厂赚钱,请问需要哪些条件?当时是否具体所需条件?”从上述问题中可得知,如果董永要开设工厂赚钱,那么就要劳动力、资金、市场、技术等条件。因为在中国经济结构在鸦片战争后和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发生较大变动,自然经济逐渐瓦解的同时商品经济开始发展,其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19世纪70年代产生于东南海地区,但呈现显著的软弱性、妥协性、革命性等特征,如何发展还需进一步探究。
  结束语
  总之,在高中历史学科应用多元史观符合新课程改革提出的相关教育要求和目标。通过为学生展示生动形象的人文历史场景调动其参与历史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尤其多元史观涵盖的社会史观不同于传统历史观,从人类不可缺少的衣食住行真实反映历史发展轨迹,充分理解历史学科知识内涵,切实提高历史教学质量。高中历史在应用多元史观时应不断丰富自身知识储备和内涵,更新史学观念,提升职业素质,再将自身了解和所学传授给学生,指导学生基于多元史观角度辩证看待历史事件和问題,实现预期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陈焕.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文渊(高中版),2019,000(005):193.
  [2]郑永新.浅谈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导学,2019,000(013):P.46-46.
  [3]谭卫红.高中历史课堂中“多元史观”的内涵与应用[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14).
  [4]莫献平.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高考,2019(14).
其他文献
摘 要:语文是文化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为中学的关键课程,必须对此加大关注力度。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发育阶段,此时的思想稚嫩,三观尚未形成,因此必须在此阶段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通过经典诵读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和能力,使国学经典能够发扬传承。基于此,本文对经典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传承创新进行探讨,并分析了课程的含义与界定,提出了具体的教学策略,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经典诵读;中学
期刊
摘 要:高中語文课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是三大主科目之一,其中进行语文主题阅读教学也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进行好的高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有益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国作为文化教育大国,进行语文主题阅读教学也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因此本文以高中语文主题阅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探索为题,进行以下分析探讨。  关键词:高中语文
期刊
摘 要: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利用思维导图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目前高中物理教学的热门研究内容之一,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用思维导图来提高审题和做题的能力,是高中物理老师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高中物理的学习难度比较大,高三又是处于升学的关键时期,教学的压力更大。因此有必要借助思维导图来提高教学效果。本文对高三物理复习课中,以知识为线索绘制的思维导图展开研究,以期提高高三
期刊
摘 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解决教学受到了国内外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是当今数学教育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基本概念入手,分析了目前高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现状,提出了高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实施策略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为有关部门提供参考。  关键词:问题解决教学;实施策略;学习兴趣;学习能力  引言:问题解决教学的实施是新课程理念在课堂中的实践落实,有利于过程性目标的完成。新课改后加强了新型教学模式
期刊
摘 要:新课程改革注重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英语写作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逐步由命题作文开始向读后续写的方式转变,可以说阅读后续写文章是一种新的学习英语的方式,也可以称之为新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将读和写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那么,在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教学有什么作用,教师该如何更有效地开展读后续写教学呢?本文做了一些分析,仅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背景;高中
期刊
摘 要: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阵地。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的老师仅仅为了追求考试成绩,往往采用片面的灌输性教学方式,简单地灌输知识,忽视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理解和启发性教学,课堂教学效率难以有效提升,更谈不上立德树人任务的落实。为了能够更加有效地提升课堂效率,对接新高考改革要求,推动思想政治课改革创新,老师应主动把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融入到平时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坚持“灌输性
期刊
摘 要:近些年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行,高中阶段对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日益被重视,其中试题中对数形结合思想的考查比重凸显。数形结合作为直观想象这一数学素养培养的重要组成,在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形助数,以数释形”,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理解能力,这是进行数学推理、构建抽象结构的思维基础,探析数形结合思想在高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关键词:数形结合;高中数
期刊
摘 要:本文立足于高中英语教育实践,依次对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语言能力”核心素养的必要性、有效策略及其相关注意事项进行了细致分析与探讨。旨在于更好地将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落实到实处,推动学生们英语学习的更好进步与成长。  关键词:高中英语;“语言能力”;核心素养;必要性;有效策略;注意事项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们通过学习所形成的能支撑他们日后一生长远发展的关键素养与能力。核心素养的概念提出以来,其便受
期刊
摘 要:初高中同属于基础教育,初中数学是高中数学的基础,两个阶段教学的衔接对于学生继续学习数学有着重要影响。但是,现实教学中初高中数学教学间存在着一些断层,很难做到顺利衔接。高一数学教学中,部分学生呈现出数学学习困难的情况,原本在初中成绩较好的同学进入高中后会呈现下滑状态,影响到后续数学学习。  关键词:新课改;高一新生;有效衔接;实践研究  进入高中阶段后,很多学生对高中数学学习表现出不同程度的
期刊
摘 要:为了落实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转变高中生物课程教学思维,教材中始终围绕“问题思维”而设置模块。我们试图通过挖掘高中生物教材的这一重要理念,探究“问题思维”下的生物课堂教学中的特点、体现,进而凸显“问题思维”在我们生物课程中的意义和价值,有益于我们生物学科的改革与课堂教学的突破,培养高中学生的科学、创新、实践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关键词:高中学生;生物课程;“问题思维”  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