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中的“文本生活”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kswi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课堂读本的生活实用性历来在教学中一直存在争议。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客观的对待,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生活中更是受用无穷。可见对语文读本在语文教学中的解构的研究极有意义。课堂中能从文本挖掘生活的元素,不仅能带到现实生活中去,也能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全面提高。随着对课堂教学的深入研究,笔者深刻地认识到应充分应用教学文本实现“以文创境”,“境中寻美”,“美中现文”。当然实际的教学中还是存在“满堂灌”式使其失去了语文的真味,让学生迷失了语文学习的方向、丧失了学习的兴趣。这需要我们在解读文本中去修补。
  【关键词】 载体 情境 言美 练文
  
  在现阶段的高中语文教学中,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对语文的教学目的作了明确的规定,并为一线的语文教学工作者送来了一股新鲜的空气。这取决于新课改中的课程性质“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在新课改的大形势下,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不得不反思、探寻以前那种呆板而功利的教学存在的不足和弊端,如课堂教学中的“满堂灌”式使其失去了语文的真味,让学生迷失了语文学习的方向、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最终导致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不明确。同时正是这形势下的语文改革也为语文教学者提供了一个新一轮语文教学探究的机遇。那么高中生学习语文的目的如何才能实现呢?在学习中需要靠一个什么样的载体?
  在新课标中提到高中生学习语文的目的是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学理论研究者主张“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活,赋予课堂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由此也可以联想到现实中高中生语文学习的阵地还是在语文课堂上实现,但要肯定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是为他们今后的生活、工作所服务的。语文课堂学习需靠语文读本完成,这也是学生实现语文学习目的的载体。怎样才能使这载体充分发挥它更大的作用呢?其实也是对语文教学者的一种全新的尝试和考验。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1 文中创“境”
  假若能让每一个学生的心在语文课堂上都动起来,这应是令人振奋的事!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的心真正地动起来,而不致于使学生陷入“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什么也没有”的窘境呢?作为语文教学组织者需利用现有的资源来为学生创造学习的条件,即是选取课文中的要素,创设情境。
  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和鼓舞。”而创设情境则便是为了激励,为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一篇文章要讲的东西太多了,而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我们每节课都应有所取舍,抓住课文中一些关键性的要素,运用各种条件和手段,创设情境,使每节课都有亮点,每节课都有高潮。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当人的心理处于兴奋状态时,工作效率特别高。而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上学生才会兴奋起来,才会乐学,学习才会有成效。创设情境地便是创设氛围,调动兴奋点。在以往的教学中,用画面,声音创设情境,试着把每一位学生的情感都调动起来,确实体验到难得的兴奋。特别是对古诗文的学习,刚接触课文时,学生们面对的信息是陌生的,我们只有将那些陌生的信息与一些学生熟悉的形象可感的东西加以联想、比较,他们的心理才会相容而欣然接受。
  如在讲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为了让学生领会诗中豪迈壮阔的意境和苏轼对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先引入了学生们熟悉的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片头画面:滚滚长江向东流去,激起千万朵浪花。这一雄浑形象可感的画面,一下子就抓住了他们的魂魄。然后再引入《三国演义》中片头的歌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将它与课文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相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因为有《三国演义》片头画面的感染,学生们感受到了长江的壮阔博大,心中自然也腾起了一股豪迈之情,而思绪也翩飞起来。凭着自己对人生、社会知识积淀和理解,他们也能体味到这些语句都塑造了长江东流的开阔境界,从中也能体味到自然的永恒、人生的短暂,无论是怎样叱咤风云、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都有同常人一样无法抗拒生命的自然法则,必然被历史的浪涛卷走。但仔细品味,他们也发现了那些语句所蕴含的感情色彩略有不同。《三国演义》的歌词豪迈中多了几分苍凉。因为“是非成败转头空”,历史上的是是非非、英雄人物的成与败都转眼间烟消云散,人只不过是历史潮流长河中的一朵浪花。而《念奴娇·赤壁怀古》却在豪迈中充满了对英雄厚人物的仰慕之情。虽然他们死了,可是他们的英名永存,流芳千古,因为“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周瑜已经死了,可人们依然记得那是三国周郎作战的赤壁。
  在这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联想比较,积极参与,然后自由表达,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就自然而然地被调动了起来。情境的创设为学习效率提供了保障,也体现了新型的教学模式:主导——主体。
  2 文中献“美”
  作为高中阶段的学生,虽然已经有了一些生活的体验且能将其升华为思想理论,但实际上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更多的还是来源于课堂上文本中的生活的感悟。这些主要体现在文本中美的再现。
  现实生活中有美的东西往往最能打动人、感动人。而在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的道理,语文课堂上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不是课文文本中没有美,而是学生没有及时去发现美。那么,语文教师的作用就是要适时的去引导学生善于在课文文本中发现“文中生活”美。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处处皆生活”,同理课文文本中的美与现实生活中的美往往是相通的。只有在课堂的学习中,注入生活的元素与文本中的前人生活体验的元素相结合,也就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从而才真正发现生活美,进而生发、唤起对生活的热情。那么这才能达到语文课堂的目的——引导学生发现美。
  教学《陈情表》时,我曾这样处理,其中有一个片断:疏通字词障碍、理清课文情节之后。
  师:李密使晋武帝最终同意他“愿乞终养,暂不出仕”,用的是什么办法?
  生:以情动之。
  师:对,那他是以怎样的情去动之呢?
  生:李密正是紧绕“孝情”二字大肆渲染与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从而打动晋武帝。
  师:是的,李密就是结合当时晋武帝“以孝治天下”的纲领,从孝字入手,以情感人。从他的陈述中,同学们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读完《陈情表》,我被李密所陈述的“愿乞终养”的理由的那些话语,深深地触动。
  师:是的。读了李密所陈述的那番话,我们之所以被深深的触动皆因为一个“情”字,而这“情”的突现实质是他的语言的美,因为语言是艺术,艺术能够创造美,美是最能感人的。
  在实际的学习中,只有引领学生认识到语言在表述时也需要艺术性,而这也是从课堂的文本中才能更快的体现,明确语言艺术美的重要性。那么我们语文课堂也就“活”起来了。然而作为语文教育者也需把文本的教学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从中发掘富有生活情趣的东西,让学生看到学习文本的“直接好处”,使学生觉得学习语文不仅仅是在学习语文,更是在学习生活的艺术,语文训练还是生活本领的操练。这就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体现文本“生活美”的价值。
  3 文中练“文”
  在语文教学中,具有综合性的展现,就是作文教学。作文教学需要借助“生活”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都源于生活。而作文又是学生“缘情”“言志”之物,是现实生活在学生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从一定意义上讲,作文是学生认识生活和表达生活的和谐统一,是主体情感的自觉倾诉,其写作冲动主要来源于学生自身的内驱力,它既不受制于人,也不屈从于外。
  所以,作文训练课上我们总是反复强调要学生,“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深刻的内容”,“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但现阶段的高中生虽能善于思考写作与生活间的关系,可处理起来还是缺乏一定的理论依据。这也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文本解读时,不仅要让学生溶入文本要素所创设的情境中及从中发现美外,而且还要学会怎样吸取课文文本中前人对生活的感悟再现的方法和技巧。因为课文文本中的范文之所以能编入作为学生学习范本,不单是在鉴赏前人所传留下的情感和经验,而且也是我们现在写作的一种依据。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也是同样的意思。
  在学生的心中,往往会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如生活中的趣事、乐事。那么,在作文训练时要求学生用语言把这些事描述出来,传统的做法就是强调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而没有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而“引导”尤为重要。首先是突出其中的“趣”和“乐”,把学生带入“意境”,让他们在“乐趣”中作文。就如在课文诗歌鉴赏中一样,学会从分析诗文文本中所描绘的意象入手,从而进行分析诗文的意境,最后感悟诗人所表达的对自然或者对社会、对人生的感悟。
  反之,顺诗歌的鉴赏的方法反方向来讲,作文的写作就是要求学生通过文章的表述从而表达自己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感悟或者是自己的理解,也可以说这是文章写作立意的基础。然后来营造意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章结构的安排,最后加入意象就是选取内容点,填充文章,使其有血有肉。由此可以论说,语文课堂上课文文本的学习也同样可以达到以文练“文”的目的。
  总之要挖掘语文课堂中的“文本生活”,就是在创设好对语文课文文本的学习氛围后,才能更进一步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才能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进而实现培养学生认识美、发现美的能力,从而应用到实际中去,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的将语文的应用能力得以发挥,为今后的终身学习及个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第1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 语文教育理论.第1版.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10
其他文献
“一切为了人的发展,努力实现让社会认可,让家长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办学目标,“让学生成为影响世界的人”,这是三十四中对外叫响的办学理念。  1 先进的办学思想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动力  从2004年开始,学校发展定位为“内涵发展”,提出了“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的办学理念,重建了校园文化。办学特色为“人文教育”,办学目标为“创世纪品牌校”,育人目标为“三兼优发展”即:人格发展和身心发展兼优,知识基础和能力
期刊
【摘 要】 文言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如何教好文言文,是每一位语文老师不得不面对的一项重大课题。文言文的教学不是无章可循的,笔者根据多年的文言文教学经验,总结出了一些方法,提出了一些建议,与君探讨。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 看法 习惯 知识迁移 持之以恒    中学的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仅是因为中考语文试卷会涉及到文言文试题的内容,且文言文的题量、分值相
期刊
课堂教学中有一个重要的步骤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是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但究竟怎样安排好活动是一个关键问题。课程标准提出“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这一理念要求教师要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大量的目的明确,操作性强的对本节课教学内容有实效的活动,那么活动就成为转变教学方式的关键。  1 英语教学是语言实践与活动密不可分  活动是听说
期刊
农村初中由于就处的地理位置,客观上存在生源的文化层次相对较低,同校学生层次差别下,这里就数学科中的层次教学谈谈本人的体会。  1 知生源背景,了解学生班级群体数学层次实情  有的放矢,才有可能达到教学设定的目标,这就需要了解生源背景,了解学生班级群体数学层次实情,为新生入学阶段数学教学设计提供依据。  生源背景的主体在送生班级,可通过多种途径,方式(如下村招生,与送生班级教师的平时交流等)了解数学
期刊
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很强的学科。儿童的数学学习活动,要求他们具有和充分利用已有的思维发展水平,同时对于他们的思维品质,有很强的训练和促进作用。作为教师,应充分把握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笔者的经验是抓好“定向引导、巧妙点拨、敏于捕捉”三个环节。  1 定向引导,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善于对事物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和综
期刊
校本培训,是指基于学校发展和教师自身专业成长需要,利用学校本身所具有的特长,如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结合学校实际对本校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理论、教学实践能力、教学基本功等方面的学习培训活动。这种培训的主体是教师,选择或聘请有一定特长或专长的教师担任培训工作,是实现和促进教师队伍发展的有效途径。  校本培训的实施包括内容的选择、时间的安排和方式的确定等。校本培训强调以校为本、以师为本。校本培训的目标是解决
期刊
素质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出发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摒弃教师唱“独角戏”,提倡“做数学”,通过感受发现知识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我觉得,在“做数学”的过程中,要注重以下四种能力的培养。  1 培养学生的新观念  在数学史上,许多新知识的发现乃至新体系的创立,都是对以前知识在一定程度上的“否定”。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学生提出的个人见解,要给予充分的肯定。既便是不正确
期刊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身心的逐渐成熟和不断发展,特别是面对社会的种种压力与负担,他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颇有一些感悟,现将浅见略谈与各位同仁共勉。  1 小学生的情感体验成为心理教育的源泉  1.1 小学生的情感从总体
期刊
【摘 要】 阅读在英语教学中至关重要。它不仅是新知的传授,还是旧知的巩固;不仅是知识的获得,还是兴趣的培养;不仅是知识的积累,还是视野的拓展。然而在阅读教与学中还存在一定的制约性因素,本文重点在与探讨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 英语阅读 影响因素 策略研究    根据九年制义务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阶段中设定的教学目标,中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能通过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掌握
期刊
1 构建探究式物理课堂的意义  物理是大多数中学生普遍认为最难学的课程。尤其很多女生在“女生理科思维较差”的错误论调的引导下,更是产生了害怕物理、讨厌物理的情绪。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让学生产生喜欢学物理的感情,就必须要构建一种探究式物理课堂。探究式物理课堂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提出、自主思索问题并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的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提出问题、合理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