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学习要注重双基培养与训练,要以训练为基础,运用为根本,突出实践性。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学习要重视熏陶感染的作用,要以体验为基础,感悟为根本,突出主体性。由语文学科学习的一般规律,可概括出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特点应该是两条主线:一是训练——实践,通过训练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在实践运用中进一步形成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二是体验——感悟,通过大量阅读写作,得到人文内涵的熏陶感染,感悟语言特点、规律与技巧,形成语感,品味人文精神,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些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就是要让学生多读多写。
一、《课程标准》中的“多读多写”
多读多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传统语文教学经验的精华,也符合现代教学论中有关语文实践的观点。应该说,传统意义上的多读多写已不适应现今的教育形势了,那么,《课程标准》是如何对多读多写赋予新的含义呢?那就是实践。《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部分有些内容其实就是对“多读多写”的具体阐述。比如:“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7~9年级)”,这是对阅读量的“多”的规定;“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7~9年级)”,这是对写作量的“多”的规定。可见,在新课程改革中,语文学科仍然强调多读多写,只不过《课程标准》用语文实践来涵盖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课程标准》把“多读多写”从“实践”的层次来阐述,是有其深意的,它传达出了语文教学应该坚持怎样的“多读多写”。
二、新课程理念中的“多读多写”
1.主体性。多读多写的主体是学生,意味着,在多读多写的过程中,学生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读什么,写什么,多到什么程度,由学生主体的发展需求而定。因此,多读多写,从数量上到内容上都不能搞“一刀切”,应根据学习主体的具体情况而定。
2.自主性。《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是前提。 学生多读多写正是学生在自主学习。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读写的课堂,多给学生一点读写的时间,运用好多读多写,就是落实好《课程标准》的最基本要求。
3.人文性。《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因此,多读多写不应是教师给学生一个模具,让学生大量地制作标准件,新课程理念下的多读多写应是学生感兴趣的多读多写,主动自觉地多读多写,是使他们自己感到了意义和价值的多读多写。
4.开放性。“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多读多写不能埋首于故纸堆,历史名读要读,精美时文也要读;现代佳品要读,古文名篇更要读;课本要读好,报刊杂志也要读;书籍要读,生活经验也要读。字词抄写练习数量要足,写作练习也要量足;读书笔记要写,常规文体练习更要有足够的练习数量;笔纸书写要坚持,键盘书写也要科学引导。
三、教学方法中的“多读多写”
1.积累——要“死”去“活”来。其实多读多写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积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需要积累。语感和能力不是知识、概念的讲解就可以培养得来的,学生须积累一定的语言经验和实践经验。其中语文最核心的知识更需要死记硬背。对于“死记硬背”,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认为,语文学习的规律是“死去活来,先死后活”。我们说的“死去活来”是对死记硬背的新解。“死”是对数量的要求,是硬指标;“活”是质量的要求,积累的东西要能用会用,要溶进血液,与学生生命体有机结合,成长为学生的精气神。
2.训练——要照猫画虎。语文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教师的“教”不会直接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学生只靠听记,形成不了语文能力。语文学习离不开训练。训练要科学,可以从两方面来做:
一是训练量要科学。如何训练、训练多少、训练到什么程度,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认真研究运用。
二是训练目标要明确,定位可以高一些、远一些。训练提倡“照猫画虎”。教师的指导、辅导给学生训练一个“范式”,学生运用这些“范式”,模仿着“说”,模仿着“写”。“其法乎上,得乎其中;其法乎中,得乎其下。”训练时要让学生有照猫画虎的思想,不可死搬硬套,要举一反三,先求其“形似”,后求其“神似”,最后求其超越。
3.实践——要舞千剑、操千曲。实践其实是一种更高形式、更高要求的练习。如果说训练是在教师指导下的练习,有教师的主导作用,那么实践就是学生自主的练习,是学生的主动练习。古人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语文学习要实践,要舞千剑、操千曲。实践要有整体性。《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综合性学习”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平台,是学生从运用的角度对所学语文知识及能力的整体强化训练,因此,综合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不应该被边缘化,应充分加以开发利用。
一、《课程标准》中的“多读多写”
多读多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传统语文教学经验的精华,也符合现代教学论中有关语文实践的观点。应该说,传统意义上的多读多写已不适应现今的教育形势了,那么,《课程标准》是如何对多读多写赋予新的含义呢?那就是实践。《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部分有些内容其实就是对“多读多写”的具体阐述。比如:“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7~9年级)”,这是对阅读量的“多”的规定;“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7~9年级)”,这是对写作量的“多”的规定。可见,在新课程改革中,语文学科仍然强调多读多写,只不过《课程标准》用语文实践来涵盖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课程标准》把“多读多写”从“实践”的层次来阐述,是有其深意的,它传达出了语文教学应该坚持怎样的“多读多写”。
二、新课程理念中的“多读多写”
1.主体性。多读多写的主体是学生,意味着,在多读多写的过程中,学生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读什么,写什么,多到什么程度,由学生主体的发展需求而定。因此,多读多写,从数量上到内容上都不能搞“一刀切”,应根据学习主体的具体情况而定。
2.自主性。《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是前提。 学生多读多写正是学生在自主学习。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读写的课堂,多给学生一点读写的时间,运用好多读多写,就是落实好《课程标准》的最基本要求。
3.人文性。《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因此,多读多写不应是教师给学生一个模具,让学生大量地制作标准件,新课程理念下的多读多写应是学生感兴趣的多读多写,主动自觉地多读多写,是使他们自己感到了意义和价值的多读多写。
4.开放性。“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多读多写不能埋首于故纸堆,历史名读要读,精美时文也要读;现代佳品要读,古文名篇更要读;课本要读好,报刊杂志也要读;书籍要读,生活经验也要读。字词抄写练习数量要足,写作练习也要量足;读书笔记要写,常规文体练习更要有足够的练习数量;笔纸书写要坚持,键盘书写也要科学引导。
三、教学方法中的“多读多写”
1.积累——要“死”去“活”来。其实多读多写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积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需要积累。语感和能力不是知识、概念的讲解就可以培养得来的,学生须积累一定的语言经验和实践经验。其中语文最核心的知识更需要死记硬背。对于“死记硬背”,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认为,语文学习的规律是“死去活来,先死后活”。我们说的“死去活来”是对死记硬背的新解。“死”是对数量的要求,是硬指标;“活”是质量的要求,积累的东西要能用会用,要溶进血液,与学生生命体有机结合,成长为学生的精气神。
2.训练——要照猫画虎。语文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教师的“教”不会直接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学生只靠听记,形成不了语文能力。语文学习离不开训练。训练要科学,可以从两方面来做:
一是训练量要科学。如何训练、训练多少、训练到什么程度,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认真研究运用。
二是训练目标要明确,定位可以高一些、远一些。训练提倡“照猫画虎”。教师的指导、辅导给学生训练一个“范式”,学生运用这些“范式”,模仿着“说”,模仿着“写”。“其法乎上,得乎其中;其法乎中,得乎其下。”训练时要让学生有照猫画虎的思想,不可死搬硬套,要举一反三,先求其“形似”,后求其“神似”,最后求其超越。
3.实践——要舞千剑、操千曲。实践其实是一种更高形式、更高要求的练习。如果说训练是在教师指导下的练习,有教师的主导作用,那么实践就是学生自主的练习,是学生的主动练习。古人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语文学习要实践,要舞千剑、操千曲。实践要有整体性。《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综合性学习”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平台,是学生从运用的角度对所学语文知识及能力的整体强化训练,因此,综合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不应该被边缘化,应充分加以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