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学科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尤其对于聋哑学生来说更是不易把握,那么聋校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有效阅读,掌握课文精髓,就成了聋校语文教研永恒的话题。本文根据我近二十年的语文教学经验,把自己在聋校语文教学中的体会总结出来与各位老师探讨。
关键词:聋校 阅读 教学 有效
一名语文教师如果能把阅读课上好,可以说,他基本胜任语文学科的教学。而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则是精讲课文的教学,那么语文教师如何通过精简课文贯穿自己的语文教学新思想,运用先进的教学的理念和规律,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以致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呢?
一、研读文本
要做到“精讲”,文本研读是基础。所谓研读文本,不同于以往所提的“钻研教材”,本质的不同是研读的内容更宽泛更有深度。教材中每篇课文内容和形式都不一样,读多了才能摸到门道。以眼前看,研读文本是为了上好课,而从长远看,研读文本可以提升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也许有人会说:教几个聋孩子,我现有的知识足够对付。可要使我们的聋生一代更比一代强,如果教师的知识储备仍停留在十年乃至二十年前,学生怎么会获得长足的进步?所以文本研读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
那么该怎样研读文本呢?简而言之“品读”、“感悟”、“揣摩”。精讲课前,匆匆看一遍课文,马上埋头写教案、做课件,这样做肯定不行。教师要暂时忘却自己的身份、教学任务,而是以一个普通读者的心态来放松地欣赏作品,获得真实自然的感受和体验,就文本进行前伸和后延,了解与文本相关的内容,对课文中的每个字每个词每个句都不能轻易放过,必要之处加上批注与着重号,此过程为“品读”。接下来再跳出具体的字句,整体把握文章的主旨。如想想圈划出的某一段中表示动作的词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慢慢融入文本,适时还原生活,回想自己所经历的相似的人生,一边读一遍到现实中去看。此过程为“感悟”。最后还要进行换位思考:咱们的聋孩子读这篇课文能读懂多少,有哪些地方读不懂,有哪些地方会误读,如果误读或不懂,我们该怎样引导……此过程为“揣摩”。这样一步步将文本研读推向深入。
二、确立内容,定位目标
通常情况下,我们把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当作教学内容,以大纲和教参为依据制定出语文教学长远方向性目标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聋校中高年级语文教学的目标应该是继续巩固字词的基础,侧重于句段的理解和阅读分析,侧重于写作知识的渗透和句段篇的迁移运用。教师凭借文本研读过程中的收获及自己的语文教学素养和经验,针对具体教学情境中的这一班学生、乃至这一组、一个学生,为达到既定的长远目标,来确定这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实际上需要教什么”“教师最好用什么去教”,而教学目标则是规定“教到什么程度”“学到什么程度”。
教学内容要为实现课程目标服务,教学目标必须契合并集中体现所选教学内容的价值。
1、挖掘课文的思想价值确定出一堂课的情感目标,目标要契合学生的理解水平,不将就,不拔高。之后,就应该像写文章一样“布局谋篇”了,哪一段哪一句应引领学生重点的品读、斟字酌句,为实现上述目标应如何引领学生进行阅读,这都是在重构教学内容。
2、教师凭借个人的语文知识和经验,构建关于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语文知识。在研究朗读的过程中发现培养学生语感的教学材料,比照课程目标,纳入教学内容。但不能过于主观,教师要有甄别能力,哪些东西不属于语文,不能把语文课搞成各学科知识的拼盘,致使课堂耗时、低效,而应发掘教师自己的特长,将蕴含语言美、意象美、思路美的片段以各种灵活的教学形式再现出来,让师生共生互学,让阅读课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
三、设计过程,引领阅读
“语文味源自文本,扬于课堂,散于教师。”教师如何让课堂充分散发语文味,这就关涉到教学设计,只有合适的设计和正确的引导,才是充盈语文味的保证。
所以语文课的教学设计首先要紧扣目标。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每一环节都应力求有所作为,也就是要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那些看似热闹但却低效的教学活动应排除在外,教师要统筹安排,设计好自己要教什么学生要学什么,教学活动与学生活动要对应,层次要清楚,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循序渐进地落实教学目标。
其次,教学设计要突出语言交往的功效。教师要避免“满堂问”、“满堂灌”“满堂悟”和“满堂读”现象的出现,那些仅为过渡而一问就懂的问题不具教学意义,那些仅仅指向课文内容而不指向课文言语智慧的问题,也是缺乏思维深度的。因此教师可用自己研读文本的方法和经验告知学生,引领学生自己与文本对话,这一过程不可替代。然而由于聋生生活经验不丰富,认知能力不强,文化积淀不足,在与文本对话时常出现一些靠自身努力不能排除的阅读障碍,此时教师切不可越俎代庖,将自己解读告知学生,而应为学生假设沟通文本的桥梁。
四、形成基本模式
1、创设情境,自读自悟
教学工作之所以成为一门艺术,就在于“每节课都是新的”。从宏观上说,情境的创设要服务于目标的完成。教学内容的千变万化,为师者不能以不变应万变,必须调整自己的授课方法,充分利用自己的才华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创设浓重的课堂情趣,让学生对每堂课都充满期待。从微观上看,情趣的創设必须以目标的实现为导向,从课本内容出发,准确地理解教材,恰当地组织,不可盲目填加笑料,喧宾夺主,课堂情趣的创设必须与课文内容保持一致。它能迅速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激起学习兴趣,明确学习要求,使学生再现表象或形成新表象,产生各种不同的情感体验,产生强烈的愿望去阅读课文,了解大意,初步感悟课文的思想感情,为整堂课的教学创造良好的前提。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聋生的学习不仅要让其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让其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以培养其主动探究、发现知识的能力。接着带学生进入课文局部,从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的结合上对课文作比较深入的领会,其重点是对词和句的把握,并形成良好的语感,其关键是主动积极地进入语言情境,受到情感熏陶,其基本做法是以段为单位,读一读、议一议、讲一讲。学生在这种自读自思、自问自解的过程中体验到了阅读分析的思维方法,积累了语言材料,丰富了语感经验,并体验到了自己读书带来的成功和快乐。以前我们采用的问答式教学,看似课堂气氛活跃,实质是教师探究后引着学生向里钻。事实上不同的聋生有不同的生活体验,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在此基础上组织聋生互相讨论、阐述观点。
3、实践应用 ,适度拓展
课堂是探究知识的场所,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主阵地。精讲课文从某种角度来说,它是教师“扶”、“放”结合教学生走路的过程,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在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聋生熟读成诵,接着进入阅读教学的总结、运用和拓展阶段,基本任务在于联系生活创设语言运用的情境,达到能触类旁通,迁移运用。“生活即课堂” “课堂融生活”,我们教聋生学习语言,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他们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情不自禁地说着、体验着、认识着;就在于让聋生借助课堂上所习得的语文能力不由自主地去读身边的语文,获得学习的乐趣。而我们最终要实现的,是让课堂教学延伸到生活中去,把生活融课堂,让课堂呈现生活的光彩。
关键词:聋校 阅读 教学 有效
一名语文教师如果能把阅读课上好,可以说,他基本胜任语文学科的教学。而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则是精讲课文的教学,那么语文教师如何通过精简课文贯穿自己的语文教学新思想,运用先进的教学的理念和规律,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以致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呢?
一、研读文本
要做到“精讲”,文本研读是基础。所谓研读文本,不同于以往所提的“钻研教材”,本质的不同是研读的内容更宽泛更有深度。教材中每篇课文内容和形式都不一样,读多了才能摸到门道。以眼前看,研读文本是为了上好课,而从长远看,研读文本可以提升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也许有人会说:教几个聋孩子,我现有的知识足够对付。可要使我们的聋生一代更比一代强,如果教师的知识储备仍停留在十年乃至二十年前,学生怎么会获得长足的进步?所以文本研读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
那么该怎样研读文本呢?简而言之“品读”、“感悟”、“揣摩”。精讲课前,匆匆看一遍课文,马上埋头写教案、做课件,这样做肯定不行。教师要暂时忘却自己的身份、教学任务,而是以一个普通读者的心态来放松地欣赏作品,获得真实自然的感受和体验,就文本进行前伸和后延,了解与文本相关的内容,对课文中的每个字每个词每个句都不能轻易放过,必要之处加上批注与着重号,此过程为“品读”。接下来再跳出具体的字句,整体把握文章的主旨。如想想圈划出的某一段中表示动作的词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慢慢融入文本,适时还原生活,回想自己所经历的相似的人生,一边读一遍到现实中去看。此过程为“感悟”。最后还要进行换位思考:咱们的聋孩子读这篇课文能读懂多少,有哪些地方读不懂,有哪些地方会误读,如果误读或不懂,我们该怎样引导……此过程为“揣摩”。这样一步步将文本研读推向深入。
二、确立内容,定位目标
通常情况下,我们把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当作教学内容,以大纲和教参为依据制定出语文教学长远方向性目标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聋校中高年级语文教学的目标应该是继续巩固字词的基础,侧重于句段的理解和阅读分析,侧重于写作知识的渗透和句段篇的迁移运用。教师凭借文本研读过程中的收获及自己的语文教学素养和经验,针对具体教学情境中的这一班学生、乃至这一组、一个学生,为达到既定的长远目标,来确定这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实际上需要教什么”“教师最好用什么去教”,而教学目标则是规定“教到什么程度”“学到什么程度”。
教学内容要为实现课程目标服务,教学目标必须契合并集中体现所选教学内容的价值。
1、挖掘课文的思想价值确定出一堂课的情感目标,目标要契合学生的理解水平,不将就,不拔高。之后,就应该像写文章一样“布局谋篇”了,哪一段哪一句应引领学生重点的品读、斟字酌句,为实现上述目标应如何引领学生进行阅读,这都是在重构教学内容。
2、教师凭借个人的语文知识和经验,构建关于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语文知识。在研究朗读的过程中发现培养学生语感的教学材料,比照课程目标,纳入教学内容。但不能过于主观,教师要有甄别能力,哪些东西不属于语文,不能把语文课搞成各学科知识的拼盘,致使课堂耗时、低效,而应发掘教师自己的特长,将蕴含语言美、意象美、思路美的片段以各种灵活的教学形式再现出来,让师生共生互学,让阅读课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
三、设计过程,引领阅读
“语文味源自文本,扬于课堂,散于教师。”教师如何让课堂充分散发语文味,这就关涉到教学设计,只有合适的设计和正确的引导,才是充盈语文味的保证。
所以语文课的教学设计首先要紧扣目标。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每一环节都应力求有所作为,也就是要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那些看似热闹但却低效的教学活动应排除在外,教师要统筹安排,设计好自己要教什么学生要学什么,教学活动与学生活动要对应,层次要清楚,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循序渐进地落实教学目标。
其次,教学设计要突出语言交往的功效。教师要避免“满堂问”、“满堂灌”“满堂悟”和“满堂读”现象的出现,那些仅为过渡而一问就懂的问题不具教学意义,那些仅仅指向课文内容而不指向课文言语智慧的问题,也是缺乏思维深度的。因此教师可用自己研读文本的方法和经验告知学生,引领学生自己与文本对话,这一过程不可替代。然而由于聋生生活经验不丰富,认知能力不强,文化积淀不足,在与文本对话时常出现一些靠自身努力不能排除的阅读障碍,此时教师切不可越俎代庖,将自己解读告知学生,而应为学生假设沟通文本的桥梁。
四、形成基本模式
1、创设情境,自读自悟
教学工作之所以成为一门艺术,就在于“每节课都是新的”。从宏观上说,情境的创设要服务于目标的完成。教学内容的千变万化,为师者不能以不变应万变,必须调整自己的授课方法,充分利用自己的才华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创设浓重的课堂情趣,让学生对每堂课都充满期待。从微观上看,情趣的創设必须以目标的实现为导向,从课本内容出发,准确地理解教材,恰当地组织,不可盲目填加笑料,喧宾夺主,课堂情趣的创设必须与课文内容保持一致。它能迅速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激起学习兴趣,明确学习要求,使学生再现表象或形成新表象,产生各种不同的情感体验,产生强烈的愿望去阅读课文,了解大意,初步感悟课文的思想感情,为整堂课的教学创造良好的前提。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聋生的学习不仅要让其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让其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以培养其主动探究、发现知识的能力。接着带学生进入课文局部,从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的结合上对课文作比较深入的领会,其重点是对词和句的把握,并形成良好的语感,其关键是主动积极地进入语言情境,受到情感熏陶,其基本做法是以段为单位,读一读、议一议、讲一讲。学生在这种自读自思、自问自解的过程中体验到了阅读分析的思维方法,积累了语言材料,丰富了语感经验,并体验到了自己读书带来的成功和快乐。以前我们采用的问答式教学,看似课堂气氛活跃,实质是教师探究后引着学生向里钻。事实上不同的聋生有不同的生活体验,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在此基础上组织聋生互相讨论、阐述观点。
3、实践应用 ,适度拓展
课堂是探究知识的场所,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主阵地。精讲课文从某种角度来说,它是教师“扶”、“放”结合教学生走路的过程,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在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聋生熟读成诵,接着进入阅读教学的总结、运用和拓展阶段,基本任务在于联系生活创设语言运用的情境,达到能触类旁通,迁移运用。“生活即课堂” “课堂融生活”,我们教聋生学习语言,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他们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情不自禁地说着、体验着、认识着;就在于让聋生借助课堂上所习得的语文能力不由自主地去读身边的语文,获得学习的乐趣。而我们最终要实现的,是让课堂教学延伸到生活中去,把生活融课堂,让课堂呈现生活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