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要重视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把握提问的主导性、启发性、层次性、情境感和评价的鼓励性,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提问 课堂 有效
课堂教学提问,是指在課堂上为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和促进学生自觉学习的一种教学手段。具有激发学习动机的作用。它使学生定向思考,使他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上。它能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口语训练,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它能交流师生的思想感情,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因为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艺术,所以有教育家把它视为有效教学的核心。
那么,课堂提问应当如何设计,才更为科学有效而富有艺术性呢?结合语文教学实践,我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首先,提出的问题要有主导性
打靶要瞄准靶心才不至于放空箭,而课堂教学的靶心就是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初中生凭借已有的文化基础已经能够进行浅层次的阅读,但对文章的深层理解尚有困难。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因为一个关键问题的提出往往会成为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跳板”,而这个问题就要求直中靶心。
如我在教学《喂——出来》时,引导学生描述人类遭受的灭顶之灾的惨烈情景,之后问:这是谁之罪?此问一出,讨论纷纷,一个个“罪人”被推上审判台,各种阴暗的心理和丑恶的表现被剖析,各个被揭下伪装,原形毕露。这么一个提问,不仅仅引导学生读到关于环保问题的思考,更读出了对人性及人类命运的思考,初步培养了学生批判意识,能用审视的眼光反思社会、自身及人类。
其次,提出的问题要具启发性
《论语·述而》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说,教育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都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提问的同时,还要把握好启发的时机与火候,在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处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解决时的心理状态时,对学生的提问可以适时地予以指导,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
还是以教学《喂——出来》为例,当学生正觉得人类自酿的苦果难以下咽时,我又抛出一个问题:你认为这个洞漏好还是不漏好?假如这个洞不会漏,又会怎样呢?起初,学生异口同声认为“不漏”好;经过老师的启发,开始深入思考,继而众说纷纭了;最后,他们渐渐统一认识,明白造成资源的枯竭和社会道德体系的崩溃的症结不在于洞漏不漏,而是人类欲壑难填的弱点。这个提问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激活了学生的兴奋点,通过延伸疏导,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第三,提出的问题要有层次性
新的课堂改革理念,要求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此,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和层次性,尽可能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全体学生都能够参与问答活动,都有参与学习的机会,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因此,教师课堂提问时,问题的设计应该从易到难,从简到繁,层层递进。
在执教《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时,理解欲扬先抑手法是本课的一个难点。课后习题中也涉及到:作者先写“讨厌”“憎恶”阿长,但在结尾却说“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如何理解作者的感情?面对这个问题,学生不知从何下手,一时没了头绪。这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作者为什么讨厌阿长?生答:因为她有很多缺点(喜欢切切察察、睡觉摆成“大”字姿势……)(2)作者为何又怀念阿长?生答:因为她疼爱、关心我。这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就解决了,这时我接着问:阿长身上存在的这些缺点影响她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吗?学生恍然大悟,欲扬先抑的作用也就不言而喻了。
第四,提出的问题要有情境感
中学生学语文,还处于“有我”之境,因此语文课堂要激发他们的兴奋点,保护好他们的参与性。所以,教师要注意联系实际生活,创设情境,尽量给学生形象感染,情意熏陶,使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
比如我在《喂——出来》的教学过程中,问:如果你是小说里的人物,你会往这个洞中投什么东西呢?这本是个小问题,但学生却很兴奋,尤其是回答将平生最讨厌的试卷丢进去时,有一种淋漓的痛快,由此带起了课堂一个小高潮。当然学生不知道这是老师欲擒故纵,是为下面反思人性弱点蓄势,使讨论更直观更深刻。
最后,对提问的点评要有鼓励性
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既要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又不能使学生的发言漫无边际、正误不分。因此,课堂上老师要审时度势,及时、积极地评价学生的回答,明确观点,从而优化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要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深刻性,促使他奋发向上,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有效的课堂提问,要求我们教师既备教材、教法,又要备学生,按照教学规律,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提问为学生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参与学习,从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提问 课堂 有效
课堂教学提问,是指在課堂上为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和促进学生自觉学习的一种教学手段。具有激发学习动机的作用。它使学生定向思考,使他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上。它能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口语训练,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它能交流师生的思想感情,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因为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艺术,所以有教育家把它视为有效教学的核心。
那么,课堂提问应当如何设计,才更为科学有效而富有艺术性呢?结合语文教学实践,我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首先,提出的问题要有主导性
打靶要瞄准靶心才不至于放空箭,而课堂教学的靶心就是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初中生凭借已有的文化基础已经能够进行浅层次的阅读,但对文章的深层理解尚有困难。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因为一个关键问题的提出往往会成为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跳板”,而这个问题就要求直中靶心。
如我在教学《喂——出来》时,引导学生描述人类遭受的灭顶之灾的惨烈情景,之后问:这是谁之罪?此问一出,讨论纷纷,一个个“罪人”被推上审判台,各种阴暗的心理和丑恶的表现被剖析,各个被揭下伪装,原形毕露。这么一个提问,不仅仅引导学生读到关于环保问题的思考,更读出了对人性及人类命运的思考,初步培养了学生批判意识,能用审视的眼光反思社会、自身及人类。
其次,提出的问题要具启发性
《论语·述而》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说,教育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都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提问的同时,还要把握好启发的时机与火候,在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处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解决时的心理状态时,对学生的提问可以适时地予以指导,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
还是以教学《喂——出来》为例,当学生正觉得人类自酿的苦果难以下咽时,我又抛出一个问题:你认为这个洞漏好还是不漏好?假如这个洞不会漏,又会怎样呢?起初,学生异口同声认为“不漏”好;经过老师的启发,开始深入思考,继而众说纷纭了;最后,他们渐渐统一认识,明白造成资源的枯竭和社会道德体系的崩溃的症结不在于洞漏不漏,而是人类欲壑难填的弱点。这个提问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激活了学生的兴奋点,通过延伸疏导,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第三,提出的问题要有层次性
新的课堂改革理念,要求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此,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和层次性,尽可能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全体学生都能够参与问答活动,都有参与学习的机会,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因此,教师课堂提问时,问题的设计应该从易到难,从简到繁,层层递进。
在执教《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时,理解欲扬先抑手法是本课的一个难点。课后习题中也涉及到:作者先写“讨厌”“憎恶”阿长,但在结尾却说“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如何理解作者的感情?面对这个问题,学生不知从何下手,一时没了头绪。这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作者为什么讨厌阿长?生答:因为她有很多缺点(喜欢切切察察、睡觉摆成“大”字姿势……)(2)作者为何又怀念阿长?生答:因为她疼爱、关心我。这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就解决了,这时我接着问:阿长身上存在的这些缺点影响她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吗?学生恍然大悟,欲扬先抑的作用也就不言而喻了。
第四,提出的问题要有情境感
中学生学语文,还处于“有我”之境,因此语文课堂要激发他们的兴奋点,保护好他们的参与性。所以,教师要注意联系实际生活,创设情境,尽量给学生形象感染,情意熏陶,使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
比如我在《喂——出来》的教学过程中,问:如果你是小说里的人物,你会往这个洞中投什么东西呢?这本是个小问题,但学生却很兴奋,尤其是回答将平生最讨厌的试卷丢进去时,有一种淋漓的痛快,由此带起了课堂一个小高潮。当然学生不知道这是老师欲擒故纵,是为下面反思人性弱点蓄势,使讨论更直观更深刻。
最后,对提问的点评要有鼓励性
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既要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又不能使学生的发言漫无边际、正误不分。因此,课堂上老师要审时度势,及时、积极地评价学生的回答,明确观点,从而优化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要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深刻性,促使他奋发向上,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有效的课堂提问,要求我们教师既备教材、教法,又要备学生,按照教学规律,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提问为学生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参与学习,从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