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茫茫历史长河,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春秋冬夏,多少事件、人物湮没在历史长河中,我们只能从一些历史书籍、文物中去探寻历史真相。货币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记录者”之一,是历史长河中遗存至今数量最多的一种文物,它是直接参与几千年社会经济活动的实物,与当时的政治紧密相连,与百姓生活休戚相关。货币内蕴藏着丰富的信息,是千古历史的浓缩。透过货币的名称、形状、文字、图案、材质重量和制作工艺,可以窥知那个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状况和发展水平,对今人来说,从货币中学习历史,是一个有趣而有意义的过程,每一枚古钱币都是一段凝固的历史。
一、从货币的演变看历史的发展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在原始社会末期最早出现的货币是实物货币,流通较广的古代实物货币为“贝”。由于海贝便于携带与计数,因此在长期商品交换中被选为主要货币。在考古发掘中,夏代、商代遗址出土过大量天然贝,贝作为实物货币一直沿用到春秋时期。因此中国汉字中和财富、价值有关的字大多与“贝”字有关。如:贵、资、贪、贫、财、购等。
生产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长,促进了商品交换的迅速发展,这使得货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到商代晚期,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这也见证了我国青铜冶炼技术逐步成熟。由于铜贝大小、质量、价值比较统一,因而具有天然贝钱无法相比的优越性。铜贝的出现,开启了金属铸币的先河,当我们祖先已经广泛使用铜贝时,世界上其他国家尚未出现金属铸币,因此,铜贝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文明走在世界前列的一项重要实物例证。从商朝铜贝出现后到战国时期,我国的货币逐渐形成了以诸侯称雄割据为特色的四大体系:铲币、刀币、环钱,楚币。
各国货币互相流通,要求并相应促进币制出现统一与标准化趋势。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这标志着中国古代钱币的初步成熟,是中国货币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并影响到了相邻国家和地区。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的通行,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秦半两钱确定下来的这种圆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用到民国初期。
秦朝灭亡后,西汉初期仍使用秦制半两钱,由于允许民间私铸,钱制较乱,以致出现重仅一克的荚钱、民间还出现过剪边半两。吕后发现问题后,积极主张币制改革,并且亲自参与了钱币的设计,为了防止剪边,在方孔圆钱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围边,定五铢为计重单位,汉五铢从此诞生。五铢钱是秦汉货币史上的一大转折,实现了中央对货币铸造权的集中统一。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都以重量为名称,如“半两”、“五铢”、“四铢”等(二十四铢为一两),一直延续到唐代。
唐代是一个经济文化都发达的强盛朝代,唐高祖李渊改革币制,废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取“开辟新纪元”之意,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开元通宝”钱以“文”为单位,大小大体仿汉五铢,结束了秦汉以来以重量铢两定名的钱币体系,此后我国铜钱不再用钱文标重量,都以通宝、元宝相称,这是中国衡法两以下改为十进位的开端,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后的“民国通宝”。
北宋是我国货币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铜铸钱以采用年号为显著特点)。由于较长时间的相对统一和社会安定,农业、手工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火药应用于军事,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是科技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标志。大都市出现繁荣景象,中小城镇星罗棋布,乡村贸易活跃,市场挣脱了旧有模式的束缚,商品经济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在此基础上,货币经济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以及区别于其他历史时期的特点。北宋时期既铸行了大量铜钱、铁钱,又印行了纸币,金银在此时期也重新回到流通领域。
元朝和明朝时期主要推行纸币,铜钱铸造较少。元代铸行过少量铜钱,但其币制的最大特点是长期、广泛、大量地发行和流通纸币。元朝版图辽阔,横贯欧亚,由于纸币本身轻便,携之可“北逾阳山,西极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元末政治腐败,皇室奢侈,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只好靠滥发纸币来弥补,引起物价飞涨。可见滥发纸币与元朝灭亡很有关系。
明早期用钞不用钱,禁止民间以金银交易,后改为以纸币为主,铜钱为辅,钱钞并用。明中叶以后,白银成为主要货币,铜钱仅用于小额支付,但它仍然是政府发行的重点。
清代铜钱沿用明朝的制度,主要铸行小平钱。清朝后期,随着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逐渐传入,光绪年间已开始在国外购买造币机器,用于制造银元、铜元。
钱币可以说是一个国家历史发展的缩影,正所谓“五朝兴衰事,尽缩钱币中”。
二、从钱文字体看文字的演变
我们的汉字,从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隶、楷、行、草,各种形体逐渐形成。古代钱币上的钱文各体兼备,可以说是一种独特的书法艺术宝库。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受当时文字书体的影响,布币和刀币上的文字以金文为主,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大篆,随范刻就,不刻意追求艺术效果,显得明快质朴。而秦汉以后的钱币,像秦半两、汉五铢则以小篆为主,一扫书法上的繁复冗赘之气,结体凝重,端庄飘逸,骨气丰匀,方圆绝妙。
汉代以后,钱币上的文字以楷书、真书或行书为主。
唐代“开元通宝”,由欧阳询制词并手书钱文,八分隶篆,点画方雅,结构开朗爽健,劲健含蓄,凝重秀丽。
宋代钱文从沿用隶书到篆、隶、真、行、草五体并用。宋代还出现过“御书钱”和“三体书”,“御书钱”是皇帝亲自为钱币书写的钱文,如宋太宗的淳化钱,真宗的咸平钱,徽宗的大观钱。当时以徽宗赵佶书写的瘦金体“大观通宝”最为著名。“三体书”是指三种书体的同一钱文的钱币。淳化元宝和至道元宝,就是真、行、草三体,由宋太宗用三种书体题写钱文开始,皇帝题写钱文成为一种定制,宋太宗的楷书笔力含劲,浑厚端庄;行书隽永流畅,结构得中;草书笔健墨活,神采飞扬。而元丰通宝小平钱是篆、隶、草三种书体,又有很多不同的版别。一些变体字,省笔字作为书法的运用和创造,在宋钱上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宋代以后,钱币上的书法基本上以真书或楷书为主。
钱币上的文字和书法艺术是中国文字不断发展变化最好的记录载体,钱文书法的发展轨迹大体上反映了我国文字书法的演变过程,反映了我国文字书法的历史成就。研究、学习古钱币上的文字、书法艺术对我们研究字体的演变、发展和书法艺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宋杰.中国货币发展史.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国钱币.中国钱币杂志编辑部.
[3]萧清.中国古代货币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4]中国钱币.2009,(02).
一、从货币的演变看历史的发展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在原始社会末期最早出现的货币是实物货币,流通较广的古代实物货币为“贝”。由于海贝便于携带与计数,因此在长期商品交换中被选为主要货币。在考古发掘中,夏代、商代遗址出土过大量天然贝,贝作为实物货币一直沿用到春秋时期。因此中国汉字中和财富、价值有关的字大多与“贝”字有关。如:贵、资、贪、贫、财、购等。
生产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长,促进了商品交换的迅速发展,这使得货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到商代晚期,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这也见证了我国青铜冶炼技术逐步成熟。由于铜贝大小、质量、价值比较统一,因而具有天然贝钱无法相比的优越性。铜贝的出现,开启了金属铸币的先河,当我们祖先已经广泛使用铜贝时,世界上其他国家尚未出现金属铸币,因此,铜贝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文明走在世界前列的一项重要实物例证。从商朝铜贝出现后到战国时期,我国的货币逐渐形成了以诸侯称雄割据为特色的四大体系:铲币、刀币、环钱,楚币。
各国货币互相流通,要求并相应促进币制出现统一与标准化趋势。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这标志着中国古代钱币的初步成熟,是中国货币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并影响到了相邻国家和地区。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的通行,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秦半两钱确定下来的这种圆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用到民国初期。
秦朝灭亡后,西汉初期仍使用秦制半两钱,由于允许民间私铸,钱制较乱,以致出现重仅一克的荚钱、民间还出现过剪边半两。吕后发现问题后,积极主张币制改革,并且亲自参与了钱币的设计,为了防止剪边,在方孔圆钱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围边,定五铢为计重单位,汉五铢从此诞生。五铢钱是秦汉货币史上的一大转折,实现了中央对货币铸造权的集中统一。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都以重量为名称,如“半两”、“五铢”、“四铢”等(二十四铢为一两),一直延续到唐代。
唐代是一个经济文化都发达的强盛朝代,唐高祖李渊改革币制,废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取“开辟新纪元”之意,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开元通宝”钱以“文”为单位,大小大体仿汉五铢,结束了秦汉以来以重量铢两定名的钱币体系,此后我国铜钱不再用钱文标重量,都以通宝、元宝相称,这是中国衡法两以下改为十进位的开端,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后的“民国通宝”。
北宋是我国货币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铜铸钱以采用年号为显著特点)。由于较长时间的相对统一和社会安定,农业、手工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火药应用于军事,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是科技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标志。大都市出现繁荣景象,中小城镇星罗棋布,乡村贸易活跃,市场挣脱了旧有模式的束缚,商品经济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在此基础上,货币经济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以及区别于其他历史时期的特点。北宋时期既铸行了大量铜钱、铁钱,又印行了纸币,金银在此时期也重新回到流通领域。
元朝和明朝时期主要推行纸币,铜钱铸造较少。元代铸行过少量铜钱,但其币制的最大特点是长期、广泛、大量地发行和流通纸币。元朝版图辽阔,横贯欧亚,由于纸币本身轻便,携之可“北逾阳山,西极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元末政治腐败,皇室奢侈,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只好靠滥发纸币来弥补,引起物价飞涨。可见滥发纸币与元朝灭亡很有关系。
明早期用钞不用钱,禁止民间以金银交易,后改为以纸币为主,铜钱为辅,钱钞并用。明中叶以后,白银成为主要货币,铜钱仅用于小额支付,但它仍然是政府发行的重点。
清代铜钱沿用明朝的制度,主要铸行小平钱。清朝后期,随着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逐渐传入,光绪年间已开始在国外购买造币机器,用于制造银元、铜元。
钱币可以说是一个国家历史发展的缩影,正所谓“五朝兴衰事,尽缩钱币中”。
二、从钱文字体看文字的演变
我们的汉字,从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隶、楷、行、草,各种形体逐渐形成。古代钱币上的钱文各体兼备,可以说是一种独特的书法艺术宝库。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受当时文字书体的影响,布币和刀币上的文字以金文为主,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大篆,随范刻就,不刻意追求艺术效果,显得明快质朴。而秦汉以后的钱币,像秦半两、汉五铢则以小篆为主,一扫书法上的繁复冗赘之气,结体凝重,端庄飘逸,骨气丰匀,方圆绝妙。
汉代以后,钱币上的文字以楷书、真书或行书为主。
唐代“开元通宝”,由欧阳询制词并手书钱文,八分隶篆,点画方雅,结构开朗爽健,劲健含蓄,凝重秀丽。
宋代钱文从沿用隶书到篆、隶、真、行、草五体并用。宋代还出现过“御书钱”和“三体书”,“御书钱”是皇帝亲自为钱币书写的钱文,如宋太宗的淳化钱,真宗的咸平钱,徽宗的大观钱。当时以徽宗赵佶书写的瘦金体“大观通宝”最为著名。“三体书”是指三种书体的同一钱文的钱币。淳化元宝和至道元宝,就是真、行、草三体,由宋太宗用三种书体题写钱文开始,皇帝题写钱文成为一种定制,宋太宗的楷书笔力含劲,浑厚端庄;行书隽永流畅,结构得中;草书笔健墨活,神采飞扬。而元丰通宝小平钱是篆、隶、草三种书体,又有很多不同的版别。一些变体字,省笔字作为书法的运用和创造,在宋钱上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宋代以后,钱币上的书法基本上以真书或楷书为主。
钱币上的文字和书法艺术是中国文字不断发展变化最好的记录载体,钱文书法的发展轨迹大体上反映了我国文字书法的演变过程,反映了我国文字书法的历史成就。研究、学习古钱币上的文字、书法艺术对我们研究字体的演变、发展和书法艺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宋杰.中国货币发展史.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国钱币.中国钱币杂志编辑部.
[3]萧清.中国古代货币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4]中国钱币.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