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思想品德学科的实施过程中,面对不同的价值观,我们不能一味地追逐时尚,而应用“旁观者清”的眼光作出另一番透析。思想品德学科作为一门道德实践课程,必须立足课堂,以改革课堂教学为契机,激活其生命力,使思想品德学科彰显更多的灵性和诗意。
关键词:教学方法;教学导入;主体参与;人本观念;良好习惯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外部刺激内化为主观感受的心理体验过程。学生所要学的知识是人类千百年来积累的间接经验,对初中的学生而言比较抽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情境的创设不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让学生感受到思想品德课内容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精心设计课堂导入环节
良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导入不成功,无法激起学生参与的欲望,那么课堂教学就很难取得成功。导入的作用显而易见,那么如何设计出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的课堂导入呢?首先,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心理特点与生理特点及初中的兴趣爱好。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为辅,因此可以利用直观形象的事物来导入新课的学习,如图片、课本插图、多媒体等。这些事物具有具体生动的特点,符合中学生的思维特点,通过给学生呈现大量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可以促进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如在教学“维护消费者权益”这一内容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一组组图片(旅游景区的缆车坠落事故,某顾客在商场买的电器正常使用而造成人身伤害等),然后导入:当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其次,要根据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导入方法有许多,但适合学生特点,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导入方法才是成功的导入方法,有些内容适合形象导入法,有些适合开门见山直接引入新课的学习,有些适合采用正反事例的对比来导入,有的适合设置悬念导入等。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慎重选用,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学习激情,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真正做到课伊始,趣已生。
二、创设音乐情境,开启学生心灵
音乐能开启学生心灵,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激励作用,所以笔者经常把音乐引入课堂,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如在讲《自信是成功的基石》这一课时,笔者先播放零点乐队的歌曲《相信自己》:“只因为始终相信,去拼搏才能胜利。相信自己,你将赢得胜利创造奇迹。相信自己,梦想在你手中,……”动感的旋律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学生迫切想了解:自信对青少年有哪些作用?应该如何面对自负与自卑?由此让学生迅速进入了学习状态。又如,在讲《人生难免有挫折》这一课时,笔者播放了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难免曾经跌倒和等候,要勇敢的抬头……阳光总在风雨后,乌云上有晴空,珍惜所有的感动,每一份希望在你手中……”优美的歌词展现了一幅美丽的雨后景色,打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心弦,学生从歌声中深深感受到风雨后的美丽,激发了他们战胜挫折的动力。实践证明,将音乐运用到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使课堂充满了活力,充满了激情,把知识性、思想性、哲理性和艺术性融为一体。
三、启发学生勇于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见解
“学贵在质疑”。教学应是教师诱导学生使之生疑,导向使之释疑。多设疑,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
教育家黄全愈博士在《素质教育在美国》中谈到:课堂上,凡属于见解型的问题,老师不能判定对错,如果一定要说,必须说明仅仅是个人观点,因此在美国校园里,学生思维活跃,师生能平等交流。反思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教师经常摆出授道者居高临下的姿态,总是试图把一种统一的价值观传授给学生,凡是不同于课本观点,不同于传统理念,不同于自己价值标准的问题,要么斥之错误,要么避而不谈,置之不理。
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该认识到随着多元开放社会的形成,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念纷至沓来,这也是社会进步的象征和趋势。学生在课堂上有不同的想法甚至于“奇谈怪论”是正常的,教师不仅不应压制,而且还应鼓励学生有不同想法,大胆质疑,不唯书,不唯上。对于种种想法,无论是浅薄幼稚,还是谬误百出,或是辛辣尖锐,教师都应尊重,不要动辄就充当法官,轻易作出是非判断,这样才能真正培育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精神,师生也才能進行平等的交流。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勇于思维和大胆创新精神的社会人才。
四、关注学生生活,让课堂更具亲和力
所谓课堂即社会,社会即生活。如果课堂教学离开学生生活,那么教学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有人曾说:“文科是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文科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有些观点、理论较为抽象,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感到高不可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生活实际,选用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课堂,缩短教材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变抽象思维为感性认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问,从生活中感悟教材,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使他们积极有效地理解和把握教材的知识内涵。从而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总之,在思想品德学科的实施过程中,面对不同的价值观,我们不能一味地追逐时尚,而应用“旁观者清”的眼光作出另一番透析。思想品德学科作为一门道德实践课程,必须立足课堂,以改革课堂教学为契机,激活其生命力,使思想品德学科彰显更多的灵性和诗意。
关键词:教学方法;教学导入;主体参与;人本观念;良好习惯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外部刺激内化为主观感受的心理体验过程。学生所要学的知识是人类千百年来积累的间接经验,对初中的学生而言比较抽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情境的创设不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让学生感受到思想品德课内容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精心设计课堂导入环节
良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导入不成功,无法激起学生参与的欲望,那么课堂教学就很难取得成功。导入的作用显而易见,那么如何设计出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的课堂导入呢?首先,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心理特点与生理特点及初中的兴趣爱好。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为辅,因此可以利用直观形象的事物来导入新课的学习,如图片、课本插图、多媒体等。这些事物具有具体生动的特点,符合中学生的思维特点,通过给学生呈现大量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可以促进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如在教学“维护消费者权益”这一内容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一组组图片(旅游景区的缆车坠落事故,某顾客在商场买的电器正常使用而造成人身伤害等),然后导入:当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其次,要根据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导入方法有许多,但适合学生特点,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导入方法才是成功的导入方法,有些内容适合形象导入法,有些适合开门见山直接引入新课的学习,有些适合采用正反事例的对比来导入,有的适合设置悬念导入等。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慎重选用,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学习激情,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真正做到课伊始,趣已生。
二、创设音乐情境,开启学生心灵
音乐能开启学生心灵,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激励作用,所以笔者经常把音乐引入课堂,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如在讲《自信是成功的基石》这一课时,笔者先播放零点乐队的歌曲《相信自己》:“只因为始终相信,去拼搏才能胜利。相信自己,你将赢得胜利创造奇迹。相信自己,梦想在你手中,……”动感的旋律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学生迫切想了解:自信对青少年有哪些作用?应该如何面对自负与自卑?由此让学生迅速进入了学习状态。又如,在讲《人生难免有挫折》这一课时,笔者播放了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难免曾经跌倒和等候,要勇敢的抬头……阳光总在风雨后,乌云上有晴空,珍惜所有的感动,每一份希望在你手中……”优美的歌词展现了一幅美丽的雨后景色,打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心弦,学生从歌声中深深感受到风雨后的美丽,激发了他们战胜挫折的动力。实践证明,将音乐运用到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使课堂充满了活力,充满了激情,把知识性、思想性、哲理性和艺术性融为一体。
三、启发学生勇于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见解
“学贵在质疑”。教学应是教师诱导学生使之生疑,导向使之释疑。多设疑,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
教育家黄全愈博士在《素质教育在美国》中谈到:课堂上,凡属于见解型的问题,老师不能判定对错,如果一定要说,必须说明仅仅是个人观点,因此在美国校园里,学生思维活跃,师生能平等交流。反思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教师经常摆出授道者居高临下的姿态,总是试图把一种统一的价值观传授给学生,凡是不同于课本观点,不同于传统理念,不同于自己价值标准的问题,要么斥之错误,要么避而不谈,置之不理。
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该认识到随着多元开放社会的形成,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念纷至沓来,这也是社会进步的象征和趋势。学生在课堂上有不同的想法甚至于“奇谈怪论”是正常的,教师不仅不应压制,而且还应鼓励学生有不同想法,大胆质疑,不唯书,不唯上。对于种种想法,无论是浅薄幼稚,还是谬误百出,或是辛辣尖锐,教师都应尊重,不要动辄就充当法官,轻易作出是非判断,这样才能真正培育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精神,师生也才能進行平等的交流。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勇于思维和大胆创新精神的社会人才。
四、关注学生生活,让课堂更具亲和力
所谓课堂即社会,社会即生活。如果课堂教学离开学生生活,那么教学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有人曾说:“文科是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文科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有些观点、理论较为抽象,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感到高不可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生活实际,选用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课堂,缩短教材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变抽象思维为感性认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问,从生活中感悟教材,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使他们积极有效地理解和把握教材的知识内涵。从而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总之,在思想品德学科的实施过程中,面对不同的价值观,我们不能一味地追逐时尚,而应用“旁观者清”的眼光作出另一番透析。思想品德学科作为一门道德实践课程,必须立足课堂,以改革课堂教学为契机,激活其生命力,使思想品德学科彰显更多的灵性和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