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的胡适江冬秀伉俪情深

来源 :文史春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iany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祖国宝岛台湾省台北市,有一所“胡适公园”,每日到此游览的人络绎不绝,2010年9月2日,时任国家文化部部长蔡武抵台访问,第一站立即前往位于台北“中央研究院”的胡适故居参观,并特地到“胡适公园”內的胡适铜像和墓园凭吊:许多安徽绩溪、旌德的游客到台湾旅游,也常会到“胡适公园”等纪念胡适的场馆参观游览,深深缅怀胡适、江冬秀夫妇这对本乡本土的游子。
  近代名人胡适,1891年12月17日出生于安徽绩溪,1962年2月24日逝世于台湾台北。胡适原名“嗣糜”,字希疆,行名“洪辟”,笔名胡适,字“适之”,祖籍安徽绩溪上庄。胡适自幼聪颖、好学上进,1910年7月到北京考取了“庚子赔款留美官费生”。8月16日从上海启程去美国,起初就读于康奈尔大学农科:1915年9月转入哥伦比亚大学读哲学系,师从名家杜威:1917年6月学成回国,9月应北大校长蔡元培的邀请,任北大教授,讲授中国古代哲学史等课程。抗日战争时期,胡适出任中华民国驻美大使,抗战胜利后又先后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和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1962年2月24日,胡适不幸仙逝,1975年胡适夫人江冬秀也驾鹤西游。后来,夫妻俩合葬于“胡适公园”内的胡适墓园。
  胡适夫妇的婚姻带着浓厚的神奇色彩,在“五四”期间,胡适作为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之一,曾极力抨击封建礼教,为婚恋自由而大声呐喊,斗争的矛头直指封建婚姻制度,可他自己却顺从母命,和文化差异很大的、志趣不同的、没有爱情基础的江冬秀结为伉俪。胡适与小脚太太江冬秀“土洋结合”的故事流传甚广,被外界好事者戏称为“民国七大怪事之一”,也是那个年代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热门话题之一。
  我家的祖屋就在安徽旌德白地,与胡适的故居相隔不过15公里,与江冬秀早年居住的江家大院相距不到5公里。我家祖上的老人与江冬秀的家人是相知相识的乡亲近邻,加之,抗日战争期间我母亲和姑妈在江村“六县联中”读书,就住在江家悦心堂的大宅院里,母亲和姑妈都称江冬秀为“秀姑”,因而家里老人常常和我们谈起胡适夫妇的许多轶事趣闻,让我从中感受到了胡适、江冬秀娲缘中那不一样的伉俪情深、难舍情感。
  胡适出身在一个没落旧官僚家庭,胡适的父亲胡传(1841-1895),字“铁花”,号“钝夫”,清朝末年的贡生,官至淞沪厘卡总巡、台湾台东直隶州知州,后因“乙未战争”离台,著有《台湾纪事两种》文章,如今台东市的“铁花路”,就是当地为记念胡传而设立的。1895年8月22日胡传病殁于厦门时,胡适只有4岁:而端庄秀丽的江冬秀,出身于旌德县的望族,其外祖父吕佩芬和曾外祖父吕朝端是旌德县的“父子翰林”,不过,受封建礼教的影响,从深闺中走出来的江冬秀,却只能初识文字而已。
  胡适与江冬秀的娴缘,实实在在地具备着偶然性,是在一段不寻常的巧遇中产生的:江冬秀15岁的一天,随母亲到20公里外的绩溪县旺川的舅母家走亲戚,恰逢胡适也随母亲来到姑婆家。原来,胡适的姑婆就是江冬秀的舅母。初次见面,几句闲聊,江母吕贤英便“相中”了胡适,她说胡适斯文秀气、聪明伶俐,日后必成大器,便有心要把女儿许配给胡适。随后,是江母主动央媒,托胡适本家叔叔胡祥鉴前往提亲。
  俗话说,“好事多磨”。一开始这门亲事进展得并不顺利,因为江冬秀长胡适1岁,况且当时的江家中道殷实,而胡家日渐破败。因此,对于这门婚事,倒是胡母犹豫不决、有所顾虑,可是江家的态度却异常坚决,执意联娴。经媒人多次的磨合,又经算命先生的掐算和观音庙的求签,胡母反复斟酌后,才算定下这门婚事。
  胡适的母亲冯顺弟(1873-1918),是胡适父亲的第三任填房,她16岁进胡家,22岁便守寡。在那样的社会里,她势单力薄,受着世俗的煎熬,日子过得极不称心,于是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儿子的前程上。她要求胡适发奋读书,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在日常的生活中,胡适深深地感受到了母亲做人的不容易,于是对母亲是极为孝顺,尽管起初他对这门婚事并不满意,但是却爽快地应允了,后来胡适到了美国读书,还多次写信给母亲,一再承诺:“婚约有效,绝无另娶之意。”1917年,胡适学成回国,在家住了一个月,便遵母命和江冬秀完婚,了却了母亲的一番心愿。
  1917年12月30日,在胡适的婚礼上,胡家大院里喜气洋洋、灯火通明,正厅悬挂着贺联,手摇留声机里播放喜庆的江南丝竹,正门张贴着胡适自撰的对联:“旧约十三年;环球七万里。”抒发了胡适、江冬秀相识后不同的生活感触,在这13年里,胡适出国留洋,江冬秀空阁守待,恪守妇道,经常到胡家照顾胡老太太,让胡适安心在外读书。胡家厅堂院门上张贴的对联是:“三十夜大月亮:廿七岁老新郎。”新郎西装革履,新娘一身黑色绸缎礼服,两位女嫔相伴着新娘,缓步来到举行婚礼的正厅时,厅堂内一片欢声笑语。新郎、新娘双双在结婚证书上用印,双方交换戒指,既没有拜天地,也没有磕头,这样的婚礼,在皖南的古老的小乡村里,自然是十分引入注目。
  婚毕,江冬秀在绩溪老家,陪伴了体弱多病的婆婆一段时间,为了传宗接代,要强的胡母坚持让儿媳去北京与胡适夫妻团聚。平心而论,一开始胡适、江冬秀的夫妻生话并不很美满,胡适是个勤奋钻研的学者,江冬秀善交际,喜欢打麻将和玩纸牌,夫妻两人兴趣各异,文化差异极大,好在两人互不相扰,互不干涉。后来胡氏夫妻育有二子一女,分别是:长子祖望、长女素斐、次子思杜,江冬秀便相夫教子,一心一意做好“胡太太”,倒也相安无事。江冬秀是个极聪明的女人,又善于治家,家务事处理得井井有条,就是后来在寓居纽约10多年中,虽然不懂英文,却居然能一直坚持自己上街买菜:她烹调技艺极高,做得一手好徽州菜。在夫人的精心照料之下,胡适婚后生活很安逸,能够一心一意做学问,夫妻俩举案齐眉、相敬如宾,至于外界议论纷纷,说胡适“惧内”,对老婆“三从四德”,那都是戏言。
  江冬秀办事果断,直言快语,喜为朋友“两肋插刀”,好打不平,当年的北大法学系主任、教授梁宗岱(南国诗人、广西百色人)成名之后,和作家沉樱陷入热恋,竟然要和发妻何瑞琼离婚,何瑞琼忠厚懦弱,无力抗拒。江冬秀闻之拍案而起、挺身而出,为她打抱不平。江冬秀将何瑞琼接到自己家中,给她助威壮胆,1933年11月25日,何瑞琼起诉梁宗岱要求离婚一案,在北京地方法院审理,江冬秀亲自到法庭代她辩护,结果使梁宗岱败诉,一时间轰动了北京城。   1948年11月江冬秀又随胡适再赴美国,期间她曾多次陪胡适去看望传说中的“红颜知己”,显得十分豁达大度,倒也成为一段趣闻。江冬秀在江村的口碑极好,直到今天,江村的民众还念念不忘这位“秀姑”,这大概与她在当地常做修桥补路的善行有关。上庄、江村虽属两县,但中间只隔一座山,可谓近在咫尺。婚后,江冬秀回江村探亲时,发现从上庄到江村这条古道上的“杨桃岭”一带,路面多年失修,坑坑洼洼,十分难走,便慨然捐资修复了“杨桃岭”附近的路面3处,完工后还请了监工检查验收。如今此路还在,斯人长逝,日月荏苒,当同乡后人走在这条小路上,不能不感叹万千。
  江冬秀在北京时,不避嫌,不怕受牵连,曾利用自己的“名人太太”身份,出面营救、保护过王必英(解放后绩溪县首任县长)、石原皋(旌德籍科学家)等许多安徽籍革命志士,成为绩溪、旌德老百姓至今仍在谈论的一段段佳话。就是胡适本人,在和江冬秀的长期共同生活中,也慢慢发现了她的许多长处,看到她有许多过人的见解,胡适庆幸自己娶上了一个极有主见的女人,逐渐找到了一种美满婚姻的感觉。
  日子就在平静中不知不觉地过去了,江冬秀一直不愿胡适做官。1930年代,蒋介石曾多次动员胡适弃学从政,胡适因与江冬秀有“不进政界”之约在先,一直不从。但是,1938年7月20日下午,胡适在巴黎收到从纽约转来的电报,蒋介石敦请胡适出任驻美大使,以取代将要卸任的王正廷大使。经过反复思想斗争,胡适以国事为重,毅然决定:“放弃二十一年的独立自由的生活,今日起,为国家牺牲了。”胡适给江冬秀写信道:“现在国家到了这个地步,调兵调到我,拉夫拉到我,我没有法子逃,所以不能不去做一届大使,我聲明到战争完结为止。”胡适接着说,“再发一愿,至迟战争完结,我一定回到我的学术生涯中去。”
  此时,国难当头,日军铁蹄已蹂躏了大半个中国,广州沦陷,武汉失守,中华民族真正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胡适可谓是“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他在赠送友人的照片上自题小诗表明自己的心志:“偶有几茎白发,心情微近中年。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胡适以“拼命向前”的“过河卒子”自许,鞭策自己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古人说:“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在这民族危亡的时刻,一直不愿丈夫做官的江冬秀,却大义凛然,不顾个人安危,夫唱妇随。她毅然把两个儿子送回旌德老家,(爱女5岁早逝),然后陪同胡适远渡重洋,到美国就职,胡氏夫妇的义举,一时间成为海内外同胞议论的一段悲愤话题。当时,江冬秀是驻美使团中唯一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小脚大使夫人”,但是,她坚定不移地支持丈夫开展“抗战外交”,自己也认真履行着大使夫人的职责。在美国各地,她穿梭于政要显贵的夫人之中,积极开展“夫人外交”。在外交场合里,她言行得体、不卑不亢,处处以民族大义为重,时时维护国家利益.不失泱泱大国的大使夫人风范,显示出崇高的民族气节。1938年12月4日,胡适突然发病.5日晚入院治疗,江冬秀衣不解带日夜守候在病床前面,直至胡适转危为安。
  岁月悠悠,时间的年轮转到了1949年。中国国内的形势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国共两党都在做胡适的工作,希望他能留在本阵营内。而江冬秀在解放军渡江前夕,本想回到江村老家悦心堂居住,但是胡适却要她同去美国,她随之离开祖国而出走,随后在纽约度过了近10年的清淡寓居生活,并于1958年回到台湾。
  1962年2月24日,胡适在台北主持“中央研究院”第五次会议,当天下午心脏病复发,在台北南港中央研究院蔡元培馆逝世。江冬秀闻讯赶到,伤心之极,痛不欲生。2月26日中午,长子祖望闻讯从美国赶回台北,陪伴、安慰母亲。但此后江冬秀一直是郁郁寡欢,直至1975年去世,享年85岁。
  都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自古以来,爱情是永恒的、婚姻是神圣的。而今的人们不能不承认,胡适与江冬秀的一段传奇式婚姻,是从一般“乡村巧遇结良缘”开始的,实实在在是一桩“捆绑式”的包办婚姻,但是两人却能长相守、互适应, “缱绻情深五十载”,在这近50年的时间里,两人无论是贫穷、富贵、生老、病死,终身相厮守,终身不分离,自然是令人感叹不已。因此绩溪、旌德乡亲们评价他俩是:“伉俪情深,缱绻难舍!”
其他文献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1938年5月底6月初,从日军攻安庆至10月25日武汉失陷的近5个月时间,中国第五战区长官李宗仁和第九战区长官陈诚,发动130个师及海空军各一部,共约100万人,以伤亡40万人的代价,进行了第四次大会战——武汉会战。  武汉会战使日军遭受重大打击,日军投入35万人,伤亡10万人,延缓了日军西进的步伐,为国民政府的西迁和大量的工厂、民众、军队的转移争取了时间,为取得抗战最后胜利保
时下,文坛最热闹的盛事之一,就是对名著的颠覆。历经草根文人“大话”、“歪说”、“水煮”、“误读”等多道程序,代代相传的经典文化,可谓“物是人非事事休”。更有精英学者,在主流媒体上,引进这种“颠覆风”,大谈特谈: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因为和瑶姬有婚外情;司马相如弹奏《凤求凰》,开启劫财又劫色的篇章;李清照和赵明诚非古代才子才女幸福婚姻的范例,夫妇常掐架……凡此种种,莫不是向经典开炮,语不惊人誓不
霍尔瓦特·伊芙娜与程娜、程梦    时间已到了9月15日。  下午3时左右,一个年轻的女人打着一把油纸“西湖”小花伞,沿着马路走来。她杏眼顾盼,神色不安地敲开了位于宫豆腐坊15号意大利人哲立的别墅木门。她与看门人打过招呼,便沿着院中的鹅卵石甬道,走向门前栽有樱花树的小洋房……  过了一会,在哲立家当“看门”兼清洁工的特情人员刘锋打开大门送走这位女子,然后用眼神暗示守候在斜对面树荫下扮做修鞋匠的侦察
为了写好我的观察日记,我去超市买了一袋绿豆。当当当,绿豆宝宝驾到啦!瞧它们那小巧玲珑的身子,咋样,我家豆宝萌到爆了吧?它们可是我的新宠哦!为了欢迎豆宝,我特意准备了一个纸杯和一个矿泉水瓶。我在纸杯和矿泉水瓶里分别垫上一层湿润的卫生纸,然后把豆宝们分别安置在纸杯和矿泉水瓶里,接着再给它们盖上一层“湿被子”。好了,准备工作完成了!  过了几天,我把纸杯里的“被子”揭开,欣喜地发现垫在下面的卫生纸上散落
一阵春雨过后,盼望已久的春天终于来了。它无声无息地抚摸着大地万物,唤醒了沉睡的小草、冬眠的树木,一些花苞也迫不及待地想要展示自己的芬芳与艳丽,从不同的地方探出头来,好奇地张望着这个生机勃勃的世界。  柳树不慌不忙地在自己的秀发上别上几个绿色发卡;合欢树伸着懒腰,吐出嫩绿的小芽;小草推推搡搡,三五成群地探出头来,随风摇曳着。  花儿们也等不及了,哈哈大笑着,把脸笑得通红。玉兰花、连翘花、樱桃花、杏花
雷龍的叫声像打雷
期刊
坐著发出隆隆响声的突突车,顶着烤炉一般的太阳,穿过热带丛林,我们一行人来到了一块“大面包”跟前,它就是斯里兰卡大名鼎鼎的狮子岩!  买了真不便宜的门票后,我们沿着用红砖铺成的小路,一路向前,来到了狮子岩的大门前。门前蹲着两座石狮子,狮子的目光“炯炯有神”,直视前方,似乎在诉说着当年的传奇。  告诉你们一个大秘密:狮子岩可不是天然的噢!它是摩利耶王朝的国王卡西雅伯建造的。卡西雅伯贪图王位,杀父登基。
“你怪怪妞也有今天啊!哈哈……”小豆豆狞笑着,像个魔鬼。  怪怪妞俯首帖耳,唯命是从。  这真是开天辟地、闻所未闻的事儿!从来都是怪怪妞对小豆豆横眉冷对、指手画脚啊!  大班长宋晓曦一个箭步蹿了过来,对小豆豆喝道:“不准欺负女同学!”  小豆豆立刻委屈起来,“平时她对我吆五喝六、非打即骂,你都装聋作哑,今天我只说了一句话,你就打抱不平啊!算了,不跟你们扯了,下楼玩去喽!”  小豆豆准备抽身下楼。 
摘要:降解膜是解决棉田残膜污染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新疆植棉区膜下滴灌机采棉种植模式下,采用生物降解地膜与通用的聚乙烯吹塑地膜比较试验,分析两种地膜对机采棉农艺性状、产量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降解膜较通用地膜的现蕾期、开花期、吐絮期等生长发育时期均晚3~6天 ,籽棉产量减产14.9%,皮棉产量减产13.3%,品质性状无显著差异;对棉花的株高、始节高、果枝数、果节数、单株铃数等性状的影响两种地膜间有显著
1964年到1980年的16年间,在中国西部13个省、自治区实施的“三线”建设,投资2052.68亿元人民币,建成星罗棋布的大中型项目1100多个。“三线”建设,使新中国有了安全的战略后方,为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与进步奠定了基础,增强了国防实力、改善了工业布局。“三线”建设堪称新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建设规模,它凝聚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的战略眼光与构思;展现出全体“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