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养成、践行的广度与深度深刻影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学生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并发挥深刻作用,他们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受众,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社会生长、传播的重要能动主体,因此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践行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成长环境有着开放、多元的时代特点,在如此环境下,我国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现状整体上科学、向上,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践行状况存在内化不深入、稳定性不强等问题。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内化
中图分类号:G64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中做了《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讲话,不仅重申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更对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和踐行寄予了迫切且深切的希望。
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现状
大学生是在高校就读学生的总称,是以“大学求学”作为界限对个人和群体的界定。大学生是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年中18——22岁、于高等学校求学的青年群体,这一群体有着其鲜明的特点,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从价值观的角度而言,大学生的价值观可塑性强、多样性强;同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青年的價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现状总结而言有以下几点:
1、积极向上、富有正能量
当代大学生作为时代的生力军,不仅仅有青年时岁所赋予的青春活力,同时因为高等教育对大学生的深刻影响,使得其价值观整体状况呈现出积极向上、富有正能量的总特征。绝大多数大学生拥有科学的价值观,对国家、社会、人民和自我有科学的认识,对自我与社会、国家的有着统一的认识,能够积极主动投身于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中,他们不仅仅对发展充满信心和希望,更通过自己的学习和社会活动推动社会发展与国家建设。
2、价值观多样、不统一
当代大学生由于自身个性发展的多样性和社会文化的多元,使得其价值观呈现出多样、不统一的重要特征。就大学生单独个体而言,由于身心成长的可塑期,其每个单独个体处于多元价值观共存且统合的阶段,甚至有着多种价值观矛盾共生的情况;就大学生群体而言,个体与个体间的价值观又千差万别,缺乏共有的、核心的价值观念。这种多元造成了个体自身价值观矛盾冲突带来的难以统一的纠结,也带来了群体间由于价值观多元而造成的集体性差的特点。
3、可塑性强
当代大学生由于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其价值观有着可塑性强的重要特征。一方面,可塑性强决定了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变化性,在这一阶段,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易于受到外界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并很快将其内化以适应个体统一性的需要;另一方面,可塑性强的特征告诉我们,用什么样的价值观引导和教育大学生至关重要,只有将科学的价值观用有效的方法引导大学生才会使大学生内化为科学、健康的价值观。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践行状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对我国文化的高度凝练具有普世性的首要特征,是大学生的价值核心与基础。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以来,国民的价值观获得了较快且较好的统一,不仅仅是因为核心价值观是对我国文化凝练的结果,同时因为核心价值观带来了国民的民族认同性、国家认同性。同时,作为对于中华文明的高度概括,核心价值观抽取了中华民族的独有文明特征,使得该文明特征生于中华民族又作用于中华民族,迅速推动了我国国家建设的全面进步与发展。
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与践行随着全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推广迅速铺展开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大学生群体中的重要价值组成和高校的重要文化追求。价值观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内化过程,由于时间长度才刚刚展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践行和对其的引导、教育都处于初级阶段。
1、内化不深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的教育与引导刚刚起步,时间的短暂使得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的教育中存在教育方法不完善、教育深度缺乏、教育效果有限的现状。当代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体处于养成阶段,这种养成阶段更具体而言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阶段。大多数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是通过课堂教学和校内针对性的宣传活动获取的,鲜有大学生主动学习,这种粗且浅层面的认知直接使得大学生对于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停留在表面。
2、不够稳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提出以来立刻掀起了一场持久的价值观教育运动。高校对于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教育是热烈且持久的,然而受限于时间的短暂,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与践行存在着不够稳定的现状。这种不稳定主要是由于认识不深入、内化不深入导致的价值观摇摆,即由于大学生个体面临价值观的多元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多时候处于与其他价值观占领大学生意识和头脑的博弈战之中,由于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不足,很多时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个体的价值观体系中并未占据主流、基础位置。
3、外化较浅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化是检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效果的重要标准。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践行存在外化较浅的状况。首先,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广度不够。由于内化认识不足,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化领域还简单停留在慈善、公益等道德行为外化领域,没有做到社会各领域较广泛覆盖;其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深度不够,外化行为不深入,层次较浅。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化表达处于浅入浅出而非深入浅出,仍处于表层外化;最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影响力较弱,尚处于自我影响为主,社会影响为辅的较浅阶段。
作者简介:张晋龙(1988.08-),男,汉族,河南省濮阳人,现任西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辅导员,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内化
中图分类号:G64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中做了《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讲话,不仅重申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更对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和踐行寄予了迫切且深切的希望。
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现状
大学生是在高校就读学生的总称,是以“大学求学”作为界限对个人和群体的界定。大学生是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年中18——22岁、于高等学校求学的青年群体,这一群体有着其鲜明的特点,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从价值观的角度而言,大学生的价值观可塑性强、多样性强;同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青年的價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现状总结而言有以下几点:
1、积极向上、富有正能量
当代大学生作为时代的生力军,不仅仅有青年时岁所赋予的青春活力,同时因为高等教育对大学生的深刻影响,使得其价值观整体状况呈现出积极向上、富有正能量的总特征。绝大多数大学生拥有科学的价值观,对国家、社会、人民和自我有科学的认识,对自我与社会、国家的有着统一的认识,能够积极主动投身于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中,他们不仅仅对发展充满信心和希望,更通过自己的学习和社会活动推动社会发展与国家建设。
2、价值观多样、不统一
当代大学生由于自身个性发展的多样性和社会文化的多元,使得其价值观呈现出多样、不统一的重要特征。就大学生单独个体而言,由于身心成长的可塑期,其每个单独个体处于多元价值观共存且统合的阶段,甚至有着多种价值观矛盾共生的情况;就大学生群体而言,个体与个体间的价值观又千差万别,缺乏共有的、核心的价值观念。这种多元造成了个体自身价值观矛盾冲突带来的难以统一的纠结,也带来了群体间由于价值观多元而造成的集体性差的特点。
3、可塑性强
当代大学生由于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其价值观有着可塑性强的重要特征。一方面,可塑性强决定了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变化性,在这一阶段,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易于受到外界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并很快将其内化以适应个体统一性的需要;另一方面,可塑性强的特征告诉我们,用什么样的价值观引导和教育大学生至关重要,只有将科学的价值观用有效的方法引导大学生才会使大学生内化为科学、健康的价值观。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践行状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对我国文化的高度凝练具有普世性的首要特征,是大学生的价值核心与基础。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以来,国民的价值观获得了较快且较好的统一,不仅仅是因为核心价值观是对我国文化凝练的结果,同时因为核心价值观带来了国民的民族认同性、国家认同性。同时,作为对于中华文明的高度概括,核心价值观抽取了中华民族的独有文明特征,使得该文明特征生于中华民族又作用于中华民族,迅速推动了我国国家建设的全面进步与发展。
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与践行随着全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推广迅速铺展开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大学生群体中的重要价值组成和高校的重要文化追求。价值观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内化过程,由于时间长度才刚刚展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践行和对其的引导、教育都处于初级阶段。
1、内化不深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的教育与引导刚刚起步,时间的短暂使得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的教育中存在教育方法不完善、教育深度缺乏、教育效果有限的现状。当代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体处于养成阶段,这种养成阶段更具体而言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阶段。大多数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是通过课堂教学和校内针对性的宣传活动获取的,鲜有大学生主动学习,这种粗且浅层面的认知直接使得大学生对于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停留在表面。
2、不够稳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提出以来立刻掀起了一场持久的价值观教育运动。高校对于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教育是热烈且持久的,然而受限于时间的短暂,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与践行存在着不够稳定的现状。这种不稳定主要是由于认识不深入、内化不深入导致的价值观摇摆,即由于大学生个体面临价值观的多元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多时候处于与其他价值观占领大学生意识和头脑的博弈战之中,由于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不足,很多时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个体的价值观体系中并未占据主流、基础位置。
3、外化较浅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化是检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效果的重要标准。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践行存在外化较浅的状况。首先,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广度不够。由于内化认识不足,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化领域还简单停留在慈善、公益等道德行为外化领域,没有做到社会各领域较广泛覆盖;其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深度不够,外化行为不深入,层次较浅。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化表达处于浅入浅出而非深入浅出,仍处于表层外化;最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影响力较弱,尚处于自我影响为主,社会影响为辅的较浅阶段。
作者简介:张晋龙(1988.08-),男,汉族,河南省濮阳人,现任西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辅导员,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