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恰当地创设教学情境,能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可以使新课标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达到和谐的统一.探讨了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物理教学;情境教学;创设方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问题就是学习的心脏.所以首先要创设问题情境,创造认知冲突,把学生引入迫切希望弄个明白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
如,在引入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五节“光的折射”教学中,可以这样创设一个情境:找来一个透明的玻璃杯,擦净后在底部放一颗红豆或绿豆,找来一名学生用一支筷子去戳那颗豆子,当然学生非常有兴趣的也很容易对准那颗豆子就戳到了,这名学生也会在学生中的欢呼声中感到很自豪,但接下来,教师在杯子里倒入大半杯水,再让这名学生去用筷子戳那颗豆子,他还是像第一次一样直接把筷子对准豆子戳去,结果却戳不到那颗豆子?在场的学生不约而同地惊讶起来:“咦?这怎么回事啊?”至此,教师再开始光的折射新课.整个一节课,学生都能带着这疑惑去学习,始终能以积极的态度,当然也会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对光的折射也会有比较深刻的理解.
在这样的情境教学中学生发现了问题、提出问题、研究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在强烈的问题意识的支配下,学生的学习情绪非常高涨,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物理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人类的生活,只有让初中生在现实的生活中深切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才能更好地体验、理解物理知识,并会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如,在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第十二章第二节“物质的比热容”教学中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上课时先让学生回想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可以这样提问:“学生你们家用柴薪做饭还是用液化气做饭?”对于农村学生对这个问题更会做出回答:有的人家用柴薪,有的人家用液化气,有的人家都用.然后继续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同样做一顿饭要烧很多柴薪,而用的液化气就很少,这是我一直感到疑惑的地方,今天我们来探究这个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这个生活情境激发了学生本节课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其实就是我们的物理问题,需要我们用物理知识去解释.这样我们的学生学习和理解物质的比热容这一知识点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三、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尝试、感悟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量少讲,尽量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做”和“悟”.
如,在苏科教材第十一章第二节“滑轮”一节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到实验室上这节课,在讲完了滑轮分为定滑轮和动滑轮之后,提出以下问题:"现在我们就把钩码当作长木头,把铁架台的顶部当作四楼的阳台,现在装潢师傅直接把木头搬上楼很困难,请学生用手中的滑轮和棉线把装潢师傅想采用的模式给模拟出来,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并比较其中的不同点,总结出特点和规律."这样,就给了我们的学生一个操作情境,让学生以两个人为一组,自己动手操作演示定滑轮和动滑轮拉物体的实验,让学生去尝试,去感悟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从而达到理解的目的.通过此类创设活动情境,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足的发展,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四、创设幽默语言情境,活跃课堂气氛
幽默往往给人以轻松、愉快之感,也有思索回味之感,它是形成愉快心境的情境之一.也就是说教师若能在课堂教学中深入浅出、绘声绘色、风趣幽默,再配合恰当的手势、得体的肢体语言、温情的眼神,那他就一定能创设一种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这种情境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打消学生的厌烦情绪,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神经高度紧张,调节紧张心理,改善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相反,倘若教师的语言始终平平淡淡,动作呆板,讲课有气无力,词不达意,言不传情,那么学生容易产生疲倦、心烦的感觉,听课兴趣大减,甚至被动听课或者不听课,其课堂效果一定是事倍功半.
五、创设竞争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竞争无疑是激发热情的情境之一,竞争心理一旦形成,就有非一决高低不可之势.物理教学的竞争情境是经常施用的激情方式.如解题速度竞赛,解法求异、求佳竞赛,质疑提问竞赛,论述答辩,抢答竞赛,难题征解等.通过这些竞争情境不但可以使学生树立自信,敢于挑战,迎难而上,拼搏向前的积极状态,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想象能力、抽象能力、创新能力均有好处.不过竞争情境切不可设置频繁,否则会造成学生的长期极度紧张,厌而无益,那样就适得其反了.
总之,情境教学是以研究学生心理为着眼点,从积极创设学生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着手,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模式.它的特点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生动活泼的情境作为揭示事物内在本质、进行教育的重要手段,寓深刻的教育于良好的情境之中.教师的工作是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良好的情绪和意志,使他们自觉地、主动地去探索知识,寻求正确结论,以达到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的目的.
关键词:物理教学;情境教学;创设方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问题就是学习的心脏.所以首先要创设问题情境,创造认知冲突,把学生引入迫切希望弄个明白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
如,在引入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五节“光的折射”教学中,可以这样创设一个情境:找来一个透明的玻璃杯,擦净后在底部放一颗红豆或绿豆,找来一名学生用一支筷子去戳那颗豆子,当然学生非常有兴趣的也很容易对准那颗豆子就戳到了,这名学生也会在学生中的欢呼声中感到很自豪,但接下来,教师在杯子里倒入大半杯水,再让这名学生去用筷子戳那颗豆子,他还是像第一次一样直接把筷子对准豆子戳去,结果却戳不到那颗豆子?在场的学生不约而同地惊讶起来:“咦?这怎么回事啊?”至此,教师再开始光的折射新课.整个一节课,学生都能带着这疑惑去学习,始终能以积极的态度,当然也会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对光的折射也会有比较深刻的理解.
在这样的情境教学中学生发现了问题、提出问题、研究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在强烈的问题意识的支配下,学生的学习情绪非常高涨,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物理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人类的生活,只有让初中生在现实的生活中深切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才能更好地体验、理解物理知识,并会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如,在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第十二章第二节“物质的比热容”教学中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上课时先让学生回想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可以这样提问:“学生你们家用柴薪做饭还是用液化气做饭?”对于农村学生对这个问题更会做出回答:有的人家用柴薪,有的人家用液化气,有的人家都用.然后继续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同样做一顿饭要烧很多柴薪,而用的液化气就很少,这是我一直感到疑惑的地方,今天我们来探究这个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这个生活情境激发了学生本节课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其实就是我们的物理问题,需要我们用物理知识去解释.这样我们的学生学习和理解物质的比热容这一知识点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三、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尝试、感悟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量少讲,尽量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做”和“悟”.
如,在苏科教材第十一章第二节“滑轮”一节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到实验室上这节课,在讲完了滑轮分为定滑轮和动滑轮之后,提出以下问题:"现在我们就把钩码当作长木头,把铁架台的顶部当作四楼的阳台,现在装潢师傅直接把木头搬上楼很困难,请学生用手中的滑轮和棉线把装潢师傅想采用的模式给模拟出来,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并比较其中的不同点,总结出特点和规律."这样,就给了我们的学生一个操作情境,让学生以两个人为一组,自己动手操作演示定滑轮和动滑轮拉物体的实验,让学生去尝试,去感悟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从而达到理解的目的.通过此类创设活动情境,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足的发展,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四、创设幽默语言情境,活跃课堂气氛
幽默往往给人以轻松、愉快之感,也有思索回味之感,它是形成愉快心境的情境之一.也就是说教师若能在课堂教学中深入浅出、绘声绘色、风趣幽默,再配合恰当的手势、得体的肢体语言、温情的眼神,那他就一定能创设一种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这种情境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打消学生的厌烦情绪,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神经高度紧张,调节紧张心理,改善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相反,倘若教师的语言始终平平淡淡,动作呆板,讲课有气无力,词不达意,言不传情,那么学生容易产生疲倦、心烦的感觉,听课兴趣大减,甚至被动听课或者不听课,其课堂效果一定是事倍功半.
五、创设竞争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竞争无疑是激发热情的情境之一,竞争心理一旦形成,就有非一决高低不可之势.物理教学的竞争情境是经常施用的激情方式.如解题速度竞赛,解法求异、求佳竞赛,质疑提问竞赛,论述答辩,抢答竞赛,难题征解等.通过这些竞争情境不但可以使学生树立自信,敢于挑战,迎难而上,拼搏向前的积极状态,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想象能力、抽象能力、创新能力均有好处.不过竞争情境切不可设置频繁,否则会造成学生的长期极度紧张,厌而无益,那样就适得其反了.
总之,情境教学是以研究学生心理为着眼点,从积极创设学生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着手,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模式.它的特点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生动活泼的情境作为揭示事物内在本质、进行教育的重要手段,寓深刻的教育于良好的情境之中.教师的工作是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良好的情绪和意志,使他们自觉地、主动地去探索知识,寻求正确结论,以达到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