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美术欣赏课中进行审美教育

来源 :信息教研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qwqw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和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在美术欣赏课中,要力求体现人文性、自主性、创造性,以体现《美术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初中美术教学中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绘画的基本技能,还要求在有限的课时内通过对学生不断的艺术启发和熏陶,来提高他们感受美、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美术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这一环节来实现的,而审美素质教育大部分在美术欣赏课中得以实现。
  关键词:美术教学;欣赏课;审美教育
  美术欣赏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课业形式,它和绘画及工艺教学组成完整的教学体系。从美术教学总的目标和任务出发,欣赏教学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还应重视思想素质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把他们引向健康,文明,积极向上发展的道路。美术欣赏课业在美术教学中占用的课时虽然最少,但教与学的矛盾却常常比较突出,因此也是美术教学中的难点所在。如何提高欣赏课的教学质量,值得我们美术教师去研究和探讨。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对如何在初中美术欣赏课中落实审美素质教育,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重视对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
  由于长期以来美术教学一直停留在以传播一些基本技能为唯一目的的现状上,每次上课都是范画加步骤演示,一遇到欣赏课就一跳而过,很少与学生一起欣赏讨论一些中外美术名作。其实美术欣赏和其它艺术欣赏一样,是一种特有的精神活动。它一方面是通过作品本身塑造的艺术形象,把观赏者带到一个特定的具体的艺术境界,激发起人们这样或那样的思想感情波涛;另一方面,观赏者又可以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经验,来理解作品中的形象,有时甚至以自己的经验与认识去丰富和补充作品里艺术形象的内涵。例如:当我们欣赏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潘鹤的雕塑《艰苦岁月》、关山月的《江山如此多娇》等艺术作品时,这些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就会激发起我们思想感情上的种种反应,或兴奋、或崇敬、或自豪。中外美术史上的许多优秀作品之所以百看不厌、耐人寻味,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能不断地激发起观赏者再创造的兴趣,使他每看一次都有一些新的发现和体会,从而成为人们不断欣赏的对象。
  二、建构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
  学生在上美术欣赏课时都有一个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过程,最初是从他们个人的角度开始的。他们觉得画得“像”的就是好,有些画得不“像”的作品就看不进去,而有些画得不美的作品却被教师当成世界名画加以介绍。
  例如,当我们在欣赏法国画家马蒂斯的油画时,有的学生觉得他的画从形象上相当不像,更与野兽派中的野兽二字沾不上边,还有立体派的毕加索的画,同学们一开始接受不了,我们应该把这些画派的发展及艺术主张介绍给学生,他们也就会慢慢适应。而我们在欣赏清朝画家朱耷的花鸟时,会觉得他的画大都奇特怪诞,给人以“不美”的感觉,而当你把他所处的社会背景及身份介绍后,就会发现这位既“哭之”又“笑之”的画家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往往是一种孤独、冷漠、高傲和对现实强烈不满的情绪,具有强烈的艺术个性,学生也便会慢慢理解他的画。通过这些反差,学生会渐渐发现艺术作品并不是单纯以画得像不像做标准,如果画得像就是好的,还不如直接用照相机去拍摄。有了这些思考后,学生才会关心艺术到底是什么。
  教师不要从理论上空洞地介绍艺术,应当从上而下地将美学重艺术的不同观念在不同作品中介绍给学生。在引导学生欣赏具体的美术作品时,应该注意选取不同理念的作品,使学生认识到在艺术史上这些观念并存的局面,从而拓宽他们的思路和眼界,而不是把学生框死在一个固定的欣赏模式里。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就要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教师就是要用人类艺术精品和大自然的美、社会的美,帮助学生揭示出美的规律,打动学生感官,从而培养学生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
  三、注重美术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1.联系学生生活经验,体验生活的乐趣。
  美术课程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来组织学生学习的,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来感受生活,体验来自生活的情感和乐趣。如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生活、自然环境、自然景观等,并用点、线、面、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绘画要素,进行对比、和谐、节奏、韵律、均衡、黑白、排列、堆积、组合等构成因素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美感相联系,尝试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表达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或将自己对生活和美的理解写进美的成长记录袋里。
  2.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
  美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任何美术表现形式都包含着一定的情感和思想。美术是人类情感的温床,是情感交流的场所。美术中的形、色、质是人类情感的载体,是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直观形象与符号,容易唤起人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美术学习与自己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用美术方式表达和交流情感,使学生的不良情感情绪得以释放和宣泄,恢复他们心理的平衡。从而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的能力,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情操的目的。通过对美术的学习,将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不断提高,情感不断得以陶冶,从而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尊重和保护生命和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3.了解人类文化背景,尊重多元文化。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符号性载体之一,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通过美术与文化的联系,可以了解不同地域文化背景,学会尊重多元文化。我们所接触到的很多美术作品都有象征意义,这是由文化所规定的。人类社会的神话、史诗、传说、典故、宗教、寓言都是规定象征的重要原因。这些象征关系的规定性来源于希腊神话,如果我们不理解这些规定性,就不可能真正解读作品,甚至还可能对作品做出错误的解读。美术教学可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多元文化作用。
  参考文献
  《中国画教程》
  《创作与构图》
  《艺术美学》
其他文献
音乐是一门情感与艺术相结合的学科。她巨大的快速的感染力超越了任何一门艺术。要上好高中音乐鉴赏课,可以从音乐作品本身蕴含的文史故事入手,妙用文史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要聆听的音乐作品产生兴趣,从而引导他们鉴赏音乐作品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情感和美感。达到培养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目的。  做到以下几点,音乐鉴赏转变为学生喜爱的课堂,教学效果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创设自由的思想环境  现
期刊
语文学习的核心任务在于培养语感,《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感情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使学生在意会中言传,在言传中意会。这种意会只有通过多读、多品、多揣摩才能获得,这就是古人所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经过朗读教学的实践,给我的语文课堂带来了无穷的魅力与活力,也使我和学生受益匪浅。下面我谈一谈自己在小
期刊
在必行。初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作为历史教师,必须主动适合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反思新课标下历史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一、新课标下历史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作为一名初中的历史教师,应该具备一些基本素质,才能满足新课程标准下的新要求。经过反思,我认为历史教师应具备一定的知识素质、能力素质与情感素质。  1.知识素质。有一
期刊
全国人大代表宋鱼水说,青少年犯罪绝大多数是因为教育缺位,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如何让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在碰到问题时不至于采取极端的方式,是现在教育中面临的任务。  当前中学生犯罪率居高不下,或者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时状告无门,恰恰说明了中学生维权意识不强、法律修养不高。也正由此,作为中学政治老师,在平时教学中渗透法律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社会
期刊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创新源之“好奇”与“质疑”。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教师要注意尤其语文教师更应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问题设计要讲究发问方式,提问角度,使问题提的巧,发人深思,问出教学的新天地。  一、巧设“障碍”,制造“冲突”,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
期刊
发展农村学校体育是我国整个体育工作的战略重点。体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诸多因素造成了城乡体育教学发展的差异,特别是农村的体育教学还相当滞后。  一、体育观念的滞后  体育学科的教学特点是:有德育、智育、美育、身体锻炼与增强体质的教育功能,其他学科只能具备前三方面的功能,而体育具有多功能的特点,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不人少,包括相当一部分领导者认为体育就是蹦蹦跳跳,玩玩乐乐,而没有从提
期刊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通过教师演示实验或组织学生亲手实验操作,能把书本知识由微观变为宏观,把抽象变成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学生易于获取多方面知识,巩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一、利用演示实验加强直观教学  演示实验是一种最有效的直观教学方法。有人说,即使讲千遍,不如做实验。要成功地做好演示实验,最起码要做到以下三点:  1.要准备充分。首先要熟悉教材,熟悉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明
期刊
在高中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写作训练成为学生自愿自觉的行为。强化学生主体意识的理想途径是实施开放式写作教学。  一、强化主体意识 讲究开放式写作教学  开放式写作教学能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而轻松的写作氛围,敞开一个广阔而自由的写作天地。高中生一旦冲破命题作文的桎梏,就会如鱼得水,就会焕发出满腔的激情,就会自觉而又满怀热情地去阅读社会,阅读人生,就会“我以我手写我
期刊
初中思想政治课考试的改革必然会引起初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改革。那么,什么是“双开”考试?双开“考试”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实行“双开”考试和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如何适应“双开”考试,对此谈几点认识。  一、初中思想政治课“双开”考试的含义  开卷考试和开放性试题简称为“双开”考试。很显然,实行“双开”考试,是培养学生能力、实施素质教育和考试改革的需要,实行“双开”考试的学科,不限于一门思想政治课,并且
期刊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合一”为中心的生活教育理论,主张教育与生活相结合。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在教学实践中我有以下体会:  一、树立英语课堂教学应贴近生活的新理念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和帮助,而不是跟着考试的步子走。否则教师会越教越觉得难教,学生越学越没有信心。原因不在于学生不用功,不是教师工作不卖
期刊